客户端 |  图文首页 |  《绿色中国》目录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首页 > 杂志目录 > 《绿色中国》(B)2022年第3期 > 绿在铜陵:推窗半米可触摸的色彩
绿在铜陵:推窗半米可触摸的色彩
作者:孙阁 陶世杰 来源:绿色中国 时间:2022-05-26 15:22:54 浏览:455
字体:
分享到:

  来到安徽铜陵,这个国家森林城市近年来的变化在我的镜头中一一体现。

  每到一地之前,总要借助于百度文库搜索一个地区的地标性的建筑或者古迹,总是通过网络浏览一个地方的市情民情。铜陵给我的第一印象自然是“铜”, 2016年6月,铜陵入选了国务院批复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之中,自然是因为铜陵因铜得名、以铜而兴,筑牢了其“中国古铜都,当代铜基地”美誉的基石。

  作为一个工业城市,我对于铜陵的空间印象应该是“污染”、“工业重镇”、“矿山”等这些字眼,当与绿色无缘的。铜陵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之前,已收获了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全民健身示范市等等。这个城市的绿今天有了重要的名分,到底好在哪里,我们自然对这个老工业城市的绿意生机多了几分好奇。

绿的舒适,不可不说天井湖

  我们住宿的酒店就在著名的天井湖边,晨起登上酒店的五层平台,眼前便是这翠绿的天井湖了,景色清秀之美,绿意荡漾着的我们的心扉,忍不住放下行李,便融入这无边的绿意之中了。

  可能是创作的冲动和天井湖的喜爱。我在这酒店住了三天,早晚拍了六次天井湖,就连出行离开的早晨也没有放弃。

  如果说让我选择铜陵的地标性的城市标识,我不选铜雕,而是会选择天井湖,因为这个不大不小的城市中心湖给了我两三天的舒适感觉,给了我以绿意感应先入为主的邂逅。

枞阳的上行山茶园

   “绕堤杨柳万千株,山外有山湖外湖。到眼风光皆画卷,铜陵未必逊姑苏。”这是安徽省已故的著名书法家、省政协主席张恺帆先生早年对于天井湖的描述。

  从五楼平台远眺天井湖,近处是柳线垂岸,远处是新兴的城市楼群;近听的是城市中的车水马龙播映着一个城市的生活节奏,远眺的是浩淼的水波辉映。

  从我的镜头中看去,两条曲曲折折的垂柳长堤将天井湖分为东湖、南湖、北湖三湖,独独缺少了西湖。

  下得楼来,移步不足20米就到了天井湖边,一路沿长廊水榭、走过九曲桥,晨练中的铜陵市民与我们这些肩扛三角架拍摄的人给以温暖的微笑致意,在湖边垂钓的老翁主动给我介绍着天井湖的来由。

  他告诉我们:天井湖的南湖湖心有一岛,岛上有一口井,井水终年高于湖面两米多,湖水涨则井水涨,湖水落则井水落,为一奇观,人称可诠释“井水不犯河水”之说。相传井水由天而来,供过往神仙小憩品茶之用,故名“天井”。后人于井上筑阁以护之,名为“通天阁”

天井湖晨光

  对于当地人所说的“上通天,下通海”的天井湖无法考证,而我们考证的是这里无边的绿色。

  唐代大诗人李白两次来游,流连忘返,感怀高吟,先后写下了“我爱铜官乐,千年未拟还。要须回舞袖,拂尽五松山。”的诗句。

  这里相比于西湖,湖的面积算得上很小的了,仅仅有1200多亩大小,近岸而行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对岸行走的游客手中的物件。

  这里的树多是一些常见的柳、白栎、杉木等等,让我们这些北方人艳羡的是无处不在的火红的杜鹃花点缀了这个城市最热情的色彩。

  铜陵的绿,不以树多取胜,不和树大比美,在天井湖中可见缩影。一湖分多处,多湖自有景。天井湖环绕涌泉建造成天井,垒石筑土,建成中洲岛。后在中洲岛建通天阁,引井泉经龙嘴流落小池,再滴落湖中,以示水位落差。

  这里的长廊水榭、九曲桥、通天阁、山谷碑林、牡丹园等多处游憩场所和风景点,加上灯饰工程和观湖、临湖两广场的装扮,可谓名山与胜水竞秀,新景与古迹争辉。自然而迸发出的新词中不缺少诗意的如五松胜游、夜吟闻杵、木鱼红鳞、三千画卷⋯⋯

绿的文艺,不可不提凤凰山

  到了铜陵,一定要去凤凰山,看古迹的人找的是金牛洞,看今天成就的是找寻这里的十分名贵的是一种“凤丹”的牡丹,据说乌鸡白凤丸的重要原料中就有凤丹。

  铜陵采冶铜的历史始于商周,盛于汉唐,延绵3500余年。新中国第一炉铜水、第一块铜锭出自铜陵。第一个铜工业基地建于铜陵,第一支铜业股票发自铜陵。铜文化已成为城市文化的核心元素,铜经济已是城市最具特色的强市之基,铜雕塑享誉全国,每两年举办一次的中国(铜陵)青铜文化博览会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

  到了铜陵,找寻工业历史的最直接体现就是拜谒金牛洞古采矿遗址,这是我国继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后的第二个正式对外开放的古铜遗址,对研究中国古代冶金史以及文化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我们拍摄的工业改造基地就是金牛洞古采矿遗址及其周边进行综合治理,体现了当地党委、政府大力发展铜文化旅游,丰富和延伸铜文化内涵的集中体现。

金牛洞采矿遗址

  山下是金牛洞镇山,山上可圈点的是更多人文化的内容。明朝“景泰”年间,诗人周铎就书写“庐外山高插半天,石边孤井聚甘泉,凤凰一饮千年后,尚有遗迹万古传”等16首“凤凰八景”组诗赞美过凤凰山。

铜陵的地标

  凤凰山形胜凤凰,由横山、面山、灵风山、潭山、金山等构成,这里的植被群落非常完整,低山地区植被保存较好,多数为常绿阔叶林及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林组成主要以青冈栎、苦楝、樟树等。落叶林以檫木、枫香、白栎等。此外,马尾松、杉木、毛竹分布也很广泛。

  这里有一处“凤丹”的种植区,万朵白边红心的油用牡丹不仅仅成为当地乡民的致富主导产业,更是成为凤凰山旅游元素中最为靓美的一张名片。

  在牡丹园边,我拍摄了一张很有古韵的大树,当地人告诉我说,这树名为相思树。

  从树身上斑驳的青苔可以考证,这是一株有许多年头的古树了。据说成活于明末清初,是一棵奇特的枫杨树,原为两棵,分别植于小河的东西两岸,两树干在河面连成一体,树径3米多,高约25米。这棵古树枝叶繁茂,像一乘绿色的华盖凌空罩在小河上。小河因树得名“相思河”。

  远望相思树,异株同干“连理枝”,如同一对恋人交颈拥抱,情意绵绵;近看相思树,树影倒映清溪中,恰似鸳鸯戏水,同样给人以爱情坚贞的遐想。

 

凤凰山情树

  相传,河东的周公子与河西的姚小姐自幼同窗共读,青梅竹马,俩小无猜。后因周家败落,周公子虽学识渊博,能书善文,进京应试,却无银两奉献考官而落第。周公子忧郁成疾,抱病返乡,途中病情陡增,惨死在路旁。姚小姐惊闻噩耗,带着丫环前来奔丧,见周公子惨死之状,悲痛欲绝,即死于周公子身旁。这时丫环见小姐身死,也当即撞死在路旁石上。由于封建族规,未成婚的周公子、姚小姐被分棺安葬于相思河两岸,丫环也另棺葬于小姐墓侧。年长日久,这条小河两岸,各生长出一株枫杨树,渐渐向河心上空倾斜,长成一体,便成了如今的“相思树”。丫环的墓地也长出一树,独立成株,人称“丫环树”。后来铜陵有作者专门以此为素材创作了电视剧本《相思树传奇》,并被搬上了屏幕。

  当地的农民把相思树作为爱情和姻缘的象征,精心加以保护。更有许多年青人以树为背景摄影留念,海誓山盟,白头谐老。

绿的富贵,不可不品黄公山白茶

  绿色惠民,绿色富民,也是我们拍摄森林城市的主要任务。

  我们拍摄的重要一站就是铜陵下辖县枞阳县的茶产业。我们来到了枞阳县雨坛乡黄公山脚下的安徽省上行山茶叶贸易有限公司,公司的吴多兴老板带领我们参加了茶生产车间和茶园。

  据吴多兴总经理介绍,他们公司以每年50元/亩的价格取得黄公山林地20年的使用权。依托雨坛乡丰富的山场资源和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引进浙江安吉县的白茶生产模式,主要种植白茶和黄金叶两大优质茶叶品种。目前总投资6000万元,建设标准化茶园2000亩。

  茶园边小坐,泡上一杯“黄公山”白茶。看茶叶根根从杯顶飘落,形态如花朵,毫香清鲜,汤色青中显绿,滋味清淡回甘,实是茶中圣品。

  枞阳县通过引导农民规范林地流转,盘活分散的林地资源,实现林业规模化、集约化经营。黄公山白茶基地是一个缩影。枞阳县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不断创新土地流转方式,促进规模经营,破解耕地撂荒和水面、山场粗放经营的困境,土地流转规模不断扩大。荒坡山场林地流转,为枞阳特色化发展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绿与富实现了有机结合,让绿色更有生机、更有活力。

 回到铜陵,上到市政府的23层大楼楼顶,正是华灯初上之时,俯瞰铜都,一园一品、一路一品,铜雕标识的是城市的工业业绩与人文的厚重,满眼皆绿在城市的灯光下更显得华贵万分彰显生机。

 工业之城,绿意如此盎然。推窗半米,可见处皆是风景。文|摄  孙阁   陶世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