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12年间,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对生态文明从茫然无知、误解,转而理解、支持。至少在中国,作为国家战略,已经把建设生态文明写进了宪法,使之成为基本国策、“千年大计”;一些地方政府不再唯GDP是从,如浙江丽水市已经开始从人民的幸福感、生态环境的水平等角度评价干部政绩;从个人的层面,中国的中小学普遍开始问津“自然课”,民间环保运动层出不穷,渐有风起云涌之势。
方向似乎是对的。但与此同时,相反的趋势也照样大行其道。显贵如一国之总统特朗普上台之后退出巴黎协定、推翻了奥巴马时期大量气候政策;追求经济增长仍是全世界绝大多数经济体的首要目标;消费主义盛行之际,绝大多数公司、媒体、机构等闲视之或是有意无意添油加醋;生态教育并不是在所有的大学中都有一席之地,商学院仍是年轻人最热门的选择,高消费、高科技常常都被奉为唯一的“酷”。做为所有这些行为的共同结果,这个星球的生态环境危如累卵。
为什么会有这种分野?向两个方向、两种维度、两个未来的分野,它的根源在哪里?
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项目主任、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原副主任樊美筠博士认为,“危机的产生有多种原因,但其深层的原因则应归结于立足于现代实体哲学之上的世界观”。在樊博士看来,“现代西方哲学是奠定在牛顿力学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它的一个最基本观念是‘实体’。什么是实体呢?按照现代哲学之父笛卡尔的界定,所谓实体是某种自己就可以存在而无需依靠别的什么东西的存在。这些‘实体’一是独立存在的;二是在变化中是保持不变的。” 也就是说,“实体”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最小单位,它可以不受他者影响而存在。不管外界如何洪水滔天,“实体”都可不变化。这一点奠定了西方个人主义的哲学基石,也成为现代工业文明的一个哲学基石。因此,实体哲学是个人主义的。其次,实体哲学对宇宙万物之间的内在关系视而不见,认为万物之间的关系是外在的,而非内在的。再次,实体哲学是二元论的。
与之相对应的过程哲学,则采取一种相异的立场。由怀特海创始的过程哲学(又称有机哲学)是建立在量子力学的基础之上的,它的一个最基本的概念不是“实体”,而是“动在”。
在提交给第12届生态文明国际论坛的题为《生态文明是一场全方位的变革:一个怀特海有机哲学的视角》的发言中,樊美筠写道:作为能量,“动在”无时无刻不处在变化与生生不已的过程之中。它永远在生成,在创造,在变化,它充满了新奇并最终获得满足。世界并非由感官经验可以体验到的实体事物构成,而是由事件与构成事件的更小的状态组成。世界上也并没有一个笛卡尔所认为的身体与精神的最终的二元主义,也不存在身体与精神这样两种完全不同的现实。怀特海认为,世界上最终只有一种包含着身体与精神双极的现实。身体与精神,两者之间的差异不是种类的不同,而只是程度的不同。正是在这里,怀特海消解了现代西方哲学的二元论与物质和精神分立(唯物与唯心)的特质。“动在”还是“互在”与“共在”。即,“动在”与可独立存在的“实体”不同,它不可以独立存在。在这个意义上它是一种“互在”。
怀特海破解了现代西方实体哲学的客体与主体的对立、精神与物质的对立、事实与价值的对立,因此它是一元论的,是关系的,是有机的,在不同的思想家那里,它可同时被称为有机哲学、关系哲学与过程哲学。在这一基石上建立起来的文明才可能是有机的、内在的、和谐的与可持续的。
樊美筠与王治河博士合著了《第二次启蒙》一书,已经引起学界相当关注。书中认为,不管有些人如何百般不舍,现代工业文明终将过去。因为建立在“实体”观念之上的现代工业文明,不可避免是个人主义的、非此即彼二元对立的、是城市消灭农村的、以经济主导的、消费主义、依赖于化石燃料的、强调竞争的;故而一定是自毁的。自毁者,不可长、不能久、不可持续也。
文明倾向于延续,人类期待着未来。小约翰·柯布第一本关于生态哲学的著作,就命名为《是否太晚?》。其时,才1970年,这位心怀大爱,一生致力于让生态文明理念在大地上生根的哲人,曾经说,如果人类文明想要保存,除了拥抱生态文明再没有别的选择。樊美筠博士也认为,只有越来越多的既能求知、又能行动的人出现,一种世界观级别的变革才有可能产生:生态文明是我们共同的机会。(文|于思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