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  图文首页 |  《绿色中国》目录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首页 > 杂志目录 > 《绿色中国》(B)2022年第3期 > 防沙治沙 筑起富民惠民的绿色长城
防沙治沙 筑起富民惠民的绿色长城
作者:耿国彪 来源:绿色中国 时间:2022-05-26 14:59:36 浏览:499
字体:
分享到:

  5月10日,山西省气象台会商室,全省生态气象监测评估分析报告会正在进行。电子显示屏上,一张山西地图清楚地显示出,山西省国土绝大部分被蓝色和深绿色覆盖。山西省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张冬峰介绍,“这是山西省2017年生态气象指数分布图,图中蓝色区域主要集中在晋中至吕梁一带的狭长区域,属于很好等级;绿色区域显示生态质量较好。说明山西生态环境明显转好。”而前不久中国气象局发布的《2017年全国生态气象公报》数据也映证了这个结论——2000年—2017年,山西植被生态质量在全国改善最快。

  山西省造林局局长刘增光告诉记者,早在1978年,山西就成为国家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的一部分,工程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一半。40年的坚持,这一区域成功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向“人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逐步构筑起一条防风固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富民惠民的“绿色长城”。

  这些年来,山西省上下大力弘扬迎难而上、艰苦奋斗、久久为功、利在长远的“右玉精神”,坚持“山上治本、身边增绿、产业富民、林业增效”发展思路,呕心沥血持续不懈植绿播绿,在吕梁山生态脆弱区、环京津冀生态屏障区、重要水源地植被恢复区、通道沿线绿化区建起了一道道绿色屏障,城乡生态大大改变。山西“黄”“黑”“灰”的面貌渐渐被绿色覆盖。

  今年60岁的原大同县林业局局长赵德清一辈子做了一件事——种树,这位在当地被人们称为“树痴”的省特级劳模和树木打了30多年交道。在采凉山森林公园,他抬头望着远处:“现在周边的山都绿了,森林覆盖率达到了34.8%,大家是越干越想干。以前是一年一场风,从春吹到冬,现在是大风不扬沙,小风不起尘,环境越来越美了。”说到变化,这位“老林业”这样总结,“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辛苦,四靠责任,五靠坚持。这么多年,我们就是这样走过来的。”

  于是,几十年来,从太行的干石山区到吕梁的荒山秃岭,从沙土漫天的不毛之地到黄土高原的万千沟壑,树,一棵一棵地种;绿,一点一点地增⋯⋯这一份沉甸甸的绿色成绩单。凝聚了山西全省人民几十年来埋头苦干建设美丽家园的决心和汗水,也承载了3700万山西人民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和追求。

  今年6月17日是第二十四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我国宣传的主题是“防治土地荒漠化,助力脱贫攻坚战”,旨在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凝聚社会共识,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荒漠化防治,助力脱贫攻坚,创造美好的生活。

  荒漠化被称为“地球的癌症”,是全球生态领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为携手应对这一全球性生态问题,1994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作为《公约》缔约国,我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荒漠化防治工作,积极履行公约义务。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作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以来,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政策支持、工程治理,先后编制实施了《全国防沙治沙规划》,出台了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制度,启动了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三北防护林建设五期工程和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等。自2000年以来,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连续三个监测期保持“双减少”,荒漠化土地面积由上世纪末年均扩展1.04万平方公里转变为目前的年均缩减2424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由上世纪末年均扩展3436平方公里转变为目前的年均缩减1980平方公里,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为推进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同时,也为国际社会治理生态环境树立了标杆,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

治沙治出好日子

  “我不是啥英雄,我就是不信这个邪,人还能让天逼死。”在腾格里沙漠腹地红水河东岸的一个树坑旁,一位皮肤黝黑的中年男人蹲在沙地里,看着坑里的水缓缓地渗入沙地,长出了一口气。他身上的一套旧迷彩服,早已经晒得发白。

  说话的人就是王银吉,武威市凉州区长城镇红水村九组村民,全国劳动模范、治沙英雄。今年,王银吉一家刚刚获得第十一届全国“五好家庭”称号。王银吉一家人的治沙故事又一次在全国收获无数点赞。

  “一家人、19年、8000亩⋯⋯”19年的时间里,王银吉与父亲王天昌倾其所有,年复一年地压沙造林,凭一腔热血和满脸汗水,在凉州区的沙漠里植下近8000亩的“绿洲”,从肆虐的“沙魔”手里夺回自己和乡亲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写下一段“愚公移沙”的传奇。

  “我祖祖辈辈都是农民,土地要是没了,就没活路了。”回忆起自己治沙的初衷,王银吉的眼神变得坚毅。上世纪80年代初,他随父亲搬迁至此谋生,却被当地连年肆虐的风沙一次次害得颗粒无收。

  “不能总是被老天爷逼着换地方。”王银吉说,1999年的春节,他向父亲提出治沙的想法,没想到一辈子老实本分的父亲对这事儿坚决支持。父子同心,一个“疯狂”的计划从此板上钉钉。

  王银吉不顾妻子的反对,变卖了所有牲畜买来树苗,又买了两峰骆驼作为运输工具,开始进驻腾格里沙漠腹地“庙儿墩”进行压沙植树。从王银吉家到“庙儿墩”,骆驼来回一趟就得3个多小时,可第二趟的水还没运到,前面浇过水的树坑早已被烈日晒干。于是王银吉和父亲又在低洼的沙窝里挖了一口水窖,铺上塑料地膜用来存水。骆驼不停地来回,水窖里的水慢慢多了,第一批树苗也得以活下来。

  沙漠里,树苗的敌人远不止干旱。群众放养的牲畜时不时就会将树苗的嫩芽当做食物,王银吉和父亲干脆就在沙窝里挖了地洞,守着自己的树苗。“洋芋就着沙子咽,月光当做油灯用。”几年下来,树没活多少,王银吉和父亲却在沙窝里熬出一身的病。即便这样,王银吉和父亲也没有想过放弃。

  19年来,王银吉带领一家人在沙漠里战严寒、斗酷暑、治风沙、种梭梭,义务压沙植树近8000亩,栽植苗木近700万株,先后累计投入100多万元。父子俩硬生生用7000多个日日夜夜,在沙漠里造出一片“绿洲”。

  看到王银吉一家人的坚持与付出,原先说他“傻”的乡亲们也改变了看法,王家父子压沙造林的故事也开始在当地流传,乡亲们把王家父子压沙的沙窝叫做“王家沙窝”,甚至有人也开始在周边的沙漠里种起了树。

  19年的时间过去了,如今站在“王家沙窝”13米高的瞭望塔望去,昔日的沙海被无数绿色的树木覆盖。沙少了,风小了,水窖里的水位上升了,到了夏季,沙窝里甚至能常常看到野生动物的身影。

  “树在这里扎了根,沙子就动弹不得。”望着眼前这条“绿色隔离带”背后的田野和村庄,王银吉的脸上露出了笑容,“虽然经历了无数苦难,但看着自己双手拼出来的好日子,也是一种幸福。”

  近年来,武威市强化绿色理念,把治沙和富民、经济建设结合起来,建立复合经营、生态经济、移民安置相结合的现代沙产业发展模式和沙区新村镇,拓展脱贫致富新领域。不仅如此,武威还建成了民勤老虎口、西大河,古浪民调渠沿线、八步沙,凉州区头墩营等治沙典型样板。

  顶着初夏的炽热,29岁的陈树军一大早就带领着村民给今年新种的柠条和梭梭浇水。他的脚下正是武威市古浪县有名的八步沙林场。八步沙林场位于腾格里沙漠南缘,距古浪县城东北30公里、土门镇3公里处,占地面积7.2万亩。30年前,这里曾经荒无人烟,风沙肆虐,一片凄凉,当时沙丘以10米/年的速度南移,严重侵蚀着周围十多个村庄和近十万亩良田,影响着当地3万多群众的生产生活。

  1981年的冬天,古浪县土门镇年过半百的石满、贺发林、张润源、郭朝明、罗元奎、程海六位老人以联户承包的方式在八步沙组建林场,治理沙害。慢慢地,八步沙的树多了景绿了。后来,老人的儿子又接过了父辈们的重担。到而今,现任八步沙林场场长、昔日“老愚公”郭朝明的儿子郭万刚在这里治沙护林也已超过20个年头。

  “现在我们第二代人也已经老了,第三代人开始接上这副重担了。”郭万刚说,像陈树军这样毕业于高校的年轻人为了继承父辈们的意愿,纷纷回到老家以更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治沙。在他们的带领下,如今八步沙林场共完成“三北防护林”、农田林网、移民区经济林建设等工程36.2万多亩,省道308线、营双高速、干武二线等通道绿化工程200多公里,封沙育林(草)23万多亩。

  河南省民权林场申甘林带内,万亩槐林的槐花盛开得正旺。163年前,九曲黄河在此决口改道,留下了千里黄河故道,也留下了茫茫沙丘。

  “大风起、飞沙舞,一年四季都喝土;狂风掀起茅屋顶,沙湮田垄禾苗枯。”当地民谣一度这样传唱。春日里,漫天黄风吹得不见太阳,盐碱地里寸草不生。风沙之苦,长期困扰着黄河故道周边群众的生产生活。

  1950年初,民权造林治荒拉开了序幕。此后,三代商丘民权林场人接力传承,锁风镇沙,为黄河故道筑起了6.9万亩的“绿色长城”。如今,民权林场森林覆盖率达79.7%,名列亚洲十大平原人工防护林之一,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样本。

  “宁可3天不吃馍,也要把树全栽活!”面对困难,民权林场人没有气馁——每天天蒙蒙亮,这些年轻人就带着干粮出工。有时为了选址和拉运树苗,一天要走个三四十里路,脚上磨出了大大小小的水泡。

  干在沙窝,睡在沙窝,吃在沙窝。为了提高育林的成活率,民权林场人动了不少心思:挖树坑要“小口大肚海绵底”,栽树要“三埋两踩一提苗”⋯⋯

  刺槐、杨树、旱柳、泡桐⋯⋯林场人辈辈坚守,一代接着一代干,种下的树木代代更新,也筑起了黄河故道上的这座“绿色长城”。从1950年建场至今,民权林场走过了68年的风风雨雨。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和坚守,民权林场的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不断提升,森林植被和林地土壤总固碳量为2.25万吨,生态服务价值每年可达6.96 亿元。

  2015年,申甘林带被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为国家生态公园,获得“中国森林体验基地”称号。目前,民权林场内有各类植物100多种,重点保护动物16种,几千只珍贵的崖沙燕在沙质崖壁上凿洞安了家,是远近闻名的旅游观光胜地。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局长张建龙说,土地荒漠化,既是生态问题,也是民生问题。防沙治沙要积极作为,主动承担起生态惠民、绿色富民、促进精准扶贫的历史使命。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为沙区贫困人口提供相对稳定的就业岗位,要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直接参与防沙治沙工程建设,或者就地转成沙区护林员等生态保护人员,通过参与生态建设和管护,增加收入,实现稳定脱贫,探索一条生态精准脱贫的新路子。

种树种出了金饭碗

  “俺们村家家参与生态造林绿化,投入贫困劳动力308人,年人均可获得劳务收入6840元。去年,全村就实现整体脱贫。”提起生态扶贫的事,山西临县白文镇李家湾村党支部书记李增明高兴地说。

  “五山四沟一分平”,是临县的生动写照,也是吕梁山区的典型地貌。这里沟壑纵横,土壤贫瘠,生态脆弱与深度贫困相互交织、互为因果。

  这些年,山西省立足生态保护修复,统筹增绿增收互促双赢,协调生态生计全面发展,创新市场化造林机制,绿化山西的步伐不断加快。

  岚县创新生态扶贫模式,走出了从合作造林到购买式造林、专业合作社造林和林业资产收益造林扶贫试点的新路子。他们的做法是合作社必须有60%以上的社员为贫困户,在收益分配上,造林项目总投入的45%以上用于劳务支出,利润的60%根据社员投劳进行分配,所栽的林木权属归原承包人所有。山西省林业厅林改处处长邢俊华告诉记者,像这样的扶贫攻坚造林合作社全省已发展2933个。

  马兰柱是岚县林得财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他告诉记者,合作社48户社员有45户为贫困户。去年春天,合作社承担完成1500亩造林任务,参与造林的贫困村民人均增收5000元。岚县林业局局长王建明介绍,目前全县共有这样的造林合作社102个,去年县里实施的13.87万亩造林工程全部由造林专业合作社承接。

  山西大宁县作为“两山”生态系统保护修复重大工程实施的重点区域先行先试,探索建立撬动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的长效机制。县委书记王金龙介绍,他们坚持造林和管护并重,实施资产化管护改革,发展家庭林场和股份制林场,设立脱贫攻坚生态效益补偿专项基金等,激活了生产要素,激发了林业生产活力,实现了点土成金,点绿成林,生态优势正在转变为发展优势。

  “这些年,红光山光植树就达132万多株,树种达50多种,绿化面积超过了9000亩,已经成了乌鲁木齐的天然氧吧!”跟记者说起红光山,90后的李艳玲非常自豪。李艳玲小时候就住在红光山脚下,而现在她是红光山旅游景区的一名工作人员。

  不管你从哪个方向看红光山,远远就能看见郁郁葱葱的树木。走进红光山,到处呈现出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微风掠过树梢,不时传来清脆的鸟鸣声。红墙黄瓦的建筑,深藏在高高低低的树林里。可是,谁又能想到,16年前的红光山却是一片荒山秃岭。

  2002年,乌鲁木齐市为改善大气质量,号召社会各界绿化、整治城市周边荒山,并出台了荒山绿化承包管理办法,吸引了一大批社会资金投入荒山造林,使荒山绿化方式逐步转变为绿化与产业开发相结合,形成了以林养林、以产业养林的市场化格局。

  新疆俊发实业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也是这时开始参与到红光山的荒山绿化中,关闭砖厂,安置下岗职工370余人,修建道路40公里、供水管线132公里(含支管线),架设供电线路22.7公里,启动实施大规模的荒山绿化工作。

  “那时候,红光山条件很艰苦,绿化推进非常艰难。”李艳玲说,由于红光山年均降水量不足200毫米,蒸发量却高达2000毫米以上,而且40多米厚的风积型黄土无地下水可取。在这儿搞绿化,水电缺乏、管网不通、交通不便,绿化工作难度很大、投入高,所以许多人并不看好红光山的荒山绿化工程。

  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俊发集团坚持16年,先后投资10亿余元,建设了红光山玉石馆、亚欧艺术馆、九曲御河景观跌水、九龙壁、葡萄长廊、蓝光湖等30个主要景观景点,让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了一座大型生态文化旅游园区。

  “红光山景区从规划建设之初就坚持生态环保理念,以绿色为起点,以旅游为支撑,以文化为灵魂。”新疆俊发实业投资(集团)旗下的乌鲁木齐红光山旅游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裘龄坤说。

  登上红光山顶,乌鲁木齐大半个城市尽收眼底,远处的博格达峰清晰可见,近处的新疆国际会展中心宛如一轮升起的明月,非常壮观。“这两年,我们正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绿化景观形象,努力创建国家旅游度假区,不仅使红光山成为调节乌鲁木齐市城市空气质量的‘绿肺’,也要成为国内外游客在新疆旅游的重要目的地之一。”裘龄坤说。

  “苦甲天下的榆中北山呦,找不到一棵左公柳纳凉,黄土掩不住苍茫的历史⋯⋯”这是曾经榆中北山的真实写照。榆中北山属于典型的干旱山区,地广人稀、多为荒山秃岭,且沟壑纵横、蜿蜒曲折。然而经过几代造林人的坚守和接力,曾经寸草不生的荒山如今绿树成荫,一株株侧柏、红柳、沙棘、柠条为这里注入了新的活力,增添了新的希望。

  “现在看到的这一丛丛绿树都是人工造林的,以前是旱地、荒山,退耕还林后,老百姓把这些山地都种成了树,才换来今天眼前的美景。”贡井镇崖头岭村村委会主任白富永介绍说。

  2014年,白富永去定西、会宁学习参观,看到当地人都种植文冠果,不仅造林了,而且还有额外收益。因为地理气候差不多,都是靠天吃饭的山区,他就想着回去后在村里试种。刚开始,老百姓都持怀疑态度,担心这开着白花的树在没水的地方不能长活。白富永就给老百姓说,能不能长活咱们先做个试验,如果成功了大家有一笔额外的收入,不成功就是退耕还林,补贴照样给,反正不会有任何经济损失。就这样,村里一部分农户跟着他种起了文冠果,结果成功了,因为文冠果的果实能榨成油出售,许多老百姓因此脱贫致富。

  榆中县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说,“十三五”期间榆中县大力实施生态造林绿化工程,规划造林100万亩。目前,全县林业用地面积241.16万亩,占土地总面积494.2万亩的48.79%,森林覆盖率达到15.34%。造林人在山地上设计成形的“生态北山”、“梦”、“幸福林”,已成为人工造林的标志。再造一个秀美兴隆山,不再是一代代造林人难以实现的梦想了。

  退耕还林为山西省生态环境转好和贫困群众增收立下了汗马功劳。国家监测结果显示,山西省第一轮退耕还林面积保存率97.4%以上,封山育林合格率达100%。

  耕地退了,农民如何获益?在岚县蛤蟆神村,村民常从柱给记者讲了他的退耕故事。2016年,村里的别样红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流转2240亩退耕地种植沙棘,他家的19亩坡地也流转给了合作社。他的账是这样算的,前5年每亩可从国家获得1500元退耕还林补贴,每年还能从合作社得到50元的保底收益,另外他还可以在沙棘基地工作,一年至少能挣5000元劳务费。岚县副县长刘思昭告诉记者,5年后,退耕还林补助结束,沙棘也进入盛果期。按照目前的价格,每亩利润能得5000元,这些流转给合作社土地的村民每亩至少能分红300元。

  山西省造林局退耕科科长郑峰介绍,今年山西省退耕还林的任务是195万亩,目前已完成133万亩。退耕还林地区主要分布在吕梁山和太行山水土流失严重、沙化生态脆弱的地区,新一轮退耕还林在改善生态的同时兼顾农民增收,在树种的选择上,既可选择经济树种,也可选择生态树种;在组织形式上,采用“专业合作社+农户+企业”的方式,一头连农户,一头连市场,最终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

生态脱贫多元化

  2018年1月,国家发改委等六部门印发《生态扶贫工作方案》,明确到2020年,贫困人口通过参与生态保护、生态修复工程建设和发展生态产业,收入水平明显提升,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全国将力争组建1.2万个生态建设扶贫专业合作社,吸纳10万贫困人口参与生态工程建设;新增生态管护员岗位40万个;通过发展生态产业,带动约1500万贫困人口增收。

  “核桃树刚开始坐果,要除草、施肥,给它们增加营养⋯⋯”初夏时节,临城县果农鲁飞指着挂在枝条上的幼果对记者说。今年35岁的鲁飞是绿岭公司万亩核桃种植基地内的一名承包人。从种植、收获、剥核,再到深加工,在临城县,现在从事核桃生意的达10万余人。

  在临城西部丘陵山区,满目青翠,桃林如海。来自该县林业部门的数据显示,到2017年底,临城核桃种植面积达27万亩,年产核桃6.8万多吨,产值18亿多元。尤为可喜的是,以核桃产业为基础的生态休闲旅游业正发展得风生水起。

  鲁飞管理着2.7万多棵核桃树,面积千余亩。不仅如此,他的核桃林下还养了5000只鸡、600只鹅,“一年下来,赚个一二十万元,不算啥难事儿。”

  记者来到基地制高点。举目远望,浅山起伏,绿意荡漾。同行的绿岭公司总经理路京振说,别看现在整个山岗是“绿岭”,20年之前,整个山岗都是干旱荒凉的贫瘠之地。你看看现在,山沟里真的“长”出钱来了,“这核桃树,不就是‘摇钱树’吗?”

  前不久,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认定了第三批国家级核桃示范基地,以河北绿蕾农林科技有限公司为建设主体的临城县凤凰岭核桃基地入选其中,成为临城县继河北绿岭公司之后的第二个国家级核桃示范基地。

  绿岭、绿蕾两家公司,均是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核桃示范基地的建设,保障了企业对特色农产品的质量需求,壮大了优势产业和特色品牌,成千上万的果农加入“核桃大军”,借助“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做起了核桃生意。从星星点点的种植,到育苗、种植、生产、加工、销售、科研,临城县最终形成了一条完整的核桃产业链。

  “过去我们去别的地方买核桃苗,而现在,山东、湖北、四川、新疆等地的种植大户和苗木商贩都来临城抢购我们培育出来的核桃苗。”路京振说。近些年,绿岭公司等企业开始涉足农业生态旅游业,不仅卖核桃,还卖生态、卖风光。特别是绿岭公司依托万亩核桃种植基地和凤栖湖建设“核桃小镇”,集生态采摘、养生度假、拓展训练等功能于一体,闻讯赶来的游客络绎不绝。

  “生态二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难就难在把它真正‘种’在荒山秃岗上。”邢台市委常委、临城县委书记宋向党说,只要我们扎扎实实走绿色发展之路,一个又一个荒山秃岗都会变成带动农民致富的“绿岭”。

  生态脆弱的吕梁山区,是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生态脆弱,贫困高发,两者交织且相互作用,岚县就是一个缩影。2016年底,作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岚县尚有贫困村90个、贫困人口31776人。当时,岚县的森林覆盖率仅为16.48%,地表水缺乏,水土流失严重,“年年栽树不见树”。要同时打赢生态治理和脱贫攻坚这两场“战役”,出路在哪里?

  两年前,生态扶贫的探索之路已在山西展开,形成了“五个一批”的思路:生态治理脱贫一批,生态保护脱贫一批,干果经济林提质增效脱贫一批,绿色产业脱贫一批,退耕还林脱贫一批。作为先行者的岚县,从“生态治理脱贫一批”入手,抓实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这个突破口,串联起生态文明建设和脱贫攻坚两个战场。两年来,岚县的绿色面积在扩展,贫困范围在收缩。

  2016年初岚县有贫困人口6.6万人,贫困发生率高达44%。虽然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发展土豆产业、教育扶贫等方式已经覆盖贫困人口5万人,但仍有1万多贫困人口缺乏合适的脱贫渠道。“能不能让贫困户参与绿化造林?这样既能消化滞销的苗木,还能让贫困户增加收入。”县委书记高奇英和县长乔云商量。

  经过充分讨论,确定了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的组织架构。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中的贫困人口要达80%,剩下的20%由村里有技能、有经验、有工具的能人大户补充。这20%,其实也是关键少数。高奇英说:“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一般都比较弱,有了这20%的能人大户带动,才能更好地发展。”

   成员年龄偏大,是整个吕梁山区造林合作社的普遍情况。马兰柱说:“我们合作社的社员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上。村里年轻人都出去了,留下的人都是上了年纪的,出去打工没人要,却在家门口挣上了钱。”

  “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王亮全今年58岁,当上了护林员,身上套着一件护林工作服,黝黑沧桑的脸颊和额上的白发对比鲜明。跟记者聊起来,他夸张地挥手比划着,用浓重的岚县口音几次提到“现在林子密了,山鸡山猪都出来了”。

  王亮全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他讷言、腼腆,聊天的时候目光一接触就习惯性地躲向墙角,他又本分、勤快,考核本上的出勤记录总是满分。

  随着造林面积扩大,生态护林员的数量也从100余人增加到现在的590人,新增的护林员全部是经过培训的贫困户,工资稳定在每年1万元左右。这些护林员,大多来自专业合作社。政府向合作社购买管护服务,让村里的能人来当理事长,管理费按每人每年1500元给付。“既要栽下去,更要护得好。”岚县林业局长王志平指了指旁边的郑二小,“他的任务就是把护林员管理好,确保他们能按时按点、保质保量地巡山,把管护落到实处。”

  翻开考勤本,每人每月都有详细的打分。出勤记录只占30分,还有巡山记录、标语及管理设施保护、森林防火等内容,每项又分若干小项。“你看,有的人因为巡山日志记录不完整而扣分,有的因为未着护林装扣分。扣掉的钱,年底会奖励给得分优秀的人。”

  生态文明建设既要造林增绿,也要加强管护,让已有的资源“活”起来,而合作社在其中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从最初的造林,再到如今的管护,合作社的功能正变得越来越多。

  2017年,岚县共实施造林工程13.87万亩,全部由102个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承接实施,涉及贫困人口5155人,收入达2000万元。“十三五”期间,岚县将完成造林绿化30万亩,造林劳务收入、管护收入、林业资产收益几项叠加,可实现收益6亿元,使1.2万贫困群众增收脱贫。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将造林绿化与脱贫攻坚相结合,吸纳贫困人口加入扶贫攻坚造林合作社,参与造林绿化工程就业增收,山西省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山西省已在58个贫困县成立2257个合作社,2017年5.4万名贫困社员获得劳务收入4.7亿元,人均增收8700余元。

  我国是受荒漠化、沙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261.1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4;沙化土地172.1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近1/5。全国近35%的贫困县、近30%的贫困人口分布在西北沙区。土地荒漠化,严重影响着我国北方近一半土地的生态面貌和生态安全,严重制约着沙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严重影响脱贫攻坚进程。

  “针对山区、林区、沙区以及重点生态功能区与贫困地区高度耦合的实际,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深入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防护林建设、防沙治沙、石漠化治理等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将全国2/3以上的造林绿化任务安排到贫困地区,要求各地确保贫困地区投资规模和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5%以上,新增退耕还林任务的80%安排到贫困县。”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荒漠化防治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需要我们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代接着一代干,撸起袖子加油干。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强烈意识,凝聚各方面力量,加快荒漠化治理步伐,努力使生态美、百姓富的美丽中国目标尽早实现。

文|本刊记者   耿国彪    图|三北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