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吴可嘉
为了油茶,他们将家安在常山
解放后,浙江把油茶生产列为山区生产的重要内容,发动群众,开垦荒芜老油茶山,发展新茶林。1958年8月,林业部副部长、浙江省委书记江华到常山县新昌乡輏辂村主持召开南方各省林业厅长现场会,研究油茶生产。1962年,江华再次来到常山提出制止毁林开荒,做好水土保持和建设油茶基地的要求,同年10月,常山成立了全国第一家油茶研究所,开展良种培育、丰产栽培、病虫防治等课题研究。1963年2月,常山县党代会通过建立油茶基地的决议后,连年抓扩大,以油茶为主造林,从而使油茶林面积达到了全县山地面积的三分之一。
油茶林扩大了,可是由于土壤元素比较贫乏、油茶树生产周期长等因素造成油茶出产慢、产量低的问题。如何才能破解低产林难题成为全县上下的一块心病”。“当年,毛主席号召‘浙江要发展一千万亩油茶,建设炸不烂天然油库’。为了全面贯彻落实中央领导的指示精神,全国各地的高校人才汇集到浙江,为浙江油茶产业发展献计出力,我们是其中之一。”陈耀畅说,1964年10月,妻子分配到常山油茶研究所时怀有身孕。没多久,他也跟着来了,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就在常山出生。此后,他们将家也安在了常山。那些年,他们在科研上致力通过嫁接换冠、菌根研究等技术去劣选优,努力提高油茶产量。
为了油茶,他们倾注毕生心血
从刚来到常山从事油茶种植研究到取得一些科研成果,论文在《林业科学》《浙江林业科技报》等刊物上发表,陈耀畅夫妇和同事们以及相关合作机构,前后摸索了30余年,期间发生的事情很多很多。有一件事,让李襄乔印象深刻。
为了改善当时现有林地条件,提高施肥效力,增加油茶产量,陈耀畅夫妇与同事开始就油茶内生菌根对P(磷)-32吸收进行研究。“当时实验室的条件艰苦,不如现在先进发达。这项研究需要做放射性同位素试验,研究所里没有相应的设备,我们只能将种苗送至位于沈阳的中国林业土壤研究所实验室开展试验。” 李襄乔介绍,她从常山油茶研究所试验林内采样,后将样品送至沈阳用FH-408型自动定标器测量不同样品中P(磷)-32的脉冲数。
李襄乔明知做同位素放射性实验对身体不益,却依然承载着县领导与全体常山人民的重托,毅然选择带着幼苗前往沈阳。在沈阳的实验室内一待就是一个多月,每天起早贪黑地试验。
突然有一天,她感到身体不适,便去医院检查,这才发现自己的白细胞已经低于正常值。“我在医院里配了些药物后回到常山,继续开展油茶内生菌根方面的研究,并撰写研究论文。”李襄乔回忆道,《油茶内生菌根对P(磷)-32吸收研究》一文刊发后,联合国粮农组织摘要转载,引起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等国外同行的广泛关注,纷纷来常寻找技术资料,促进了菌根领域的国际交流。与此同时,李襄乔的病情也逐渐恶化,被送往省城大医院检查,确诊为乳腺癌。
经过多年努力,陈耀畅主持研究的“油茶丰产栽培技术项目”在1989年全国星火计划成果、适用技术展览交易会上摘获银奖;同年,陈耀畅、李襄乔等专家研究的“油茶嫁接换冠增产技术研究”获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四等奖⋯⋯
寄语常山:
油茶是常山人民的命根子
陈耀畅夫妇告诉记者,当年油茶是新昌乡、芳村镇一带农民的主要生活收入来源。县里十分重视油茶产业发展,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壮大油茶产业,每年都派他们出去参加全国的油茶产业发展大会。也有很多记者来到常山拍摄报道常山的油茶产业。
“油茶全身都是宝,尤其是压榨出的山茶油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在80%以上,对软化血管很有帮助,储藏时间比较长,不容易腐败变质,因而被称为‘东方的橄榄油’。希望常山能在油茶的加工、综合利用以及经营上做足做好文章,通过油茶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常山人民的生活。”陈耀畅夫妇对常山的油茶发展之路充满信心,他们说,“历届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油茶产业发展,这让我们非常高兴,油茶身价涨了,我们也能自豪地与街坊邻里说,‘我们曾在常山油茶研究所里做过技术研究’。”
当看完1978年拍摄的《油茶》科教专题片后,两位老人已经热泪盈眶,他们连连称赞县委、县政府对油茶产业发展的用心程度,并感谢全县人民对他们的关怀。“有机会,我们还要再回常山,再睹常山油茶产业新辉煌。”采访结束时,两位老人握着大家的手激动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