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胡乾平 王金芳 张俊绘
常山县是油茶的天然分布区,著名的“中国油茶之乡”,油茶生产已有二千多年历史,并长期作为历代皇朝贡品。黄塘油茶文化主题公园位于常山县北部油茶集中产区。总面积4.36平方公里,下辖3个自然村,人口933人。全村林地面积5303亩,有油茶面积4322亩,占总面积的66.1%,人均油茶4.6亩,是依靠油茶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典型村。自从连续两年的“浙江常山油茶文化节”和“首届全国油茶文化节”举办之后,黄塘利用得天独厚的原始野生油茶林资源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以黄塘油茶主题公园为切入点,全面推行“公司+集体+林权+旅游”的运作模式,从单纯的卖“油”村,蜕变成为依托全域森林资源,山顶森林古道、山尖新品种油茶林、山中千年古油茶林、山底溪水漂流、村中古油坊、稻草屋、滑草场、森林人家的卖“游”村,踏踏实实的“游”出了一条致富样板村的常山“黄塘模式”。
一、从林权制度入手,让林地“活起来”。
让沉睡中的千年古油茶林“活起来”是黄塘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关键所在。黄塘村全面推行“公司+集体+林权+旅游”的运营模式,激发林农、村集体、投资股东的积极性,把得天独厚的原始野生油茶林资源转变为特色优势产业,实现“活树变活钱、叶子变票子”。
1、林权作价入股。在注册成立浙江常山黄塘旅游景区开发公司的基础上,将全体村民林权、村集体林权、河道、土地等集体资源算作股份,借助村旅游开发公司这个平台,把本村油茶山、林地、森林古道等自然山水生态作为村集体增收和村民致富的推进器。
2、工商资本入股。经过多方筹资,公司共确定初始股东32个,筹集初始本金315.9万元(折1053股,每股3000元)。其中村集体收入历年结余中拿出30万元,入股旅游开发公司,占10%股权。大力发动村两委干部、种植大户、在外能人等参与,合计投资260万元,其余24户村民分别投资3000元到5万元不等,共计25.9万元;同时为确保林农参股“零风险”,公司承诺1年内投资10万元以下的林农散户可随时撤出资金。此外,根据林农意愿及发展需要,每年可扩股1-2次。
3、村级项目入股。将村里建设的油茶博览园、森林水上漂流、稻草文化园、滑草场、花果长廊等10余个景点,聘请中介组织对归属村集体资产部分进行评估、量化,按照3000元/股折算为242股,注入村旅游公司。
收获油茶籽
二、从景观建设入手,让四季“美起来”。
让黄塘油茶文化主题公园“美起来”,是黄塘森林旅游关键基础。黄塘村利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名优经济林示范项目”建设为契机,按照高起点、做精品、做特色的要求,打造“冬季到常山来看花”亮点,打造浙江最美油茶林。
1、3A标准打造景区。以黄塘油茶文化主题公园为核心,按照3A游景区建设规划打造油茶景观,提升千年古油茶林观赏效果,投资400多万元,建设油茶林游步道、赏花亭、山塘等旅游景观。
2、建设油茶示范林。以海拔300米为界限,300以上种植红花油茶等新品种油茶,同时实施老油茶林低改工程、滴灌设施油茶基地工程、精品油茶林提升工程等现代林业项目,实现冬季到常山来看花,山下油茶花争艳、山上红茶花飘扬的自然景观。
三、从全域旅游入手,让游客“慢起来”。
让游客“留下来”体验黄塘茶农生活是黄塘森林旅游最终目的。建设森林古道、古油茶林、度假房、森林人家、休闲区、露营基地、等不同旅游空间系统,打造游客休闲度假为目的生活体验。使黄塘成为名副其实的“冬季看花、夏季漂流”的集聚地。
1、挖掘森林古道。利用黄塘历史上曾经是开化、常山、淳安三县边民的贸易集散地,交通要道的文化底蕴。挖掘修复绕岭古道、插花娘娘岭、横路等森林古道,使黄塘成为深度旅游的基地。
2、发展森林人家。按照三星级旅游标准,投资700多万元,建设度假木屋,农耕文化建设稻草文化公园、花果长廊、滑草场等项目;同时采用每户补贴5000元的措施,建设森林人家15户、床位55张,农家乐4 家,民宿床位130个。
3、开发森林漂流。投资315多万元,建设了常山最大的一条八面山漂流项目。八面山漂流全长3500米,是目前浙西海拔最高的漂流胜地。
中国油茶之乡
四、从油茶文化入手,让茶农“富起来”。
“常山油、健康油”。黄塘人不仅卖山茶油、更做好卖“山茶游”文章,通过深入挖掘油茶文化,打响中国野生油茶林发源地文章,卖响黄塘“游”。
1、打响油茶文化节。2015年开始,连续举办“浙江常山油茶文化节”“首届全国油茶文化节”、八面山漂流节,打响文化营销黄塘品牌。
2、非物质文化遗产。持之以恒挖掘常山二千多年土榨油茶文化。利用土法榨山茶油工艺获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契机,做好土榨山茶油工艺再现文章,投资400多万元,建设黄塘油茶土榨馆。
冬季看花,夏季漂流,行走古道,体验传统油茶工艺、品尝农家特色菜肴已经成为黄塘森林旅游的金字招牌,也进一步激励了黄塘村坚定不移走改革之路的信心和勇气。
黄塘的明天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