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本刊记者 耿国彪
“大力发展油茶产业是挖掘经济发展潜力,增强农民增收致富能力的现实选择,也是实施‘宜居常山’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近日,在浙江省常山县芳村镇大会议室里传出讲课声。
“为打响油茶小镇金名片,镇里对50余名油茶种植大户进行了系统的油茶种植技术培训。”芳村镇林技员王樟华告诉记者,本次培训共三天,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使学员对种植技术有更深入、直观的了解和感受,能够更好地开展油茶种植与营销工作。
会上,农技老师对油茶种植的立地条件、挖穴、施肥、定植等专业实用技术知识进行了详细讲解。台下,学员们认真记着笔记,对油茶种植过程中遇到的难点问题一一提问,现场气氛活跃,讨论热烈。“这几天学习了很多关于油茶种植的知识,特别是前往浙江景宁油茶基地实地考察后,我更加了解油茶产业的营销模式,更有信心提升油茶品质。”芳村镇芳村村油茶种植大户黄志旺表示。
地处浙江西部的衢州市常山县栽植油茶历史悠久,是浙江省油茶重要产区,有“中国油茶之乡”“浙西绿色油库”之称。
近年来,常山县把振兴油茶产业作为促进“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重点来抓,通过激活市场、激活要素、激活主体,油茶产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常山油茶目前种植面积已达28万亩,全县拥有油茶深加工企业12家,确定了建立全国油茶交易中心、价格指导中心、集散中心、油茶文化中心四大中心的战略目标。
“党的十九大强调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常山将以油茶产业为抓手抓紧贯彻落实。我们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提升常山油茶产业发展水平,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将油茶产业发展成为富民强县的产业。”中共常山县委书记叶美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被周总理点名的常山油茶
“常山的于耐毅同志,你讲讲嘛,你们那里怎么发展油茶的!”1971年3月,时任常山县委副书记、县革委会副主任于耐毅参加全国棉油糖会议,周恩来总理在会上特别点名。当年10月,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特地派摄制人员赶赴常山县,拍摄了新闻专题《摘油茶果》,并在12月的《新闻简报》上播出。《新闻简报》曾是国人在电影院里或者在露天的广场上集体收看的“新闻联播”,是播放在故事片开映前十分钟的“加片”。从此,常山县“浙西油库”的美名传遍中国。
“我和老伴当年双双上了国家级的电影节目,现在才看到,心里既高兴又感叹时间过得真快!时过46年,各种事情变化大,如今简直像是换了个世界啦!”当年影片中的主人公之一、新昌乡黄塘村外黄塘自然村76岁的油茶农涂金木,只见他一边欣赏视频,一边面露惊喜神情娓娓道来。1971年10月,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的《新闻简报》节目摄制组来常山拍摄油茶产业的发展现状。“你们今天来的日子与那年拍电视的时节相同。你瞧!手机里面的我有多年轻,那时老伴还是个俏姑娘⋯⋯”显然,保存完好的视频,把涂金木的思绪牵回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的青春岁月里。头发花白、身板硬朗的他,健步走到门外的山坎沿,手指远方的油茶林,与村干部一起,向大家讲述了黄塘一带源远流长的“油茶经”。
常山县领导调研油茶产业
油茶,是我国南方特有的木本食用油料树种,与油橄榄、油棕、椰子并称为世界四大木本油料植物。油茶籽经过加工制成的茶油是一种优质食用油,在中国已有数千年食用历史,其不饱和脂肪酸高达90%以上,其中油酸含量高达80%以上。联合国粮农组织已将其作为重点推广的健康型高级食用植物油。常山栽植油茶历史悠久,是浙江省油茶重要产区,有“中国油茶之乡”“浙西绿色油库”之称。油茶发展经历了两个高峰期。
第一个高峰期是自清朝以来,大量抚育野生油茶林,1935年常山县油茶大丰收,产油量高达40万公斤。
第二个高峰期是解放后。新中国成立时,各地老百姓一穷二白、温饱难保是普遍的状况。在当下食用油广告铺天盖地的今天,人们可能很难想象那年代的居民每个月只有“四两油”供应的窘境。由此,山茶油作为我国特有的传统的食用植物油,其规模化、产业化的种植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当时毛泽东主席号召:“浙江要发展一千万亩油茶”,建设炸不烂的油库,这一号召在常山人民的心窝里激荡起一股股大干油茶事业的激情。1956年、1971年人民日报多次报道了常山发展油茶生产的盛况。
1962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江华在芳村区(现芳村镇)召开油茶生产座谈会,提出要把常山建成油茶基地县。1971年3月,县委副书记、县革委会副主任于耐毅参加全国棉油糖会议,周恩来总理询问了常山油茶生产情况。于耐毅回常山后,传达了周总理对常山的关怀,全县干部群众受到极大鼓舞。之后几年,油茶生产在全县范围得到迅速发展。
近年来,常山县把振兴油茶产业作为促进“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重点来抓,通过激活市场、激活要素、激活主体,油茶产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并根据油茶产业发展的现状,适时的调整了油茶产业发展思路,提出了建设“一区两园四中心”的发展战略。一区:省级油茶产业集聚区;二园:国家油茶公园、常山油茶产业园;四中心:全国油茶交易中心、价格指导中心、集散中心、油茶文化中心。目前,该县油茶种植面积达28万亩,茶油年产量超过3100吨,总产值达10亿元以上,先后被授予全国油茶交易中心、全国山茶油价格指导中心、“全国木本油料特色区域示范县”和“全国油茶标准化示范县”等称号。
小小油茶致富果
一场冬雨过后,放眼望去,满山的油茶树和幼苗,在初冬的暖阳照耀下显得越发翠绿。基地上人来人往,有的正忙着将幼苗挖出来整理、打包装车,有的忙着除草,一派繁忙的景象。据常山县林业局工作人员介绍,在何家乡何家村油茶良种示范基地、平原绿化基地等处,大家都将油茶产业作为加快农业转型升级、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突破口。
油茶苗圃
小小的油茶果成了常山老百姓的致富果。油茶园成了常山的一大特色景观,山上裸露山地均被种植具有经济效益的油茶树,风吹树动,风景煞是好看。
油茶具有经济效益高、收益长的特点,而且油茶产业链的前端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从开始整地、造林到后期的抚育、采摘等都需要大量的人力,这给山区农民提供了家门口打工赚钱的机会。而且油茶种植不与人争耕地,既有生态效益又有经济效益,因此被社会各方寄予厚望。
常山是油茶的天然分布区,其种植历史相当悠久。1990年版的《常山县志》、1991年版的《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浙江省常山县故事卷》等典籍中,根据新昌乡、芳村镇等地家谱记载,认定常山县在宋末元初已大量栽种油茶,明代中叶,油茶已广及山区、丘陵。民国期间,全县各乡均种有油茶,且日渐成为常山主要的经济特产。特别是新昌乡、芳村镇等几个田少山多,山民又比较集中的村庄,自清朝初期康熙帝平定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的“三藩”之乱后,就世代传承种植油茶,其林园的培育管理和山茶油的传统榨制技艺均居周边地区前列。
“油茶树处于自然野生状态下,至少要4年才会开花结籽,其果实生长周期长达12个月之久,榨出来的油比橄榄油更好,营养成分非常高,乡亲们把山茶油叫做‘神仙油’。”涂金木作为当地资深的油茶农,说起油茶籽然是如数家珍、眉飞色舞。
油茶树在深秋初冬时开花,果实要到第二年花开时节才成熟。历经四季的云滋雾养,尽吸天地间的日月精华,这种花果并存的特性在植物界堪称独一无二,因此民间有“抱子怀胎”的美称。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油茶产业发展工作,2009年、2010年连续两年的中央1号文件都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油茶等木本油料。特别是作为单一树种,国务院前所未有地批准了《全国油茶产业发展规划(2009-2020年)》,足见推动油茶产业发展对保障食用油安全的重要意义。
站在国家粮油安全战略的高度,国家林业局对油茶产业发展给予了充分的支持,从政策、资金、技术推广等方面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全国油茶林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有关数据显示,近年来,全国累计完成新造油茶林1360万亩,改造低产林1342万亩,茶油产量由2008年的20多万吨增加到2014年的51.8万吨,产值由110亿元增加到420亿元。有些地方,小小油茶果已经成为当地农民的致富果。
如何让油茶走出原始业态,通过市场反哺种植业,给种植户带来实实在在的收入,一直是常山县委县政府、相关部门及油茶加工企业深思的问题,也是全国整个油茶产业都在思考的问题之一。
“自提出‘常山三宝’建设后,我县率先提出了发展油茶市场的理念,这与国家油茶产业发展目标不谋而合。”常山县林业局局长胡乾平说。这些年,常山县通过打造全国首个山茶油现货交易平台,让生产企业和消费者直接对接,缩减物流环节,有效增加原料来源,扩大产品销售网络,这在全国油茶产业中提高了价格话语权。
常山作为浙江的西大门,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便利的交通为打开油茶市场提供了有利条件。“常山的油茶深加工企业每年要从市场上收购1.2万吨茶籽,年加工量达3000吨,这些茶油销往上海、北京等城市。因此,无论地域、交通还是市场,常山都拥有先天优势。”胡乾平说。
油茶全身都是宝。油茶压榨出的茶油是优质食用油;茶饼用于农业可提高农田蓄水能力和防治稻田害虫;果皮是提制栲胶的原料;叶部含有花黄素、茶碱等,是医药工业的原料。常山油茶种植面积、产量、加工等产业水平多年居浙江省首位。一直以来,常山县委县政府通过“做优基地、做深加工、打造品牌、完善体系”四个方面来拉长油茶产业链。特别是近几年,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在油茶成交量收集、产品价格指导等方面积累了大量经验,利用互联网推进常山油茶产业在更高层次上发展。
在油茶产业的发展历程中,倾注着常山县广大干部群众的聪明才智。以往,当地人把茶籽壳和榨油后的茶饼当作柴火处理。1970年,常山县成功利用茶壳提取糠醛。1986年,又成功利用茶饼提取茶皂素。之后,常山县油茶逐步由粗加工向精深加工发展,首创以茶油为原料提炼纯天然高级烹调山茶油,营养成份可与橄榄油媲美。1988年,林业部以县为单位,对茶籽产量进行排序,常山平均单位面积的产量居全国榜首。在规模化、产业化进程中,常山油茶的捷报频传。1990年,林业部、浙江省林业厅将常山县列为首期油茶低改工程项目启动县之一。1994年,常山山茶油获华东新技术新产品博览会金奖,1997年被认定为中国绿色食品,同年被评为浙江省优质农产品。1998年,常山县榨油厂建成油浸出、炼油、茶皂素3条生产线,其中炼油、茶皂素两条生产线国内领先。2017年4月荣获首批“全国木本油料特色区域示范县”称号。2017年8月常山山茶油获得首届中国绿色产业博览会金孔雀奖第一名。
目前,常山县从事茶油加工的企业(单位)已达72家,涌现了一批诸如“山神山茶油”“晟泰茶油”“斯帝油茶”等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深加工企业。常山斯帝油茶公司负责人徐旭贞介绍,面对现代消费新理念,公司注重转型升级,积极改造传统生产线,目前已研发出适合市场新潮流的茶油护肤精油、手工皂等衍生产品。作为中国最早从事山茶油生产的企业之一,浙江常发粮油食品有限公司在业内发挥了龙头带动作用。总经理祝洪刚介绍,公司在结合古法压榨和现代科技的基础上,还注重创新研发技术。目前,其正通过集聚的方式整合各方资源,积极扩大油茶的交易市场、销售市场。
创新融合引领常山油茶产业发展
大地回春,万物复苏,正是植树好时节。今年2月18日,常山县林业局工作人员来到球川镇馒头山村的同景光伏发电站,实地指导油茶种植技术,由此拉开全县春季绿化造林、壮大山林经济工作的序幕。
“主要掌握这几个环节,首先得挖好定植穴。”“这里施磷肥,还要拌一下土。”⋯⋯在同景光伏发电站,80多名工人正在光伏板下忙碌着,经过林技专家指导,大家将油茶苗木种在了施过肥的土穴里,并小心地进行填土工作。
“同景光伏引入工商资本在馒头山村流转了1000多亩土地,其中山地有200多亩,主要用于种植油茶新品种。”常山县林业局林技中心副主任杜红亮介绍,油茶是喜光植物,必须在两排光伏板中间土地上进行种植,利用两年生的油茶苗,保持2.5乘3米的间距造林最佳。
“刚摘下的50公斤新果,良种可以达到3.35公斤油,甚至3.5公斤油,但是传统品种可能只有2.5公斤油左右。”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曹永庆博士分析,传统种植品种出油率低是制约发展的重要因素。
与全国一样,常山县种植的老品种油茶占多数,大约有25万亩,而新品种长林系列的油茶种植面积只有3万亩左右。按照老品种油茶出油率亩产5公斤计算,新品种每亩可达到25公斤以上,产量至少高出5倍。为此,曹永庆建议,要尽早全面铺开新品种替代老品种栽种工作,提高油茶产量。
除了出油率低,人工成本高也是制约油茶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我们现在种的一些好的品种,简易化修剪就可以了。”曹永庆说,优良的品种在确保产量的前提下,还可以减少人工成本。“油茶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从种植、管理到采收需要大量人力。”曹永庆表示,打造高产的油茶林示范基地,需要走机械化之路。
“提高出油率、降低人工成本,这些都是基础性工作。基础稳固后,产品从质到量都得到保障,才能确保市场健康稳定运行,才能让常山油茶产业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曹永庆说,常山是一个比较古老的油茶产区,文化底蕴非常深厚,在推动油茶文化产业发展上具有独特的优势所在。下一步,常山应该通过市场化运作,设法打开消费市场,拓宽销售渠道,从而在全国油茶产业发展上起带头示范作用。
国际慢城外宾考察常山油茶业 方均良 摄
常山县拥有全国第一个(1963年成立)以研究油茶为主的科研单位——浙江省常山油茶研究所。近几年,在油茶良种选育丰产栽培及病虫防治研究方面取得省级以上科技成果10余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项。自主培育的“长林”系列新品种,建成全国最大的油茶良种苗圃基地,年育苗能力达300多万株,并建立“物联网”智慧型苗圃,机械代替人工管理,实现自动化生产。
同时,常山县与亚林所签订油茶推广项目科研协议书,聘请亚林所专家为油茶研究所的技术顾问,为油茶新品种应用和推广提供技术支持。加大与上海生物医药科技产业促进中心产品孵化服务平台等科研院所的合作,研发出了化妆用油、茶皂素等“5大类16大系列”深加工产品,获得发明专利7个。有效地提高了林农的科技管理水平,助推了科技富民强县建设。
据了解,常山县积极对接申请木本油料产业基金,同时联合睿康集团共同组建2亿元的“睿康常山山茶油”产业基金,用于高标准油茶基地建设和先进生产设备引进。并成立常山两山联合社,由县财政和联合社共同注资2000万,通过利率下浮、财政贴息、风险补偿,加强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的协同运作,有效解决油茶主体“贷款难、贷款贵”的问题。
通过举办了全国油茶文化节,创建森林小镇、森林人家、油茶小镇和油茶主题乐园,有力促进了“产文景游”、一二三产融合,实现了“卖油”转变为“卖游”,“环境优势”催生为“生态红利”的路径转换。常山县新昌乡黄塘村借助万亩油茶林,以“资金+资源入股、全民分红”模式,把油茶从吃到看再到游做出了“一条龙”产业。黄塘村书记廖红俊介绍,2016村集体收入超250万元,村民户均分红增收达1万元。
“油茶+企业”强强结合,创新行业运行管理体系。创新使用PPP模式,利用政府与央企、国企等企业的合作,撬动社会资本进入油茶产业,推动本地油茶产业转型升级。利用省油茶协会落户常山,常发公司当选省、市油茶协会会长单位为契机,充分发挥省、市、县协会作用,引导开展行业协调、行业自律、行业服务,公开承诺为全国人民提供健康优质植物油,不断优化市场环境。
油茶生产加工厂
常山县还建立了全省第一家油茶产业办公室。借势“互联网+”,大力发展山茶油电子商务,山茶油产品进驻淘宝衢州馆,常山山茶油在浙江(舟山)大宗商品交易所上市交易,累计现货交割2000多万元。同时,通过全国油茶文化节、农博会、森博会等农产品展销会、“常山三宝”推介会,进行多形式多平台的宣传,不断提高常山山茶油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建设国家绿色油库
常山县委、县政府将油茶产业的发展作为县重点工作,主要领导亲自抓。落实具体人员狠抓油茶产业发展,加强对油茶产业发展的宏观指导和引导,理顺管理体制,为搞好油茶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科技、政策等保障。他们出台了《常山油茶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对加快油茶基地建设,打造油茶精品园,推进企业深加工发展,推进品牌建设和营销,加大金融扶持力度都做出了具体的扶持政策,目的就是全面强化油茶产业全产业链,形成集聚功能、提升集聚引力,初步建成“原料、市场两头在外,加工、服务平台在本地”的新的油茶产业发展大格局。
常山县的油茶产业发展三步走战略是这样的:第一步建设全国“一区两园四中心” 通过与中国林业产业联合会木本油料分会、舟山大宗商品交易所签订三方战略合作协议,依托全国重点油茶加工企业共同建立以常山县为交易市场的油茶交易中心;以新华—常山山茶油价格指数、舟山大宗商品交易所发布的山茶油价格指数为基础形成全国山茶油价格指导中心,逐步让常山县成为全国油茶集散中心。同时,实施国家油茶公园建设工程、国家油茶文化节以及新媒体品牌宣传等,把常山打造“全国油茶文化中心”。通过创建省级产业集聚区,做活油茶产业,全面强化山油茶产业全产业链,密切三产融合,真正做大做强常山山茶油特色优势产业,使常山成为全国油茶产业新高地。第二步常山县将积极立足资源优势探索科学发展新路,通过创建机制打造发展大环境、整体推进打造木本油料市场化发展、引进全国木本油料企业进驻常山,科技攻坚打造产业大龙头,全力培育中国木本油料交易中心。第三步确立了打造“中国油镇”战略目标,充分利用前期木本油料市场辐射作用,将全国各地食用油生产厂家、经销商家等企业集中于常山,发挥企业的整体优势和规模优势,实现食用油企业的专业化和互补性。致力创造公平、安全、开放、规范、高效的食用油交易市场环境。并且每年定期举行全国性的食用油展销会,作为全球食用油产品的日常展示销售窗口。
常山县委书记叶美峰向记者强调,要建好油茶“一区两园四中心”,打造油茶公园,把常山真正建设成为“国家绿色油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