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  图文首页 |  《绿色中国》目录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首页 > 杂志目录 > 《绿色中国》(B)2022年第3期 > 赏世界苗乡 看养心彭水
赏世界苗乡 看养心彭水
作者:张志国 来源:绿色中国 时间:2022-05-25 20:18:18 浏览:437
字体:
分享到:

在重庆这座“麻辣火热”的都市中,深藏着一片自然纯粹的山间小城——彭水。地处武陵山区的彭水背景是蓝天、青山、薄雾,层层叠叠,漫无边际。在这里,你会感叹摩围山的幽静、阿依河的婉转、九黎城的庄严……在这里“虚度时光”,让心灵得以停靠喘息;也会惊叹苗乡风情的纯粹,爱上这座把苗族文化融进血液的城市。

苗族,一个可以追溯到炎黄传说时代的古老民族,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而有着“世界苗乡”之称的彭水,不仅重庆唯一以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自治县,也是拥有30万苗族人口的中国第一苗族大县。

    2019年 7月5日至6日,中央媒体绿色中国行彭水采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华网、人民网、凤凰网、绿色中国杂志、绿色中国网络电视、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中央媒体齐聚彭水,利用新闻网站、APP客户端、网络视频直播、微博微信互动等方式,集中宣传“世界苗乡·养心彭水”,聚焦“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聚焦旅游扶贫、乡村振兴战略,共同讲好彭水基层生动故事。

活动期间,各大媒体记者深入润溪乡黄地峡巴渝民宿、中药材基地、翠冠梨基地,阿依河景区采风,感受彭水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依托良好的自然资源优势发展旅游业、生态农业,为当地群众带来的美好生活。

 

巴渝民宿成为彭水乡村旅游的一张名片

走进润溪乡樱桃村黄帝峡,记者们看到一幢幢巴渝民宿错落有致的分布在大山之中,青砖白缝,传统的坡屋顶,在绿树成荫的映衬下,宛若一幅绝美的田园诗画,勾划出润溪乡农民美好的生活画卷。

记者发现,巴渝民宿具有典型的农村田园风貌,所有的建筑都是依山而建,而且错落有致。人们来到这里,感觉神清气爽,远离城市的喧哗,来到这种儿时才有的记忆的地方,真叫人流连忘返。

巴渝民宿具有典型的农村田园风貌

从北京远道而来的媒体记者们,也都和我一样,被眼前这动人的景致深深吸引,纷纷走进民宿感受不一样的农家生活:有的拿起手机拍照,有的体验农家生活,有的与农户进行亲切交流……原本悠然自得的农家小院瞬时闹热了起来。

“在旅游旺季,40天时间里民宿就收入了4万多块。”村民田先生告诉记者,收入高了全家都非常开心,这离不开政府的关怀。

“从去年7月2日开始到现在,我的收入就接近3万块钱”。村民喻世梅高兴地告诉记者,在公司的指导下,她利用自家的9间房屋开了家农家乐,为客人提供住宿与餐饮服务。他们只负责经营,宣传方面由公司推广。

据记者了解,2018年7月,润溪乡樱桃村黄帝峡依托当地自然风光,利用农村闲置民房打造具有典型农村田园风貌的巴渝民宿,发展精品民宿产业,让民房变客房,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当地村民的荷包就鼓了起来。在乡村旅游方面,润溪乡黄帝峡巴渝民宿给游客留下深刻印象,也为当地贫困户实实在在筑起了脱贫致富的桥梁。

“润溪乡这里天气凉爽,风景优美。”、“盛夏里来这里休闲观光,真是不错的选择”、“润溪乡真是个避暑纳凉的好地方。”体验一番后,媒体记者们不禁发出感叹。

据了解,重庆巴渝民宿公司采取“土地入股、以房联营、产权共享”的模式,共建设21栋民宿,涉及当地14户村民。同时让联营农户参与到经营彭水县黄帝峡巴渝民宿经营有限公司在皇帝峡统一规划建设21(7栋公司经营)栋具有苗家风格的建筑物,280个住宿房间。一年来,吸引了市内外的广大游客前来纳凉度假。因皇帝峡毗邻摩围山景区,海拔1200米,气候凉爽,森林覆盖率高,空气清新,交通便捷,很适宜开发纳凉避暑度假游,7—9月为黄金期,据统计,2018年7月—9月,皇帝峡当年累计接待游客6000余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80万元,带动当地群众15户、50人(其中贫困户4户12人),户均增收3万元以上。

润溪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似乎都是浪漫,多情的

彭水县黄帝峡巴渝民宿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说,巴渝民宿项目立足振兴乡村和精准扶贫,包括彭水丹阳寨、彭水黄帝峡和酉阳楠木湾在内几个地点是他们打造的首批扶贫民宿示范项目,他们立足打造成“望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民俗风情体验、农耕文化体验、原生美食于一体的农业生态庄园。

采风活动中,中央媒体绿色中国彭水行报道有力度、有深度、有影响。媒体记者通过视频、图文并茂的形式集中报道了彭水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动旅游扶贫的思路、举措和成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记者郑蒙、关继康以“重庆彭水:‘绿水青山’换来了‘金山银山’”为题,报道了黄地峡巴渝民宿的改造情况、经营模式、农户收益等,更深层次地宣传了彭水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现生态建设与脱贫攻坚的双赢。

种植中药材托起村民致富梦

润溪乡莲花村的中药材基地里种满了一种名叫布福娜的中药材,藤蔓缠绕着竹杆子,茁壮地向上攀爬,彰显出勃勃生机,绿意盎然。这种布福娜还开着一朵朵红色的花朵,很多女记者立刻被它所吸引。

据中药材种植基地负责人熊刚说,中药材布福娜为木兰科五味子属,以根或腾入药,木质常绿藤本野生水果植物,它果形奇特,具有使用、观赏、美化、绿化及药用等多种价值,是发展观光农业的良好苗木。被誉为天下第一奇果。苗语“布福娜”,意思是美容长寿之果。

熊刚说,种植中药材布福娜是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一个好朋友的介绍下,他开始接触到中药材种植。布福娜有行气止痛,散瘀通络,主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急性肠胃炎,风湿病痛,跌打损伤,骨折,痛经,产后瘀血腹痛等功效。而润溪乡的海拔气候,特别适合种植布福娜。从2015年开始,熊刚种植了300亩中药材,其中有200亩布福娜,100亩元胡。

中药材种植的技术尤为重要,由于中药材的种植成本高,管护不好,损失将十分惨重。于是熊刚和聘请的管理人员特意去湖南农科大学习中药材的种植技术,同步考察、测试润溪乡的土质,最终选定在莲花村的高山上种植。

润溪乡莲花村的中药材基地

熊刚说,除此之外,医药公司也有专门的技术团队,对基地进行指导。专业的种植技术人员实地手把手地教中药材种植技术。

熊刚说,中药材的管护十分精细,种植中药材的基地必须要挖好排水的沟渠,防止因积水导致根部腐烂,要做好病虫害防疫以及施肥管理。有了好的技术才是产业发展的第一步。

熊刚介绍,产业兴起来了,道路也随之开始完善。以前修建了一条毛路上山,雨天路打滑,极为不便。如今在政府的支持下,2公里的产业路修到基地,以后运输销售更加方便了。

一种叫布福那的中药材

除此之外,基地的基础设施也在不断完善。不仅兴产业,还打造产业观光园、采摘园,发展经果林,栽植车厘子150亩、冬枣100亩,修建了一个池塘养殖3500条鱼,林下散养了500只土鸡。这几年,已经有许多游客前来基地度假观光了。

熊刚说,随着国家实施乡振兴战略,发展农旅融合是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发展的新模式,是实现产业融合的新手段。基地在充分尊重农业产业功能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农业旅游资源,开发农业旅游休闲项目,拟在基地开发林果游、花卉游、渔业游等不同特色的主题旅游活动,布局休闲露营、生态写真、山间越野、药材科普馆等项目。届时,基地发展将更加多元化、前景更美好,村民的日子也会越来越富裕。

在润溪乡翠冠梨基地,媒体记者们看到,一片片梨树长势正旺,有的树上已经开始挂满了小小的果实。据记者了解,润溪乡政府2017年3月建设的,实施项目为2014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种植业项目800亩和2015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种植业项目2000亩,共计2800亩。资金投入140万元。

为了让产业尽快见到成效,润溪乡积极探索发展模式,目前正在引进龙头企业对基地进行管护。管护模式为公司加农户,利益分配目前暂定为农户以土地入股,占百分之六十的股份。公司以资金投入和技术投入占百分之四十股份。

媒体记者们对彭水坚持生态优先,推进绿色发展的做法十分赞赏。但如何让生态产业推动脱贫攻坚,是媒体记者们关注的焦点。

绿色中国网络电视记者李彬庆以视频的方式,报道了润溪乡发展生态产业助推脱贫攻坚的显著成效:润溪乡立足自身资源优势,依托摩围山景区,推进农旅融合转型发展,使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如今,精心培育的中药材、翠冠梨等生态产业,已经成为了助推脱贫攻坚的强劲“引擎”。

采风活动中,人民网记者王鹏云说,彭水因地制宜,让生态产业成为了扶贫的“助推器”,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了金山银山。

 

彭水的一山一水都是浪漫多情的

彭水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似乎都是浪漫的,多情的。让媒体记者们惊叹的,还有阿依河景区的秀美风光。阿依河景区有个“情书长廊”,镌刻着108封来自全球的情书,字里行间的浓情蜜意会让来这里的每个人内心融化。这里还有阿依河情人漂流、摩围山爱情小木屋、鞍子苗寨爱情磐石等一系列因爱得名,为爱而生的风景名胜。

阿依河地处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苗家人把善良、美丽、聪慧的女子称为“娇阿依”,阿依河因此得名。阿依河景区融山、水、林、泉、峡于一体,集雄、奇、险、秀、幽于一身。

媒体记者们,一起乘坐高度位居亚洲第一的观光电梯到达青龙谷口,踏上悬空栈道探秘青龙谷奇景,只见幽幽河谷一线天,幻化仙境光幕帘,神秘的“飞龙洞”秘境随潺潺河流蜿蜒穿谷而过,漫步其间,看光影变幻,犹如时空穿越,崖壁上的巨龙喷泻而下,直入龙潭,走到青龙潭这里就不能再往前走了,要掉头往回走,一直沿着栈道走到坐竹筏的位置,绿水清幽,山高谷深,古树奇花,深不可测的几个溶洞,使人观不离步,我们坐上竹筏畅游在阿依河七里塘上,水碧山青、波光粼粼、两岸翠竹环绕,绝壁连绵,无尽风光尽收眼底。娇阿依和船工时不时来一首苗歌对唱,优美的歌声回荡山谷,仿佛置身于山水画中一般。

近年来,依托阿依河景区凭借独特的旅游资源,将国家5A级景区创建和旅游扶贫融合推进,带动景区周边多个乡镇的村民实现脱贫致富。

这次采风活动中,媒体记者们纷纷掏出摄像机、照相机、手机,拍摄照片、视频,传到各自的媒体平台,并分享到朋友圈。

第一次来到彭水的光明日报记者周梦爽,深切感受到了彭水的魅力。他说:“这山之秀美,水之青碧,走在其中,就像是走进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中。”

“两旁竹林掩映,清新的空气弥漫四周,让人流连忘返。”在与媒体记者的交流中,绿色中国网络电视记者高和龙打趣地说,“行走在阿依河,感觉我的鼻炎都好了。”

凤凰网记者、著名青年诗人艾若已经是第二次到彭水了,他深深感受到了彭水的变化,“这次比上次的感触更深。第一次来彭水的时候,彭水的旅游才刚刚起步,这次明显感受到了彭水依托自然资源优势发展旅游,焕发出来的勃勃生机。”艾若说,彭水立足资源环境优势,做足了山水文章,如今环境更美了,服务更好了,村庄更绿了,农户更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