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  图文首页 |  《绿色中国》目录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首页 > 杂志目录 > 《绿色中国》(B)2022年第3期 > 绿色发展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传统节日中认知生态文明
绿色发展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传统节日中认知生态文明
作者:李松 来源:绿色中国 时间:2022-05-25 20:13:42 浏览:759
字体:
分享到:

从古至今,中国传统文化与绿色发展的关系相当紧密,例如作为人类时间制度的节日,实际上是自然法则的共同遵守,也是秩序体系中的文化构建,其实还蕴含着生命周期和因果关系。在与自然生态和生产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条件下,在生活实践过程中不断调试,表现为不同规模的文化认同,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文化约定。下面我们将从几个方面来认识传统节目中的生态文明。

李松

认识自然、探寻规律

中国古代文明对自然规律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整体性、关联性探寻,是建立在科学理性基础之上的。

来源于上古时代的时空观和阴阳哲学观念,奠定了中华文明将天文与人文相互关联的整体性思维定式。

中华文明在漫长历史发展进程中,虽然在历法上多有创造,像夏历、殷历、周历和众多少数民族历法等,但都遵循尊重自然规律,服务生产生活的基本原则。具体的农耕、渔猎、游牧、海洋捕捞和养殖等具体生计方式,在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条件下,虽然表现为不同的节日习俗,但以“农历”作为主要的节日时间依据,其对物候等自然规律的准确性掌握,至今还具有不可替代的现实意义。对萌芽于原始社会, 以历法和天象观测为中心的中国古代天文学留给我们的,是以其科学技术意义上的先进性为基础的宝贵文化遗产。从古人的哲学和文化理念上看,也相当推崇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绿色发展理念。因此,我们也可以说中华文明为绿色发展观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基础。

蚩尤九黎城

民众丰富的社会实践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不同的地方对传统生态理念的表现也大相径庭,但共性表现在:作为技术体系的时间制度——岁时节气;作为信仰理念的天人关系——敬畏感恩;作为公共性建构的文化基础——环境伦理。

例如:在四川羌族自治县,有个传统节日叫羌年。羌年又称小年,是羌族的传统节日,在每年夏历十月初一。羌年时一边唱诵祭祀山神的经典,一边跳羊皮鼓舞。届时,家人团聚,各户都用面粉做成各种形状的鸡、羊、牛等祭品,用以祭祖,然后把羊肉分给各家各户;再邀请亲友邻里到家,饮自酿的“砸酒”,边饮边歌;还跳“锅庄舞”、“兰寿舞”、“皮鼓舞”和举行“推杆”比赛。

在大山深处的藏区, 插箭节是藏族草原上独特的民俗活动之一,也是僧俗共同举行的一项宗教活动。插箭节没有固定的日期,由部落按宗教方式择定。临近插箭活动日,人们就积极准备箭杆,印经旗,做箭羽,拌煨桑物(用炒熟的青稞面、糌粑、酥油、糖果、酒、鲜奶、窝奶等食物以及“桑周”等,合拌而成),摘柏枝,印“隆达”等。节日意义是当地人民认为在离天最近的地方,将战争时使用的武器交给天神,以祈祷和平,所以插箭节都在各个村落最高的山上举行。

在我国北方渔业区,开洋节是渔民最为重视的一项民俗活动。每年谷雨,春汛来临,百鱼上岸,为感谢大海赐给的丰厚财富,祈求神灵保佑,免灾除难,渔民们便在谷雨节这天举行传统的祭海、开洋、谢洋仪式。

关于对自然的感恩敬畏还有红水河沿岸壮族村寨的祭祀活动——蚂拐节。壮族传说认为掌管风雨的是青蛙女神,并把青蛙称为蚂拐。红水河沿岸壮族村寨通过祭祀蚂拐,祈求年年风调雨顺,岁岁五谷丰登,四季人畜兴旺。蚂拐节一般从大年初一起至二月初二结束,主要内容有找蚂拐、祭蚂拐、孝蚂拐和葬蚂拐等。

面向后现代社会,这些传统都在进行自觉性的文化传承,其意义在于——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的趋向,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

阿依河

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天人合一、万物有灵、道法自然,从文化理念到生活实践,各地区、各民族人民在悠久的历史过程中为我们创造了丰富和宝贵的生态文明,也是文化保护价值关怀的重要面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