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绿水青山入画来
清晨,地处钱江源头的齐溪镇在鸟鸣声中醒来。伴随着徐徐清风,仁宗坑村的“莲花溪漂流”迎来了一波又一波的游客。
眼下正值盛夏高温,因森林覆盖率高,开化的体感温度比大城市要低得多,是个名副其实的避暑胜地,而以水为主题的旅游线路更是受到了游客的追捧。“进入夏季以来,村里日均接待游客量近百余人,尤其是周末,还有不少来自江西、安徽等地的客人,全村24家农家乐几乎家家爆满。”仁宗坑村党支部书记程米红告诉记者。
绿水青山,是大自然赐予开化的一块金字招牌。上世纪90年代,开化人就摒弃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传统发展的老路子,1997年在全国率先确立并全面实施“生态立县”发展战略,在保护好开化的“天生丽质”中谋求长远利益和永续发展。
2003年、2006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到开化调研时,曾勉励干部群众“一定要把钱江源头生态环境保护好”“变种种砍砍为走走看看”。近些年,铭记嘱托,开化始终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发展之路。
县域的85%为山地,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全县森林覆盖率80.9%,拥有大片的原始森林;生物丰度、植被覆盖、大气质量、水体质量均居全国前10位,是全国9个生态良好地区之一;出境水质常年保持在Ⅰ、Ⅱ类标准,是浙江的优质“大水缸”……耳熟能详的数据背后,是开化一脉相承的坚持。为坚持绿色发展,开化淘汰和拒绝了不少“黑色GDP”,十年来共否决化工及有污染项目65个,总投资近100亿元。同时,通过开展各大专项整治行动,纵深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
2016年6月,钱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正式获批,成为全国十个、“长三角”发达地区唯一的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今年7月,由浙江省政府垂直管理的钱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正式挂牌,标志着体制试点工作取得重大进展。
2016年7月,由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主办的2016“中国天然氧吧”创建活动发布会在北京召开,开化凭借气候独特、生态优质,自然风光秀丽、人文景观多样,休闲旅游四季皆宜等诸多特点,成为全国首批9个“中国天然氧吧”之一,也是浙江省唯一获此称号地区,且综合评分排名全国第一。
2018年,开化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入选钱塘江源头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全国试点,成立全国首个县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研究中心。县域出境Ⅰ类水增加到149天,PM2.5均值下降到23微克/立方米,均创历史最好记录。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在开化,这个理念已深入人心,守绿护水已成为全县人民的自觉行动——全县机关干部春节上班第一天“植树拜年”坚持了38年;民间自发“杀猪禁渔”、禁林护林,也涌现了民间护河队、环保志愿协会等一大批有影响力的民间环保组织。
二十年“生态立县”战略的实施,全县GEP(生态产品价值)达到645亿元,自然资源资产总量达到2506亿元,守住了绿水青山,为收获金山银山打下了扎实基础。如今,放眼开化各地,皆是一幅蓝天、白云、碧水相映成趣的水墨画。“春看花、夏避暑、秋赏叶、冬探梅”也已被越来越多的游客列入旅行计划。据悉,2018年全县接待旅游人次同比增长24.7%,旅游收入83.02亿元,增长24.7 %,实现了连续17年的两位数增长。

住房变迁见证幸福生活
“我想有个家,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这首上世纪70年代流行一时的歌曲唱出了许多人的心声。房子,是家,是避风港,对于百姓来说,有了房子就是最大的安宁。
从上世纪40年代的土坯房到砖瓦房,再到舒适的小洋房,站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时间节点上,开化县住房制度正经历一个不断发展变革的过程。
在澜庭国际小区,一栋栋高层住宅楼交相辉映。小区里,平整的路面、现代化的健身器材、漂亮的绿化带、舒适干净的休闲座椅等错落有致,宛若一个生态公园,市民乐在其中悠闲地散步遛弯。“小区环境真好,有专门的健身场,卫生也有专人清理维护,绿化面积大,进出还有门岗,自己家就像在公园里一样。”住在小区的市民徐建军结束晨练后,缓步回家。
“就像做梦一样。”在胡同里的小平房住了30多年的徐建军,2017年底搬进了整洁明亮的三居室。“小时候没有一顿吃饱过,住着四面透风的木板房,原来房子面积小不说,下雨天还漏水,就连上个厕所还要跑到公厕去。”徐建军回忆起儿时的住房,何处安身的苦到现在还记忆犹新。
“和过去比,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七几年那会,盖房还得自己烧砖。”徐建军回忆说,那时住的是土坯房,由于经济原因,想建个新房,还要找亲朋好友到处借钱。“如今住的房子,虽然面积不是很大,但对于我们家来说,已经很好了。”徐建军笑着说。
进入21世纪,百姓的腰包鼓了,住房的选择也多了起来。各种高层住宅、花园小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而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们不再满足于住得宽敞,更追求居住环境舒适,各种配套设施齐全,既要住得舒服,又要住得安乐。
“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居住环境可以说实现了跳跃式的发展。”徐建军感慨地说,“现在每天看着小区优美的环境,觉得这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城市的住房变化翻天覆地,农村的住房也是如此。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改善住房条件的愿望越来越迫切。70年来,农民的住房从低矮的土坯房到砖瓦房,再到如今舒适的农家小院和小洋楼,居住环境日新月异。
在华埠镇金星村,隐匿在那棵百年香樟树下,白墙黑瓦、平台楼阁,这间坐落在马金溪畔的民宿和396户规划整齐的浙派民居相映成趣,点缀在青山绿水间。以前的金星村,并不像它的名字一样耀眼夺目。70年前,泥泞不堪的黄泥路、条件简陋的土房子,还有比房子数量还多的旧旱厕,至今深深刻印在村民林春水的脑海中。
“一间屋子半间炕,三代人挤一间房”是当时的真实写照,而且冬天冷夏天热,蚊虫、老鼠也都无法避免。“想不到现在田园变公园,民房变程民宿,农民变居民。”提起现在,林春水话语中无不透露出自豪。
老百姓的居住环境实现了从“有房住”到“住好房”的华丽转变。这一切得益于70年经济社会和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这些年,金星村大力建设美丽村庄,发展美丽经济,创造美好生活,目前已成为开化“网红村”之一,家家住别墅,户户有庭院,村里更是发展起了旅游业,村民的生活方式开始转变,现如今,村人均收入达到28500元。
跟金星村一样,伴随着城市高速发展,桃溪村、下淤村、龙门村等一批美丽乡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村民们有的在家创业,有的在外务工,手里有钱了,房子修得越来越漂亮,相信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居住环境也将更加舒适便利,生活会越来越好。

幸福生活从“家”启航
烟雨中的山城,总是格外的清幽。但位于音坑乡下淤村马金溪畔的小平农家乐却人流不息。7月4日11时许,来自龙游县的20余人旅游团队纷至沓来,经营户叶小平摆好碗筷、笑脸相迎,忙碌的一天就此开始。
叶小平是地地道道的本村人,24岁就赴省城打拼的他却在23年后毅然选择回乡创业。“沾脚的‘泥腿子’路换成了宽敞的水泥路;野草丛生的区域成了村民可以登高休憩的休闲场所;以往黑灯瞎火的夜晚已被五彩斑斓的景观灯照亮……”他笑着说,新中国成立至今,下淤村的发展建设可谓硕果累累,乡村旅游亦是日益兴旺,这也让他瞅见了家乡的发展前景。
2014年,叶小平正是搭上了美丽乡村建设的这班快车,在下淤村盖起了崭新的楼房,幸运地成为首批民宿经营户,仅有的4间客房,每到节假日总是供不应求;2015年,他又从村里承包了200多平方米的楼房,创办了自己的农家乐,6个包厢、16张散桌,生意红红火火,每年的毛收入已近70万元。
下淤村的发展变化仅是开化县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开化县积极打造钱江源国家公园、努力探索“原生态+旅游”之路,已让在外的开化人陆续回“家”,并且留守在“家”。而建国以来,细数开化城区的华丽蜕变,更是让在“家”的开化人安居乐业,为“家”的变化而骄傲。
7月5日上午,山城的烟雾渐渐散去,阳光透过云层展露容颜。城西社区的居民章礼镕向往常一样散完步回家和小孙女下围棋,老伴就围坐一旁观战,其乐融融。1936年出生的章礼镕已是耄耋之年,依然精神矍铄、神采风扬,晚年生活亦是丰富多彩,不仅诗词歌赋样样精通,还积极发挥余热担任社区骨干,热心帮助居民排忧解难。
“现在党和国家的政策好,让老年人都能拿到退休金,不仅吃穿住不愁,还有闲情雅致培养兴趣爱好,对比以前真的幸福太多了。”章礼激动之情溢于言表,而后又深情回忆起建国前的老开化,“那时候的县城到处是山,街道只有扁担宽,出行乘坐的是用木炭作为燃料的车,农民也是吃不饱穿不暖,生活用品靠的还是粮票兑换……”
如今的开化,柳暗花明、安居乐业,四车并行的道路、高楼林立的大厦、环境优雅的城区,呈现在眼前一道道多彩多姿的靓丽风景让章老满是欣喜,他和老伴每天都要散散步,尽情允吸着开化的新鲜空气。他总是骄傲地说:“我们开化就是个天然氧吧,让人来了就不想走。”
据统计,2019年1-3月,开化县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710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691元。日益增长的收入已让人们的幸福指数不断攀升,开化人的幸福生活正从“家”启航。

钱塘江之源从“三爿豆腐店”
华丽变身“好地方”
夜色降临,芹江两岸的灯光逐一闪亮,凤凰塔、国际大酒店、根宫佛国文化旅游区等熠熠生辉的夜景将开化县城装扮得流光溢彩,如梦似幻。看着这美不胜收的夜景,今年90岁的离休干部蒋忠海感慨万千:“1949年解放前,开化交通闭塞,经济萧条,文化落后,‘小小开化县,三爿豆腐店,衙门打板子,城外听得见’,就是对当时封闲落后状况的真实写照。解放后,开化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县城面貌就发生了巨大变化……”
蒋老1930年出生于林山乡菖蒲村东坞自然村,解放前曾就读开化的简易师范,饱受学校爱国老师进步思想影响,如果不是因为耳闻目睹了国民党警察宁愿错杀一千不能放过一个的不人道做法,他可能会一直顺着通往杏林的方向走上三尺讲台,完成他教书育人、思想救国曲线救国的宏愿。但是1949年的4月,他加入了开化游击队,随后见证了人民解放军二野十六军四十八师一四四团解放开化县城,及开化70年壮丽发展的光辉历史,比别人多了更深的亲历体验与体会。

池淮镇潭头村百花争艳引游
开化县志(1988版)记载:民国37年(即1948年),开化县城区面积约0.8平方公里,建城区约0.21平方公里。市民2900人。城区内有12坊,15条巷,一条南北行的长约600米、宽约3米的石板街路,两侧多为南方传统店面楼房,低矮破旧。
“除此,解放初期,开化县缺医少药,只有解放前遗留下来的卫生院1所,医务人员也仅几个。”蒋忠海说,解放后,开化县通过改造旧城,扩建城区,大力兴建和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到1985年,城区面积增至8.4平方公里,其中建城区为1.16平方公里。城区居民已经到了15387人。而到了2015年,县城常住人口近10万,建设用地达到13.5平方公里,比解放前分别翻了30多番和60多番,生活环境越来越好,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这些变化在过去是做梦都想不到的。
除了蒋老说的,开化县近年来实施的城区彩化亮化、垂直绿化、南湖公园改造提升、江滨路立面改造、小桥头片区征收改建、桐乡山海协作文化产业园建设等,都加快了城市风貌的提升。省级森林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钱江源国家国家公园等高含金量城市名片相继落户开化。
县城面貌的变化其实只是开化70年来发展中的一个侧面,对于更多新开化人来说,从“三爿豆腐店”华丽变身习近平总书记点赞的“好地方”和游客称赞的“大花园”,还有不得不提的黄衢南高速、开化火车站等建设带来的改变。
“交通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1971年到开化工作,并最终落户开化的新开化人宋义富在谈到70年来开化的发展变化时,给我们讲述了他印象最深的一件事。“50年前,开化只有去衢州的一条公路,且车辆班次很少。到开化第一年我想回金华过年,当时恰逢大雪封山,我从乡下走路进城,第二天排队买票,因人多车少,只买到第三天的车票,第三天坐车时又遇车祸堵车,最后整整花了4天时间才到家。但现在我想回金华老家看看,上午9时的票,中午11时就到家了,安全舒适又便捷。”
岁月如歌,物换星移。事实上,城市面貌与交通条件的巨变,只是开化“好地方”迅速发展中一颗闪亮的小水珠。据县统计局数据记载,1985年,开化县农民人均年收入还是458元,到了2017年则翻了30多倍,达到15736元。2018年,开化县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459元,同比增长9.7%,增幅位居全市第二。其中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283元,增长9.8%。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617元,增长8.9.%。开化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随着开化县“生态立县、特色兴县、产业强县”战略的深入推进,开化县从主要建设是西渠环带、玉屏公园(花山公园)的西渠时代跨进南湖时代,多了开化新城、南湖公园及其商业中心,又跨进芹江时代,多了南湖片区和岙滩片区。而随着“三区三园”、公共文化广场、通用机场等建设和项目的实施,开化也必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