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化自1997年在全国率先确立并实施“生态立县”发展战略以来,一直致力于生态文明体制的探索,先后成功创建了国家生态示范区、国家级生态县。近年来更是努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思想,积极开展国家、省级重点改革试点,“多规合一”、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国家级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钱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等试点相继在开化“落地开花”。2018年12月15日,在广西省南宁市召开的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现场推进会上,国家生态环境部为45个第二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命名并授牌,浙江省6个市县入选,其中开化榜上有名,成为衢州市唯一入选县(市)。
那么,开化的生态环境为何能保持良好?又为何能实现美丽与发展双赢?
开化生态之美在于天生丽质
开化位于浙皖赣三省七县交界,全球北纬30°风光带内,浙江母亲河钱塘江发源于此,肩负着一江清水送下游的重任。全县“九山半水半分田”,森林覆盖率达80.9%,有“华东绿肺”“中国天然氧吧”之美誉。
绿水青山,是大自然赐予开化的一块金字招牌。上世纪90年代,开化人就摒弃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传统发展的老路子,1997年在全国率先确立并全面实施“生态立县”发展战略,在保护好开化的“天生丽质”中谋求长远利益和永续发展。
2003年、2006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到开化调研时,曾勉励干部群众“一定要把钱江源头生态环境保护好”“变种种砍砍为走走看看”。铭记嘱托,开化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发展之路。
为坚持绿色发展,开化淘汰和拒绝了不少“黑色GDP”,十年来共否决化工及有污染项目65个,总投资近100亿元。
2014年1月,浙江省将开化列为重点生态功能区示范区建设试点,衢州市也不再考核开化县的工业经济和GDP指标,实行以生态为先、民生为重的单列考核。开化放开手脚建设生态家园,全面启动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建设,成立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开化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创建工作行动方案》,明确了总体要求、工作目标、主要任务等,由县环保局牵头,全力推进创建工作;编制并完善《开化县生态文明县建设规划》及实施情况的评估报告;编制形成《开化县空间规划》,划定“三区三线”,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紧接着又编制完成《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成果》,让生态保护红线真正落到山水林田湖,真正做到划得定、守得住;在全国率先编制自然资源负债表并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离任审计;河长制工作领跑全省全国,得到央视《新闻联播》栏目点赞。
从源头到末端,从水到土,从山林到河流,从城镇到乡村……开化“集中火力”开展各大专项整治行动和纵深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深入实施《开化县“碧水蓝天”三年行动计划》,全力以赴打好治水、治气、治土三大战役;大力实施生态系统保护建设工程、水资源保护工程、水土保持工程“三大生态工程”建设,为实现“绿色崛起”提供根本保障;一体化推进“垃圾”、“污水”、“厕所”、“庭院”四大革命,实现了“三个全覆盖”,其中“厕所革命”做法与经验获省委书记车俊等省领导的批示肯定。
美丽的钱江源头
根宫佛国景区
后天精心养护攒出雄厚“家底”
山乌桕红得耀眼,银杏黄得灿烂……不同季节的古田山,犹如调皮的孩子打翻了的调色板,五彩斑斓,美得像一个童话。在这片山头巡视了30年的陈声文看着眼前这一景象喜不自禁。
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布着全球罕见的呈原始状态的低海拔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森林覆盖率达92.8%以上,区域内有245科2053种高等植物,155科1554种种子植物,鸟类169种,兽类31种。
如此完好的自然生态系统,离不开陈声文等护林员们对这片山林的守护。陈声文是这里资历最老的护林员,也是森林生物“专家”,每年至少有130天要上山巡视查看,像爱护眼睛一样看护着山上的一草一木一鸟一兽。在他们的守护下,这些年古田山鲜有偷盗、砍伐木材的现象,也没发生过火灾。
今年3月份,开化县召开生物多样性调查成果新闻发布会,在全国率先晒出生物多样性雄厚“家底”,引起全国轰动,包括央视在内的国内各大新闻媒体争相报道。据悉,开化在保护区外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在全国尚属首次。早在2015年,县环保局就委托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牵头,在古田山保护区及周边钱江源森林公园、南华山风景区、中村茅岗水库区域开展了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调查发现区域内有野生动物25目73科221种,包括黑麂、白颈长尾雉、大鲵、黑熊等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高等植物物种108科246属419种,其中分布在钱江源国家森林公园范围内的长柄双花木,连片面积达3000亩,是全球长柄双花木天然分布连片面积最大种群地之一。
如今,守绿护水已成为开化人民的生活习惯和自觉行动。全县机关干部春节上班第一天“植树拜年”坚持了37年;民间自发“杀猪禁渔”、禁林护林,也涌现了民间护河队、环保志愿协会等一大批有影响力的民间环保组织。
而这换来的是,开化成为全国9个生态良好地区之一、全国17个具有全球意义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关键地区之一,森林覆盖率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60.1%提高到现在的80.9%,出境水常年保持在Ⅰ-Ⅱ类水质,大气环境质量始终保持在一、二级水平,水空气质量常年居全省前列。2017年全年出境水Ⅰ、Ⅱ类水质以上占99.2%,Ⅰ类水天数达102天,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7.7%。今年1月至11月,出境水Ⅰ、Ⅱ类水质以上占99.7%,Ⅰ类水天数达140天,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8.1%,水空气质量均居全省前列。
罗汉长廊
古宅观鱼
灵山秀水流金淌银普通百姓享“红利”
开化的优势在于山水,出路也在于山水。近年来,开化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坚定不移地贯彻“两山”理论,做好“生态+”文章,以建设“三区三园”、“好地方”为目标,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生态工业、生态农业“三大生态产业”,走出了一条从生态“自发”到生态“自觉”,再到生态“自信”的绿色发展之路。特别是开化旅游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全域景区”到“全域旅游”。
看到家乡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旅游发展越来越旺,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回乡创业,马金人汪贤芳就是其中的一个。2016年5月,出外闯荡20多年的他带着怀旧民宿的项目落户齐溪镇。“说时依旧”自去年3月正式营业以来,已接待2000余人入住,年收入20余万元。对开化未来发展信心满满的他还准备在富有深厚文化底蕴的马金镇霞山古村落筹建另一家民宿。
如今,美丽乡村游人如织,民宿经济遍地开花,良好的生态优势正逐步转变为生态红利和发展活力,绿水青山也在源源不断地转化为金山银山。游客人数、游客人次连续14年实现双位增长,2017年人次突破千万大关。2015-2017年,开化地区生产总值从103.6亿元增长到123.85亿元,2017年首次跻身省县(市、区)经济发展潜力30强。人民的幸福感获得感逐年增强,2013以来开化人民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满意度稳居全省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