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  图文首页 |  《绿色中国》目录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首页 > 杂志目录 > 《绿色中国》(B)2022年第3期 > “天生丽质”也需“后天呵护” 解密浙江开化的“绿色密码”
“天生丽质”也需“后天呵护” 解密浙江开化的“绿色密码”
作者:王硕 齐波 来源:绿色中国 时间:2022-05-25 17:52:56 浏览:512
字体:
分享到:

浙江开化,位于浙皖赣三省交界,浙江省西部密林环抱之处,浙江省的母亲河——钱塘江发源于此。县域虽面积不大,但光环不少。

1997年,开化在全国率先确立并实施“生态立县”发展战略。20余年来,一直致力于生态文明体制的探索,成功创建了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国家首批生态旅游示范区、国家“多规合一”试点县等,素有“华东绿肺”“中国天然氧吧”之美誉。

2016年,开化县钱江源成为继青海三江源、湖北神农架、福建武夷山之后,全国第四个获得正式批复的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地区,也是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唯一的试点区。

近日,全国首条“全国三亿青少年进森林”研学教育线路选在浙江开化发布,希望通过开化精心开发的10条研学线路,号召广大青少年走进森林、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推动他们形成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为何一个浙西县城获得如此多的殊荣?回顾近年来开化的发展路径,也许能从中找到经验。

走进钱江源的青少年

金字招牌背后的努力

绿水青山,是大自然赐予开化的一块金字招牌。

开化位于全球北纬30°风光带内,县内“九山半水半分田”,素有“浙西林海”美誉。开化水资源丰富,可利用水资源量为8.2亿立方米,人均用水量是全国人均水平的3.79倍。

良好的自然禀赋让开化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但保留至今,却与开化人20多年的努力密不可分。

上世纪90年代,开化人就摒弃了“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传统发展的老路子,1997年在全国率先确立并全面实施“生态立县”发展战略,在保护好开化的“天生丽质”中谋求长远利益和永续发展。

2003年、2006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到开化调研时,勉励干部群众“一定要把钱江源头生态环境保护好”“变种种砍砍为走走看看”。

铭记着这些嘱托,开化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发展之路。

这些年来,开化淘汰和拒绝了不少“黑色GDP”,10年来共否决化工及有污染项目65个,总投资近100亿元。

2014年1月,浙江省将开化列为重点生态功能区示范区建设试点,衢州市也不再考核开化县的工业经济和GDP指标,实行以生态为先、民生为重的单列考核。

从源头到末端,从水到土,从山林到河流,从城镇到乡村,开化放开手脚建设生态家园:

编制并完善生态文明县建设规划、空间规划,划定“三区三线”,让生态保护红线真正落到具体山水林田湖,做到划得定、守得住;

在全国率先编制自然资源负债表并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离任审计;

“集中火力”开展各大专项整治行动,一体化推进“垃圾”“污水”“厕所”“庭院”四大革命;

2015年起,开化成立浙江省首个环境资源巡回法庭,一支专业化的环境资源审判团队,把一个个巡回法庭开进田间地头,公开审理涉及环境资源类的刑事、民事、行政案件;

2016年,开化又率先试行生态公益补偿机制,破坏森林、水资源等的被告人,需按相关规定采取植苗造林、放生鱼苗等方式,使受损的森林、水生态等得到有效补偿;

2017年,在浙江省提出“剿灭劣Ⅴ类水”目标时,开化自我提标,提出了“消除Ⅲ类水体,打造全省最优水质”的要求……

多措并举之下,开化环境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森林覆盖率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60.1%提高到现在的80.9%。2018年,开化全县Ⅰ、Ⅱ类水占比99.7%,空气优良率98.3%,PM2.5均值为23微克/立方米。

幽林秘境

38年坚持“植树拜年”

守护生态成自觉

在做好污染治理、环境整治的同时,“守护”越来越成为开化人自觉自愿的行为。

在开化,有个已经延续38年的“习俗”。每逢春节假期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开化万名干部群众就会分赴各乡镇,“植树拜年”。

扶正树苗、挥锹铲土、提桶浇水……一棵棵树苗栽下象征着开化人对于美好生活的期待:老人会带着自己的子孙种出“子孙林”“成长林”;刚结婚的新人、或者“金婚”“银婚”的老夫妻,也会以种树方式纪念爱情,参与建设“爱情林”……

此外,开化民间还自发“杀猪禁渔”,并涌现出民间护河队、环保志愿协会等一大批有影响力的民间环保组织。

除了个人的自觉行为,开化还聘请了“专业人士”。

古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布着全球罕见的呈原始状态的低海拔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森林覆盖率达92.8%以上。

完好的自然生态系统,离不开护林员们的守护。

陈声文已在这片山头巡视了30年。他每年至少有130天要上山巡视查看,像爱护眼睛一样看护着山上的一草一木一鸟一兽。在他们的守护下,这些年古田山鲜有偷盗、砍伐木材的现象,也没发生过火灾。

这些护林员也成为森林生物“专家”。打开他们的手机相册,全是山上珍稀动植物的照片。说起这些“宝贝”的生长、生活特征,往往如数家珍。

2018年,开化晒出“雄厚家底”,公布了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成果:开化拥有全球罕见的呈原始状态的低海拔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其中分布在钱江源国家森林公园范围内的长柄双花木,连片面积达3000亩,是全球长柄双花木天然分布连片面积最大种群地之一。特别是除古田山自然保护区外,钱江源国家公园及周边区域还分布着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

调查显示:在核心保护区外,全县域发现国家和省级珍稀濒危和重点保护物种40余种,黑麂、白颈长尾雉等国家一二类保护动物成群结队出没,特别是在保护区外还发现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黑熊种群。

“种种砍砍”到“走走看看”

灵山秀水也可“流金淌银”

开化的优势在于山水,出路也在于山水。

拒绝“黑色GDP”的同时,如何让当地人民享受经济发展之利?开化将目光依旧放在山水上。但同样是靠山吃山,如今开化人的“吃法”已经完全不同。

近年来,开化以“全域景区化、景区公园化、经济生态化”为目标,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生态工业、生态农业“三大生态产业”,生态旅游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巨大转变。

一条马金溪绵延开化百余公里,“百里黄金水岸线”挑起了开化旅游的大梁。自北向南,这里打造出源头生态风光观赏线、乡村休闲田园风景线、漫游休憩亲水养生线等多条特色流动风景线。

美丽的开化夜景

开化还是中国根雕艺术之乡。从唐代起,经过1000多年的演变发展,这里逐步形成了融根艺、佛学、美学、生态学于一体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根雕文化。据此,开化打造了根宫佛国文化旅游区,成为目前国内规模最大、工艺水平最高、以根雕为主题的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其景区所在的根缘小镇被评为中国十大最受欢迎旅游小镇。

同时,开化位于中国绿茶金三角核心产区,是“中国龙顶名茶之乡”、浙江省茶叶十强县。目前,全县茶园超过12万亩,从事茶叶生产经营的人员超过10万人。除了种茶、卖茶,开化还开发出多个集茶文化、茶产业、茶博览于一体的茶公园,茶园所“派发”的生态红利不断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前来探秘。

如今,开化不仅拥有“钱江源国家公园”国家级品牌、“根宫佛国”国家5A级旅游景区,更有味馋天下的开化美食,几十个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

据统计,2018年,开化县共接待游客1291.69万人次,同比增长24.53%,旅游收入82.95亿元,同比增长23.84%,实现旅游人次、旅游收入连续17年双位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