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  图文首页 |  《绿色中国》目录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首页 > 杂志目录 > 《绿色中国》(B)2022年第3期 > 湿地 人类的天然保护伞
湿地 人类的天然保护伞
来源:绿色中国 时间:2022-05-25 16:42:04 浏览:412
字体:
分享到:

  如果我们翻开世界历史,就会发现许多文化、文明圣地发源于湿地。人类的启蒙时期,几乎无一例外地选择“逐水草而居”。古老的河流、湖泊,神秘的沼泽、海滨,风吹稻香的水田、池塘……氤氲丰饶的“生命的摇篮”赋予大地勃勃生机。

 

  同森林和海洋一样,湿地是地球上重要的生命支持系统。它是水资源的“贮存库”和“净化器”。在暴雨和河流涨水期,它就像一块巨大的海绵可以储存过量的降水,然后均匀地把径流放出以减弱危害下游的洪水。同时能过滤和净化淡水。它是“生物超市”和“物种基因库”。中国湿地孕育着2200多种野生植物和1770多种野生动物,仅鸟类就达271种之多。它是重要的“储碳库”和“吸碳器”。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估算,全球陆地生态系统中约储存了2.48万亿吨碳,其中占陆地面积不到4%的泥炭湿地就储存了5000亿吨。湿地还是防止土地荒漠化、盐碱化的底线。荒漠化、盐碱化严重的地区,往往首先从湿地的丧失开始,一旦突破这道防线,沙尘和盐泽就会毫无遮拦地向人居环境加速推进。

 

  凝望过往的足迹,人类挺进湿地深处的脚步已经走得太远太远。加快湿地保护的脚步,全球刻不容缓,中国刻不容缓。

 

  一直以来,国家高度重视湿地保护与修复工作,特别是近两年将其提升到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文件对全国湿地保护与修复工作进行了总体部署,包括开展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退耕还湿试点,实施湿地保护与修复工程,设立长江湿地保护基金等,首次划定全国湿地面积总量红线——“至2020年湿地面积不低于8亿亩”。2016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要求各地落实湿地面积总量管控,严格湿地用途监管;占用湿地要按照“先补后占、占补平衡”的原则,负责恢复或重建相当面积和质量的湿地;到2020年,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80%以上。

 

  加大湿地保护与修复力度,是全国人民的共同期盼,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更是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历史使命。我们要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大力强化湿地保护和修复的各项措施,真抓实干,让湿地这顶人类的保护伞不断扩大,发挥更大的作用。

 

  保护湿地,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珍爱湿地,就是珍爱生命的栖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