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周宏春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频繁、灾害种类较多、造成损失十分严重的国家之一,平均每年因各种自然灾害导致3亿人次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达2000多亿元。常见的自然灾害种类包括洪涝、干旱灾害,台风、冰雹、暴雪、沙尘暴等气象灾害,火山、地震灾害,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暴潮、海啸等海洋灾害,以及森林草原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开展防灾减灾,对于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具有重要意义。
地震灾害防治。地震是地球上经常发生、造成经济损失最严重和人员伤亡最多的自然灾害,全球每年发生地震500多万次。20世纪以来,我国发生6级以上地震800多次,以占世界7%的国土承受了全球33%的大陆强震。在因各类自然灾害死亡的全国人口中,地震死亡人数占54%。2012年,大陆地区发生5.0级以上地震16次,有11次地震灾害事件,其中重大地震灾害事件1次,较大地震灾害事件1次。全年地震灾害事件共造成中国大陆地区约179万人受灾,86人死亡,1331人受伤;受灾面积约68257平方千米;造成房屋2275889平方米毁坏,651454平方米严重破坏,12639627平方米中等破坏,6183549平方米轻微破坏;直接经济损失82.88亿元。
地质灾害是由于地质作用引起的可能对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损失的灾害,可分为30多种类型。由降雨、融雪、地震等因素诱发的地质灾害称为自然地质灾害;由工程开挖、堆载、爆破、弃土等引发的地质灾害称为人为地质灾害。常见的地质灾害指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6种灾害。全国地质灾害主要集中在中西部、西南局部、华南局部、华东部分地区。2012年,全国发生各类地质灾害14322起,其中滑坡10888起,崩塌2088起、泥石流922起、地面塌陷347起,造成292人死亡、83人失踪、259人受伤,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2.8亿元。
气象灾害防治。气象灾害是指大气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国民经济建设及国防建设等造成的直接或间接损害,包括暴雨洪涝、台风、干旱、大雾、沙尘暴等7大类20多种。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GDP的1%~3%。
生物灾害防治。生物灾害是由于人类生产生活不当、破坏生物链或在自然条件下某种生物过多过快繁殖(生长)引起的灾害。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生物灾害跨区域、跨国界传播的风险增加。如外来物种入侵成为我国的一个生物灾害。外来物种入侵指生物物种由原产地通过各种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的过程,有两层意思,第一,物种必须是外来、非本土的;第二,该外来物种能在当地的自然或人工生态系统中定居、自行繁殖和扩散,并明显影响当地生态环境,损害当地生物多样性。入侵的外来物种可能会破坏景观的自然性和完整性,摧毁生态系统,危害动植物多样性,影响遗传多样性。
据农业部统计,我国有400多种外来入侵物种,危及本地物种生存,破坏生态系统,每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200亿元。在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公布的最具危害性的100种外来入侵物种中,我国有50多种,其中危害最严重的有11种,每年造成约600亿元的损失。
因此,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健全防灾减灾体系,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减少各种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损失,成为我国发展必须重视的问题。自1991年起,国际社会启动了“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我国也启动了相应工作,包括制定国家减轻自然灾害行动方案;在“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期间参与国际减轻自然灾害行动,设立国家委员会;鼓励地方政府采取适当步骤为实现“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做出贡献;通过教育、训练和其它办法,加强社区的备灾能力,提高公众防灾能力;注意自然灾害对健康的影响,注意减轻医院和保健中心受到损失,注意自然灾害对粮食储存设施、避难所和其它社会经济基础设施的影响;鼓励科学和技术机构、金融机构、工业界、基金会和其它有关的非政府组织,参与国际社会,包括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和非政府组织拟订和执行的减灾方案和减灾活动。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把防灾减灾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切实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对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具有重要意义。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是党中央从我国自然灾害的特点出发做出的重要部署,也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应在防灾减灾做出更大的努力,切实减轻自然灾害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影响。
建立健全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县乡村、城市社区、重点区域、重点企业、重点单位、学校都要制订应急预案,实行应急预案全覆盖。制订预案要符合实际,科学适用,不断修订完善,形成指挥有序,处置有力,科学调度,反应迅速的应急预案体系,提高灾害应急处置能力。积极推进预案建设和演练,组织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社会组织、社区家庭等开展各类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防灾减灾活动,组织开展防灾减灾业务研讨和应急演练,进一步完善预案,提高预案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增强干部群众对预案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建立健全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立完善防汛抗洪气象信息预报、雨(水)情信息预警、地质灾害信息收集上报及应急处置工作程序,形成指挥统一、社会联动、运转协调的灾害预警工作体系。加强信息员队伍建设,通过不断培训,提高灾害信息报送能力。建立网上信息平台,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信息互通,提高科学判断灾情能力。加强自然灾害监测预警设备设施建设,以县市为单位装备气象预警、水文预警、地震监测设备,提高灾害及时预警能力。
建立健全抗灾救灾应急救援体系。建立自然灾害应急指挥中心,科学调度各方应急救援力量,以最快的速度在最短的时间内开展救援行动。加强专业救援队伍建设,改善技术装备水平和训练条件,充分发挥解放军、武警、民兵和公安民警的主力军作用。大力发展社会化紧急救援服务组织,积极培育基层兼职救援队伍,充分发挥志愿者、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团体在灾害紧急救援中的作用,提高灾害应急救援能力。
建立健全自然灾害调查评估体系。制订灾情核查工作规则,整合民政、交通、水利、农业、通讯、电力等各职能部门力量,分类开展灾情核查,通过汇商,科学评估自然灾害损失,为政府灾后重建提供决策依据,提高灾后重建参谋决策能力。
建立健全自然灾害灾民救助体系。完善灾害应急救助制度,灾情发生后要在第一时间将资金物质送到灾区开展救助,确保灾民有饭吃、有干净水喝、有衣穿、有临时住房、有病能得到医治。在第一时间赶赴灾区核灾查灾,慰问灾民;完善灾民冬春生活救助制度,提高灾民生活救助标准,确保灾民安全越冬;完善灾后恢复重建政府补助制度,适当提高灾后倒房恢复重建补助标准,减轻灾民经济负担;建立救灾捐赠机制,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光荣传统,动员社会力量参加抗灾救灾活动;建立对口帮扶机制,动员行政企事业单位对口帮扶灾区开展灾后重建工作,提高灾害救助能力。
加强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提高城乡居民防灾减灾意识,增强防范意识和应对技能。以“防灾减灾日”宣传教育活动为契机,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活动,组织应急演练,提高全社会的防灾减灾意识;全方位、多角度地做好防灾减灾宣传工作,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和参与防灾减灾工作的良好局面;切实加强防灾减灾知识和技能培训。深入城乡社区、学校、厂矿等基层单位和灾害易发地区,广泛普及防灾减灾法律法规和基本知识教育,重点普及各类灾害基本知识和防灾避险、自救互救等基本技能,提高灾害防御能力。
完善灾害应急能力建设机制。加强专业抢险队伍、专家队伍抢险救援能力建设,推进“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应急预案体系建设,构筑应急管理后勤保障体系。增强群众灾害防治应急能力,广泛推广“三小措施”,即发放“一个小本本”,宣传防灾减灾知识;配备“一个小包包”,做好应急物资储备;开展“一个小演习”,提高临灾的自救互救能力。完善防灾减灾机制。完善综合协调机制、灾情信息共享机制、灾情会商机制、信息发布机制、灾(险)情评估机制和评估标准、救灾监督机制等,夯实防灾减灾基础,做到科学防灾减灾。
完善社会动员机制。完善资源配置机制,统筹安排政府资源和社会资源;完善群测群防制度,调动和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推进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增强社区居民防灾减灾意识和避难自救能力;普及防灾减灾知识,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