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海拔3000多米的神农顶,游人穿梭。他们看不见,就在瞭望塔的背后,有这样一群人,正背着沉重的行囊穿行在没有路的草甸和密林之间,他们是神农架国家公园的专职生态巡护员。
文|陈 勇 翟兴波 郭裕铭 摄|陈 勇
2016年11月,神农架国家公园管理局成立,开始实施最严格的生态保护。神农架国家公园管理局介绍,虽然已建成卫星遥感、直升机、无人机巡护的“天网”和电子围栏、地面固定摄像头组成的监管“地网”,要实现无死角监控,仍然需要人工野外徒步巡护,形成“天地人”一体化信息管理系统。巡护员们穿行在幽深的山林里,以自身为“点”,画出129条“线”,编织成生态保护“网”,共同筑牢神农架生态保护屏障。
8月12日,巡护员在野外通过“北斗巡护终端”与神农架国家公园信息管理中心进行视频连线。
1170平方公里的神农架国家公园,设有4个管理处、18个管护中心,一线专职生态巡护员有134人,他们每年要走大约10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赤道2.5圈。
8月13日,神农顶管护中心的女巡护员在野兽出没的森林里安装红外摄像机。
巡护员的工作可不是在山上随便走走逛逛那么简单。过去的护林员,主要职责是护林防火;现在的生态巡护员,集众多职能于一身——山水林田湖草野生动物保护、科学监测、社区宣传、生态修复、施工监管、制止盗猎、乱采滥伐等等。目前,每名巡护员每个月要在野外徒步巡护10多天,约60公里,平均每天步行约5公里至6公里,其中近程巡护约5天,当天可返回住地,远程巡护则需要携带帐篷,风餐露宿5天至8天。
8月13日,女巡护员黄丽(左一)完成野外巡护任务后,带着儿子前往探望丈夫,分别了20多天的一家三口团聚在大龙潭金丝猴保护基地。
神农架山高林密,人迹罕至,每一次穿行都是一场未知的探险。巡护线上有的路段一边是悬崖,一边是石壁,只能贴着身子,一步一步往前挪。刚过峭壁,又迎山涧。巡护员只能自己动手,在激流上架起独木桥。神农顶管护中心巡护员郭中山今年46岁,在这片山林里行走了19年,走坏了多少双鞋、翻过多少座山,他已记不清了。夏天,蚂蟥、猛兽、毒蛇直接威胁着巡护员的生命安全。每走一段路,郭中山都会习惯性地用棍子拨开草丛或用镰刀敲击几下,发出声音,警告周边的野生动物,让它们不要靠近。冬天,各种野生动物频繁出没,也招来少数铤而走险的盗猎分子。巡护队员们冒着零下15摄氏度的低温,踏着及膝盖的积雪进山,给野生动物投食,守护它们安全过冬。
8月13日,巡护员在神农顶附近进行无人机巡护训练。
神农架有22名女巡护员,黄丽就是其中之一。2005年,她成为林管局的护林员,2017年,转到国家公园成为一名生态巡护员。她长期在野外工作,一家人分处3地,丈夫在大龙潭金丝猴基地工作,儿子远在100多公里外的松柏镇由外公外婆照看,每个月只能回家一次。作为一名11岁男孩的母亲,她最遗憾的是没能陪伴孩子成长。
8月13日,巡护员在神农顶附近进行无人机巡护训练。
巡护员邵荣虎一家三代的故事,更是神农架林区发展的缩影——爷爷是伐木工人;父亲邵定春,工作前半段砍伐后半段护林;邵荣虎则是大九湖管理处坪阡管护中心年轻一代的巡护员,能熟练使用北斗巡护终端、红外相机等高科技设备。
8月14日晚,月光皎洁,神农架国家公园管理局大九湖管理处坪阡管护中心的巡护员在野外风餐露宿。
近年来,神农架国家公园管理局不断招录高校毕业生,更多热爱生态保护事业的年轻人正加入到巡护员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