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  图文首页 |  《绿色中国》目录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首页 > 杂志目录 > 《绿色中国》(B)2022年第3期 > 守住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
守住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
来源:绿色中国 时间:2022-05-25 16:07:51 浏览:434
字体:
分享到:

近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0年年底前,全面完成全国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勘界定标,基本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国土生态空间得到优化和有效保护,生态功能保持稳定,国家生态安全格局更加完善。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并实行严格保护,是党中央、国务院站在对历史和人民负责的高度,对生态保护作出的战略部署。从“耕地红线”到“生态红线”,不仅是对国土空间保护的一次拓展和深化,而且更彰显了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思想认识飞跃与实践路径创新。

 

生态保护红线是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我国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同时,由于国土空间开发和保护不协调、不同步,一些应该保护的地方没有保护,不该开发的地方却被开发,“山水林田湖”被人为地割裂开来。这造成部分重要的生态资源退化消失,生态产品供给能力下降,生物资源流失严重;也导致环境质量的下降,空气重污染频发。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实施精准保护,已经成为当前保护自然生态、提升环境质量最紧迫的任务。

 

生态保护红线之所以成为“红线”,在于其约束作用,在于其强制性保护的功能。发挥生态保护红线的底线作用,必须让“红线”落地并实施严格监管,对任意改变国土空间用途坚决说“不”,防止不合理开发建设活动。比如,区域规划、经济社会活动都要与“红线”对标,确保不踩红线不越红线。当然,还要从制度、体制和机制入手,做好过程监管和责任追究,让“红线”成为高压线;同时,要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和其他激励制度,推动形成自觉维护生态安全的社会氛围。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无论是从人民群众对健康、美好生态环境的渴求来看,还是从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角度考虑,生态保护红线这条生态安全的底线和生命线都要划好,守好,不但要划在图上,更要落在心里。因为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

 

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是顺应生态文明建设客观规律的创举,彰显着党和政府的责任与担当,是一场没有退路的决战。为此,要以目标为导向,建立起科学可行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客观判定保护成效,并根据评价结果提出对策建议。同时,还要将保护成效纳入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评价考核体系,对地方党委和政府的措施落实情况进行考核,结果作为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评价及责任追究、离任审计的重要参考,以行之有效的手段确保这条红线的刚性,使之成为生态保护的“高压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