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  图文首页 |  《绿色中国》目录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首页 > 杂志目录 > 《绿色中国》(B)2022年第3期 > 京津冀协同发展需推进政策一体化
京津冀协同发展需推进政策一体化
作者:直言 来源:绿色中国 时间:2022-05-25 16:04:28 浏览:491
字体:
分享到:

(文 直言)

2015年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这意味着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顶层设计已基本完成,推动实施协同发展战略的总体方针已经明确。目前,国家有关部委正在大力推动交通、生态、产业三大领域率先实行突破。

从一段时间的一体化实践来看,实施京津冀一体化,尽管短时间内成绩很大,但制约和迟滞京津冀一体化进程的关键问题也不少。调查发现,政策差异是制约京津冀一体化的根本因素。因为政策差异,在经济社会发展上,京津两地成为“制高点”、具有优越感,致使河北与京津两地在政策上不平等、发展上不平等,最终导致在推进京津冀一体化上不平等。京津各部门居高临下,彼此地位、关系不平等,京津冀就不会有协同的发展理念,就不会在项目、产业转移等方面平等对接。作为顶层设计,推进京津冀一体化,根本在于政策、制度一体化,以政策和制度的一体化推进协同发展、平等发展。

失衡的京津冀资源配比

不可否认,河北是京津冀一体化中的短板。2013年河北的人均GDP为38716元,低于全国41908元的水平,相当于广东的66.1%、山东的68.7%、江苏的51.9%、浙江的56.6%、福建的66.9%。2014年河北人均生产总值为40783.99元,北京人均生产总值为99995元,天津人均生产总值为97609元,河北的人均生产总值不足北京、天津的一半。短板的持续存在必然拖住京津发展的后腿,更会使支援京津发展的作用大打折扣。习总书记说:“三地差距较大,不能搞齐步走、平面推进,也不能继续扩大差距。”只有补齐短板,才契合京津冀协同推进、共享成果的主题,而补齐短板的有效手段是让河北搭乘京津发展的政策快车,只有实行政策一体化,才能使强者更好,弱者变强。

河北在京津冀一体化中承担着资源供给、环境保护的任务,只有横向的政策补偿才能弥补牺牲造成的发展延缓。河北的“配角”定位,解决了京津发展中的资源与空间不足的难题。河北是京津的后花园和供给站,不仅向京津供给水资源、矿产资源、工业原料、电力和农产品,还承担着生态屏障建设、首都社会治安护城河的重要职责。河北以牺牲自身发展为代价来支持京津发展,但一直以来没有得到应有的补偿。

京津冀人均GDP绝对值的长期扩大,导致京津对河北产生了“虹吸效应”,河北的人才、资源、产业向京津两地单向流动,形成了经济非均衡化的发展态势。京津冀三地在科教文卫等公共事业发展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均衡。如中科院的40多个各类科研院所在河北只分布一个。北京总共有91所大学,其中26所为211大学;天津有55所大学,4所为211高校;河北仅有1所211院校,教育资源严重匮乏。根据2014年全国及地区科技进步统计监测结果显示,北京和天津的综合科技进步指数分别为83.12%和78.63%,分列第一、四位,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河北的综合科技进步指数为41.78%,列第25位。在科技进步环境指数中,北京和天津分别为88.06%和86.69%,分列第一、二位,而河北仅为44.2%,列第25位。在科技活动产出指数中,北京为100%,排第一位;天津为86.86%,列第三位,河北仅为18.75%,列第26位。在高新技术产业化评价指标中,北京、天津分别为77.37%和82.69%,分列第二位和第一位,河北为32.75%,列第28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北京和天津的科技促进社会发展指数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4.99%,分别为77.66%和67.2%,分列第二和第八位,河北为59.61%,列第22位。从社会保障来看,国家没有制定统一的社保政策,基本上是以社会保险法为依据,但是因为各地财力不同,执行的标准大相径庭。就新农合人均筹资水平而言,北京已经达到1000元以上,河北仅相当于其30%-40%,城市和农村低保月人均支出水平,北京分别是河北的2.4倍和3.4倍。

公共服务的差距使京津对河北的虹吸效应愈发严重,优质资源的单向流动使得河北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一片洼地。京津自身经济、公共服务、教育等方面的巨大优势,使得本地要素资源产生固性,仅仅依靠市场这双无形的手是难以消除的。要实现区域内要素的自由流动与合理配置,带动河北经济增长,必须依靠政策引导,打破区域间的政治经济壁垒,实现政策一体化。

大力推进医疗和教育政策一体化

京津冀区域合作发展的潜力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京津对环境的敏感与河北重化工及能源消耗的经济结构的矛盾、京津的虹吸效应与河北生产要素短缺的矛盾,迫切要求加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实现政策一体化。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创新驱动,创新就是改革,必然要带动政策的变革。坚持政策拉平和政策创新一齐抓,尽快弥补河北发展速度慢的短板,才能有效深入的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

比如随着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不断深入,河北面临的困难也越来越多,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仅靠自身的力量难度很大,这就需要国家协调有关部委,在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专项资金安排、科技支撑、京津冀协作、散煤治理等方面给予支持和倾斜。

在医疗资源上,京津两地聚集了大量的优质医疗资源,应本着“协同”、“共享”的发展理念,在医疗改革方面,搭建京津与河北之间医院的沟通平台,建立对口帮扶联系。京津的医院可以到河北开设分院,将部分医疗设备和医护人员转移到河北,建立专家定期坐诊制度。建立京津的知名医生、专家学者每年有固定时间段到河北会诊做诊,指导河北医院建设,直接为河北的百姓服务。另外,还需建立三地医生定期轮训制度,拓宽河北医生到京津进修深造的渠道。

在教育改革方面,应取消京津冀高考户籍限制,允许河北的考生平等地享受高考政策,平等地享受京津优质的教育资源。出台政策鼓励京津的教师到河北支教,提高河北教育水平,聘请京津名师到河北高校任教。中科院、社科院等主要科研单位的各分支研究院向河北转移或到河北建立分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