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林轩)
生物多样性在人类的健康与药物应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人类使用的大部分药物来源于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发展中国家保证人口基本健康的传统药物有80%依赖于植物或动物,即使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使用的药物中也有40%含有野生植物中发现的成分。我国从神农尝百草开始,利用野生动植物入药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多年来有记载的药用植物就有5000种,其中1700种为常用药物。世界上各民族也有利用天然动植物来治疗疾病的经历,例如东部非洲的Maasai人,他们以传统方式做肉、牛奶或血制品时会加入一些树皮,这样可以减少胆固醇。
森林中有许多植物可以用于治病。较大的外科手术需要的箭毒碱,为印第安人所发现。这种药物是从南美热带森林里生长的一种植物提取的。另一种外科手术药品毒扁豆碱,则是从西非热带森林中的加拉巴豆属植物中提取的。如果施行心脏手术,就需使用东南亚热带雨林中的蛇根木提取物,以保持心脏跳动。萝芙木也是促进心脏有规律跳动的一种药物。在印度有人用蛇根木治疗蛇咬伤、痢疾、霍乱、发烧和神经错乱。20世纪40年代后期,西方医学家发现蛇根木这种植物还有降低血压和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作用。
在我国,传说中的医药发明者神农氏就有“神农尝百草”的传说。炎帝神农氏为给民众寻找治病解读良药,几乎嚼尝过所有植物,“一日遇七十毒”。我国很多地区还是著名的中药产地,例如四川瓦屋山的中草药种类达2000余种,常用的有280余种,其中杜仲、黄连、厚朴、红豆杉、薯蓣等规模较大;湖北神农架的民间草药十分丰富,且有“头顶一颗珠”、“江边一碗水”、“文王一支笔”和“七叶一枝花”这“四个一”更是闻名海内外。我国的中医、藏医等也使用了大量的野生动植物药物。例如,现知最早的本草著作《神农本草经》收载有包括动物、植物、矿物在内的药物共365种;明朝李时珍著的《本草纲目》收录植物药有881种,附录61种,共942种。这些传统医药经典著作,如今成为我国医药资源开发的宝库。例如,《本草纲目》记载有青蒿对疟疾治疗的作用。疟疾是一种古老的疾病,在古罗马、印度和中国,都有大量人员因疟疾而死,如我国三国时诸葛亮南征孟获就曾受到疟疾的威胁。1956年越南战争爆发,美越双方在热带雨林中苦战,疟疾像是第三方,疯狂袭击交战的双方。为战胜疟疾,美国投入巨额科研经费,并动员西方各国制药的力量,但并没有取得明显的效果。
我国历经380多次鼠疟筛选,抗疟青蒿于1971年筛选成功;1972年从中药青蒿中分离得到抗疟有效单体,命名为青蒿素,对鼠疟、猴疟的原虫抑制率达到100%;1973年经临床研究取得与实验室一致的结果,抗疟新药青蒿素由此诞生。2011年9月,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因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的贡献,获得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随后又获得了诺贝尔奖。这是中国生物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世界级最高级大奖。据世界卫生组织2009年的统计,全球感染疟疾者多达2.5亿人,将近一百万人因感染疟原虫而死亡。实践充分证明,青蒿素是目前防治疟疾疗效最好的药物,否则2.5亿疟疾感染者中,还会有更多的人丧失生命。青蒿素的发现,显示了天然抗疟疾药物在化学结构上的独特性,而且其在临床上所表现出来的有效性和抗多药耐药性的特点,使其至发现30年后的今天仍然在国际上受到广泛的重视,成为具有重大国际影响力的传统药用植物研究的经典之作。
出于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目的,我国正在进行药用植物的引种栽培和药用动物的驯养以及替代药物的研究工作。如今,我国已经能对不少名贵或短缺药材进行异地引种,以及药用动物的驯养,并取得一定的成效。如原依靠进口的西洋参在国内引种成功;天麻原产贵州而今在陕西大面积引种;人工培育牛黄,人工养鹿取茸,人工养麝及活麝取香,人工虫草菌的培养等。随着我国医疗事业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中药材的人工培养、驯化以及替代等可持续利用工作必将取得新的进展,为人们的身体健康提供更加高效而安全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