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  图文首页 |  《绿色中国》目录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首页 > 杂志目录 > 《绿色中国》(B)2022年第3期 > 气候变化 环球同此凉热
气候变化 环球同此凉热
作者:耿国彪 来源:绿色中国 时间:2022-05-25 15:58:03 浏览:462
字体:
分享到:

(文 本刊记者 耿国彪)

20世纪以来的科学研究表明,全球气候正在发生有史以来从未有过的急剧变化,由于人类使用化石燃料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导致大气增温效应明显加强,如果继续保持当前或高于当前的温室气体排放速率将会引起大气进一步变暖,到本世纪末,全球气温可能比工业化之前的时期升高5℃甚至更多。美国宇航局高级气候科学家、“全球气候变暖研究之父”詹姆斯•汉森指出:气候变化一旦达到临界点后,气候系统将不可逆转。那时,导致气候变化的温室气体浓度即使不再增加,气候变化及其带来的冲击也会自行发生。如此巨大的气候变化对人类脆弱的环境适应性而言将是灾难性的,更为严重的是其影响的不可逆转,人类正处于气候变暖的危机中。

2007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以下简称“IPCC”)公布的第四次评估报告对当前的气候变化形势做出了明确判断,“气候系统变暖已经毋庸置疑”,并指出,1906~2005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升高了0.74摄氏度,并伴随海温升高、大范围冰雪融化和海平面上升等现象。这也使20世纪成为至少过去1300年中气候最暖的100年。而且全球气温正在加速变暖,在1995年到2006年的12年中,有11个属于自有记录以来最暖的年份。如果目前的情况持续下去,到 21 世纪末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可能升高 1.1 至 6.4 摄氏度。在科学研究不断推进的同时,人们也切身感受到了气候变化带来的环境影响。1968 年非洲撒哈拉南部边缘地区遭受严重干旱致使上千万人背井离乡沦为“生态难民”;1970 年孟加拉国的特大风暴和洪水吞噬了 30 万条生命;2002 年南极拉森—B 冰架发生突然崩裂导致克雷恩冰河加速消退;2008年由于冰块的融化,北极在人类历史上首次成为一个岛屿。据报道,2012年全球有5国创下高温纪录,2012年成为美国史上最热的一年,这也是1880年有纪录以来又一个暖冬,温度排在史上有气温纪录以来的第8名。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多哈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高级别会议上指出,“2012年北极冰层大面积融化、超级风暴以及海平面上升,都是危机酝酿的迹象”。

气候变暖对人类的影响

随着工业化进程不断深入,全球气候变化产生的巨大影响正逐渐显现,这对地球生态系统和人类发展而言都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而这一切,来自于人类。据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数据显示:人类活动很可能(90%以上)是导致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自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开始以后,人类对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对土地的过度开垦放牧造成森林、草原的覆盖率骤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在大气中的比重急剧上升,其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上升了 30%以上,在温室效应的作用下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自1970年到2004年,全球六种主要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从287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提高到了490亿吨,增加了70%。而从1990年至2004年的短短15年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就增长了24%。而我国在1995~2000年,大气主要温室气体 CO2、CH4和N2O的背景浓度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1.41~1.95ppmv、9.02~9.95ppbv和0.75~0.82ppbv。有预计显示,如果当前的趋势继续下去的话,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含量将在2100年前后达到前工业社会时期平均水平的两倍。已观测到的事实和科学研究表明,全球气候变化对环境、生态和社会经济系统具有深远的影响,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气候变化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

海平面上升是全球温度趋暖导致的重要现象。自 1961 年以来,全球海洋平均温度升高已延伸到至少 3000 米的深度,海洋已经并且正在吸收气候系统增加热量的80%以上,与其并行的是在1961年至2003年期间,全球平均海平面以每年1.8mm的平均速率上升,从1993至2003年,全球平均海平面以每年大约3.1mm的速率上升。其中海洋热膨胀是加快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原因,此外,冰川融化、冰盖解体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据 1978 年以来的卫星资料显示,北极年平均海冰面积已经以每十年2.7%的速率退缩,夏季的海冰退缩率较大,为每十年退缩7.4%。在南北半球,山地冰川和积雪平均面积已呈退缩趋势。自1900年以来,北半球季节性冻土最大面积减少了大约 7%,春季冻土面积的减幅高达15%。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北极多年冻土层上层温度普遍提升高达 3℃。由此带来的后果十分严重,资料显示:目前世界各地共有3351座城市位于低海拔(海拔10米以下)的沿海地区,如果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继续上升,它们将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太平洋小岛国图卢瓦最高海拔只有4米,50年后上涨的海水将会吞没整个国家;旅游胜地马尔代夫的群岛中 80%是珊瑚礁岛,平均海拔不足1米,海平面的逼近令整个国家岌岌可危。我国沿海海平面上升了1~3mm;近50年来,渤海和黄海北部冰情等级下降,西藏冻土最大减薄了 4~5m;高原内陆湖泊水面升高;300年来西北冰川面积减少了 21%。此外,海平面上升还会引发洪水灾害、咸水入侵,出现海啸、风暴潮等海洋灾难。

据研究表明:在气候变暖的情况下,全球降水格局变化总趋势是中纬度地区降水量增大,北半球的副热带地区降水量下降,南半球降水量增大,由于影响降水量分布的因素很多,降水变化的局地差异很大,从而带来更多的旱涝灾害。这一研究结果在 IPCC 的第四次评估报告中得到了印证,报告显示,“1900年至2005年期间,已在许多大区域观测到降水量方面的趋势。在此期间,北美和南美东部、欧洲北部、亚洲北部和中部降水量显著增加,而在萨赫勒、地中海、非洲南部、亚洲南部部分地区降水量减少。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受干旱影响的面积可能已经扩大。”1982~1983年的“厄尔尼诺”事件就对当时的全球气候造成了十分严重的影响,南美秘鲁、阿根廷、巴拉圭等多国洪水频繁,北部干旱;美国南部洪水,中西部到中美洲干旱;东南亚大部、印度南部等地干旱,孟加拉国和印度东部却连遭暴雨;而我国东北省份则出现了较为少见的暖冬和冷夏。

全球变暖使生物多样性面临着严重挑战,并将进一步影响生态平衡。科学家们已经观测到由于气候变化引发的数百个物理过程、生物物种或种群变化。在阿尔卑斯山地区,一些植物的分布范围以每10年1到4米的速度向高海拔地区推进,一些以前只能在山顶才能出现的植物消失了。在欧洲,一些鸟类交配和产卵的时间提前,如在英国,在观测的65种鸟类中,包括一些长途迁徙的鸟类在内的20种鸟类的产卵时间,从1971年到1995年间,平均提前了8天。在欧洲各地,在有控制的、不同植物混种的花园里,1959年到1993年间,植物的生长周期延长了10.8天。

(二)气候变化对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气候变化将增加对人类健康的威胁,并涉及人类社会各个领域。

气候变化将导致粮食危机。农业是对气候变化反应最为敏感的产业之一,目前世界许多地区的农业仍处于“靠天吃饭”的状态,特别是亚、非、拉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之下,这些国家的农业生产脆弱性不断显现,其粮食安全问题也将日趋严重。如《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指出:“气候变化已对中国农牧业生产产生重大影响。如不采取措施,到 21 世纪后半期,主要农作物小麦、水稻和渔业的产量最多可下降 37%;农业生产布局和结构将出现变动;农业生产条件发生变化会大幅增加农业成本和投资需求;荒漠化趋势增大,土壤肥力降低;家畜疾病的发病率可能提高。”

气候变化将改变水资源分布格局。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根据IPCC预测:在可用水方面,预估近几十年冰川物质普遍损失和积雪减少的速率将会在整个 21 世纪期间加快,从而减少可用水量,降低水力发电的潜力并改变依靠主要山脉(如:兴都库什、喜马拉雅、安第斯)融水的地区河流的季节性流量,而这些地区居住着当今世界上六分之一以上的人口;在径流量分布方面,较高纬度地区和某些潮湿的热带地区,包括人口密集的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到本世纪中叶径流将会增加10%~40%,而某些中纬度和干燥的热带地区,由于降水减少而蒸腾率上升,径流将减少 10%~30%,全球受干旱影响的地区将有所增加;在极端降水事件方面,预计未来许多区域的暴雨将显著增多,由此增加的洪水风险将给社会、有形基础设施和水质带来挑战,到21世纪80年代,将有多达20%的世界人口生活在江河洪水频发的地区。

气候变化危及人类健康。预计数百万人的健康状况将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原因包括营养不良、极端天气事件导致的死亡、疾病和伤害增加、腹泻疾病增加、心肺疾病发病率上升,以及某些传染病的空间分布发生改变等等。尽管气候变化在温带地区将带来某些效益,如,因寒冷所造成的死亡减少,但仍会产生一些综合影响,如,“疟疾在非洲的传播范围和潜力的变化”。据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数据,“全球每年因气候变化死亡的人数已达 6 万人,2003 年仅欧洲夏季热浪就吞噬了 3 万人的生命。” 2010年1月,持续罕见寒流暴雪冻结美国、俄罗斯、中国以及欧洲北部等北半球国家,甚至有600余人因寒冷丧生;发生在我国西南地区云南、贵州等省境内的秋冬春特大旱情,一幅幅大地龟裂,百姓外出找水的景象依然历历在目;8月,巴基斯坦遭遇近81年来最严重暴雨洪涝致1800 余人死亡,等等。

气候变化影响人居环境。这种影响主要包括三种:由于能源市场或服务需求的变化,间接影响支持人类居住的经济部门;直接影响城市基础设施、建筑、交通运输以及旅游等行业;通过极端天气事件、健康状况变化和人口迁移直接影响人口规模与质量等。如2008年初春,我国南方地区发生的冰雪冻雨灾害,对当地的交通运输、通信设施、电力传输以及人民群众的正常生产生活造成极大破坏,直接经济损失达1100亿元(王守荣,2011)。 2010年8月7日深夜,我国甘肃舟曲县突临强降雨并引发泥石流,沿河房屋被冲毁、交通被阻断、形成高危堰塞湖,灾难总计造成1431人遇难、331人失踪,直接经济损失达 5174.71 万元。

以全球气候变暖为特征的气候变化问题已成为当今人类面临的主要全球性环境问题之一,涉及到政治、经济、外交、地缘等诸多人类文明方面。气候变暖正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巨大的威胁,如何解决人类面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成了人类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国行动

气候变化是当今人类生存和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是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全球性问题。加快林业发展,加强生态建设,努力增强碳汇功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国际共识和发展趋势,也是我国参与全球治理的重大机遇和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从国际看,在相关国际进程中,林业问题受到越来越多关注,林业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日益受到重视。特别是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谈判中,林业作为重要谈判内容之一,共识越来越多。目前,多数国家赞成在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新协议中继续充分发挥林业作用。研究表明,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已经上升至全球第一,减排压力与日俱增。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推进,未来一段时期,我国能源消耗仍将呈增长趋势,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温室气体排放总量还将持续增加。缓解减排压力,拓展发展空间,林业可以有所作为。我国还有相当数量的宜林地,60%—70%的森林正处在中幼林龄,湿地保护与恢复力度持续加强,具备了碳汇能力继续增加的有利条件。

从国内看,我国正面临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灾害高发频发的严峻形势。党的十八大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摆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明确提出要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在这方面,不是别人要我们做,而是我们自己要做。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走出一条绿色低碳发展的生态文明之路,必须增汇减排协同推进。为此,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发布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和适应气候变化战略,提出了2020年和2030年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目标,出台了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正在积极推进应对气候变化法律法规和碳排放权交易等制度建设。

林业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根本手段之一。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特殊地位,发展林业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选择。加强林业应对气候变化,对于实现绿色增长具有重要意义,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国家强调要努力增加森林碳汇,在2005年基础上,到2020年森林面积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增加13亿立方米,到2030年森林蓄积量增加45亿立方米左右。

“十二五”期间,我国林业应对气候变化各项工作扎实推进,取得重要进展。五年来,林业应对气候变化组织管理机构日趋健全,政策支撑体系逐步完善,技术标准体系初步形成,基础能力建设不断增强。五年来,通过大力造林、科学经营、严格保护,森林资源稳定增长,增汇减排能力稳步提升。根据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2009—2013年)结果:我国森林面积已达2.08亿公顷,完成了到2020年增加森林面积目标任务的60%;森林蓄积量151.37亿立方米,已提前实现到2020年增加森林蓄积量的目标;森林覆盖率由20.36%提高到21.63%;森林植被总碳储量由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2004—2008年)的78.11亿吨增加到84.27亿吨。五年来,我国森林资源持续增加,湿地保护不断加强,林业碳汇功能稳步提升,为应对气候变化、拓展发展空间、建设生态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

国家林业局有关负责人说,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应看到林业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也还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生态系统稳定性不强,林业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能力有待提高。二是地方林业主管部门对气候变化工作的认识不高、重视不够,工作力度还有待加强。三是林业应对气候变化管理和技术人才紧缺,缺少“牵头人”和“领军人”,亟待进一步加大培养力度。四是林业应对气候变化专项工作经费严重不足,尤其西部省区,投入更少,难以满足工作需要,急需加大投入。五是林业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科研与生产实际结合不紧,科研支撑能力弱,需要进一步改革创新。

在谈到“十三五”的目标任务时,该负责人说,我们的目标是到2020年,林地保有量达到31230万公顷,森林面积在2005年基础上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23%以上,森林蓄积量达到165亿立方米以上,湿地面积不低于8亿亩,50%以上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森林植被总碳储量达到95亿吨左右,森林、湿地生态系统固碳能力不断提高。到2020年,林业应对气候变化组织管理体系、政策法规体系、技术标准体系、计量监测体系更加健全,基础能力和队伍建设有效夯实,林业服务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大局的能力明显增强。

为确保目标实现,国家林业局将从加强林业应对气候变化宏观指导;开展造林绿化和森林经营增加碳汇;加强资源保护,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加快林业碳汇计量监测体系建设;强化应对气候变化政策研究;抓好科技支撑;积极参与气候变化谈判和国际合作;加强人才培训和宣传普及;着力抓好机关节能减排等方面开展工作,以提升林业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和成效。

中国林业为应对气候变化作出了重大贡献。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FAO)2010年发布的全球森林资源评估报告,在全球年均减少森林面积约1亿亩的背景下,中国年均增加森林面积6000多万亩,年均增量占世界的53.2%。

虽然如此我们也无法露出微笑,因为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人类生于自然,也存于自然之中,“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水土流失、沙尘暴、洪水与干旱频发、耕地退化、物种绝迹,其中尤为迫切的是气候变化。面对濒临失衡的地球,人类正在觉醒,也必须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