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延安城区以东30公里的薛张流域,满山披绿,生机盎然。山上种植着阔叶林和针叶林,山腰经营着梯田和苹果园,山下则是鱼塘和大棚。
“退耕前,流域内全是荒山荒坡。”延安市宝塔区冯庄乡乡长杨树伟感慨道。如今,当地林草覆盖率已由退耕还林还草前的18%增长到90%以上。
自1999年启动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以来,我国加快了国土绿化进程,对改善生态环境、维护国土生态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退下来田、还以林草,带来的不仅是绿水青山,还是金山银山。数据显示,1999年以来,全国累计实施退耕还林还草5.08亿亩,其中退耕地还林还草1.99亿亩、荒山荒地造林2.63亿亩、封山育林0.46亿亩。通过一“退”一“还”,工程区生态修复明显加快,林草植被大幅度增加,森林覆盖率平均提高4个多百分点,一些地区提高十几个甚至几十个百分点,生态面貌大为改观。
20年来,退耕还林还草工程造林面积占我国重点工程造林总面积的40%,目前成林面积近4亿亩,超过全国人工林保存面积的三分之一。中央累计投入5112亿元,相当于三峡工程动态总投资的两倍多。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已经成为我国乃至世界上资金投入最多、建设规模最大、政策性最强、群众参与程度最高的重大生态工程。工程实施20年来,各方面效益正在日益显现,为持续推进工程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每年在保水固土、防风固沙、固碳释氧等方面产生的生态效益总价值达1.38万亿元。全国有4100万农户参与实施退耕还林还草,1.58亿农民直接受益,经济收入明显增加,增收渠道更加稳定多样。截至2018年,退耕农户户均累计获得国家补助资金近9000元,近10年间退耕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了14.7%。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将贫瘠的低产耕地变为绿色的金山银山,有力助推农民脱贫致富的同时,优化了土地利用结构,促进了农业结构由以粮为主向多种经营转变、粮食生产由广种薄收向精耕细作转变,许多地方跳出了“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实现了地减粮增、林茂粮丰。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区大多是贫困地区,工程的扶贫作用日益显现。据国家林草局对100个退耕还林还草样本县的监测,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对建档立卡贫困户的覆盖率达18.7%。2016至2018年,全国共安排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有关县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退耕还林还草任务2946.6万亩,占三年退耕还林还草总任务的近四分之三。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也极大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开辟了新途径。同时,各地依托退耕还林还草培育的绿色资源,大力发展森林旅游、乡村旅游、休闲采摘等新型业态,绿水青山正在变成老百姓的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