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  图文首页 |  《绿色中国》目录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绿色中国网络电视 > 湿地 > 感知湿地的生态与人文之美,“国际湿地城市”青少年来武汉研学
— 2022 —
10/05
15:57:59
来源:绿色中国
感知湿地的生态与人文之美,“国际湿地城市”青少年来武汉研学
字体:
分享到:

湿地是什么?我们为什么要保护湿地?为迎接即将在武汉召开的《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10月3日,以“关注森林·大美湿地行——同饮长江水,共护湿地家”为主题,全国青少年湿地体验及保护志愿活动在武汉东湖落雁景区开营。3日至5日,来自重庆、武汉、南昌、合肥、南京、盐城的老师和中小学生代表,将在武汉感受生态湿地,了解人文湿地。


湿地就在一日三餐

桂建芳院士号召青少年树立“大食物观”

湿地离我们很远吗?其实,我们的一日三餐都离不开湿地的馈赠。开营仪式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鱼类遗传育种学家桂建芳,为孩子们做了“湿地与蓝色粮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主题报告。


桂建芳院士作主题报告。 记者李子云 摄


他博古通今,为孩子们认真爬梳从“捕”到“养”的中国璀璨渔文化。从8000多年前的原始人类就会养鱼说起,讲到5000多年前的古代神话伏羲氏结网捕鱼,继而介绍新中国几代领导人的宏愿与政策引领。


桂建芳院士。 记者李子云 摄


他又结合自己近40年的鱼类遗传育种研究工作,讲述中国的水产养殖地位。“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世界水产品增长完全源于养殖的增长,养殖产量近三分之二来自中国,贡献了水产养殖保障中国食品安全的蓝色转型智慧,同时塑造了水产养殖的动能和全球蓝色转型的未来。目前,我国食物结构面临从主粮向大食物的转变。‘粮食观’是吃饱,而‘大食物观’则是吃得好、吃得安全,是对生态更友好,是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延续。”

“蓝色食品”即来源于湿地、海洋的水产品,学界认为这是一种既能提升国民营养,又符合低碳排放环境友好性能的食物,目前是国际前沿和热点,202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新发布的《世界渔业现状》也主题定为“迈向蓝色转型”。


青少年对湿地相关的问题踊跃举手。 记者李子云 摄


他还以自身求学问道的经历,号召青少年们树立“大食物观”和投身“蓝色粮仓”未来的远大志向,未来积极加入研究队伍之中,一起为蓝色食品生产、湿地及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走进科研院所与多类型湿地

青少年探索生态与文化湿地之美


青少年在湿地边进行研学活动。 记者李子云 摄


此次研学活动将持续四天。中小学生代表将以“探索生态湿地”为线索,在专家学者的带领下参观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博物馆、白鱀豚馆、武汉市园林科学研究院等科研院所;走进东湖国家湿地、天兴洲湿地、解放公园湿地,以认识粗梗水蕨、种植睡莲、了解底栖动物、寻找湿地昆虫等方式,深入了解湿地奥秘和生物多样性。


青少年观察湿地植物。 记者李子云 摄


中小学生们还将以“共情人文湿地”为脉络,在长江文明馆学习伴随湿地而生的文化文明起源,并登顶长江之畔的武汉地标黄鹤楼,感受诗词文学里的湿地。千百年来,湿地不仅是一种自然资源,它早已成为一种文化景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谓折芰荷以为衣,意在斯也”,这些咏诵了几千年的诗与歌,是湿地浸润下中国人骨子里的浪漫与诗意。人们对自然、大地与水的咏叹,也是对理想家园的守望。


来自南昌的青少年介绍自己做的自然笔记。 记者李子云 摄


据承办方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介绍,早在武汉线下研学活动之前,今年8月底,主办方就面向湖北、江西、江苏、安徽、重庆五省的中小学生征集了湿地和森林主题的自然笔记作品。这些作品不只会作为此次研学活动的氛围布置,后续将持续在武汉城市公园展出至《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举办,并同步进行线上展。


△主办方给青少年授旗。 记者李子云 摄


本活动由全国关注森林活动执委会办公室、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宣传中心、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湿地司、湖北省林业局主办,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承办,得到了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武汉市园林科学研究院、武汉白鱀豚保护基金会、长江日报科普传播中心的支持。开营仪式上,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宣传中心主任黄采艺以视频方式发来寄语,湿地司一级巡视员程良现场致辞,希望各地青少年在武汉认识湿地,以力所能及的方式积极传播湿地生态知识和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

(长江日报记者黄亚婷 郭可滢 实习生付玥玥 通讯员赵慧娟)



党媒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