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武陵源天子山雪景 周明发 摄
文/绿色中国融媒体记者 耿国彪
大红的灯笼,洁白的冰瀑,热闹的天水社火、舞龙等民俗表演,使甘肃麦积山景区不仅节日氛围满满,而且游客如织。
近年来冰雪旅游兴起,麦积山大景区管委会抓住机遇,今年冬季,利用仙人崖景区仙人湖的水资源,打造冰瀑景观,推出“冰雪奇缘”嘉年华项目,成功将冷资源转化为热效益。景区从传统观光游转变为深度体验游,游客不仅能赏壮美冰雪景观,还可参与画蛇添福、围炉煮茶、NPC互动等新春娱乐活动,体验感大幅提升。
春节长假,麦积山大景区依托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冰雪资源,成为国内游客的热门选择。麦积山大景区成功将冰雪“冷资源”转化为经济“热动力”,实现了旅游发展的新跨越。2025年1月16日,仙人崖“冰雪奇缘”项目开放以来,仙人崖景区游客量巨增,共接待游客达11.7万人,较去年同比增长134.84%,旅游收入同比增长165.5%,日均接待约3000人次。
菲氏叶猴 郑山河 摄
春节期间,去祖国最北方体验“泼水成冰”,去浙东小镇享受森林温泉,去云南花市采购鲜切花……在探索大自然中,生态游的隐藏玩法一一解锁。这个冬天,越来越多人走进大自然,感受特色新线路、参与消费新体验、品味多彩新面貌。
近些年,生态旅游方兴未艾。生态旅游新产品不断开发,自然教育、森林康养、森林徒步等新业态在各地兴起,出现了导赏员、森林康养师、自然教育师等一批新职业。有关专家指出,发展生态旅游,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改善当地居民生活水平,有助于实现“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转化和跨越。
生态与健康成为时代新时尚
“老伴儿,你过来看,那树上长的草,以前我们没有见过。”从东北来海南旅居的隗老师和家人,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五指山片区内,看到雨林里的很多蕨类植物长在树上,啧啧称奇。1月份,北方已经银装素裹,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却以其独特的热带风情和神秘的自然奇观,吸引众多国内游客,成为这个冬季热门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海南的冬天,相比北方,依然生机盎然。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五指山片区,众多游客自驾前来,感受温暖的阳光,呼吸富含负氧离子的空气。在雨林中,高耸的树木直插云霄,茂密的枝叶交织成一张巨大的绿色天幕,遮挡住了大部分阳光,只透下斑驳陆离的光影。空气中弥漫着泥土和树木的清新气息,伴随着偶尔传来的虫鸣鸟叫,让人沉浸在自然的怀抱中。
第一次来到海南度假的隗老师,边走边欣赏雨林的风光,仔细观察路旁的各种奇特植物,有的叶片宽大如扇,有的茎干粗壮多刺,还有的花朵色彩斑斓、香气扑鼻。这些植物以各自独特的方式,展示着热带雨林的多样性和生命力,深深吸引着他。
“五指山今天的天气很好,晴空万里,很适合爬山。”相比其他游客的休闲观光,从河北来的王先生和家人装备齐全,手上拿着两根登山杖,准备从栈道徒步到五指山主峰,一览群山的美景。
“来到雨林里坐一坐,呼吸新鲜空气挺好的,还能听到溪水从石头上流过的声音,心情会很平和。”在仙女潭附近休息的孟女士说道,因年纪较大,体力不如年轻人,在公园里散散步,静坐聆听自然的声音,感觉特别舒适。
公园内有2条路线,一条为休闲的雨林栈道,另一条为难度较高的登五指山栈道,两条线路前段混合一起,在映桥潭开始分开。为了提高游客体验,公园内安置了多个指示牌,提醒游客所在区域的位置和植物的名称,还设有休息区和救援电话提示,为游客们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保障。
据介绍,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周边,建成一批乡村旅游点和乡村民宿。昌江县王下乡2023年春节期间累计接待游客5.9万人次,民宿入住率在96%以上,农家乐每户日均营业额2万多元。
有风景的地方就有新经济。我国建立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44处、国家级森林公园904处、国家级湿地公园903个、国家级沙漠(石漠)公园128个、国家级草原公园试点39个,是主要生态旅游地,也是当地发展的新增长点。
2024年9月,国家林草局、文旅部联合推出首批14条特色生态旅游线路,串联起具有国家代表性的森林草原、河流湖泊、高山冰川、温泉湿地等自然景观,涉及生态旅游地130余处。
生态旅游是以有特色的生态环境为主要景观,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以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准则,并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生态系统,采取生态友好方式,开展的生态体验、生态教育、生态认知并获得身心愉悦的旅游活动,其根本目标是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从更高的层次和更广阔的视野来看,生态旅游不仅仅是一种旅游产品、一种旅游形式,更是一项追求旅游活动生态化、环境影响减量化以及目的地居民福祉的区域可持续发展开发战略。
探索自然奥秘,了解生态新知。从“看见自然”到“读懂自然”,自然教育成果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实现。感受自然脉动,感悟历史情怀。既能欣赏好山好水好风光,又能感悟先辈奋斗的激情岁月,人与自然、人与历史的深度对话悄然展开。伴随生态旅游蓬勃发展,住宿、餐饮、文创商店等配套设施和消费场景日益丰富,依托“生态+”打造绿色消费新模式,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有力诠释。
溶洞、峡谷、天坑、地缝、石林、天生桥……2007年,包括重庆武隆在内的“中国南方喀斯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武隆喀斯特包括芙蓉洞喀斯特系统、天生三桥喀斯特系统和后坪天坑喀斯特系统,遗产地总面积380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区面积60平方 公里。
去年,武隆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博物馆建成开放,很受研学游团队欢迎。“喀斯特发育需要四大要素:岩石可溶、透水、水具有溶解力、是流动的……”讲解员正接待一群小学生,孩子们稚嫩的脸庞满是好奇和专注。
“喀斯特就是溶岩与水的艺术,大自然的巨手在这里雕刻出得意的杰作。”武隆区世界自然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李永泰介绍,“乌江自东向西贯穿武隆全境,就好比一把利刃,把武陵山和大娄山劈成两半。可溶的、广泛分布的石灰岩被深深切割,流水逐渐把深厚地层侵蚀得千疮百孔,搬运、沉积、崩塌、再沉积,这才形成武隆数不胜数的峡谷、洞穴、天坑、地缝、孤峰……”
除了独特的人文历史,喀斯特系统还具有重要生态价值。“喀斯特岩溶含水层支撑着地下丰富、罕见的生物多样性。以武隆芙蓉洞为例,就发现了30余种洞穴动物。”李永泰介绍,“喀斯特地貌具有超乎寻常的美学价值,让当地居民通过发展旅游获得经济收益”。
仙女山街道龙宝塘村57岁的村民申学柱,以前在羊水河峡谷放羊。天生三桥被纳入世界自然遗产地核心区后,他和周边300多户村民退牧退耕,搬迁到核心区外围的集中安置点。如今,他在天生三桥景区抬滑竿,每月收入6000元。
重庆市出台武隆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办法,武隆区编制完成一系列保护管理规划,确保武隆喀斯特的自然性、原真性和完整性。通过生态修复,绿色家底越来越厚实。近年来,武隆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项目累计实施13.4万亩,完成封山育林11.2万亩,全区森林覆盖率提升 到67.6%。
南溪村,在浙江宁波宁海县深甽镇,远看青山连绵,近看温泉氤氲,如果从空中俯瞰,整个村落仿佛是从森林里“长”出来一般。“一进村,空气就格外新鲜。”临近春节的周末,上海游客华佳佳带着父母到南溪村度假。
前不久,浙江省评选出100个乡村生态气候旅游目的地,南溪村“榜上有名”。“以前夏天来避暑的不少,没想到这两年,冬天来旅游的人也多了起来。”南溪村村委会副主任张长水说,这里位于地热成矿带,有丰富的温泉资源。“我们这儿的温泉开发利用得早,常年恒温、水质好。”民宿经营者张军田说,如今,村里已建成4家酒店、16家民宿。
好山好水换来真金白银。依托温泉资源优势,南溪村形成集温泉康养度假、温泉运动休闲、温泉文化体验等于一体的多业态发展模式,通过推进多种传统产业与温泉融合,推出更多温泉旅游消费场景。
玻璃房子、红色步道,一家温泉文化体验中心掩映在绿色的山间。这里融合星空探索、温泉文化等于一体,更凭借“瀑布下泡温泉”的个性化体验走红社交网络。“买杯咖啡,在露天温泉池蒸腾的热气中与山水瀑布合照,体验感十足。”杭州游客俞晓天曾在社交平台上刷到此景后前来打卡,带着同款照片尽兴而归。
南溪村的温泉,带动了深甽镇温泉小镇的发展。2024年以来,深甽镇森林温泉热度直线上升,实现全域全年接待游客超过278万人次,拉动旅游总收入达5.78亿元。
文山,是云南最早的革命老区,素有“三七之乡”的美誉,不仅拥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深厚的历史底蕴,更以奇、秀、雄、幽、险的自然景观著称。这里是喀斯特地貌上的绿洲,是生物多样性的天堂,是物种的基因库、鸟类的天堂、荷花的世界。在生态旅游发展的进程中,文山紧紧围绕丰富的资源,多措并举,全面发力。
生态是文山发展的底色。2022年以来,全州共完成57个绿美景区建设,植树116.83万株,绿化面积12万平方米。景区的观赏性、适游性特别是旅游资源价值得到了极大提升。这一亮眼的生态底色吸引了大量游客,为景区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政协副主席侯桂芬对记者说,在生态保护的基础上,深度挖掘、利用好文山丰富的生态资源,大力推进旅游业态、产品、模式创新和服务创优,推动“跟着赛事、演艺、美食去旅行”,全面提升景区等旅游要素服务品质,从休闲观光向康养度假提质升级,实现生态与旅游的良性互动。发展生态旅游是文山践行“两山”理念的重要途径,文山正以实际行动探索绿色发展新路径,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绘就美丽的生态旅游 画卷。
深秋的九寨沟,漫山遍野都被染上斑斓色彩,与碧蓝的湖水构成油画般的景色,吸引游客纷至沓来。截至去年10月底,世界自然遗产九寨沟共接待游客511.73万人次,提前两个月超越2015年接待游客509万人次的历史最好纪录。
九寨沟县依托独具魅力的自然风光,不断丰富完善促进文旅融合、发展全域旅游规划,积极打造跨区域旅游生态圈,构建起旅游要素集聚、服务功能完善、区域协作密切的旅游发展空间布局。注重居民培训和政策扶持,多渠道、多形式吸纳社区居民参与旅游经营和保护区管理,形成社区共管局面,社区居民的经济收入和文化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升,有效实现保生态又富民。
独特的自然风光、丰富的生态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游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旅游体验,同时也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2024年四川省林草生态旅游综合收入突破了2000亿元。
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四川始终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原则。省林草局出台《促进林草生态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了生态旅游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此外,持续加强对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和管理,确保生态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四川省立足生态环境优势,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持续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让生态“高颜值”催生经济“高价值”。去年9月,四川省政府、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联合印发《建设“天府森林四库”实施方案》,提出将高质量建设“天府森林四库”,高水平打造全国森林“四库”建设示范省。其中明确,到2030年,全省生态旅游康养产值达到3300亿元。四川将实施森林旅游康养提质行动,积极拓展生态旅游的外延与内涵,为高质量建设“天府森林钱库”打造绿色引擎。
都江堰水利工程
假日经济扮靓生态游市场
今年春节作为首个“非遗版”春节,各地将生态旅游资源与传统年俗文化巧妙融合,推出了丰富多彩的“生态+年俗”产品,为游客们带来了一场别具一格的新春盛宴。
雪地摩托穿行林间,新年民俗活动营造着春节的喜庆氛围……在天寒地冻的东北大地,春节期间各景区赏冰乐雪游人不断,火热冰雪游带动冰雪经济节节高。
春节期间,雪乡景区频频出招,花车巡游、民俗秧歌展演、激光秀、烟花秀等经典项目精彩不断。民族乐器乐队、古筝独奏、二人转、小提琴及唢呐乐器等快闪表演项目轮番上演,让游客在冰天雪地的童话世界里共度欢乐中国年。
来自福建的游客杨女士被雪乡的年味震撼,她说,“我刚看了花车巡游、大秧歌,还去蹦了迪,简直太嗨了,而且满大街都是红灯笼,非常漂亮。没想到雪乡的年味这么足,来年一定要和家人再来一次”。
中国雪乡国营自助餐厅经理薛珊介绍,平日里来用餐的游客每天都在1000人到1500人左右,但在春节期间,每日的客流量在2500人以上,每餐的翻台率都能达到4台至5台。
平山皇家鹿苑景区在2024—2025年冰雪季,积极发力冬季冰雪旅游项目,推出了“踏雪寻鹿”穿越平山、“雪地摩托”驰骋平山、“冰上运动”玩转平山、“围炉煮茶”惬意平山、“民族风情”旅拍平山、“神鹿雪场”畅滑平山等多个主题娱乐项目,为游客带来了丰富多元的旅游体验。
平山神鹿滑雪场负责人王晓静说:“这个春节黄金周,平山景区接待的游客基本是以家庭为单位出行的游客,除了成人滑雪、儿童滑雪,雪地穿越等项目也很受欢迎。”
春节时刻的北方冰天雪地,南方却是绿意盎然。在南岳衡山,凭借独特的非遗庙会和雾凇美景,吸引百万余游客。从大年三十到正月初七,南岳区共接待游客174.61万人次,同比增长30.02%,旅游总收入17.58亿元,同比增长32.58%。
在南岳里庙会美食文化街区,社火节、火灯节、南岳走红等活动精彩纷呈,风味小吃垂涎闪舌;央视元旦跨年晚会连线直播和湖南卫视热播剧“国色芳华”联名游园会等,吸引了众多粉丝前来报名成为npc,身着汉服加入巡游表演队伍,祭祀朝圣的文化密码、山岳崇拜的民族符号,在“南岳里”这个新晋景区化为深刻的旅游体验。全区酒店民宿春节开房率同期增长38%,旅拍门店业务同比增长9倍,旅拍产业产值新增上亿元。据统计,春节假期,南岳以“火火南岳·中国年”为主题,先后组织系列庙会活动,非遗展演累计150场次,参与传承人3000余人次。
据了解,春节期间,湖南省各生态旅游景区向游客推出诚意满满的“宠粉”福利。临武西瑶绿谷推出生肖属蛇的游客凭本人身份证件免费通玩等多项免票活动;攸县酒仙湖在2月28日前门票全免;平江幕阜山春节期间推出特价门票;双牌阳明山推出购票抽奖活动;长沙黑麋峰在春节期间免费开放。此外,各景区免费茶水、姜汤、志愿讲解等“宠客礼遇”轮番上阵,向游客送上湖南生态旅游的“新春暖意”。在一系列精彩纷呈、喜庆热闹的新春主题特色活动带动下,湖南省生态旅游年味浓,人气旺,消费强劲,“年经济”活力十足。据全省82家林草生态旅游样本单位监测点数据统计测算,全省生态旅游景区春节接待游客1286.17万人次,综合收入75.07亿元。
研学游成为生态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首都北京,随着春节的脚步日益临近,花卉市场迎来了一年中最为热闹的销售旺季。
记者走进了位于北京市丰台区的草桥花卉市场,现场人潮涌动,热闹非凡,处处洋溢着新春的喜庆氛围。花卉市场内,各类花卉争奇斗艳,引得众多市民纷纷驻足挑选。每家商户前都挤满了顾客,询价、挑选、议价的声音此起彼伏,市场一片红火。
来自西城区的李大妈说,每年春节都会来市场买一些喜庆的花,一是家人聚到一起看着开心,二是花开五彩图个吉利。
在众多花卉中,蝴蝶兰是市场上的明星产品。花卉大厅内,近半数商户都在售卖蝴蝶兰,其品种丰富,规格多样,价格从几十元到上百元不等。商家还推出了“单支购任意搭”套餐,平均一支价格在30元左右,可随意挑选不同颜色的蝴蝶兰,再选择合适的花盆栽种好,这样可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年宵花已成为春节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们不仅寓意着喜庆和丰收,更为新年增添了浓厚的仪式感。除蝴蝶兰外,红掌、水仙、大花蕙兰、北美冬青、金橘等多个品种也纷纷亮相,为节日市场增添了更多选择。据统计,全国花卉种植面积约150万公顷,从业人员超500万人,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花卉生产国。随着春节的临近,花卉市场的热度还在持续攀升。一盆盆娇艳的花卉不仅装点了人们的生活,更为新的一年带来了美好的期许。
生态摄影地成为新宠
雪后初霁,随着人流走进山东省荣成市俚岛镇烟墩角村,仿佛置身童话的世界。悠长的海岸线,一侧是覆盖着白雪的海草房,另一侧是浩瀚无垠的碧海蓝天。粼粼波光的海面上,成百上千只白天鹅正悠然游弋,或追逐戏水,或低头觅食,或引颈高歌,与岸边积雪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有雪、有海、有天鹅”的冬日美景。
荣成地处山东半岛最东段,属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每年秋冬季,上万只来自西伯利亚的大天鹅翩然而至,在荣成的海湾及沿海湖泊越冬。烟墩角便是其中一处主要的天鹅越冬地,这片海湾因此也被称为“天鹅湾”,吸引了众多游客。
来自浙江的姑娘小毛手持单反相机,正在寻找最佳角度为同伴与天鹅合影。她告诉记者,冬日到威海旅行,荣成的天鹅不可错过。因为女儿喜欢天鹅,来自北京的杨女士做足了功课:“我们刚游览完荣成的另一处天鹅越冬地车祝沟,两地风景各有特色,都美不胜收。”作为烟墩角的常客,身上挂着“长枪短炮”的张先生从威海市区赶来,此次特地前来拍摄天鹅湾的雪景。
欣赏了天鹅的优雅身姿,吃一顿可口的胶东渔家饭,住一晚以石为墙、屋脊高隆的海草房,是许多游客的选择。小姚经营着一家包含4个海草房小院的民宿,他告诉记者,因为天鹅的到来,冬天成了烟墩角的旅游旺季,春节期间客房常常爆满,有些摄影爱好者一住就是十几天。
俚岛镇党委书记陈小宁介绍,这个传统的小渔村,如今有超过70%的村民直接或间接从事旅游服务业,村子同时发展新型的摄影写生游业态,2024年全村接待游客80万人次,旅游收入3200万元。2024年,烟墩角村被联合国旅游组织评为“最佳旅游乡村”。
良好的生态本底是开展生态旅游的基础。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对自然的认知方式也在不断发生改变。近年来,大批的摄影爱好者加入到生态旅游的队伍中来,用镜头记录风景,用图像展现自然。在生态摄影大军中,以观鸟作为主要方式的爱好者很多。
在福建省三明市泰宁县,色如渥丹、灿若明霞的岩体与层层叠叠翠绿的树林倒映在大金湖中。晴空下,一只黑鸢振翅向山中飞去,摄影爱好者林娜立即用相机记录下这一刻。
大金湖与丹霞地貌结合,形成独特的水上丹霞地质遗迹。“每年冬季,湖边湿地都会飞来白鹭、黑鸢等鸟类,我就在这里等待抓拍。”林娜说,大金湖畔的梅口乡水际村依托丰富水域资源,发展住宿、餐饮等业态,提供食宿行购游一站式服务。“住湖边民宿,和大家一起拍摄美景、交流心得,组团摄影游别有趣味。”不久前,林娜在泰宁参加了摄影团体游,和50多名摄影爱好者一起,在自然山水间赏景掠影。
如今,大金湖沿岸村庄还依托自然生态资源,开发摄影、写生、影视等新兴文旅业态。据介绍,泰宁县近年来开始创建全域化写生基地,已接待来写生、社会实践的游客30余万人次,相关产业链逐渐向市场化发展,现在已有4家写生企业落户泰宁。
在广西百色市那坡县,观鸟经济铸就生态发展的新亮点。
那坡县位于北回归线穿过地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温度为19.1℃,素有“天然空调”的美誉。优越的气候及生态环境使得诸多鸟类栖息于此。据不完全统计,那坡县域内先后发现近340种鸟类,其中不乏绿宽嘴鸫、淡喉鹩鹛、蓝枕八色鸫等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金冠地莺、灰腹地莺、栗头地莺、栗喉鵙鹛、白眶斑翅鹛等鸟类更是成为那坡县的“明星鸟”。
近年来,那坡县成为炙手可热的观鸟目的地。目前正值寒冬,爱鸟人士的观鸟热情丝毫不减,众多摄影爱好者不远万里来到那坡县德孚、老虎跳自然保护区,力求拍摄到栖息于此的珍稀鸟类。
“观鸟热”为当地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不仅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也为周边村民创造了就业机会和增收渠道。村民们纷纷开设农家乐、民宿,为观鸟者提供餐饮、住宿等服务。还有一些村民当起了观鸟向导,带领游客深入山林,探寻鸟儿的踪迹。据统计,2024年前三季度,那坡县森林旅游业产值达6.8亿元,预计未来随着观鸟经济的日渐成熟将再创新高。
生态旅游扮演着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转换器的角色。有关专家指出,生态旅游就是要在统筹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关系的过程中,发挥出“生态产品”的优势,通过积极打造多元化生态旅游产品,推动生态资源与田园、文化、旅游、教育、互联网等产业深度融合,引领生态产业全面发展,增加生态资产收益,创造就业机会,拓宽当地居民的增收渠道,实现在生态旅游供给中对环境资源的修复和保护,从而形成生产—消费—再生产的良性循环,带动“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有效转换。
向绿而行,风光生“金”。在保护中发展,要让老百姓在保护中获益,探索更多方式让“两山”转化更加长远。新时代的生态旅游,映照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折射着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需求的实现路径,更蕴藏着高质量发展的无限潜力。
红原俄木塘花海,游客搭建好帐篷准备露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