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  图文首页 |  《绿色中国》目录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首页 > 杂志目录 > 《绿色中国》(B)2022年第3期 > “双碳”目标下国有企业党建与ESG治理的融合模式研究
“双碳”目标下国有企业党建与ESG治理的融合模式研究
作者:文/张丹 来源:绿色中国 时间:2025-07-29 10:45:56 浏览:2219
字体:
分享到:

/张丹

 要: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和“双碳”实践的主力军,其治理模式创新关乎国家战略进程。当前,环境、社会、治理(ESG)理念在全球范围内普及,成为衡量企业可持续价值的关键标尺。而在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中,党建的独特优势为ESG治理注入了政治引领与组织动能。本文立足制度协同视角,旨在揭示党建与ESG治理的内在耦合逻辑,并提出融合模式创新路径,为国有企业实现政治责任与市场价值的有机统一提供决策参考。

 

关键词:“双碳”目标;国有企业;党建;ESG治理;融合模式

 

 

 

 

当前,现有研究多聚焦于ESG评级体系构建或党建与国有企业治理的二元互动,对“双碳”目标下党建与ESG治理的深度融合路径缺乏系统性探索。实践中,部分国有企业面临党建与ESG“两张皮”的困境。党组织在环境治理、社会责任等领域的引领作用未充分转化为ESG绩效,ESG目标亦未能嵌入党建考核体系。如何以“双碳”战略为纽带,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企业ESG治理效能,构建兼具中国特色与国际话语权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成为亟待破解的理论与实践命题。

1 “双碳”目标

“双碳”目标即“碳达峰”与“碳中和”的统称,是中国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推动绿色低碳转型提出的国家战略。“双碳”目标的提出,标志着中国从全球气候治理的参与者向引领者转变,既是履行《巴黎协定》国际责任的重要行动,又是倒逼国内经济结构优化、能源体系变革和产业技术创新的核心驱动力[1]

2 “双碳”目标下党建与ESG治理的融合逻辑

2.1 政治逻辑

国有企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顶梁柱”,其治理体系必须始终贯穿党的全面领导。“双碳”目标是党中央立足全球气候治理与中国发展实际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国家意志在生态文明领域的集中体现。党建与ESG治理的融合,体现为以政治逻辑强化战略执行力。一是党的政策引领与ESG目标同频共振。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职能定位,将“双碳”目标纳入企业中长期规划,可确保ESG治理方向与国家战略高度一致。二是党内法规与ESG制度体系的衔接。党内法规(如《中国共产党国有企业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试行)》)明确要求国有企业履行政治、经济与社会责任,ESG治理中的环境(E)、社会(S)维度正与之契合。将ESG指标嵌入党建考核体系,可构建“党建责任制”与“ESG绩效”的双向约束机制,实现政治监督与治理效能提升的协同。

2.2 经济逻辑

ESG治理既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工具,又是提升市场竞争力的核心战略。在“双碳”目标下,国有企业需通过党建与ESG的融合,实现经济逻辑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的转型。党建推动的绿色技术创新(如设立“党员科研攻关小组”)可加速清洁能源替代、能效提升等技术突破,降低碳排放成本;ESG评级提升能增强企业融资能力,又能获取绿色债券、碳金融等低成本资金支持。此外,全球供应链“碳壁垒”加剧的背景下,ESG表现已成为国际贸易与投资的重要门槛。国有企业利用党建统筹ESG治理,可系统性应对环境监管、供应链脱碳等风险,同时以绿色品牌优势开拓“一带一路”低碳市场。2022年国资委发布的《提高央企控股上市公司质量工作方案》,明确要求央企上市公司披露ESG信息,正是将ESG治理转化为市场竞争力的政策体现。

2.3 社会逻辑

国有企业兼具“经济组织”与“社会公民”双重属性,党建与ESG治理的融合为社会公共价值最大化提供了制度保障。党建要求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的同时,必须坚守“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ESG治理中的社会(S)维度,如乡村振兴、员工福祉、社区共建等,正是党建“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具体实践。而“双碳”目标下的ESG实践不但关乎减排技术,更需回应公众对生态环境的迫切需求。国有企业党组织开展“绿色先锋行动”“环保志愿服务”等活动,引导员工与社区参与减碳行动,可将ESG治理从企业层面向社会层面延伸。

3 “双碳”目标下国有企业党建与ESG治理的融合模式构建

3.1 顶层设计融合,将“双碳”目标纳入党委决策议程

顶层设计融合是党建与ESG治理协同的核心前提,其关键在于将“双碳”目标深度嵌入国有企业党委的战略决策体系,破解传统治理中“重经济指标、轻社会效益”的路径依赖。一是党委需发挥“把方向”的政治优势,将“双碳”目标从国家政策转化为企业战略行动。在战略规划层面,国有企业党委应开展中心组学习、专题研讨等,系统解读“双碳”政策内涵与实施路径,将“碳排放总量控制”“清洁能源替代率”等核心指标纳入企业“十四五”乃至中长期发展规划,并同步制定ESG专项实施方案,明确环境(E)维度的减排目标、社会(S)维度的利益相关方责任以及治理(G)维度的党组织保障机制。二是国有企业需构建“党委主导、权责明晰”的决策责任机制[2],如修订《“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实施细则》,将“双碳”相关重大项目投资、绿色技术研发等议题纳入党委前置研究讨论范围,确保决策方向与国家战略同频;建立“党委书记牵头、党委委员分工负责”的“双碳”目标推进机制,将ESG关键指标分解至领导班子成员绩效考核,形成“党委统筹—班子落实—纪委监督”的闭环管理体系。

制度性保障是顶层设计融合落地的关键支撑。国有企业需完善党内法规与企业治理制度的衔接,将“双碳”目标从软性倡导固化为刚性约束。一是建立“双碳”领导小组机制。由党委书记担任组长,统筹战略、生产、财务等部门负责人及外部专家成立跨部门ESG委员会,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协同解决减排技术攻关、碳资产管理等跨领域难题。二是优化“党建+ESG”考核评价体系。在现行党建责任制考核中增设“双碳”目标完成率、ESG评级提升度等量化指标,并将考核结果与党组织评优、干部晋升直接挂钩,倒逼各级党组织将ESG治理从“被动应付”转向“主动作为”。例如,对未完成年度减排目标的二级单位,实行党委书记述职评议“一票否决”。三是强化重大决策的绿色否决权。在投资并购、产能扩建等重大决策中,要求党委会前置审查《ESG风险评估报告》,将“碳足迹测算”“环境社会影响评估”作为项目审批的必选项,对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实行“一票否决”,从源头规避“碳锁定”风险。顶层设计的制度性嵌入,“双碳”目标得以从宏观政策转化为微观行动,党建与ESG治理的融合模式真正实现“战略共谋、责任共担、价值共创”。

3.2 组织架构融合,构建“党委-ESG委员会”联动机制

国有企业需以组织架构融合为突破口,构建“党委领导、ESG委员会统筹、多部门协同”的治理框架,破解传统ESG治理中“权责分散、执行乏力”的痼疾。其核心在于将党组织嵌入ESG治理体系,实现政治引领与专业运作的有机统一。一是明确“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的组织架构。党委书记应兼任ESG委员会主任,党委委员按分管领域担任ESG专项工作组组长(如环境工作组、社会责任组、治理合规组),确保党委对ESG战略方向、资源配置的全面把控;ESG委员会则吸纳战略规划、生产运营、合规风控等部门负责人及外部专家,形成“党委定调子、ESG委员会搭台子、业务部门抓落实”的分工体系[3]。例如,在能源类国有企业中,党委书记牵头组建“双碳行动ESG委员会”,下设碳资产管理、绿电转型、社区共治等专项组,由党委委员分头督导,实现党建与ESG目标同频共振。二是建立跨层级的“党组织联建共建”机制。党委与二级单位党组织签订《ESG目标责任书》,将减排任务、社会责任项目分解至基层党支部,并依托“党建+ESG”联合工作组,推动总部与子公司、上下游企业党组织联动,整合技术、资金、人才资源攻克跨区域、跨领域减排难题。

在运行机制上,需通过制度设计与流程再造,确保“党委-ESG委员会”联动机制常态化、实效化。国有企业要完善“联席会议+专项督办”的决策执行机制。党委会每季度听取ESG委员会工作报告,审议重大ESG议题(如碳配额分配、环境风险应对方案),并将决议事项纳入党委督办清单,由纪委协同ESG委员会跟踪问效;ESG委员会则按月召开跨部门协调会,将党委决策转化为具体行动计划,并通过“党员责任区”“先锋岗”等载体推动一线落地。国有企业还要构建“双向考核+动态反馈”的激励约束机制。在党建责任制考核中增设“ESG委员会履职评价”指标,由党委对ESG委员会的目标完成率、跨部门协同效率进行打分。ESG委员会定期向党委提交《治理效能评估报告》,反馈党建融入ESG的薄弱环节,形成“考核-整改-提升”闭环。

3.3 考核评价融合,党建责任与ESG绩效“双挂钩”指标体系

国有企业需以考核评价融合为指挥棒,构建党建责任与ESG绩效“双挂钩”的指标体系,破解传统考核中“政治责任与市场价值割裂”的困局。其核心在于将ESG治理目标深度融入党建考核体系,形成双向约束、互为支撑的激励闭环。一是需重构考核框架,建立“政治责任+ESG绩效”的复合型指标[4]。在党建责任制考核中,除“三会一课”完成率、党员发展数量等基础指标外,增设“双碳”目标关联的ESG量化指标:环境维度(E)纳入“单位产值碳排放强度”“清洁能源替代率”等硬性约束;社会维度(S)考核“乡村振兴投入占比”“员工权益保障满意度”;治理维度(G)聚焦“党委会研究ESG议题频次”“重大决策ESG风险合规率”等。二是需优化考核流程,强化过程管理与结果运用。进行“年初签订责任状—季度跟踪督查—年度综合考评”的全周期管理,将ESG目标分解至各级党组织,并依托“党员承诺践诺”“支部攻坚项目”等载体推动基层落实。考核结果既与领导班子薪酬、晋升直接联动,又要采取“红黑榜”公示、整改约谈等手段增强刚性约束,例如对连续两年ESG评级未达行业平均水平的单位,由上级党委对主要负责人问责调整,确保考核从“软任务”变为“硬杠杠”。

在实施保障上,需进行制度创新与技术赋能实现考核的科学性与公信力,如根据行业特性与战略阶段差异化设置指标权重:高耗能企业重点加大“碳排放强度”“绿色技术专利数”等环境类指标占比,金融类国企则侧重“绿色信贷占比”“普惠金融覆盖率”等社会效益指标。当然,国有企业也可以构建“定性+定量”结合的评估工具。开发党建与ESG融合评价模型,引入第三方机构独立审计ESG绩效,采取“职工满意度调查”“利益相关方访谈”等定性手段,评估党组织在ESG治理中的引领力与公信力。

4 结语

总之,“双碳”目标下国有企业党建与ESG治理的深度融合,既是服务国家战略的政治命题,也是重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治理革命。政治、经济与社会三重逻辑的交互验证,揭示了党建与ESG治理的内在耦合机制。在实践路径上,构建“顶层设计-组织架构-考核评价”的全链条融合模式,国有企业能将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低碳转型的执行力,将ESG治理要求内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未来,随着“双碳”进程的深化,国有企业需进一步推动融合模式从试点探索向行业标准升级,强化政策协同、技术赋能与利益相关方共治,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参考文献

[1]徐凤敏,景奎,李雪鹏.“双碳”目标背景下基于ESG整合的投资组合研究[J].金融研究,2023(8):149-169.

[2]孙娜,曲卫华.“双碳”目标下ESG表现赋能企业新质生产力[J].统计与信息论坛,2024,39(10):24-41.

[3]刘尚舒,韩亮亮,徐杰.“双碳”目标下重污染企业ESG表现与企业升级[J].商业研究,2024(2):123-132.

[4]薛敬一.“双碳”背景下ESG表现对煤炭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研究[J].煤炭经济研究,2023,43(12):93-100.

(作者单位:京能置业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