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  图文首页 |  《绿色中国》目录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首页 > 杂志目录 > 《绿色中国》(B)2022年第3期 > “双碳”背景下绿色建筑发展路径探析
“双碳”背景下绿色建筑发展路径探析
作者:文/吴生海1 徐广舒1 羌晨晨2 来源:绿色中国 时间:2025-06-09 15:55:21 浏览:458
字体:
分享到:

/吴生海1  徐广舒1  羌晨晨2

  要:“双碳”目标的提出,标志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向绿色低碳转型。作为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三大领域之一,建筑行业占据了全国约20%的碳排放量,其绿色转型对实现“双碳”目标至关重要。本文从政策驱动、技术创新、产业链协同等维度,深入探讨绿色建筑在“双碳”背景下的发展路径,并结合典型案例提出实践建议。

 

关键词:双碳;绿色建筑;发展路径;绿色实践

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以来,传统工业化迅猛发展,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加速了对自然资源的攫取,打破了地球生态系统原有的循环和平衡,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紧张。在绿色发展理念的引领下,绿色建筑应运而生,其通过科学的管理手段和技术革新,采纳与绿色发展理念相契合的创新建造模式,致力于资源节约、环境保护、污染降低、效率提升和品质改善,打造出高品质的生态建筑产品,旨在最大程度地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绿色建筑的发展历程

1.1世界绿色建筑发展历程

20世纪60年代,建筑设计师保罗·索勒瑞将生态学原理与建筑设计相结合,创立了“生态建筑学”这一创新概念。1969年,美国景观建筑师伊恩·麦克哈格提出了构建生态友好型建筑的实践途径与设计策略,这一举动象征着生态建筑理论的正式成立。进入70年代,随着石油危机的冲击,工业先进国家开始着重于建筑节能的探究,催生了太阳能、地热能、风能以及节能型围护结构等一系列新技术。到了80年代,节能型建筑体系逐渐成熟,并在英国、德国等欧洲发达国家得到广泛应用。然而,随着建筑物封闭性的增强,室内环境问题也日益凸显。

1.2我国绿色建筑发展历程

2005年,首届绿色建筑高峰论坛在国家发展改革委、住建部等六部门联合主办下,正式对外宣布我国启动了绿色建筑的大规模发展。2013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绿色建筑行动方案》。自此,绿色建筑成为众多国家政策指导文件的一部分,各地也陆续推出了一系列鼓励政策。20193月,住建部颁布了新版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19),对绿色建筑的概念进行了升级,强调“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并提出了“高品质”的发展目标,极大拓展了绿色建筑的内涵。202231日,住建部发布了《“十四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规划》,规划中提出要提高绿色建筑的质量,推动其规模化发展,鼓励建设更高星级的绿色建筑;加强现有建筑的节能绿色改造工作;推广绿色施工方法和绿色建材的应用。

2绿色建筑发展必要性与关键挑战

2.1必要性

1)政策驱动与市场潜力。国家发展改革委明确提出,到2025年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超低能耗建筑规模将显著增长。据测算,未来每年新增绿色建筑体量可达4亿~6亿平方米,既有建筑改造市场规模达万亿级,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2)环境效益与资源优化。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隐含碳)包括设计、建造、运营和拆除等各个阶段,绿色建筑通过节能设计、低碳材料以及智能运维措施,能够降低能耗30%~50%,从而减少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量。

2.2关键挑战

首先,技术应用存在滞后现象,建筑行业数字化水平较低,BIM(建筑信息模型)等技术普及率不足,智能建造设备研发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其次,产业链协同不足,绿色供应链建设薄弱,缺乏对供应商减排的激励措施,导致在范围价值链中对间接排放的控制变得困难。调研显示,仅有8.8%的建筑企业为供应商提供减碳支持。最后,现有标准体系尚需完善,绿色建筑认证标准重设计轻运营,缺乏全生命周期的碳核算体系,且地方性激励政策(如容积率奖励)尚未得到全面推广。

3绿色建筑发展的核心路径

3.1政策法规与标准引领

完善顶层设计,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将绿色指标纳入强制性规定,建立从设计到运营的全流程审查制度。强化激励措施,推广碳金融工具、容积率奖励,试点能源费用托管服务,以激发市场主体的积极性。

3.2技术创新与数字化赋能

①被动式设计。通过采用保温隔热性能和气密性能更高的围护结构,结合高效新风热回收技术,最大程度地降低建筑供暖和供冷需求。同时,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以更少的能源消耗提供舒适的室内环境。②主动式技术。整合太阳能光伏、地源热泵、智能温控系统等可再生能源技术,以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③节水技术。通过科学制定水系统方案、合理利用各种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循环利用率,减少市政供水量和污水排放量。充分利用中水、雨水等非传统水源,并根据不同用途和管理单元,实施用水的分项计量。④智慧运维系统。应用BIM(建筑信息模型)、IBMS(智能楼宇管理系统),以及IOT(物联网)技术,实现对建筑能耗的分时分区管控。例如,龙湖集团通过智能楼宇管理系统,每年节能降本达2700万元。⑤数字孪生与CIM平台:构建城市信息模型(CIM),整合建筑、地理和环境数据,优化城市规划与资源调配。

3.3全生命周期管理

在绿色建筑的实践中,必须全面整合建筑项目的品质、安全性、效能、环境保护以及生态平衡等关键要素,确保从项目的初始到最终交付均能实现一体化整合,从而有效提升建筑建设的专业水准和居住建筑的品质等级。

策划阶段:紧扣节约资源和维护生态环境的核心要求,根据实际地理环境,对施工全过程中的人员、设备、物料、工艺和环境进行综合规划。确立绿色建筑的具体目标与执行策略,制定出绿色施工的操作指南。绿色策划方案应涵盖绿色设计、绿色施工以及绿色交付的内容,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减排计划,构建碳排放管理体系,明确设定建筑废弃物减量的具体目标。

设计阶段:引入被动式房屋设计理念,利用无热桥设计节点和高效保温材质以减少能源消耗,例如,龙湖中德未来城项目成功实现了极低的能耗标准,并荣获我国绿色建筑三星级评价。同时,运用BIM技术进行设计,推动设计集成化,探求合作设计新途径,并加强设计方案的技术验证。

施工阶段:大力引入创新技术和工艺,旨在提高施工的机械化、自动化和预制装配水平,从而降低施工过程中的资源浪费和对环境的影响。在施工过程中,结合现场实际情况,不断优化施工组织与方案,优先选用资源消耗较低、环境影响较小的施工技术和方法。同时,制定针对性的施工现场建筑废弃物减量方案,从源头上减少废弃物产生。

交付阶段:依据项目所在区域的规章制度,所交付的数字化资料应涵盖工程质量审核文档、施工过程的视频或图片资料、建筑信息化模型,并制定详尽的说明书,详尽阐述交付的具体范围和内容。

效果评估:针对绿色建筑在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方面的实际成效展开评价,评价内容应包括绿色施工实践、污染物减排成效以及海绵城市建设成效等多个方面;评价方式可以是由内部的自我审核,也可以委托具备相应评价资质的技术服务机构来完成。

3.4市场机制与经济驱动

激发市场活力是促进绿色低碳建筑行业进步的核心动力之一。政府通过实施绿色建筑评价体系、税收减免以及财政补助等措施,能够有效引导市场向绿色低碳方向转型。对符合绿色建筑标准的工程项目,政府可以提供税收减免或财政扶持,以减轻其建设成本,增强其市场竞争力。此外,政府通过创建绿色债券、绿色投资基金等金融产品,激励市场机制为绿色低碳建筑项目提供资金支持。这些金融工具能够吸引更广泛的社会资本投资于绿色建筑行业,促进绿色低碳建筑的推广。同时,这些金融工具也有助于降低绿色建筑项目的资金成本,提升其投资吸引力,从而进一步调动市场主体的参与热情。

3.5社会参与和意识提升

政府应致力于加强绿色建筑和低碳技术的普及。通过组织绿色建筑与低碳科技展会、研讨会等多样化的活动,增强大众对此类建筑与技术的了解和应用能力。此外,政府可以利用媒介推广、广告营销等手段,引领消费者选择绿色建筑与低碳产品,从而促进市场向更健康方向发展。

3.6国际经验与本土化结合

在技术引进与创新的道路上,不仅要吸收世界领先技术,还要将其与本土资源和文化特色相结合。绿色建筑作为一种适应环境、贴合地域特色的建筑形式,应与周围环境和气候和谐共存,成为绿色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因此,其设计必须遵循“本土化”原则,将这些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巧妙地融合。

4绿色建筑实践典型案例分析

在设计创新方面,上海松江御湖境项目结合自然采光与通风,显著减少了机械能耗。同时,通过采用高性能的围护结构,降低热量散失30%。在建筑升级方面,项目采用装配式技术,有效减少了施工过程中的污染。南京丁家庄保障房是全国首个全面推广的绿色建筑的保障性住房,其运用了装配式建筑、海绵型社区、BIM技术等多种绿色低碳方式。小区内还建立了一套完善的雨水回收系统,有效降低了雨水排放量和对自来水的依赖,从而达到节约水资源的目的。

5结语

绿色建筑是“双碳”目标指引下建筑业转型的必然趋势,需要通过政策引导、技术革新以及模式创新来实现全方位的突破。展望未来,我们应积极应对国际贸易规则的变化,推动我国绿色建筑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同时,完善碳足迹的核算与披露制度,提升企业的透明度。通过开展公益项目,提升公众环保意识,构建多方共治的绿色生态环境,实现从“高碳粗放”到“低碳智慧”的跨越。

参考文献

[1]黄力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推进[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21(10):1-12+107.

[2]赵学英,耿宝钢.绿色节能工业建筑设计研究[J].工业建筑,2010,40(S1):1-4.

[3]谢炎连.吉林省绿色建筑发展制约因素及推广策略研究[D].吉林建筑大学,2020.

[4]段坤.推进绿色建筑发展中的政府作用研究——以山西省为例[D].山西大学,2020.

[5]胡俊.构建现代绿色建筑体系的探索研究与实践[D].重庆大学,2006.

[6]宋海英.工业建筑绿色节能设计理念及应用[J].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2023(10):120-122.

[7]魏秋利,钟颖.绿色建筑及现阶段绿色建筑发展浅议[J].陕西建筑,2015(8):1-3.

[8]柯善北.提升建筑绿色发展质量助力实现“双碳”目标《“十四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规划》解读[J].中华建设,2022(5):1-2.

[9]樊志.“双碳”目标下建筑业绿色发展的实施路径[J].中国经济周刊,2022(7):107-109.

[10]丁明森,王晓冬.我国被动式建筑发展分析[J].潍坊学院学报,2019,19(6):54-56.

[11]邬锦,刘军,袁园,.重庆地区超低能耗公共建筑设计技术研究[J].四川建筑,2024,44(5):54-56.

[12]马若冲.数字金融对我国城市全要素碳生产率的影响研究[D].山东大学,2023.

[13]仇保兴.绿色建筑发展误区及推广路径[J].建筑,2019(13):20-22.

[14]白雪.建筑“植绿”,打造可持续人居家园[N].新华日报,2021.10.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24SJYB1314);江苏高校青蓝工程培养项目(苏教师函〔202414号)。

(作者单位:1南通职业大学;2南通四方节能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