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吴建福
摘 要: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林业资源的可持续管理显得尤为重要,林业不仅可提供木材和其他资源,还在保护生态、提高生物多样性以及减缓气候变化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有效的管护方法与先进的造林技术对提升林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生态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文章简要分析了目前林业资源管护及造林技术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对林业资源的管护方法及造林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林业资源;管护方法;造林技术
林业资源是重要的自然资源之一,不仅可提供木材等资源,在保护生态、提高生物多样性及减缓气候变化方面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然而,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林业资源遭到巨大压力,森林覆盖率下降、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突出。为了应对这些问题,林业资源的科学管护和造林技术的创新迫在眉睫。
1林业资源管护及造林技术应用中存在的不足
1.1缺乏专门针对林业资源的具体措施
林业资源涵盖丰富的树木品种,不同品种的树木在生长习性、对环境的适应性以及所需养护条件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使得林业资源管护工作具有较高的复杂性与特殊性。像松树、柏树等树种通常适应较为寒冷干燥的气候,在土壤肥力要求、水分需求以及病虫害抵御方面与杨树、柳树等阔叶林树种存在较大差异。然而,当前我国林业资源管护工作在具体措施方面存在明显缺失,如未根据树木品种特异性及环境因素动态变化制定差异化的管护策略,导致部分树木在管护过程中未得到精准有效的保护[1]。以季节管护为例,春季是树木生长的关键时期,需要充足的养分供应,以促进新芽萌发和枝叶生长,但现有的春季管护方法未能根据不同树种的营养需求特性合理调配肥料种类和施肥量,导致树木养分摄取不足。
1.2林业资源管护人员专业素质有待提升
林业资源管护工作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护人员的专业素养。专业的管护人员应具备扎实的林业知识,包括树木的生物学特性、生态学原理、病虫害识别与防治技术、森林培育与经营管理等,同时需掌握先进的管护技能和方法。然而,目前林业管护人员队伍存在管护人员专业素质参差不齐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管护工作的高效开展。从人员结构的角度来看,当前林业管护人员队伍整体年龄偏大。年龄较大的管护人员,因自身学习能力和精力的限制,对林业领域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当前,知识更新迅速、林业科学不断发展,新的病虫害防治理念、先进的监测技术以及高效的营林方法不断涌现,而年龄偏大的管护人员往往习惯沿用传统的管护方法,这些已难以全面满足现代林业发展需求。
1.3造林技术方案科学性待提高
造林技术是保护和增加林业资源的重要手段,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系统性,需要以科学的方案作支撑。造林方案的设计应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包括造林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如气候条件、土壤地质、地形地貌等,以及不同树种的生物学特性,如生长速度、对光照和水分的需求、适应的土壤酸碱度等。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适宜栽种不同种类的树种,如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应选择沙棘、柠条等耐旱性强的树种;在湿润的山地丘陵地区,则适宜种植杉木、毛竹等喜湿的树种。然而,在部分地区,造林技术的实施缺乏科学的方案指导,造林过程中频繁出现树种选择不当、未能充分考虑当地自然条件和树种适应性等问题,很多不适应当地环境的树种在种植后,由于无法获取足够的水分、养分或无法抵御当地的病虫害,产生生长不良甚至死亡的现象,不仅浪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还会延误造林时机[2]。
2林业资源管护措施
2.1建立健全林业资源管理保护制度体系
森林是地球生态系统的关键构成部分,林业资源虽具备可再生特性,但生长周期漫长。提升林业资源生态效益,是维护地球生态平衡、保障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迫切需要对林业资源进行管理与保护,相关部门应积极构建全面、严谨的林业资源管理保护制度体系。
一方面,应制定详细且具有可操作性的林业资源保护规章制度,明确林业资源的管理范围、责任主体以及各类管理行为的规范流程。其中,应针对林业资源的采伐制定严格的采伐许可制度,规定采伐条件、审批程序及采伐量限额等,只有经过合法审批,获得采伐许可证的单位或个人,才允许在规定的区域和范围内进行采伐作业,从源头杜绝非法砍伐行为。另一方面,应完善相应的处罚制度,对于违反林业资源保护法律法规的行为,要明确具体的处罚标准和执行程序;对于非法砍伐、滥伐林业资源的行为,应依据砍伐的数量、品种以及造成的生态破坏程度等,制定阶梯式的处罚措施,进而形成强大的法律威慑力,确保林业资源保护法律法规得到有效执行,真正实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为林业资源的管理与保护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2.2强化林业技术人员专业素养培育
林业技术人员是林业资源管护工作的直接执行者,其专业素养直接影响管护工作的成效。为提升林业技术人员的专业素养,相关部门应采取一系列针对性措施。
一方面,林业主管部门应积极与相关院校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积极开展专业培训课程和学术交流活动,为林业技术人员提供系统学习和更新知识的平台。其中,培训课程应涵盖林业资源管理的最新理论和技术,如现代森林培育技术、森林病虫害防治新技术、森林生态系统监测与评估方法等。另一方面,应积极引入专业能力较强的科技人员,充实林业技术人才队伍。在招聘过程中,应注重对应聘者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及创新思维的考察。应优先录用林业相关专业毕业且具有扎实专业基础的人才,特别是在森林生态学、森林保护学、森林培育学等领域有深入研究的人员,进而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专业队伍,为林业资源管护工作注入新的活力,推动林业资源管护工作向科学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2.3推进林木抚育工作精细化管理
林木抚育是林业资源管理工作中的核心环节之一,对促进林木健康生长、提高森林质量和生态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在日常管护工作中,林业技术人员要深入掌握林木枝条、叶片的生长发育规律,密切关注林木的整体生长状况。同时,为确保林木生长所需的水分和养分供应,需根据不同林木品种、生长阶段及当地的土壤、气候条件等因素,制定科学的灌溉和施肥计划。例如,对于喜湿润环境的林木品种,在干旱季节要提高灌溉频次、增加灌溉水量;对于生长迅速、需肥量大的林木,在生长旺盛期要合理增加施肥量和施肥次数,并通过土壤改良、林地清理等措施,改善林地的土壤结构、肥力状况及生长环境,为林木生长创造良好的条件,增强林木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
3林业资源造林技术应用要点
3.1播种造林技术
播种造林是一种传统且基础的造林方式,在林业资源培育中有重要作用。主要是通过点播、撒播和条播等方法实现种子的播撒,但由于不同种子在形态、大小及生物学特性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因此适用的播种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对于种粒较小的种子一般可选择撒播的方式,主要是由于此类种子体积微小,在撒播过程中能较为均匀地分散于土壤表面,且相较于大种粒种子,更易于被土壤颗粒自然覆盖[3]。例如,部分草本植物种子或针叶树种的微小种子,通过撒播可使种子与土壤充分接触,有利于种子吸收水分和养分,从而获得较好的发芽和生长效果,在大面积的宜林区域实现较为均匀的植被覆盖。对于种粒较大的种子,通常可采用穴播(点播)方式,主要是由于大种粒种子个体较大,在土壤中需要占据一定空间,以保证其正常萌发和生长,穴播能将种子精准放置于预先挖好的种植穴中,之后覆盖适量土壤,可有效避免种子长期裸露于土壤表层,避免干旱、鸟类啄食等外界环境因素影响,导致种子无法正常生长发育。
3.2植苗造林技术
植苗造林技术有助于促进幼苗快速生长、提高造林成活率。首先,育苗地应具备良好的土壤结构、适宜的肥力水平以及良好的排水和灌溉条件。因此,进行植苗造林之前,需要采取深耕、施肥、平整土地等措施,对育苗地进行精细整理,为幼苗创造理想的生长环境。其次,选择品质优良的幼苗。优质的幼苗应具备根系发达、茎干粗壮、无病虫害且生长健壮等特征。再次,在起苗环节,需保护苗木根系的完整性。根系是幼苗吸收水分和养分的重要器官,完整的根系对于幼苗移栽后的存活和生长至关重要,因此应采用科学的起苗方法,如带土球起苗或裸根起苗后及时进行根系保湿处理,以有效减少根系损伤。最后,选苗过程中,应严格按照苗木质量标准进行筛选,剔除弱小、病虫害感染或生长不良的苗木,同时为防止树苗在运输过程中出现脱水现象,需采取有效的保湿措施,如使用湿润的草帘、保湿膜包裹苗木根系,或在运输车辆中设置保湿装置,以确保苗木始终处于适宜的湿度环境[4]。
3.3分殖造林技术
分殖造林技术是一种独特的造林方法,主要是利用母体树木的树枝、树根等营养器官进行栽培繁殖,以培育新的植株。该技术的突出优势在于能充分保留母体植株的各种优良特性,如生长速度、材质特性、抗病虫害能力等。分殖造林技术的操作相对简便,可操作性强。以树枝扦插繁殖为例,选取母体植株上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枝条,将其剪成适当长度的插穗,经过生根剂浸泡等必要的处理后,插入适宜的基质中,在适宜的温度、湿度和光照条件下,插穗可逐渐生根发芽,成长为独立的植株。因此,分殖造林技术一般适用于名贵、稀有树木或极为罕见的树种的繁殖,这些树种可能很难通过种子繁殖或无法有效保留其优良特性,而分殖造林能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3.4混交造林技术
混交造林技术是基于对当地自然环境中不同树种的生长习性、分布特点等深入研究而实施的一种科学的造林方式,其核心目标在于营造近自然混交型的森林系统,以充分发挥森林生态系统的多种功能和效益。混交造林技术应用流程如下:
第一,对当地的自然环境进行全面、细致的调查,包括气候条件、土壤类型、地形地貌等,同时应深入了解不同树种的生长特性,如喜光性、耐阴性、对土壤肥力和酸碱度的适应性、生长速度及病虫害抗性等。
第二,根据不同树种之间的互补关系和生态位差异,合理规划树种的搭配和种植布局,如将喜光的乔木树种与耐阴的灌木树种进行搭配,在充分利用光照资源的同时,在林下形成丰富的植被层次,进而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混交林能够充分利用不同树种的生态功能,更有效地利用土壤养分、水分和空间资源,提高林地生产力,减少造林工程成本及损耗,如减少施肥、灌等人工投入,为维护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发挥提供有力支撑。
4结语
总之,为有效保护现有林业资源、促进新林建设、提高森林的生态服务功能,相关部门应构建健全的林木资源保护管理制度,明确采伐许可、完善处罚制度,有效遏制非法砍伐行为,为林业资源保护提供制度保障。同时,应大力推进林木抚育工作精细化管理,根据林木生长规律进行精准抚育,提高森林质量和生态功能。此外,在造林工作方面,应根据种子特性选择适宜的播种方式,注重种子与土壤的适配性,提高造林成活率,并合理运用分殖造林和混交造林等技术,增强树种的适应性与稳定性。
参考文献
[1]张晋川.林业造林技术及林木资源保护措施分析[J].山西林业科技,2023(S1):79-80.
[2]雷红.林业造林技术要点及管护措施[J].乡村科技,2020(28):52-53.
[3]齐明文,蔡宝玉.林业资源的管护方法及造林技术探讨[J].绿色科技,2020(11):191-192.
[4]陈宇飞,林憬晨,殷俊.林木管护工作的难点和对策实践探究[J].农家参谋,2020(14):127.
(作者单位: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古城自然保护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