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  图文首页 |  《绿色中国》目录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首页 > 杂志目录 > 《绿色中国》(B)2022年第3期 > 公路交通工程建设中环境保护问题研究
公路交通工程建设中环境保护问题研究
作者:文/王宁 来源:绿色中国 时间:2025-04-16 11:55:47 浏览:246
字体:
分享到:

/王宁

  要:本文聚焦于公路交通工程建设中的环境保护问题,重点分析了施工过程中存在的环境隐患以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本文提出了一系列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通过建立完善的监管机制、科学规划施工区域以及增强公众环保意识,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施工活动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关键词:公路交通工程;环境保护;影响;措施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公路交通工程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改善人生活质量方面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公路建设过程中对环境产生的影响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施工活动可能引发土地资源破坏、水体污染、生态系统失衡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因此,在公路交通工程建设中,如何有效地实施环境保护措施,以达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重目标,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1公路交通工程建设中环境保护问题

1.1环境保护意识薄弱

在公路交通工程建设中,环境保护问题日益凸显,尤其是环境保护意识的薄弱,成为制约可持续发展重要因素。

首先,在许多项目的初期规划阶段,相关决策者往往将经济效益置于首位,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在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忽视了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估,使大量自然资源被过度开发,生态系统遭受破坏。

其次,部分施工单位和工人缺乏环境保护知识。其往往难以理解施工活动对周边环境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如水土流失、噪声污染以及空气污染等。

此外,公众参与意识的不足也加剧了这一问题。在许多情况下,当地居民及社会团体未能有效参与到公路交通工程建设的决策过程中,导致他们对项目潜在环境影响缺乏了解与关注。

信息的不对称使得公众对环境保护的诉求难以得到重视,从而形成了“建设优先,环保滞后”的局面。

1.2施工造成水土流失

在公路交通工程建设中,水土流失不仅直接影响到施工区域的生态环境,还会对周边地区的水资源和土壤质量产生深远的负面影响。

首先,在公路建设过程中,通常需要进行大规模的土地平整和挖掘,这一过程会破坏原有的植被覆盖,导致土壤结构松散,容易遭受雨水冲刷而发生流失。特别是在坡度较大的地区,若未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降雨后土壤流失现象将尤为严重。

其次,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废弃物和泥浆也会加剧水土流失。当施工单位未能妥善处理这些废弃物时,它们可能会被雨水冲刷带走,污染周边水体,并进一步导致土壤侵蚀。施工现场缺乏合理的排水系统设计,导致雨水在地面上形成径流,加速土壤颗粒的流失,从而引发更为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

最后,水土流失还可能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例如,随着土壤养分的减少,周边植被难以生长,从而导致生物多样性的降低。此外,持续的水土流失会造成河道淤积,加剧洪涝灾害风险,对当地居民生活和农业生产造成威胁。

1.3施工引发扬尘污染

在公路交通工程建设中,施工引发的扬尘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成为影响环境质量和公众健康的重要因素。扬尘是指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土方作业、材料搬运、机械运转等活动产生的细小颗粒物,这些颗粒物不仅对空气质量造成影响,还可能对周边居民的生活和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首先,施工现场的土壤裸露是扬尘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公路建设过程中,由于大规模的土地平整、挖掘和填埋等作业,这些作业会破坏原有的植被覆盖,使土壤暴露在外,容易受到风力的侵袭而形成扬尘。此外,施工车辆运输材料时未采取有效覆盖措施,也会导致大量尘土被带入空气中,加剧扬尘污染。

其次,扬尘污染不仅影响施工现场周边的空气质量,还可能对附近居民的健康造成威胁。研究表明,悬浮颗粒物(如PM10PM2.5)可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进而引发呼吸系统疾病、过敏反应等健康问题。尤其对于儿童、老年人及患有基础疾病的人群来说,其健康风险更为显著。

最后,扬尘污染还会对周围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大量悬浮颗粒物沉降至地面后,会覆盖植物叶片,影响光合作用,从而抑制植物生长。同时,这些颗粒物中的有害成分可能渗透至土壤和水体中,对生态系统造成长期损害。此外,扬尘还会降低能见度,增加交通事故的风险。

2公路交通工程建设中环境保护措施

2.1优化公路线路,保护土地资源

在公路交通工程建设中,优化公路线路的核心目标是有效减少对土地资源的占用和破坏,从而保护生态环境并维持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在项目规划阶段,选择科学合理的路线至关重要。综合分析地形地貌、植被分布、水文条件等因素,确定一条既能满足交通需求,又能最大限度减少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影响的公路线路。

在优化公路线路时,应充分考虑现有基础设施的利用。尽量沿用或改造已有的道路,以减少新建道路所需的土地开垦。这种做法不仅可以节约土地资源,还能降低施工成本和环境影响。此外,在新公路建设过程中,应该优先选择那些对环境影响较小的路线,例如选择经过较少人口密集区或农业用地的路线,以减少对居民生活和农田生产的干扰。

运用“绿色通道”理念也是优化公路线路的重要策略。通过设计绿化带和植被恢复区等措施,能够在公路两侧构建生态防护屏障。这不仅能够有效防止水土流失,还能为野生动物提供适宜的栖息环境,从而促进生态平衡。此外,合理规划与设计交通设施,例如设置立交桥、隧道等,可以有效减少对自然景观和生态系统的破坏。通过优化公路线路,不仅可以有效保护土地资源,还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2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宣传力度

首先,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宣传活动是提升公众环保意识的有效方式。利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结合的方式,例如,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介发布环保信息,同时利用社交媒体、官方网站以及移动应用程序等新兴平台进行宣传。这种多样化的宣传手段能够覆盖更广泛的人群,确保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公众都能获取相关信息。

其次,组织社区活动和公众参与项目。例如,可以在施工现场附近举办环保知识讲座、互动体验活动以及义务植树等活动,让居民亲身参与生态环境保护。提高他们对工程建设可能带来的环境影响的认识,增强其对生态保护行动的支持与参与感。与学校合作开展环保教育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例如开设环保课程、组织学生参观施工现场以及开展小型科研项目,可以让学生从小树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这种教育不仅有助于培养未来社会的环保先锋,也能够通过学生将环保理念传播给家庭和社区,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此外,政府和相关部门应积极发挥引导作用,通过制定政策法规,鼓励企业在施工过程中主动进行环境保护宣传。例如,设立“绿色施工”标识,对那些在环保宣传方面表现突出的企业给予奖励。这不仅能够激励更多企业参与环境保护,还能够提升整个行业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

最后,加强与志愿者团体的合作,也是扩大环保宣传范围的重要举措。这些组织通常具备丰富的资源和经验,可以帮助政府和企业更好地开展宣传活动。同时,他们也可以作为监督者,对工程建设中的环境保护措施进行评估与反馈,从而促使各方更加重视生态环境问题。

2.3加强对施工中人为活动的监管力度

在公路交通工程建设中,加强对施工期间人为活动的监管力度是确保环境保护措施得到有效落实的重要环节。施工过程中,众多人为因素可能引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因此,构建完善的监管体系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针对施工现场的管理,应制定详细的环境保护规范和标准。这些规范应涵盖扬尘控制、水土保持、噪声管理、废弃物处理等多个方面。在施工前,相关部门应对承包商进行环境保护培训,使其充分理解并掌握这些规范,确保在实际操作中能够严格遵守。此外,还应要求施工单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定期进行自检自查,并向监管部门提交环境管理报告,以便及时发现并纠正问题。

其次,强化现场监督是提高监管效果的关键。政府相关部门可以派驻专门的环保监督员,对施工现场进行定期和不定期检查,确保施工单位严格按照环保要求执行。同时,应建立举报机制,鼓励周边居民和利益相关者对违反环保规定的行为进行举报,从而形成社会监督与政府监管相结合的良好局面。这种多层次的监管方式,有助于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防止小问题演变为大隐患。

再者,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以提升监管效率也是一种有效的策略。例如,可以采用无人机监测、在线监测设备等先进技术,实时监控施工现场的扬尘、噪声以及水质等问题。这些技术不仅能够提高数据收集的准确性,还能快速识别出异常情况,从而实现更为高效的环境管理。此外,通过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将监测数据与公众共享,可以增强透明度,提高社会各界对环保工作的关注和支持。

最后,强化责任追究机制也是确保环境保护措施落实的重要保障。一旦发现施工单位存在环保违规行为,应依法依规追究其责任,包括经济罚款、暂停施工活动、取消承包资格等。这种严格的责任追究机制不仅能有效遏制违法行为,还能促使各方更加重视环保工作,从根本上减少人为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2.4取土场地和弃土场地的合理设置

首先,合理选择取土场地是确保土壤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在选择取土场地时,应优先考虑那些对生态影响较小的区域,例如已经开发的土地或质量较低的土地,以减少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同时,避免在水源保护区、湿地、农田以及生态敏感区域进行取土作业,以防止对水资源和生物多样性造成负面影响。此外,应根据工程需求,综合评估取土量与周边环境的承载能力,确保取土活动不会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或生态退化。

其次,在选择弃土场地时,也应遵循相同的原则。弃土场地应选在远离居民区、生态敏感区及水源地的位置,以减少对周边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同时,弃土堆放应遵循“就近就地”的原则,即尽量将挖掘出的废土用于填埋或平整其他区域,以降低运输成本和碳排放。在堆放过程中,应采取适当措施,如设置挡土墙、植被覆盖等,防止因风力或降雨引发的泥沙流失,从而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此外,为了提高取土和弃土场地的管理效率,必须制定一套详细的管理制度,包括现场监测、定期检查以及信息记录等多个方面。这些制度不仅有助于施工单位及时发现并纠正问题,还能为后续工程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同时,与当地环保部门合作,可以加强对取土和弃土活动的监督,确保其符合环保要求。

最后,在施工前开展公众参与和信息公开是至关重要的一步。通过组织听证会或发布公告,使周边居民了解取土和弃土计划,并征询他们的意见,这将有助于提高项目的透明度,增强公众对环保工作的支持,促进社会各界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的认识,有效缓解因施工活动可能引发的矛盾和冲突。

3结语

公路交通工程建设中的环境保护问题不容忽视。通过加强对施工期间人为活动的监管力度、科学规划取土与弃土区域以及宣传环保识,可以有效降低施工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公众对环保工作的认知与参与,也为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展望未来,各相关方应共同努力,将环境保护理念深入贯彻到公路交通工程建设中,以确保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刘林宁.公路交通工程中环境保护问题研究[J].运输经理世界,2023(11):149-151.

[2]李若菡.高速公路路域生态环境交通承载力研究——以G30永山段为例[D].兰州交通大学,2023.

[3]焦建国.公路交通工程建设中环境保护问题研究[J].科技与创新,2022(22):4-6+10.

(作者单位:巴南区港航管理事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