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  图文首页 |  《绿色中国》目录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首页 > 杂志目录 > 《绿色中国》(B)2022年第3期 > 浙皖闽赣携手打造生态旅游“朋友圈”
浙皖闽赣携手打造生态旅游“朋友圈”
作者:文/摄 绿色中国融媒体记者 耿国彪 来源:绿色中国 时间:2025-04-08 12:41:45 浏览:159
字体:
分享到:

四省九方景区组成生态旅游“朋友圈”

/摄 绿色中国融媒体记者 耿国彪

20241220日,在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第六届理事会第四次工作会议暨四省九方协同发展座谈会上,浙皖闽赣四省九方风景名胜区代表联合发出倡议,将谋划四省九方风景名胜区文旅深度融合,打造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风景名胜区新高地。

共商生态旅游协同发展

浙皖闽赣四省紧密相连,相似的自然条件、共同的人文历史渊源造就了传统的友谊和密切的往来。

在政策推动、行业发展和市场需求增长的作用下,浙皖闽赣四省九方的景区近年来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但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诸多挑战。来自浙皖闽赣四省九方的林业主管部门领导及风景名胜区代表,就风景名胜区协同发展、区域联动、品牌打造、人才培训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探讨。

浙江省林业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陆献峰指出,浙皖闽赣四省九方首次召开风景名胜区协同发展座谈会意义重大,浙皖闽赣四省九地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生态旅游合作、交通互联互通、产业协作和提升区域影响力的重要平台,希望未来加大生态旅游协作力度,让风景名胜区等自然保护地成为提振消费、扩大内需、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阵地,让“四省九方”生态旅游“朋友圈”更加稳固,让浙皖闽赣四省九方协作区成为中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样板区。

安徽省林业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令峰表示,浙皖闽赣地缘相近,文缘相承,人缘相亲,业缘相融,四省九方拥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9处,省级风景名胜区200多处,是华东地区风景名胜区最密集的区域,也是东部沿海向内陆过渡延伸的联接地带,区域融合发展的底蕴深厚,大有可为。安徽的风景名胜区要与兄弟省份多交流,将文旅、镇村融合发展的新理念、新业态、新模式带回安徽,共同做好生态保护、自然教育和文旅产业协同发展。

福建省林业局自然保护地管理处处长郑盛文认为,四省九方景区资源丰富,价值较高,协同发展,很有意义。建议通过机制建立、产品创设、品牌建设、线路规划,以及交流互鉴活动等途径,探索四省九方景区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建议在适当的时候范围可适当拓展,囊括更多风景名胜区,扩大协同的力量。

江西省林业局自然保护地建设中心副主任潘建峰表示,浙皖闽赣四省山水相依,人文相通,在许多问题的认识和看法上能够做到不谋而合,四省景区资源有很大的共性,也有各自的个性,资源互补性强,所以在景区协同发展过程中,各方要做到统一思想、明确目标、凝聚共识。将四省共同确定下来的目标有计划有步骤的实施,推动各项共识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共同扩大景区协同发展的同心圆。

四省九方景区代表认为,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四省九方文旅深度融合,打造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风景名胜区新高地;要坚持文化与自然和谐统一,充分发挥四省九方风景名胜区文化资源优势,创新协同发展思路,扎实做好风景名胜区文化旅游文章;要坚定品牌自信,树立品牌意识,打造品牌战略,提升多层级、多主题、跨地域的合作水平;要建立四省九方风景名胜区发展协调机制,共编四省九方文旅协同发展规划,推进跨行政区域风景名胜资源整合利用,有序推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会长张永利指出,为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着意于推动有自然、文化联系的风景名胜区通过跨区域联动实现协同发展。

四省九方景区组成生态旅游“朋友圈”

张永利对四省九方景区的协同发展提出三点意见:一要牢固树立和践行“两山”理念,注重生态资源在保护与利用间的平衡,确保景区发展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二要进一步深化文旅融合,以文化工作为抓手擦亮四省九方景区品牌。三要搭建好四省九方景区协同发展平台,促进成员景区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据了解,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将成立浙皖闽赣四省九方景区协同发展专业委员会,旨在进一步拓宽合作范围、合作领域、合作内容,推动四省九地市风景名胜区在理念、机制、资源等层面实现更大的协同,以跨区域联动实现跨越式发展。

共话生态旅游优势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深化文旅融合发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生态旅游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与会专家学者和四省九方景区负责人对此展开了热烈讨论。

千年古县开化历史悠久,地处浙、皖、赣三省交界的钱塘江源头,境内有钱江源-百山祖国家公园候选区钱江源园区。位于全国9个生态良好地区之中,开化森林覆盖率81.12%,被誉为“华东绿肺”,是全国17个具有全球意义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之一,获评国家级生态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中国天然氧吧等荣誉,也是浙江第一批大花园示范县。

近年来,开化以国家公园城市建设为契机,依托山水资源禀赋和区域文化特色,以推动产业融合发展、丰富新兴业态和塑造文旅品牌为抓手,全面推动全域景区化、景区公园化和经济生态化,形成了独特的开化发展模式。

张永利说,开化很好落实了“两山”理念,完美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对其他地区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开化聚力文脉传承,推动文旅共富,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县向旅游目的地的华丽转身。

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俞孔坚认为,生态价值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价值转化,也就是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变化。开化最大的优势是中国经济最发达地域的后花园,将来必定能将生态优势转变为财富优势。

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副主席、著名表演艺术家、周恩来总理扮演者、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形象大使刘劲说,因为工作的原因多次到开化,每一次来都感觉开化的变化很大,环境越来越美,城市建设越来越好,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有滋味。开化是一个来了还想来的地方,是一个可以一生相许的地方。

黄山是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世界生物圈保护区,是中华壮丽山河和灿烂文化的杰出代表,被世人誉为“人间仙境”“天下第一奇山”。其“低碳旅游,生态黄山”“可持续发展”等经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旅游组织等宣传推广,形成了黄山遗产文化保护模式。

黄山风景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江懋表示,黄山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之一,黄山风景区积极履行《世界遗产公约》,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始终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用心用情守护美丽黄山,坚持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

四省九方风景名胜区发出协同发展倡议

谈起黄山的保护经验,江懋说,黄山的保护管理坚持用心用情守护。坚持生态优先保护好黄山,实施景区轮休、迎客松守松人、一松一策等制度;坚持依法守护黄山,坚持科技赋能,多途径创新风景区管理。

江西省婺源县,是徽文化的代表,素有“书乡”、“茶乡”之称,是全国著名的文化与生态旅游县,被外界誉为“中国最美乡村”。

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国家乡村旅游度假实验区管委会专职副主任汪春辉说,婺源始终坚持中国最美乡村定位,持续保护生态,保护徽派建筑,创新文旅项目。婺源与开化相邻,山水相依,水系相通,很多景区既有相同性也有互补性,完全可以携手共进。

钱江源头开化县

双龙风景名胜区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双龙洞国家森林公园、国家首批AAAA级旅游区、浙江省十佳美景乐园,地处金华市北郊,距城八公里。叶圣陶先生所著的《记金华的双龙洞》自上世纪50年代至今选入小学教材,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双龙留下的美丽传说和丰富的人文文化,更增添了几分神秘。

金华双龙风景旅游区管理委员会主任徐赞说,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双龙洞景区因一篇课文家喻户晓,因文旅创新再现青春。金华双龙风景旅游区管理委员会将按照“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实施“山上保护、山下开发”战略,真正把双龙风景名胜区保护好,管理好,建设好。

武夷山国家公园跨福建、江西两省,是中国唯一既是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又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的国家公园,被中外生物学家誉为“鸟的天堂”“蛇的王国”“昆虫的世界”“世界生物模式标本产地”“研究亚洲两栖爬行动物的钥匙”。

武夷山拥有世界同纬度带最完整、最典型、面积最大的中亚热带原生性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公园地处中国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是中国东南部唯一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关键区,有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武夷山景区管理服务中心副主任陈桂敏说,武夷山拥有“碧水丹山”的独特景观风貌,是朱子理学的发源传承地、世界乌龙茶和红茶的发源地、早期古闽族人的主要活动区。作为唯一一个既是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又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地的国家公园,武夷山国家公园青山叠翠,绿水潺潺。走进武夷山国家公园,就像走入一幅人文与自然交相辉映的山水画。武夷山的典型经验就是利用外圈的旅游保护内圈的生态系统。

交流不仅是自身宣传,也是相互借鉴。浙皖闽赣四省九方的代表一致认为,良好的生态是旅游的基础,文旅融合开发是未来的趋势,超前策划、创新思维是发展的关键,四省九方生态禀赋相近,需要形成一股合力,以高颜值的生态环境和超前的思维模式,培育生态产业新业态,协同打造长三角一流旅游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