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  图文首页 |  《绿色中国》目录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首页 > 杂志目录 > 《绿色中国》(B)2022年第3期 > 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内容的衔接策略研究
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内容的衔接策略研究
作者:文/郭艳霞1 李允武2 乔玉龙3 1中化地质矿山总局山东地质勘查院;2平阴县综合行政执法大队直属三中队;3平阴县自然资源局 来源:绿色中国 时间:2025-03-10 15:04:16 浏览:534
字体:
分享到:

 要:以历史遗留废弃矿山整治为基础,研究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的衔接,深入剖析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的内涵,详细阐述两者各自的工程内容,分析当前衔接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未做好衔接造成的负面影响,并提出针对性的衔接策略,旨在为实现土地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系统健康稳定协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

 

关键词:土地整治;生态修复;工程内容;衔接策略

历史遗留废弃矿山是指由政府承担治理恢复责任的废弃矿山,包括计划经济时期遗留的废弃矿山、责任人灭失或难以确定的废弃矿山、因退出保护区或产能等政策性原因关闭并在政府作出关闭决定明确由政府承担治理恢复责任的废弃矿山[1]。在过去的采矿过程中,由于技术水平、管理不规范等原因,许多矿山在开采后没有进行有效的生态恢复和土地整治,导致大量土地资源被破坏、生态环境恶化。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地不断推进,历史遗留矿山的治理已成为当前面临的紧迫任务。采取一系列的工程技术措施进行整治治理成为治理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土地整治旨在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而生态修复侧重于恢复受损生态系统的功能与结构。将两者有机衔接,能够在保障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同时,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对于实现区域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1土地整治的内涵与工程内容

土地整治系指对低效利用、不合理利用、未利用以及生产建设活动和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进行整治,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的过程[2]。其核心目标是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满足经济建设、农业生产和生态保护等多方面的需求。工程内容包括土地平整工程、灌溉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农田防护与生态保持工程以及其他工程五个方面的内容。本研究以历史遗留废弃矿山为基础,属于建设用地整治,其土地整治工程包括渣石清理内倒、场地平整、种植土覆盖、土地翻耕、地力培肥、挡土墙砌垒、田间灌排设施配套、田间道路修筑以及农田防护与生态保持工程等。

2生态修复的内涵与工程内容

生态修复是指依靠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自组织能力使其向有序的方向进行演化,或者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能力,辅以人工措施,使遭到破坏的生态系统逐步恢复或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对于废弃矿山的生态修复,需要施以人工措施干预,即通过生物、物理、化学、生态或工程技术方法,围绕修复生态环境、恢复植被、生物多样性重组等过程,重构生态系统并使生态系统进入良性循环。工程内容包括危岩体卸载、危岩体加固、续坡回填、边坡护坡、削坡退台、渣石清理、采坑回填、挡土墙建设、场地平整、截排水工程建设、围挡警示、覆土、植被绿化、灌溉工程等[3]

3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3.1规划缺乏协同性

土地整治规划和生态修复规划往往由不同部门制定,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协调机制,导致两者在目标设定、空间布局和工程安排上存在不一致性,甚至出现相互矛盾的情况。土地整治规划往往侧重于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耕地的补充,关注土地平整、灌溉排水设施建设等方面,而忽视了生态修复的需求;生态修复规划更注重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强调植被恢复、土壤改良等生态功能的修复,可能未充分考虑土地整治后的土地利用方向,使得修复成果难以与土地利用相衔接,导致土地整治后的土地难以满足生态修复的长期需求,或者生态修复措施与土地整治后的土地利用方式不匹配。例如,在有些矿山土地整治中,将土地平整为耕地后,却未考虑到该区域土壤污染严重,难以直接进行农作物种植,后续又不得不进行大规模的土壤修复工作,造成重复建设。

3.2工程技术兼容性不足

土地整治和生态修复各自有一套技术标准和规范,工程技术标准和方法存在差异,在实际应用中,两者之间缺乏有效的对接。例如,土地整治中的土壤改良标准侧重于提高土壤肥力以满足农业生产需求,而生态修复中的土壤改良则更注重恢复土壤的生态功能,包括微生物群落的重建等。由于技术标准的差异,在矿山修复项目中可能出现同一土壤改良工作因不同标准要求而进行多次重复操作,造成资源浪费。

3.3资金投入与整合困难

土地整治和生态修复的资金来源渠道不同,资金管理和使用方式也存在差异。土地整治资金来源多样,通常包括政府或企业投资、财政投入以及银行贷款等,这些资金的投入都需要考虑回报和收益[4],侧重于土地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修复资金则多来自财政专项资金、生态补偿资金等,用于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两者资金难以有效整合,导致一些衔接项目因资金短缺而无法顺利实施,或者在实施过程中出现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的问题。

3.4监测与评估体系不完善

目前缺乏统一的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衔接效果的监测与评估体系,难以对衔接项目的实施过程和成果进行全面、准确的评价。现有的监测指标和评估方法多侧重于土地整治或生态修复的单一目标,无法反映两者衔接后的综合效益,不利于及时发现问题并调整衔接策略。

3.5专业人才短缺与沟通障碍

土地整治和生态修复涉及不同的专业领域,如土地资源管理、生态学、环境工程等。相关专业人才在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上存在差异,缺乏跨专业沟通与协作的能力。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各专业团队之间难以有效沟通,对彼此的工作重点和要求理解不深,容易导致工作重复或出现衔接漏洞。

4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内容衔接不畅产生的负面影响

4.1经济损失

土地整治若未与生态修复工程内容做好衔接,可能会造成重复建设,这就意味着对人力、物力和财力的额外消耗。例如,由于规划设计脱节,对已整治好的土地进行二次修复,不仅需要再次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购买材料、设备以及支付人工费用,还会因工程延误导致机会成本增加。同时,资源浪费也直接造成了经济损失,如重复采购相同的设备或材料,未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等。

4.2生态破坏加剧

土地整治时若未考虑生态修复,可能导致生态破坏加剧。如在项目建设过程中随意填埋自然水域、砍伐森林等,会直接摧毁众多生物的栖息地,许多动植物失去生存空间后数量急剧减少,导致生态功能退化;在山坡地等区域进行土地整治,如果没有相应的生态修复措施,如植树种草等,一旦植被遭到破坏,土壤失去植被根系的固持,在降水冲刷下很容易出现水土流失现象,不仅让土地变得贫瘠,还会淤塞河道、影响水利设施正常运行,对周边的生态环境产生连锁破坏反应,影响范围不断扩大。

4.3社会公信力受损

如果土地整治项目或生态修复项目频繁的出现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现象,会使公众对政府的治理能力产生质疑,降低社会对相关项目的支持度和参与度。这不仅影响到当前历史遗留废弃矿山整治与修复工作的推进,也会对未来类似项目的开展造成负面影响。

5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内容的衔接策略

5.1建立协同规划机制

成立多部门组成的联合规划小组,统筹制定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的协同规划。在规划过程中,充分考虑区域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土地资源的多功能性,将生态修复目标纳入土地整治规划体系,确保土地整治活动符合生态保护要求,同时使生态修复成果能够有效服务于土地的可持续利用。例如,在废弃历史遗留矿山整治中,将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相结合,边坡续坡、挡土墙、苗木绿化等治理方式与平面田块覆土平整、灌溉与排水等工程措施有机融合,形成“平面造地、立面披绿”的格局。

5.2优化工程技术融合方案

研发和推广适用于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衔接的工程技术。在土地平整工程中,采用生态友好型的平整技术,如小型化、精准化的施工设备,减少对生态环境的扰动;在土壤改良工程中,结合土地整治后的土地利用规划,选择既能提高土壤肥力又有利于生态系统恢复的改良方法。例如,在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衔接项目中,采用生物有机肥改良土壤,同时种植绿肥作物,既提升土壤质量又增加植被覆盖,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5]。对于水体生态修复工程,在土地整治的水利设施建设中,预留生态空间,建设生态型沟渠[6],实现水资源利用与水体生态保护的统一。

5.3创新资金投入与整合模式

建立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拓宽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衔接项目的资金来源。除了政府财政资金外,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如通过公私合营(PPP)模式、生态补偿市场化机制等吸引企业投资。同时,整合土地整治专项资金、生态修复资金以及其他相关资金,设立专门的衔接项目资金账户,统一资金管理和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5.4构建综合监测与评估体系

建立涵盖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多目标的综合监测与评估体系。设定包括土地利用效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生物多样性变化等多维度的监测指标,采用实地监测、遥感监测和模型模拟等多种监测方法,对衔接项目的实施过程和效果进行动态监测。定期开展综合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衔接策略和工程内容,确保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的有效衔接和协同发展。例如,利用卫星遥感技术监测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区域的植被覆盖变化、土地利用动态等,结合实地调查评估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和土地利用效益,为项目的持续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5.5加强专业人才培养与沟通协作

组织针对土地整治和生态修复相关专业人才的跨专业培训课程,促进不同专业领域人员之间的知识交流与融合。例如,开展土地整治中的生态保护、生态修复中的土地利用规划等专题培训,提高专业人员的综合素养和跨专业沟通能力。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组建由土地整治、生态修复、环境工程等多专业人员组成的联合工作团队。团队成员共同参与项目的规划、设计、实施和监测等各个环节,通过密切协作,确保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工作的无缝衔接。

6结语

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内容的有效衔接是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改善的必然要求。通过深入理解两者的内涵与工程内容,剖析衔接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衔接策略,包括协同规划、技术融合、资金整合和监测评估等方面的措施,能够促进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在实践中的有机结合,实现土地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双赢局面,为推动区域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海兵,张永忠,梅金华,兰建梅,黄文智.湖南省历史遗留矿山现状及生态修复对策[J].矿业研究与开发,2023,43(12):144-151.

[2]魏静,张露.土地整治面临的形势、机遇与挑战[J].区域治理,2019(09):139-139.

[3]刘向敏,马宗奎,张超宇,武广建.矿山生态修复工程管理现状、问题与对策建议[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20,33(04):23-28.

[4]刘凤明.试论土地整治中的资金管理问题[J].中国经贸导刊,2024(12):13-15.

[5]郭丽华.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程的技术创新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3(26):59-61.

[6]回禹,张贞,付艳华.土地整治项目中的生态型排水沟设计进展与未来展望[J].天津城建大学学报,2023,29(05):362-367.

作者简介:郭艳霞(1985-),女,汉族,山东聊城人,本科,工程师,研究方向:土地整治、生态修复、耕地占补平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