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  图文首页 |  《绿色中国》目录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首页 > 杂志目录 > 《绿色中国》(B)2022年第3期 > 广西农耕文化与乡村振兴耦合发展探析
广西农耕文化与乡村振兴耦合发展探析
作者:文/卢轩 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 来源:绿色中国 时间:2025-03-10 15:03:26 浏览:589
字体:
分享到:

 要:本文以广西农耕文化为例,探讨在社会经济转型的背景下,农耕文化遗产呈加速消亡态势,其生存环境的恶化导致传承危机。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为我国农耕文化传承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农耕文化和乡村振兴在空间和主体上存在着耦合。因此,正确认识并高度重视农耕文化遗产,构建完善的制度体系,增强政策支持力度,并创新政策支持方式,为广西乡村振兴提供文化资源和精神动力。

 

关键词:广西农耕文化;乡村振兴;耦合发展

乡村振兴旨在推进乡村产业、人才、生态、文化、组织的全面振兴。实质上是乡村地域体系的复杂适应性演进过程。针对工业化进程中乡村要素结构性流失与功能弱化,通过内生动力激活与外部要素导入的协同机制,驱动要素结构优化、系统功能跃升和空间形态重构,最终实现乡村文明形态的现代转型的过程,将农耕文化融入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广西农耕文化是中国南方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早在古代,广西壮族先民就开始驯化野生稻,将其转变为水田栽培稻,并形成了独特的稻作文化。这种文化以水田为核心,涵盖了耕作、种植、收获、祭祀等多个方面。通过深入挖掘和传承农耕文化,加强产业融合与创新发展,广西的乡村振兴之路必将越走越宽广。

1农耕文化的内涵

农耕文化是由人类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复合文明体系,包含两个基本维度:首先是在具体农耕劳作中创造的物质成果,包括梯田水利系统、特色农具、地理标志物产等;其次是伴随农业生产衍生的非物质文明成果,包括如农事节庆、生态智慧、乡村治理制度等。农耕文是中华文明滥觞的基石,为国之本,也是构建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精神文化资源。

广西农耕文化的特征丰富多彩,体现了广西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民族特性和生产方式。广西农耕文化强调尊重自然、顺应天时、和谐共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稻作文化、乡土文化和民俗文化等,铸就了各民族自强不息、团结奋进、建设美好家园的强大精神和文化根基。

2农耕文化传承的现状与反思

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不断深入,城乡发展格局发生显著变化。广大农村居民逐渐认同并接纳城市文明的现代性特质,通过人口迁移和户籍身份转换形成持续性的城乡流动。同时,互联网技术和立体交通网络构建的现代传播体系,正在消解传统农耕文固有的地域封闭特征。农耕文化由过去的权威性、神秘性、内生性、生活化向平等化、开放性、产业化、娱乐化演变。

首先,随着现代产业体系对传统生产方式的解构,城市空间扩张引发农业生产空间持续收缩,叠加人口迁徙浪潮形成的持续性外迁,深刻重塑着乡村社会结构。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新生代农民群体呈现出显著的去农化倾向,导致部分乡村陷入人口与文化的双重空心化态势。这种以工业文明为主导的现代化进程,通过对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重组,客观上加速了传统农耕文化谱系的消解,使得植根乡土社会的生产智慧与生活传统,正经历着从物质载体到精神内核的形态转变与价值重构。

其次,农民保护传承农耕文化的意识薄弱。大多数人尚未认识到传统农耕文化的重要价值,缺乏保护和传承的紧迫感。

最后,对于农耕文的传承常陷入形式化误区。仅止步于“对旧房子的修缮”“对以农具为主的老物件的陈设”以及“带有表演性质的农事劳作”。然而,回溯农耕文的黄金时期,恰是人类与自然产生最深刻联结的历史阶段。这种源于土地的文化体系承载着五千年文明积淀的生存智慧,既镌刻着民族生产生活的集体记忆,也蕴含着先民对天人关系的哲学思辨。在现代化进程不断消解传统农耕场域的今天,这些精神内核正是重构乡村文化认同的核心要素,也是文明赓续不可割裂的精神脉络。

3农耕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3.1促进产业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中融入优秀的农耕文化元素,对激活乡村发展潜能具有多重促进效应。在产业振兴层面,面对内生动力匮乏、业态同质化严重、品牌价值弱化等现实困境,地域农耕文化的引入,能以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文化符号弥补乡村产业劣势,丰富和优化乡村产业结构。

3.2重塑乡风文明

乡风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农民良好的精神面貌,农村风气的改善和优良道德的传承,都依赖于优秀的传统农耕文化。这是因为其不仅符合村民的既有认知,而且对于乡村道德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3.3改善乡村生态环境

良好生态环境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维度。乡村生态环境存在重要的现实矛盾,许多产业,如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等,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优秀传统农耕文化中蕴含善待自然的敬畏观念和精耕细作、用养结合的耕作理念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环境问题,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改善人与自然关系,助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4农耕文化与乡村振兴耦合发展的思考

4.1坚持农耕文化传承的独特性和创造性

中华先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展现出卓越的生态智慧,他们依据地理气候,构建出多元化的农业生产体系。通过顺应自然节律、利用地域物产,以智慧创新驱动农业发展,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农业文明体系。在推进农耕文化延续的过程中,需要秉持文化自觉意识,既要避免简单模仿或全盘复制他者经验,又要立足本土农事传统的历史积淀与创新基因。在此基础上有选择地吸纳外部优秀实践案例,通过辩证扬弃的方式,强化区域农耕文化的核心竞争力,最终构建具有内生动力,且能彰显地域标识的传承机制,确保农耕文化在动态发展中永葆生机。

4.2促进优秀传统农耕文化与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中华文明的沃土孕育出根基深厚的农耕文化,这种文化形态既在农事活动中获得滋养,又在乡土社会的变迁中实现赓续。当现代乡村面临振兴使命时,我们应认识到唯有实现农业现代化与乡村文明复兴的双向奔赴,才能构建农耕文化传承的良性机制。在乡村振兴战略下,优秀的农耕文化有助于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农耕文化的振兴也为农业和农村发展提供新的理论指导。

4.3推动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融入当代乡村治理

中国作为历史悠久的农业国家,其辽阔的乡村地区不仅是中华文明孕育成长的摇篮,更是构成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础单元。新时代推进乡村振兴,构建“三治融合”(自治、法治、德治)的乡村治理框架,其关键在于激活乡土社会积淀千年的治理智慧,通过创造性转化优秀农耕文化遗产,将“重农固本、尚和贵德、崇礼明义”的传统文化精髓有机注入现代治理实践,形成具有文化延续性和时代适应性的乡村治理新模式。

5广西农耕文化与乡村振兴耦合发展的实践与探索

广西农耕文化与乡村振兴的耦合发展,既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实践,也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创新探索。广西依托独特的自然生态、多民族文化资源和传统农耕智慧,通过多元路径探索文化与经济的协同发展,形成了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实践经验。

5.1构建“农耕文化生态系统”

构建广西农耕文化生态系统,可以作为推动文化传承、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的重要战略。这一系统需以自然生态为基础、以农耕文化为核心、以现代治理为支撑,形成“文化—生态—经济—社会”良性循环的有机整体。以南宁“美丽南方”综合体为例,通过采取修复邕江沿岸农田,种植茉莉花和火龙果等特色作物,构建“花田—果园—水系”生态网络;建设农耕文化博览园,展示壮乡农具、民歌、饮食文化;开发田园马拉松、智慧农业研学以及茉莉花衍生品(精油、茶饮)等多元业态;运用物联网监测土壤情况,并利用AI技术识别病虫害,以实现“科技+传统”融合种植等措施。如今,农耕文化生态系统初见成效,2023年接待游客150万人次,带动周边6个村庄集体收入超千万元。

广西农耕文化生态系统的构建,绝非简单的“文化+旅游”叠加,而是通过系统思维重构人、自然与文化的共生关系。未来应以“生态筑基、文化铸魂、科技赋能、治理护航”为原则,让梯田里的水波继续映照壮族先民的智慧,让芒果林中的欢笑传递乡村振兴的希望,最终实现“山水有灵、文化有脉、产业有根、人民有利”的可持续发展图景。

5.2发展“数字孪生乡村”

发展数字孪生乡村将是未来广西推动乡村振兴与数字化转型深度融合的重要举措。通过构建虚实交互的乡村数字镜像,能够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文化传承创新、生态精准保护以及产业智能升级。例如,实施智慧农业精准管理体系,以南宁“美丽南方”数字农场为例,通过田间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温湿度、光照强度,并将数据同步至数字孪生系统。采用AI模型分析最优灌溉方案,指导农户精准作业,实现节水30%、增产15%的显著效果。消费者通过扫码即可全程追溯火龙果的生长全过程,确保了从农田到餐桌的透明度。此外,利用元宇宙技术构建虚拟农耕社区,游客可在线认养梯田、参与虚拟农事活动。线下实物产品直邮到家,形成“线上体验—线下消费”的完整闭环。

广西发展数字孪生乡村,需坚持“技术为用、文化为魂、民生为本”的三大原则,让数据流动创造经济价值,确保村民不仅是数据的提供者,更是发展的受益者。在数字镜像中留住“看得见的乡愁”,在虚实交融间开辟乡村振兴新境界。

5.3探索“文化产权交易”

探索构建广西农业文化产权交易体系,是激活文化资源经济价值、保障农民权益、促进乡村振兴的关键路径。广西拥有丰富的农业文化遗产,包括地理标志产品、传统技艺、节庆习俗等,需通过产权界定、价值评估、交易流通等机制创新,实现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的转化。百色芒果、荔浦芋头、横州茉莉花等,其独特品质与地域文化深度绑定,涉及产地名称、传统种植技艺等知识产权;壮族铜鼓纹样、干栏式建筑结构、龙脊梯田水利系统等物质载体,具有可量化的设计版权与使用授权价值。

以百色芒果品牌授权体系为例,可以将“百色芒果”地理标志拆分为“种植标准”“品牌标识”“文化故事”三部分,分别授权企业使用。通过基础授权(使用地理标志商标)、文化增值授权、数字赋能授权(接入区块链溯源系统)等方式,不仅可带动农户增收,还能减少假冒产品投诉。

广西农业文化产权交易的核心在于构建一个“保护—评估—交易—反哺”的闭环生态,旨在将收益回馈乡村,形成“文化保护促进产权交易—交易收益支撑乡村振兴—振兴实践孕育新文化”的良性循环。唯有如此,方能实现从“守着金饭碗讨饭”到“文化资源变金矿”的历史性转变,书写新时代“壮乡农业振兴”的辉煌篇章。

 

参考文献

[1]夏学禹.论中国农耕文化的价值及传承途径[J].古今农业,2010(03):88-98

[2]张敏.农耕文化在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及传承对策研究——以苏州江南农耕文化为例[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6,32(6):160-162.

[3]沈镇昭,隋斌.中国农业科技十年[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

[4]卓德雄.让优秀农耕文化融入乡村治理[J].人民论坛,2019(14):56-57.

[5]夏红莉.优秀传统农耕文化与新时代乡村振兴[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9,20(2):69-72.

[6]陈登高.论现代农业对传统农耕文化的继承和发展[J].株洲工学院学报,2000(01):35-37.

 

作者简介:卢轩(1987-),女,汉族,广西桂林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三农”问题。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新时代背景下广西农耕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22KY1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