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工业化与现代化相伴而生,工业化促进生产力快速发展,在发展中如何避免付出巨大的生态代价,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重要的时代议题。本文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逻辑依据出发,通过其历史逻辑、理论逻辑、现实逻辑三方面来阐述人与自然的关系,印证保护自然生态的必然性与可行性。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与本质要求,准确把握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本质特征,为产业化与生态化的共融共赢提供有效支撑,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和价值方向。
关键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逻辑依据;本质特征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理念。只有深刻准确把握其逻辑依据与本质特征,才能明确总体战略目标,部署工作布局、规划实施路径,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不竭动力。
1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逻辑依据
1.1历史逻辑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文明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古巴比伦盛极一时,却因盲目灌溉、过度开发而黯然失色;工业革命时期,一味地追求经济增长,实现经济的消耗性增长,让工业现代化陷入困境,让人类遭受惩罚。西方国家就发生过一系列的环境污染公害事件。美国作家蕾切尔卡逊在其《寂寞的春天》一书中就描述了一些列近代工业污染事件,如英国伦敦烟雾事件,就是因煤炭的过度使用,造成了重大烟污染,使很多人患上呼吸道疾病,首次爆发短短几个月就导致4000人死亡;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是由250万辆汽车排放尾气加上阳光强烈照射形成蓝色烟雾引起,75%的市民受到严重影响,引发红眼病、呼吸道疾病;日本水俣病事件,是由于含甲基汞的废水排放,导致2000人患上极为痛苦的汞中毒病;德国哈茨地区水质的铅氧化物毒死了所有鱼类,严重影响公众生活、危害生存环境。近年来,由于人类过度地向环境索取,生态危机愈演愈烈,大气水土污染、光污染、垃圾污染、工业污染等问题始终困扰人类发展。因此,必须转变物质主义膨胀、先污染后治理的现代化发展之路,寻找一条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1.2理论逻辑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传承,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基因的延续。
1.2.1以马克思主义自然生态观为理论支撑
马克思主义把人与自然关系看作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人在自然界中生活,自然界给人类提供基本物质生存资源,人类在和自然的互动中生产与发展。它强调了要遵循自然生态环境的客观性,要寻找自然物质世界的规律性,要理解自然生态系统与人类社会的互动性。人类应该以自然为根,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马克思主义肯定了近代工业文明创造的巨大物质财富,但批判了其传统的生产模式,认为工业革命就是通过过度索取资源来谋求发展,利润是唯一的动力,追求资本增殖和无限扩张,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导致了生态环境的破坏。生态文明建设不是回到穷乡僻壤的生活状态,也不是对工业文明绝对的否定,而是在生产过程中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发展自然生产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和谐统一。马克思主义还提出了生态环境破坏的制度根源是资本主义的制度。资本主义制度的底层逻辑是掠夺性的思维模式,这种制度就不可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考虑人的根本利益,自然也就不会考虑人类生存环境的问题,不能真正做到“生态优先、绿色为本”。只有“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制度和共产主义制度才能从本质上考虑人的生存需求,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科学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生产符合自然发展规律的生态产品,在满足人类需求的同时,也能维持好生态环境的平衡,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实现可持续发展。
可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自然生态基本观点,并结合中国式现代化的特点进行了创新,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重要体现。
1.2.2以中国的传统自然生态观为思想源泉
“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是中国传统自然观的核心,特别强调“上天、下地、中间人”的“三才”生态系统。它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形成提供思想源泉。《周易》最早提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体现敬畏保护自然、尊重顺应自然。《道德经》中又提到“道法自然”的思想,就是要遵循自然客观规律,科学审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这两种思想都强调了要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构建“上天、下地、中间人”的“三才”生态系统,这成为中国古代自然观的一个基本特征。古代设立专门保护生态环境的部门,如工部发布环保政令,“衡”负责执行,“虞”负责监督,这些部门肩负着山林保护的职责,保障农林牧副渔的可持续发展。各朝各代还专门设立了一系列环保法令,如封山令、田律、唐律疏议等。古人始终践行着“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如汉代彩绘雁鱼铜灯就是对这一思想的体现。古代点灯的燃料多为动物的油脂,由于其材质点燃后会产生带有异味和粉尘的烟雾,影响房间环境。彩绘雁鱼铜灯则巧妙地运用了物理学的“虹吸原理”在燕子的头部放置燃料,用灯罩将其密封,再通过狭长的颈部将污染的物质沉淀到雁子腹部的清水中,达到减少污染物质、净化房间空气的作用。汉代的《氾胜之书》中记载了“溷中熟粪”的道理。人的粪便加上猪的粪便再经过反复混合踩踏进行发酵就是灌溉农田的肥料,就可以巧妙利用空间,一楼建猪圈、二楼建人的厕所,将两种粪便混合,经过动物踩踏,发酵变成肥料。古代人民群众一直都在致力于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变废为宝,探索绿色农业和循环经济发展的路径。
可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汲取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精华,是中国古代自然哲学思想的精髓与结晶。在此基础上,要正确处理效率与发展的关系,实现现代化转型与生态新形态的辩证统一,实现生活、生产、生态的和谐发展,让中华传统生态文化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1.2.3现实逻辑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是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现实诉求。目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美好生活蕴含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都想要过上生态宜居、绿色低碳、健康人文的生活,这无疑会对所处的生态环境有更高的要求,即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生产的不平衡与不充分包含很多方面,其中的突出表现就是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不平衡,如产业转型升级有待提升、良好生态产品供应量不足、城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不协调等问题。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就是要处理好供给与需求、保护与发展、质量与效率的关系。
虽然,我国现阶段已经转型为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阶段,但生态环境形势仍然艰巨。因此,我国既不能走西方国家一味以利益为先、破环环境、消耗资源的老路,也不能纯粹地强调生态环境保护而丧失发展机遇。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成为建立现代化的绿色经济体系的关键。为此,必须要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到经济社会建设的全过程,形成绿色低碳环保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大力发展高效高质的绿色产业体系,用绿色转型带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我国的经济社会的发展特点,必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将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还彰显了共建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近年来,极端天气、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全球性的环境事件频发。保护自然环境、维护资源安全,成为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面对生态环境问题的挑战,没有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例如,2023年4月加拿大艾伯塔省发生的野外火灾,到了年底才得以控制,共释放二氧化碳十亿吨,直接影响到了我国青藏高原地区,导致全球温度进一步提高;2023年8月日本正式宣布排放核污水,预计30年排完,直接威胁全球海洋安全。我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必须贯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为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助力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2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本质特征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既要强调人类对环境的保护,也要强调合理运用自然条件来促进人类发展。就是要用产业化、生态化、现代化的相互融合来支撑高质量的发展,以绿色发展来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需求,实现生态文明与现代化建设的和谐统一。其实质就是要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总体布局之中,将生态价值、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起来,特别强调要将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促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这使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呈现出以下特征:
2.1人民性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凸显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从国家性质上看,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就决定了党和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方面的事业都必须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确定“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要切实地将人的存在、人的需求、人的发展判断清楚,并将其作为自然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才能够进一步提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的理念,全面考虑人的真实诉求,追求人类本身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从社会主要矛盾的角度看,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人民的需求随着社会财富与精神财富的丰富,从生存温饱转变为高质生活,从追求物质转向绿色环保。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它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生态为民、生态利民、生态惠民”为价值追求,切实提高人民群众从优质生态产品与生态环境中获得幸福感与安全感。人民既是生态系统的当局者,又是生态产品的创造者,更是生态环境的受益者,人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产物,必然会与自然的各个环节接触,要想独善其身、置身事外根本不可能实现。所以,要从旁观者的角度进行转变,化被动为主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充分发挥人民群众主体作用,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变成全体人民自觉的行动;树立绿色生态意识与生态观念,减少资源消耗、污染排放,树立绿色消费与环保习惯,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及消费方式。
2.2统一性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核心就是要坚持绿水金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理解好“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将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的真正含义。要强调人与自然的内在统一性,就要解决好保护与发展的辩证关系,处理好“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关系,实现生态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和谐统一。生态环境本来就是生产力,“绿水青山”本身就具备生态价值,它们可以创造出资源环境所带来的生态农业、低碳工业、林下产业、绿色金融业、绿色服务业等经济价值。该理念全面阐述改善生态环境与发展生产力之间的统一关系,系统解释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辩证关系,科学提供把生态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的可行路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通过降碳、减污、扩绿、增长,进行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能源结构、交通结构、消费结构的绿色转型升级,推进绿色科技、绿色能源、绿色资本等领域的创新,推动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转型,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环境高水平保护的统一。比如,农业的绿色现代化就是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做好产地环境清洁、提升绿色农产品供给能力等措施来推动农业的绿色发展。不断提高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产品体系、经营体系的现代化水平,实现乡村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换;工业的绿色现代化就是将高耗能、高污染、低质量、低效率的企业进行转型升级,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的新兴产业,同时,还可以利用数字经济、信息经济,提供绿色金融产业服务,促进经济社会绿色高效可持续发展。
2.3系统性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体现系统优化的方法,构建结构合理、科学高效、系统严密的生态体系与机制。立足生态系统的自身条件与资源特征,进行全领域、全方位、全过程的科学规划与系统防护,确立了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的系统体系,构建生态修复的立体屏障;根据“五位一体”的总体战略布局,系统构建生态经济体系、生态文明体系、目标责任体系以及生态安全体系,形成完备的现代生态系统体系,将生态文明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的各个领域与全部过程;建立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作为本行政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第一责任人的规定,落实“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双岗责任制”,建立现代环境治理体系与生态补偿修复机制,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形成系统制度屏障;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制定修订总揽全局、精细专治的各类环境保护法规制度,如《环境保护法》《长江保护法》《黄河保护法》《三江源国家公园条例》等,强化制度供给与制度执行,加强执法力度与监督力度,构建不可触碰的生态红线。
2.4普适性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就是基于全球视角,从人类文明演进与发展的需要出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地球是人类存在与发展的共同生命家园,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关系着整个人类文明史的演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关系全人类发展的共同话题。当今世界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出现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使人类发展面临巨大挑战。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成为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追求。中国立足全球生态共同体理念,采取中国行动、承担大国责任、展现中国胸怀。积极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与生态合作,在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碳达峰碳中和、海洋综合治理、提供公共产品等方面取得重大成就,为破解全球生态困境提供具有普遍意义、切实有效的中国方案与中国智慧,探寻一条具有普遍意义的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之路,构建人类生态命运共同体,谋求全人类的幸福。
3结语
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指导下,我国在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生态修复、节能减排、绿色低碳等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生态环境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变化。如今,我国处于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矛盾还需要进一步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还存在较大差距。同时,全球生态形势日趋严峻,生态安全存在威胁挑战。新时代新征程必须全面贯彻生态文明思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共同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新篇章!
参考文献
[1]弗里德里希·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人民出版社.2018.4.1:23.
[2]冷溶.人民日报:正确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EB].人民网,2017.11.27.http://opinion.people.com.cn/n1/2017/1127/c1003-29668321.html.
作者简介:刁婵娟(1988-),女,汉族,四川内江隆昌人,硕士研究生,马克思主义理论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