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草原补播改良与生产力提升示范区 李澜 摄
文/杨海军
吉木乃县作为新疆阿勒泰地区唯一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统筹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着力畜牧业转型升级、清洁能源崛起、文旅融合发展、口岸经济繁荣,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增长双赢,诠释了“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边疆实践。
筑牢北疆生态安全屏障
吉木乃县地处干旱气候区,境内沙化土地占县域面积的51.34%,属于生态脆弱区,面临着风沙危害和沙漠化扩展的威胁。近年来,先后启动实施库木托拜、金斯克2个国家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项目,建设草方格沙障370.54公顷,高立式沙障14公里,初步遏制了沙丘东移,保障边疆小城安全。构建以河(湖)长制、林长制为核心的监管体系,严格执行草畜平衡管理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588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8.22%。通过《萨吾尔山冰川水资源保护区域管理条例》等地方性法规,实现冰川、湿地、森林系统化保护。2025年计划实施总投资4.8亿元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勒泰地区西二县阿尔泰山生态保护综合治理项目,工程固沙22万亩,巩固和发展北疆绿色生态屏障。
吉木乃县林业和草原局党组书记张鹏说:“吉木乃县累计投入3100万元建设防沙治沙草方格沙障0.56万亩;投入1.2亿元实施退牧还草、退化草原补播改良30万亩,生态得到改善、亩均鲜草产量由50千克提升至150千克,推动了草牧业和畜牧业发展。”
良好生态驱动高质量发展
立足吉木乃县草原资源禀赋,结合《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利用规划(2023—2028)》,建立1500亩天然草原补播改良和生产力提升示范区,完成饲草种植5.17万亩,年产17万吨饲草料和秸秆,外调3万吨,进口1万吨,总储备23万吨饲草。建成3.76万平方米的饲草料储备库,充分利用国内种植和国外进口饲草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把吉木乃县打造成北疆乃至全疆的优质“饲草基地”和交易中心。通过草场改良,依托24个幸福驿站,以草场租赁、解决困难群众就业、资产收益分红等形式带动农牧民人均年增收2146元,农牧民经济收益得到显著提升。组建全县肉牛产业联合体,示范带动全县发展省级以上龙头企业7家、农业专业合作社15个、家庭农场11个,100余农户镶嵌在生态养殖产业链上,年均增收1.6万元。
新疆旺源万驼园有限公司总经理汪亮说:“我们运用免耕补播技术,结合‘两灌一保’保苗、本土灌木保护、基质生态包、育苗移栽以及豆科与禾本科牧草混播增产等多项技术,提高草原植被覆盖率,优化草原群落结构,加速生态系统自然恢复过程,进一步增强草原生产力。”
吉木乃县庆丰收万羊走“秀” 赛特尔 摄
生态修复治理及生态牧场介绍 李澜 摄
通过沙障固沙与节水灌溉相结合等综合治理手段,荒漠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植被覆盖率显著提升,改善了地表粗糙度与土壤稳定性,可承载大型风机基础建设,植被恢复带产生的局地风场调节效应提升了风机布设的科学性,实现了生态治理与清洁能源开发的有机衔接。依托年均风速6.5米/秒、日照2800小时的优势,阿勒泰唯一、全疆首个“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全面投产,消纳电能占到全地区全社会用电的近四分之一,风电装机规模达114.5万千瓦、在建达180万千瓦,2024年绿电发电量25.14亿千瓦时,点亮阿勒泰地区的万家灯火。
生态之笔绘就民族地区致富之路
依托丰富的林草资源,积极创建国家5A级草原石城旅游景区,申报国家级边境旅游试验区、通天洞遗址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萨尔乌楞村乡村旅游重点村。挖掘萨吾尔文化、戍边红色基因,大力培育红色文化资源。同时通过举办萨吾尔冬牧文化旅游节、萨吾尔大锅羊肉节、萨吾尔味道美食节等活动,带动文化旅游业,2024年接待游客209.29万人次,旅游综合消费16.51亿元。
依托阿勒泰地区“千里旅游画廊”重点规划,“围绕旅游业进行牧业布局,通过旅游产业推出畜牧名优产品”创新生产经营模式,以“帐篷民宿+民俗体验”为核心业态,形成喀拉苏湿地观星营地、托斯特草原风情走廊等特色聚落,通过“牛羊认养直播”“非遗手作工坊”等创新模式,发展民宿、手工艺品等文旅配套产业,带动500人就业,农牧民人均年收入增长8%以上。
按照现代草原畜牧业示范生态牧场建设标准,在阿禾公路沿线、马产业园、骆驼产业园及219国道线、冰川等城乡旅游资源,打造1310个生态牧场,建设传统哈萨克族毡房观光旅游区,2024年实现农牧民增收15%。2025年吉木乃县打造的旅游、康养基地预计可提供就业岗位1000余个,人均增收约5000元以上。
净空、净水、净土是吉木乃县最靓的底色,春小麦原产地证明商标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1.2万亩小麦获得欧盟认证,31类“沙吾尔”商标、29类“萨吾尔”原产地证明商标获得批准。依托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推动有机小麦、冷水龙虾等产品出口国外市场。
吉木乃县以“绿”为底色,将林草生态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本,实现了从“风沙边陲”到“金山银山”的历史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