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世康
近年来,重庆市梁平区林业局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向“绿”而行,点“绿”成金,聚力提升“含绿量”“减碳量”“含金量”,以扩绿量、提绿质、增绿效不断释放“绿色动能”,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探索了一条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高质量发展新路。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全面融入区域发展主战场,重庆市委书记袁家军在区县委书记和部门一把手例会上3次充分肯定梁平“小微湿地+”、明月山国土绿化试点示范、林长制工作,梁平林业成为生态建设主力军,助力“新和富美”城市印象。
持续推动“三大改革”
提升“含绿量”厚植生态本底
持续实施马尾松改培、“小微湿地+”、 “明月青山·千里林带”三千工程、“三大改革”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进一步扩大了绿色空间,提升了人居环境,为构建全域生态风景一幅画奠定了坚实基础。
率先完成全国唯一松材线虫病防治与马尾松改培试点,探索马尾松疫木癌症新出路。梁平区抢抓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契机,对2万亩马尾松林进行系统改造,通过实施“两带治理”、创新“三材处置”,走出了一条“变疫情之林为森森不息,变针叶纯林为混交杂林,变疫木废材为生态原料,变政府投入为多元投入”的综合变革之路,极大提升了森林资源质量,拓宽了森林资源生态价值和产业价值的实现路径,重塑森林资源承载的“水库、粮库、钱库和碳库”等多重功能。一是累计采伐林木3.7万吨,制造人造板、生态板1590万张,造纸9300余吨,6090吨废材和枝桠就近粉碎后转化为林下种植培养基,走出了一条变废为宝的价值转化新路。二是通过大规模林相改造,种植珍贵树种和彩色树种1.69万亩,优化林分结构,提升了生态景观。三是将林分改造同森林经营模式创新相结合,盘活集体森林资源和集体经济组织。修建生产便道、防火通道、生态旅游廊道91.4公里,配套“四好公路”200多公里。直接带动7万人次林农务工增收800余万元。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木材加工等林业产业发展,实现加工产值4000余万元。
做深“小微湿地+”融合发展,提升国际湿地城市生态能级。梁平区是西南地区首个国际湿地城市,目前已建成具有典型示范效应的小微湿地400余个,湿地生态产品总值(GEP)核算超177.4亿元,人均GEP7.2万余元。发挥其生态“资产”“资本”的优势推动产业发展,以“小微湿地+”模式为主导,依水、依村庄植绿建设乡村小微湿地。成功探索“小微湿地+环境治理、有机产业、民宿康养、自然教育、生态旅游”等多元化建设模式。竹山镇猎神村梯塘小微湿地生态修复案例入选中国履行《湿地公约》30周年成就展。2023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前夕,央视《焦点访谈》栏目以“小湿地·大能量”为题,专题报道梁平小微湿地,作为经典案例全国推广。重庆市委、市政府明确要求,支持梁平打造享誉世界的国际湿地城市,印发《重庆市“小微湿地+”建设工作方案》,以梁平为样板,全域推广“小微湿地+”融合发展模式。
大力推进“明月青山·千里林带”三千工程,全面助力和美乡村走在全市前列。提升森林质量,主动扛起保护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政治责任,从传统的绿化向美化、香化、彩化、产业化的多彩森林转变打造都市花园,为美丽中国和美乡村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增添生态亮色。完成一环路绿道等千里绿道建设200公里,千里生态廊道建设100公里。完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庆明月山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梁平区)建设11.58万亩。建成双桂湖梅花园、桃花园、樱花园、红枫园、银杏园,累计建成多彩小微森林4700余亩,实现三季有花、四季常绿,扮靓城市颜值,助力和美乡村建设。
聚焦生态产业化提升“含金量” 打造绿色增长极
依托生态资本的积累,梁平以项目化、集约化思路推动生态价值转化。一方面,做强林业经济链条,培育竹木精深加工、林下经济等特色产业。百里竹海片区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开发竹纤维制品、竹工艺品等高附加值产品;林下种植中药材、食用菌等经济作物,带动户均增收5000元以上。另一方面,以生态赋能文旅康养产业,加强与小米、WWF、小路等机构合作,构建“1+1+N”湿地自然教育研学体系,打造明月山·百里竹海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双桂湖生态研学基地等品牌项目,生态资源从“沉睡资产”变为“活力产业”,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坚持用工业化和数字化思维升级传统生态产业,构建“湿地+”“竹林+”全产业链,让生态产业化,扩宽林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新路径。一是聚力打造“551111”林业特色产业体系。发展50万亩国家储备林、50万亩竹林、10万亩油茶、1万亩甜茶、1000亩老鹰茶、1000亩保障性苗圃,建成现代化木材加工园区和集育苗、观光、展示为一体的现代林业保障性育苗基地。二是聚力推进“竹木+产业”融合发展。与中林集团签订战略协议60亿元,围绕重竹板材、竹缠绕管道、竹木建材等项目精准招商,推动“以竹代塑”产业园落地梁平。打造预制菜竹包装、竹食品、竹饮料,初步形成渝东北独树一帜、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竹木产业链。为解决剩余生物燃烧问题,引进山东华伊纯植物源生物有机肥料等多个竹木项目,变废为宝,将基本实现“零污染”,打造产业循环经济。引入重木结构打造双桂田园景区助力文旅发展,成为新晋“网红打卡地”。截至目前,梁平区已累计种植各类特色经济林42.45万亩,拥有产业基地44个、竹木加工企业超120家。依托丰富的森林湿地资源,梁平年接待旅游康养人次超过1000万。
创新机制提升“减碳量” 构建生态价值实现闭环
为破解生态产品“难度量、难交易、难变现”的难题,梁平区率先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一是建立生态资源动态数据库,对湿地碳汇、森林固碳等生态服务功能进行量化评估,形成“生态账户”。二是搭建区域性生态产品交易平台,推动生态产品价值核算GEP向GDP转变;探索项目贷改革、碳汇交易等绿色金融改革,梁平绿色贷款余额54.1亿元(林权抵押贷款余额11.5亿元),同比增长39.6%,位列全市《生态报表》A档。推动竹林碳汇、湿地修复指标等纳入市场化交易体系。三是引入社会资本参与生态项目开发,通过PPP模式建设智慧林业管理系统、生态康养综合体等项目,撬动社会投资超30亿元。这一系列机制创新,让生态资本真正成为可循环、可持续的“绿色银行”。
生态高颜值转化为经济高价值。经过多年实践,梁平区生态资本撬动产业的成效显著:全区森林覆盖率稳定在45%,生态产业对GDP贡献率超25%,带动3万余农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下一步,梁平将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契机,进一步拓展竹林碳汇、湿地碳汇开发规模,探索生态补偿与乡村振兴联动的长效机制。同时,深化数字技术赋能,建设智慧湿地监测平台、林业资源区块链管理系统,推动生态资本数字化、金融化,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绿色动能。
(本文作者系重庆市梁平区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