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罕坝林海
文/贾 慧 王 龙 铁 铮
塞罕坝曾经是黄沙漫天、荒芜人烟的荒漠,如今成了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林场。
塞罕坝人用半个多世纪的坚守与奋斗,书写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传奇。塞罕坝的绿色奇迹不仅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也是全球生态建设的标杆。
塞罕坝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在新时代吹响了“二次创业”的号角。开启了绿色发展的新征程,以生态“含绿量”助推发展“含金量”。
为此,塞罕坝林场启动了七大行动。即塞罕坝精神培根铸魂行动,森林资源提质培优行动,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数字赋能“两山”转化行动,关键技术科技攻关行动,智慧防灾减灾行动,开展基础设施提档升级行动。
林场有关负责人说,塞罕坝的“二次创业”,不仅是对过去的传承与升华,更是对未来的探索与展望。塞罕坝将继续走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前列,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林海白云
高扬塞罕坝精神旗帜
塞罕坝精神是几代塞罕坝人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用汗水和智慧铸就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动力。新一代塞罕坝人深入研究、阐释塞罕坝精神,为“二次创业”提供精神力量,努力让“绿”的家底更加厚实。
林场积极组织开展塞罕坝精神研究,与国家林草局党校合作编写了《不负青山不负人——解码塞罕坝精神》生态文明教材,开发教学课程9个,开展教育培训35批次。发起成立了河北省塞罕坝精神研究会;组建了生态文明领域专家智库;全省首个“全国生态文学创作基地”落户林场;配合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举办了第三届“沃土计划”思想政治实践课程论坛。
林场充分发挥展览馆生态文明宣教作用,累计服务生态研学、红色教育、科普宣教18万人次,获评“2024年度全国社科组织先进单位”,成功入选全国首批自然资源与生态文明专题“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
林场大力培育塞罕坝生态文明IP,编撰出版了《塞罕坝林场野生动植物图鉴Ⅱ》、《画说塞罕坝》,与有关单位联合,开展了“塞罕坝精神口述史”项目,举办了“多彩塞罕坝 创业新时代”主题摄影(摄像)作品征集活动。
林场有关负责人介绍,塞罕坝将继续深化塞罕坝精神阐释,完成《党的精神谱系——塞罕坝精神》数字教材开发出版,持续完善生态文明领域专家智库,依托国家林草局党校塞罕坝分校平台,扎实做好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提升塞罕坝精神影响力。拓展展览馆宣传教育功能,推进塞罕坝展览馆科技含量提升,增强红色教育、学术交流、生态研学、自然科普等方面体验感知。
让塞罕坝更具活力
“塞罕”是蒙语,意为美丽。塞罕坝则是人们期盼的“美丽的高岭”。
森林是塞罕坝的根基,也是绿色发展的核心。塞罕坝通过多年来的研究实验、科学规划、精准施策,成功探索并实践了塞罕坝独具特色的经营模式,进一步提升森林质量,优化林分结构,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在二次创业中,塞罕坝人积极扩绿兴绿,使森林可持续经营水平稳步提高。
在二次创业中,塞罕坝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原则,科学有序推进造林绿化,完成造林0.92万亩。依托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建设,积极开展森林质量提升年活动和抚育盲区清零行动,完成森林抚育12万亩,森林质量大幅提升。
林场大力发展混交林,广泛推行多树种块状混交,冠下针阔、阔阔混交等模式,累计增加混交林2.2万亩,为年度计划的110%,全场混交林面积达到29.25万亩、占比达25.4%,取得了显著营造成效。
林场实施了林木良种苗木培育项目,培育良种苗木500万株,成功纳入省级种质资源库建设管理。积极探索开展森林沃土计划实验。
在二次创业中,塞罕坝积极护绿守绿,构建更加完善的生态系统,为野生动植物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
林场推深做实林长制,积极推广“林长+”机制,持续优化完善三级林长体系,充分发挥林长制考核指挥棒作用,各级林长切实履行职责,累计巡林2232余次,推动了工作有效落实。
生态良好的塞罕坝
林场加大林业行政执法力度,积极开展封山禁牧专项行动,依据《塞罕坝森林草原防火条例》等法律法规,依法查处破坏森林资源行为,形成了有力震慑。
林场继续加强湿地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监测保护,多形式开展爱鸟周、世界湿地日、世界环境日等宣传教育活动。采取样地建设、红外相机及云平台监测等方式,推进黑琴鸡、兰科植物就地保护,野生动物栖息环境不断优化,通过监测调查,场域内发现了豹猫、猞猁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组织编制了《塞罕坝机械林场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区管理办法》,努力拓展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新路径。
扎实开展森林资源普查,全面完成2万余个森林小班的资源摸底外业调查,为科学高效开展森林经营奠定坚实基础。
作为全国林草系统唯一代表,林场签署了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开发和减排量交易合规倡议。为加快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立足资源禀赋,盘活碳汇资产,通过碳汇+会议、碳汇+司法、碳汇+银行等销售模式,并积极推进CCER新方法学碳汇开发,累计实现收入1429万元,进一步扩宽了资源变现的路径,提高了“二次创业”的“含金量”。同时,实施森林抚育剩余物粉碎1.4万亩,粉碎枝柴约0.65万吨,有效降低可燃物载量和有害生物发生的同时,助力了碳减排。
基础设施是绿色发展的保障。塞罕坝加快推进交通、通信、安居等基础设施的提档升级,为生态保护、产业发展和民生改善提供有力支撑。
林场加快了民生项目建设,新建或扩建了7处营林房舍、检查站,修缮4处营林房舍,2个分场的安全饮用水工程已投入使用,坝上经济适用房、垃圾污水处理工程等一批民生项目建设完成,职工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持续改善。
森林防灾减灾体系更完善
在“二次创业”中,塞罕坝依托智慧化林业平台,构建更加完善的监测预警体系,进一步提升森林火灾、病虫害等灾害的防控能力。同时,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完善应急预案,确保塞罕坝的生态安全。
林场深入贯彻《塞罕坝森林草原防火条例》,创新推动和全面落实科学化的“12358”防火管理体系,增配防火指挥中心设备23套、通讯指挥系统设备50套、安装监控系统46套、无人机巡护系统2套,装配了防火指挥“林草一张图”综合管控平台,加强“天地空”一体化林火预警监测系统建设,使林场林火综合监测覆盖率达到100%。
在火源管控上,林场始终严格执行“四不放过”防火检查制度,合理布设移动管护岗亭,依法全面封堵进山入林路口,完善机关人员下沉防火长效机制,使用固定翼飞机和直升机开展空中巡查,常态化开展隐患排查整治,抓好重点时期的专项行动,有效降低火灾风险,从源头遏制火灾发生。
林场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充实专业扑火队伍,协同国家消防救援局河北机动队伍靠前驻防、集中备勤、带装巡护。林场还开展了专业技能竞赛、“不打招呼”应急拉动、地空协同配合灭火演练等活动,不断提高防灭火技战水平。
林场大力实施增发国债防火应急道路建设项目和高风险区综合治理项目,建设完成应急道路57.9公里、消防车库18座、人工消防储水点30处、等离子拒雷设施9套,配备巡护安全套装420套,基础保障能力稳步增强。
林场加强有害生物防治,充分利用物联网智能监测站监测预报,坚持100%木材调出检疫、100%木材调入复检,扎实开展松材线虫病普查,采取直升机、无人机、人工相结合的方式防治病虫害15万亩,严防疫情传播蔓延,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3‰以下。
用科技驱动绿色发展
科技创新是绿色发展的引擎。塞罕坝围绕森林培育、生态修复、资源管护等领域,加强与科研院所、高校的合作,搭建科技创新平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塞罕坝的二次创业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塞罕坝积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推动数字技术与生态保护的深度融合,深化全国森林碳汇试点林场建设,进一步提升生态保护与资源利用的效率。
“数字孪生”技术首次现身塞罕坝。该技术在云上一比一搭建的数字“塞罕坝机械林场”代替以往需要人工完成的大量环境分析、隐患排查工作,确保27条穿越塞罕坝机械林场的输配电线路安全,为塞罕坝森林资源保护的智慧化经营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扎实开展科学研究,主持实施了4项课题,其中《华北落叶松人工林近自然经营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等2项课题被纳入国家林草局“三北”工程攻坚战科技攻关提级管理。实施了《华北落叶松人工林高效经营技术示范推广》等3个技术推广项目,建成科技示范林3500亩,推广面积4万亩。加强森林经验总结展示,发布了《蒙古栎低效次生林转化经营技术规程》等3项地方标准,支撑服务地方生态建设。
林场大力实施科技专项建设,建成了强声波极端天气减灾试验基地,开展声波增雨作业试验25场次。经专家评估,试验有效区域面积达80平方公里以上,降水量较周边区域增加30%以上。
林场启动实施林木资源精细化管理项目,搭建了生态与景观虚拟场景和尚海林数字孪生系统,初步确定5万株林木精细调查与碳汇监测的地点和内容。同时,建强科技创新平台,成立了塞罕坝科研工作站,与6所科研院校分别签订了合作框架协议,充分发挥科技引领和集聚效应;有关院校在塞罕坝设立了人才培养基地,为培养储备高素质森林保护人才奠定了基础。
塞罕坝林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