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  图文首页 |  《绿色中国》目录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首页 > 杂志目录 > 《绿色中国》(B)2022年第3期 > 用科技的力量 守护绿色家园
用科技的力量 守护绿色家园
作者:文/刘丹一 来源:绿色中国 时间:2025-03-10 10:06:50 浏览:683
字体:
分享到:

/刘丹一

20236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巴彦淖尔考察并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时发表重要讲话,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战略高度,对我国防沙治沙工作作出了全面、系统、科学的论述,指出防沙治沙事关我国生态安全、事关强国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崇高事业。总书记高瞻远瞩、把脉定向,发出了坚决打好新时代“三北”工程攻坚战、努力创造新时代防沙治沙新奇迹的动员令。这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件大事,是林草事业发展的一件盛事,具有里程碑意义。

我们知道,土地荒漠化是影响人类生存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我国是世界上遭受荒漠化危害比较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已经成为影响中华民族崛起的心腹之患。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荒漠化防治工作,将防治荒漠化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加以推进,成功遏制了荒漠化扩展的态势。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政府、企业、社会力量形成合力,创新技术和治理模式,加速治理进程,实施了系列重大治沙工程,成功遏制了荒漠化扩展的态势,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沙区经济持续发展,民生不断改善。我国已提前实现联合国提出的2030年土地退化零增长目标,为地球“变绿”贡献了1/4的增量。第六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调查结果表明,我国首次实现所有调查省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双逆转”,面积持续“双缩减”,程度持续“双减轻”,沙漠、沙地植被盖度和固碳能力持续“双提高”,沙区生态状况呈现“整体好转、加速改善”态势,荒漠生态系统呈现“功能增强、稳中向好”态势。同时,探索形成了一批较为成熟的防治技术和模式,为科学保护利用沙漠、根治土地荒漠化开出了“中国药方”;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为实现土地退化零增长这个“世界目标”提供了“中国模式”,为全球生态治理贡献了“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

低覆盖度治沙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以下简称“学会”)作为我国荒漠化防治领域唯一的全国性民间社会组织,自1993年成立以来,始终秉承“科学治沙、绿色发展”的理念,推动荒漠化防治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学会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等决策部署,主动作为,大力推广成熟适用的治理技术和模式,为全面提升荒漠化防治质量,努力推进我国荒漠化防治工作再上新台阶贡献了应有的力量。

尊重自然,推广低覆盖度治沙理论及其延伸技术

顺应自然规律、尊重植物生长规律,防沙治沙需要找到合理的造林密度,这是低覆盖度造林的理论技术基础。低覆盖度治沙技术是一项荒漠化治理新理念、新技术,它是从近自然林业思路出发,探索能够完全固定流沙、加快土壤植被修复、提高生物生产力、节约生态用水、实现固沙林可持续发展的覆盖度在15%-25%的新型治沙模式。

低覆盖度羽翼袋沙障是在低覆盖度治沙技术基础上经过多年探索,研发出来的一种物理固沙方法,是按照底袋固定流沙和袋上的羽翼在风中的波动削弱风速而设计出来的组合沙障,可以显著提高沙障的防风固沙效果,并已获得专利授权。在此基础上为了显著降低铺设的人工成本,还研发出了智能化羽翼袋沙障铺设机。

多年来,学会为推广低覆盖度治沙造林技术做了大量工作,支撑新疆、内蒙古和甘肃分别启动了低覆盖度治沙技术推广示范区建设项目。截止目前,低覆盖度治沙技术累计推广面积450多万公顷,有力地支撑了国家重大生态建设工程。

2019125日,学会组织专家召开了国家重点研发专项“基于低覆盖度理论的防沙治沙新材料、新装备、新技术研发”项目启动会。

2019122日,学会在呼和浩特市组织召开了科技部与内蒙古科技厅支持的重大专项“低覆盖度羽翼袋沙障及其铺设机械研发”成果鉴定会。会议认为,“羽翼袋沙障”是一种固阻兼顾的新型沙障。通过沙袋的固沙与羽翼的增阻消能,起到良好治沙作用。经风洞和野外测试,平均防风效果比普通袋状沙障增加40%、输沙量减少80%、风蚀量减少40%左右。为提高羽翼袋沙障的铺设效率所研制出的集取沙、偏心振捣、成型导向、封袋为一体的专用机械装备,与人工铺设相比,铺设效率提高80%以上,节约施工费用70%以上。

2023331日,学会、内蒙古自治区林科院、鄂尔多斯市林草局、鄂尔多斯市沙漠综合治理中心联合举办羽翼袋沙障原理和铺设技术暨大果沙枣栽培技术培训班,进一步普及了羽翼袋沙障原理和铺设技术,有效提升了防沙治沙工作人员的能力水平,对推动鄂尔多斯市防沙治沙及沙产业高质量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20231023日,学会组织专家对内蒙古科技厅支持的重大专项“沙地生态系统近自然修复技术研究及产业化示范 ”专题任务“智能化羽翼袋沙障铺设装备研发”阶段性成果进行了现场查定,并于119日召开了成果鉴定会。鉴定结果表明:该成果基于羽翼袋沙障技术原理,试验筛选出了适宜极端干旱区的长寿命(20-30年)、干旱区的中长寿命(10-20年)、半干旱区的短寿命(3-5年)羽翼袋沙障材料,及其羽翼袋沙障底袋直径、羽翼高度与羽翼孔隙度等结构参数与标准。比合成材料网格沙障节约材料 50%-70%,较袋状沙障节约材料20%。项目研制出了集开沙、筛沙、提沙、沙障材料输送、充沙、沙障装订成型与传导导出7项功能为一体的智能化羽翼袋沙障铺设机械,能够按照设定的铺设要求自动化把沙障铺设完好。与人工铺设相比,显著提高了铺设效率,节约了施工费用 60%-80%

产业化治沙,推广圣牧有机奶产业化治沙模式

中国圣牧在乌兰布和沙漠开创的“种养一体化沙漠有机循环产业”治沙模式,将沙草产业和奶产业有机结合,是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大胆尝试,也为全球的荒漠化治理开辟了新路径、提供了新方案。圣牧以乌兰布和沙漠有机环境为依托,以有机人工草场建设为核心,打造有机牧草种植、有机奶牛养殖、粪污无害化处理及综合利用、荒漠化治理、土壤改良、生态修复、沙生特种经济作物种植等为一体的沙草产业体系,通过“草→畜→肥→田→草”的循环方式,形成了可持续循环利用发展产业,实现对乌兰布和沙漠的综合生态治理。学会组织专家持续对该模式进行论证并进行宣传推广。

沙障铺设机

201711月,学会组织来自全国各地的治沙专家、优秀企业代表、媒体代表等近80人在内蒙古乌海市召开有机奶产业化治沙模式论坛,围绕有机奶产业化治沙模式进行了探讨。

2018年,学会组织专家组进行了系统调查研究,形成了“圣牧高科乌兰布和有机奶产业链治沙模式及效益”报告,在论证会上得到院士及专家的高度评价。

201899日至11日,为依托菌草技术打造黄河生态屏障,开发菌草饲料,助推沙漠有机奶产业化发展,探索治沙与有机奶业互利双赢之路,学会促成了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圣牧高科有限责任公司的合作,并在内蒙古磴口县组织召开了黄河菌草生态屏障建设、菌草有机饲料开发与圣牧有机奶产业化及治沙论证会。与会专家一致认为:菌草技术是一项重大创新的技术,其研究与应用范围已拓展到生态治理、菌物饲料等领域,实现了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相结合,多项指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圣牧探索出的治沙与有机高端奶产业协同发展的产业模式是世界上第一个全封闭沙漠有机奶循环产业链,是一套可循环、可持续的“有机奶产业化治沙”的生态循环体系。

发展与保护并重,妥善处理 光伏产业与荒漠生态治理协同发展关系

2017年,国土资源部、国务院扶贫办、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关于支持光伏扶贫和规范光伏发电产业用地的意见》(国土资规〔20178号)强调了在沙漠、戈壁等未利用地建设光伏项目的政策支持。2022130日,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完善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的意见》(发改能源〔2022206号)。提出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加快推进大型风电、光伏发电基地建设。这些政策为光伏治沙项目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推动光伏产业发展同时兼顾了生态建设问题。光伏治沙不断取得新的进展但同时要看到,不同沙漠、戈壁等立地条件下,光伏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显著差异,如果开发不当还可能引发土地利用改变、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如何因地制宜建设、规范有序发展需科学应对,谨慎规划,进一步做好从顶层设计到落地实施的具体工作,努力实现二者良性互动,互利共赢。

为做好相关工作,20226-8月,学会组织相关专家,以及相关各省(自治区)政府部门和学会会员单位等50多人,对陕西省北部、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海省,约30个县市(区旗)开展了荒漠区光伏等清洁能源建设立地区划及其生态保护与修复技术的科学考察活动。此次科考行程超20000公里,共考察风光热电站48座,观摩治沙研究基地22处,参观新能源企业12家,调研乡村振兴项目19个,与地方部门召开会议23次,以微信公众号文章发布的科学考察笔记达到46篇,不仅掌握了大量的一线资料,还为当地提出了具有针对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的意见和建议,为推动当地新能源建设和生态修复进一步理清了工作思路,明确了发展路径。考察结束后,学会紧锣密鼓组织编写考察材料,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送了《荒漠区光伏电站建设生态保护与修复技术科考报告》和《荒漠区光伏电站建设立地区划及其强化生态保护的技术与对策》。

20231-10月,学会通过组织开展“光伏+治沙”课题研究,分析了我国典型沙漠地区“光伏+治沙”项目建设现状、所在地相关土地以及电网接入政策,评估了项目所在地环境,针对库布齐沙漠提出了适应性方案。期间,还开展了现场调研,通过实地走访与座谈会等形式了解光伏电站在沙漠地区的建设方案、运营模式、经济效益等,为项目研究报告增加案例分析。

20237月,学会组织有关专家赴陕西、青海、内蒙古调研了防沙治沙及沙区光伏建设有关问题,调研中通过现场考察、与光伏企业和地方管理人员座谈等形式,了解了实际情况,就光伏建设与生态保护相关问题形成了《发展光伏产业要处理好与荒漠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的关系调研报告》,报告受到主管部门和上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并作出重要批示。

202311月,学会在成立30周年纪念大会上设了光伏治沙专业委员会。专委会的成立为进一步推动光伏治沙的推广应用和提高防沙治沙成效奠定了基础。

2024年,学会联合国家电投集团北京电力有限公司、亿利资源集团有限公司,成功申报了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揭榜挂帅项目:光伏治沙技术评估与模式集成研究。研究团队实地调研,在收集、梳理和评价现有光伏治沙技术与模式基础上,针对库布其、乌兰布和等沙漠资源禀赋条件和自然环境特点,就选择适宜的植被配置技术与模式在光伏板下、板间开展并制订了技术应用与示范方案。

2024年,学会发布了《荒漠地区(沙漠、沙地和戈壁)光伏工程生态影响监测与评价》,正在起草《沙戈荒地区光伏电站建设选址与生态修复技术指南》《干旱区戈壁光伏电站生态修复技术标准》等文件。这些文件的出台旨在规范光伏治沙项目的生态影响评估、选址规划及生态修复技术,推动光伏治沙的科学化和标准化发展。

积极推广中国经验,传播中国智慧

近年来,学会为汇编了《荒漠化防治典型技术与模式》和《荒漠化防治典型范例及沙产业发展模式汇编》等,收录了66种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先进性和可推广性,可为各地科学有效开展防沙治沙工作提供指导的优秀模式,通过学术交流和互联网等多渠道进行宣传。

20179月,学会在《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期间举办“防沙治沙精准扶贫边会”。期间还负责中国防治荒漠化成就展企业展览的布展任务,共有30家治沙企业在大会期间进行产品展示工作。

20199月,学会在《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四次缔约方大会上举办的“绿色发展与荒漠化防治及扶贫边会”,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在荒漠化防治和扶贫领域的成功经验,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202311月,学会赴乌兹别克斯坦参加《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二十一次履约审查委员会并举办“科技创新助力荒漠化地区高质量发展”边会。

202412月,学会赴沙特利雅得参加《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在大会期间举办《荒漠化防治科技创新助力绿色可持续发展》主题边会,参与“中国馆”系列活动。

长期以来,学会不遗余力地宣传、推广我国先进防治技术和产业模式,推动其落地生根,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未来将在推动林草高质量发展中进一步发挥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