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  图文首页 |  《绿色中国》目录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首页 > 杂志目录 > 《绿色中国》(B)2022年第3期 > 新一轮找矿突破 夯实我国能源资源安全根基
新一轮找矿突破 夯实我国能源资源安全根基
作者:文/绿色中国融媒体记者 耿国彪 来源:绿色中国 时间:2025-03-06 15:56:37 浏览:1426
字体:
分享到:

/绿色中国融媒体记者 耿国彪

矿产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事关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

新发现10个亿吨级油田、19个千亿方级气田,探获10个大型以上铀矿床、铀矿资源量大幅增加——我国一系列重大找矿成果114日集中发布。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捷报声中,全国自然资源系统扛牢能源资源安全保障使命担当,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攻坚克难,为实现找矿目标、繁荣矿业市场奋力书写了优秀答卷。

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紧紧围绕增强国内能源资源生产保障能力,聚焦能源矿产、大宗矿产、战略新兴矿产,围绕重点成矿区带和大型油气盆地,加强工作部署,西部地区新增一大批能源资源基地,中东部地区老基地资源基础进一步夯实,实现了一系列找矿重大突破,保障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应对外部环境不确定性能力显著提升。

全国找矿“一盘棋” 提升能源资源保障能力

能源资源安全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对国家繁荣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社会长治久安至关重要。

自然资源部地质勘查管理司司长熊自力说,在推进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自然资源部加强基础地质调查,坚持科技创新和装备建设引领,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大力促进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取得一系列重大找矿成果,一大批共伴生、低品位难利用资源转化为可利用资源,大宗紧缺矿产和战略新兴矿产国内保障程度大幅提升,优势资源掌控能力进一步增强,能源资源安全保障基础持续巩固,端牢能源资源饭碗,做到“手里有矿,心中不慌”,应对能源资源领域风险和挑战的能力显著增强。

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实施以来,自然资源部加强组织实施和顶层设计,加快政策供给。

湖北某矿业企业

加大组织实施力度。自然资源部主要负责同志挂帅,成立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办公室,会同有关部委、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协同推进,构建央——地——企协调联动机制,形成全国找矿“一盘棋”,针对找矿难度较大的矿种,制定“一矿一策”方案,从地质找矿、资源再评价、科技攻关三方面一体推进,矿业企业、地勘单位和科研院所积极参与。

加大政策供给力度。《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修订完成,部省出台《关于深化矿产资源管理改革若干事项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完善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登记管理的通知》《矿业权出让收益征收办法》《关于鼓励地勘单位和矿山企业提供勘查区块建议促进战略性矿产勘查的通知》等80多个政策文件,优化审批流程,精简审批要件,提高审批效率,营造良好政策环境,积极释放制度红利,鼓励和支持矿业权人快速增储上产。

加大探矿权出让力度。自然资源部加快构建区块来源广泛、评价快速、出让有序的工作机制,积极拓展区块来源,助力新一轮找矿突破。2024年,首次向地方下达探矿权出让计划,设定探矿权出让数量底线,全年提供战略性矿产勘查区块超过1400个,创近10年来新高,重点围绕油气、锂、铜、金、铁、煤炭、铝土矿、钾盐等矿种,投放在新疆、甘肃、河南、广西、湖北、内蒙古、江西、河北、山东、四川等省(区)。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财政部出台支持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新政策,中央和地方财政加大投入,支持完成15万区域地质调查17.4万平方千米、15万矿产地质调查18.6万平方千米,基础地质工作程度进一步提高,拉动和引领社会资金积极投入,“十四五”累计投入找矿资金4000亿元,其中社会资金超过90%2023年、2024年连续两年超千亿元。

我国是全球第一大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能源稳定供应和结构调整事关国计民生和生态文明建设。

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实施以来,常规油气和铀矿勘查不断取得新发现,深层煤层气、超深水天然气等非常规油气实现重大突破,油气储采比稳步上升,铀矿资源量大幅增加,清洁能源自给能力显著提升。

深层煤层气勘探开发进入快车道,在鄂尔多斯盆地探明3个千亿方级深层煤层气大气田,探明地质储量突破5000亿立方米,接近该地区以往煤层气探明总量的70%。发现全球首个超深水超浅层大型气田,琼东南海域陵水36-1气田新增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超1000亿立方米,标志我国在超深水超浅层气领域勘探取得重大突破。石油、天然气、页岩气、煤层气新增探明地质储量分别达到57亿吨、3.9万亿立方米、1.3万亿立方米、7000亿立方米,新发现富满、庆城等10个亿吨级油田,安岳、蓬莱等19个千亿方级气田。三门峡盆地实现油气调查新突破,获得日产17.13吨高产工业油流,对全国中小盆地油气勘探具有引领示范作用。

铀矿资源量大幅增加,夯实了伊犁、鄂尔多斯等5个大型铀矿基地的资源基础,探获10个大型铀矿床。通过公益性地质调查和商业性矿产勘查衔接,实施油铀兼探,在甘肃泾川发现特大型铀矿,有望形成新的铀矿大型资源基地。

我国是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大宗矿产是制造业的粮食。据介绍,我国铜、铝、铁等大宗矿产找矿取得重大突破,资源储量大幅增长。

铜矿:创新大陆碰撞型斑岩铜矿成矿理论,引领西藏铜矿取得系列找矿重大突破,仅西藏地区预测资源超亿吨,有望成为世界级铜资源基地。西藏巨龙新增资源量1978万吨,多龙新增资源量784万吨。黑龙江铜山铜矿深部新增资源量365万吨,矿山后备资源接续能力进一步增强。铝土矿:贵州汪家寨矿区新探获全隐伏大型铝土矿资源量5300万吨,山西孝义新发现我国最大单体铝土矿,预计新增资源量1.08亿吨。同时,通过加大综合勘查、综合评价,共伴生镓资源量大幅增加,新增镓资源14.45万吨,资源优势进一步巩固。铁矿:冀东、鞍本、西天山等地区取得一批重要找矿进展,鞍本地区新增资源量17亿吨。河北、山东、新疆等地新发现一批富铁矿,山东齐河—禹城地区已成为亿吨级富铁矿勘查开发基地,我国富铁矿找矿前景良好。金矿:三山岛、多龙、北衙等24座矿山深边部共新增资源量1570吨。莱州西岭金矿累计查明资源量592吨,成为我国最大单体金矿床,胶东地区世界第三大金矿集区地位进一步巩固。近期,辽宁盖州大东沟地区发现低品位、超大型金矿,预估资源量超1000吨。磷矿:云南镇雄县羊场——芒部地区新增资源量27.6亿吨,是亚洲迄今探明的最大规模隐伏单体富磷矿床,有望形成滇东北磷矿大型资源基地。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主要路径,而战略性新兴产业矿产找矿则是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重中之重。

如今,我国锂、锆铪、氦气、稀土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矿产均取得重大突破。锂矿:我国新发现西昆仑——松潘——甘孜世界级锂辉石型锂成矿带,预测资源潜力达3000万吨。在内蒙古、江西、湖南、四川、新疆、西藏等地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四川雅江木绒探获亚洲规模最大的伟晶岩型单体锂矿,青藏地区成为全球第三大盐湖型锂资源基地,锂云母型锂矿新增资源量超千万吨。2024年,我国自产锂资源增幅超30%,成为平抑国际锂矿市场价格的“稳定器”。锆铪:新探获锆英石资源量8.5万吨、铪资源超千吨,同时我国内蒙古、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省(区)还有巨大找矿潜力,为电子工业、核工业、航空航天、医疗等领域奠定重要资源基础。氦气:主要用于半导体制造、航空航天、医疗、核工业等领域,“十四五”期间,我国氦气勘查开发实现从无到有的重大飞跃,大幅降低我国氦气外采率。全国新增探明地质储量40.7亿立方米,苏里格、涪陵、靖边、安岳、东胜和泸州等6个气田氦气探明地质储量均超过2亿立方米。稀土矿:我国稀土资源在全球资源优势进一步扩大。山东省郗山矿区新增资源量102万吨。四川凉山州牦牛坪稀土矿预计新增496万吨,进一步夯实我国第二大稀土矿资源基础。云南省红河州南部发现超大规模离子吸附型稀土矿,有望成为我国最大中重稀土矿。同时,钨、钼、锑、萤石、石墨等我国优势矿种资源量实现较大幅度增长,资源优势进一步巩固。

“我国将和全球其他资源生产国一道,共同推动市场稳定与战略新兴产业的繁荣,满足世界需求。”熊自力说。

以科技创新 引领矿业高质量发展

当前,全球科技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向前发展的助推器。科技创新同样是推动自然资源事业高质量发展、构建自然资源新质生产力、引领自然资源保护利用的战略先导和根本支撑。

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实施以来,自然资源部锚定建成科技强国的战略部署,以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为总目标,重点围绕国家矿产资源科技重大需求靶向发力,以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为引领,强化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提高矿产资源勘查、利用的科技供给,使科技创新成为引领矿产资源勘查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十四五”深地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正式立项实施,“深时数字地球”国际大科学计划启动实施,“战略性矿产资源开发利用”重点研发专项完成任务部署,能源资源相关全国重点实验室获批建设,标准体系不断完善,地质矿产领域战略科技力量布局得到显著优化,对资源安全国家重大战略的支撑力不断强化。

一是理论创新方面有突破。创立了碰撞型斑岩铜矿成矿理论、中国东部板内燕山期大规模成矿动力学模型、胶东金矿热熔伸展成矿理论和阶梯式成矿模式、三门峡盆地油气成藏新认识、锂矿“多旋回深循环内外生一体化”成矿理论、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内生外成”理论和多期多阶段角砾岩型稀土成矿模式,建立了一批重要成矿区带找矿模型,为指导地质找矿实践,推动资源基地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地质找矿方向多个全国重点实验室获批重组,336位优秀人才入选自然资源部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近千位青年科技人才进入后备名单,科技创新力量不断壮大。二是在技术攻关和装备研发方面,增强自主创新和迭代集成创新。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大洋钻探船“梦想”号正式入列;“地壳一号”挺进地球深部;自主研制出航空重力、航磁矢量等全系列技术装备和地球物理软件系统,创建了第三代综合航空地球物理勘查技术体系;形成了多尺度地球化学填图技术体系。三是新理论、新技术、新装备有效提高了矿产勘查的深度、精度和效率。自主研制的岩心钻机基本满足40005000米地质钻探需求,初步构建了“星—空—地—海—井”技术体系,助力一批大型矿床的发现及资源基地的增储上产,为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顺利实施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

我国矿产资源具有共伴生矿多、贫矿多、综合利用潜力大的特点。为落实全面节约资源国家战略,我国大力开展矿产资源综合勘查评价和节约集约利用工作,综合利用率实现大幅提升,综合利用水平已达国际领先,钨、锡、钒、钛、镓、锗等近半数金属矿产来源于综合利用,有力保障了国内矿产资源供应。

一是加大选矿技术攻关力度,攻克了一系列共伴生、低品位、难选冶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并工程化应用。例如,首次突破低品位铌资源高效利用关键核心技术,盘活竹山——竹溪地区铌资源92.9万吨,创新超微细粒钛铁矿高效回收技术,盘活攀西地区钛资源8700万吨。二是根据矿产资源采选冶新技术,组织开展共伴生、低品位资源评价,点石成金,变废为宝,将一大批“呆矿”变“活矿”、小矿变大矿、一矿变多矿,大幅延长矿山服务年限、提高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如镍矿增加超300万吨,钴矿超150万吨,铼矿超2800吨,钾盐超1.6亿吨,有效应对外采率居高不下的风险。三是推广应用300多项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先进适用技术,应用企业的平均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均提升9个百分点,综合利用率提升15个百分点,矿业产值增加超过3700亿元。四是发布了125种矿产的开发利用“三率”(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综合利用率)标准,划定资源利用底线,引领和激励矿山企业提升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自然资源部科技发展司副司长何凯涛表示,未来将以举国体制提升重大关键技术攻关能力。一是高位谋划“十五五”科技创新规划,围绕国家资源安全和产业链安全等国家重大战略和重大需求靶向发力,顺应新形势下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趋势,贯穿“探测、开采、选冶、监测、保护、治理”全链条,部署“高精尖缺”攻关任务,推动原创理论、关键核心技术、高端仪器装备等成果产出。二是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坚持“大资源”“大行业”,奔着最急需、最紧迫的问题,部署实施“深地”国家科技重大项目、战略性矿产资源开发利用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科技项目。建立部际协调工作机制,形成部门协同、央地协作、院企融通的优势互补、协同发展格局。三是强化科技人才培养,实施矿产资源专项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工程,深化科教融合,推进校所合作,打造战略型、引领型高水平人才队伍,使科技创新成为引领矿产资源勘查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绿色转型 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自然资源部始终坚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正确处理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关系,统筹推进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绿色矿山建设作为矿业领域推动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已成为矿业领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有力抓手,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然要求。一是制定发布绿色勘查行业标准。会同国家林草局印发《关于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全面实施绿色勘查的通知》,全面推行绿色勘查。二是加快构建统筹生态环境保护与找矿突破的现代化装备体系。印发《关于加强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装备建设的指导意见》,针对荒漠戈壁区和森林覆盖区典型场景,研发模块化钻机、以钻代槽、一基多孔、泥浆不落地等新技术、新装备,召开绿色勘查找矿装备示范现场会,加强新技术、新方法的推广应用。绿色勘查工作逐渐形成从“试点探索”到“全面推进”、从“行政推动”到“标准引领”、从“倡导引导为主”到“激励约束并举”的局面。三是全面推进绿色矿山建设。会同生态环境部等7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绿色矿山建设的通知》,利用土地、金融、财税等政策,加快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全国已建成超4700家国家级和省级绿色矿山,并对绿色矿山实施动态管理,持续巩固和提升建设水平,将不符合绿色发展要求的矿山及时移出,促进矿业绿色低碳转型加速发展。

202411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经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修订通过,自202571日起施行。地矿人多年的期盼,在这一天终于有了答案。这是该法1986年颁布实施30多年来的首次大修,历时之长、修改力度之大、改革之全面深入前所未有,是一次整体性、系统性、重构性的修改,对保障国家矿产资源安全、促进矿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新矿产资源法共880条,涵盖总则、矿业权、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矿区生态修复、矿产资源储备和应急、监督管理、法律责任以及附则等内容。其中明确提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工作要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统筹国内和国际,坚持开发利用与保护并重,遵循保障安全、节约集约、科技支撑、绿色发展的原则。同时,新矿产资源法将多年来实践中行之有效的制度上升为法律,明确矿业权除特定情况外,应当通过招标、拍卖、挂牌等竞争性方式出让;新增“矿区生态修复”“矿产资源储备和应急”两个专章,并进一步明确了矿产资源储备的法律地位;首次对矿业用地作出专门规定,提出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应当考虑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用地实际需求,勘查、开采矿产资源应当节约集约使用土地;在保障矿业权人合法权益方面,不再对国有、集体和个体矿山企业区别对待等。

矿山生态修复首次单独成章进入《矿产资源法》

中国矿业权评估师协会常务副会长、自然资源部储量司原司长鞠建华表示,新修订的这部法律将为高质量发展更好提供资源支撑。此次矿产资源法修订较好地回应了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企业对法治建设的期盼,解决了部分长期困扰中国矿业行业良性发展的难点问题,有利于鼓励矿业投资、发展矿业新质生产力,促进矿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黄金集团资源有限公司总法律顾问兼首席合规官刘凤新表示,新《矿产资源法》的出台对于企业来说,是一个福音,过去靠红头文件去解决问题的时代彻底改变为依靠法律,很多问题有了法律的界定企业就会踏踏实实去做,而不是像过去一样如履薄冰,可以说新《矿产资源法》就是企业敢于高质量向前发展的助推器。“新《矿产资源法》内容充分考虑了矿业生态修复,对矿业行业是利好消息。依法践行绿色勘查,建设绿色矿山,加快推进矿山生态修复等,将促进矿业高质量发展,高水平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

中国矿产资源与材料应用协同创新平台秘书长陈宇清认为,随着绿色低碳革命在全球的推进,对矿产资源及其控制权的争夺成为大国博弈的核心。保障国家矿产资源安全和生态环境保护都是首次在《矿产资源法》中出现的,是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新《矿产资源法》对矿山生态修复单独成章阐述,同样是呼应国家重大战略的体现,将对保障国家矿产资源安全和生态系统安全发挥重要作用。

全国律师协会环境资源能源法律专业委员会主任周塞军认为,新《矿产资源法》将“绿色发展”理念作为矿业发展的核心指导原则,呼应了当前全球绿色低碳转型的趋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应全面考虑生态环境影响,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确保生态保护与矿产资源开发的协调。

“说到底,新《矿产资源法》就是解决了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如何平衡的问题。”周塞军指出,新矿产资源法不仅注重经济利益的平衡,还更加重视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例如,新法在生态修复和矿区环境管理方面的规定将有助于减少矿区开发造成的生态破坏,为“绿水青山”保驾护航。

“人类的任何活动都是直接或间接地利用自然资源,矿产资源是人类社会存续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中国自然资源学会资源法学专业委员会主任胡德胜表示,人类利用矿产资源是随着自身认知不断提高的,对生态环境的认知也是一样,新《矿产资源法》加入生态保护的内容就是人类认知提升的体现。保护矿产资源是为了更科学、更合理和更有效率地利用矿产资源,实现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而不是盲目地保存矿产资源、阻碍利用矿产资源。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利用是核心和目标,保护是手段和路径。

如今,一座座矿山披上绿色新衣。越来越多的矿山企业也在地方立法、政府扶持、科技创新的合力推动下,获得了转型升级、绿色发展的强大动力,不仅为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作出重要贡献,而且在乡村振兴、劳动力就业、基础设施改善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找矿报国,需要勠力同心;找矿突破,需要持之以恒。熊自力表示,自然资源部将继续深入推进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多措并举,持续发力,全面完成“十四五”目标任务。二是做好“十四五”总结评估,科学谋划“十五五”工作部署。三是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培育矿业领域新质生产力。四是提高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水平,推进绿色勘查和绿色矿山建设。通过以上工作,进一步推动矿产资源增储上产,为保障国家矿产资源安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披上绿装的矿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