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  图文首页 |  《绿色中国》目录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首页 > 杂志目录 > 《绿色中国》(B)2022年第3期 > “三北”工程攻坚战 为北疆大地披上绿装
“三北”工程攻坚战 为北疆大地披上绿装
作者:文/摄 绿色中国融媒体记者 耿国彪 来源:绿色中国 时间:2025-03-06 15:37:19 浏览:1478
字体:
分享到:

/摄 绿色中国融媒体记者  耿国彪

春节刚过,宁夏自治区中卫市国有林业总场正高级林业工程师唐希明就开始在沙漠中巡查,希望能够找到更多为沙漠播绿的简便方法。

唐希明是土生土长的中卫人,从小就饱尝沙害之苦,憧憬绿进沙退的美景。从西北林学院毕业后,他毅然回到家乡,接过老一辈治沙人的接力棒,不畏严寒酷暑,探索科学治沙、合理用沙方式,执着坚守30多年,被人们称为“沙漠守望者”。“我想用林业知识改变家乡环境,构筑祖国北疆绿色屏障,让后代免受沙害之苦。”唐希明说。

宁夏中卫市沙漠治理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最大、受影响人口最多、风沙危害最重的国家之一。长期以来,我国把防沙治沙作为荒漠化防治的主要任务。经过40多年不懈努力,我国成功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防沙治沙道路,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保护生态与改善民生步入良性循环,荒漠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全球增绿贡献最大的国家和防沙治沙国际典范。截至目前,我国53%的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沙化土地面积净减少6500万亩,在全球率先实现土地退化“零增长”、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双缩减”;2024年,“三北”工程区推进实施重点项目287个,完成各项建设任务5700万亩。

沙区生态状况明显改善

20241128日上午,在新疆于田县,随着最后宽50米、长100米沙地栽上胡杨、梭梭、红柳等固沙苗木,环绕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全长3046公里的绿色阻沙防护带实现全面锁边“合龙”。

“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我国面积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经过多年治沙,到2023年底,我国在环沙漠边缘构筑起一道绿色阻沙防护带,但剩余的空白区域集中在沙漠南部风沙危害最深、条件最恶劣的区域。”中国林科院首席科学家、三北工程研究院院长卢琦说,此次阻沙防护带实现全面锁边“合龙”,不仅将发挥生态功能、强化当地生态屏障,也将为全球荒漠化治理提供借鉴路径。

我国最大沙漠实现生态屏障全面锁边“合龙”,是我国面打响“三北”工程三大标志性战役的一个重要成果,也是我国积极推进荒漠化防治的一个生动诠释。

“三北”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单一生态工程。工程实施40多年来,累计完成造林保存面积4.8亿亩,治理退化草原12.8亿亩,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5.05%提高到13.84%61%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有效控制,4.5亿亩农田得到有效保护。特别是202366日以来,各地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以防沙治沙为主攻方向,以重点项目为抓手,以光伏治沙等新技术模式为突破口,全面打响“三北”工程三大标志性战役。一年多来,治理力度不断加大。

 “去年,中央投入资金320亿元,启动重点项目287个,安排建设任务1.09亿亩。”国家林草局三北局负责人表示,国家林草局牵头组织相关省份开展联防联治,谋划布局了20多个跨省份联防联治项目,统筹上风口和下风口、沙漠边缘和腹地、沙源区和路径区一体化保护修复。

202310月,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陕西榆林市、甘肃庆阳市、宁夏石嘴山市与吴忠市签署《毛乌素沙地区域联防联治合作协议》。202410月,国家林草局三北局联合内蒙古、宁夏召开秋季攻坚现场推进会深化落实机制。

在毛乌素沙地联防联治机制建立后,三北局联合四省区五市紧密衔接“三北”工程六期规划,将毛乌素沙地视为一个完整的自然地理单元。共谋划了20个联防联治重点项目,这些项目精准布局在上下风口和腹地、沙源区和路径区、省区边缘和沙地外围等重点地带。以防沙治沙为主攻方向,综合考虑沙化土地治理和成果巩固任务,通过阻、防、控等措施合力堵风口、治沙丘、建屏障,形成了省区际上下风口和边缘与腹地阻沙锁边带、省区内上下风口阻沙带、沙地外围防沙阻沙带、裸露沙地治理区“三带一区”的联防联治格局。

鄂尔多斯市作为毛乌素沙地的核心区,全力打造上风口130公里阻隔带、下风口145公里阻沙带、“一廊多点”风电光伏治沙等标志性工程,在市域内与省区际打出防沙治沙“组合拳”。石嘴山市针对河东沙地的沙患、水患、盐渍化等生态问题,与鄂尔多斯市同步谋划、紧密衔接。通过实施“保、治、用、养”为一体的治理措施,有效阻挡了黄河沿线、沙漠边缘的风沙危害。榆林市、吴忠市、庆阳市则聚焦沙地外围防沙阻沙带建设,以防风固沙、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为重点,歼灭流动沙地、提升绿质绿量,协同构建了毛乌素沙地东南缘的生态屏障。

毛乌素沙地作为我国四大沙地之一,也是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的主战场之一。如今,毛乌素沙地正逐步披上绿装,绿色生态版图持续扩大。

鄂尔多斯市将蒙陕、蒙宁界防风阻沙带建设纳入“三北”工程六期第一批重点防沙治沙项目,通过实施“工程固沙、人工造林、飞播种草、围栏封禁”等措施,覆盖了毛乌素沙地的重点治理区。2024年,累计完成沙化土地综合治理16.1万亩,占年度建设任务的113.4%。石嘴山市则因地制宜采取“固、修、治、防”措施,科学化、精准化构建了毛乌素沙地边缘的综合防护林草体系。2024年累计完成营造林6.14万亩、草方格扎设1.3万亩、沙化土地治理2.6万亩,栽植各类苗木600余万株。盐池县与鄂托克前旗的“双向奔赴”,更是治理了边界区流动沙地3000余亩,展现了跨区域联防联治的强大合力。

“三北”工程三大标志性战役全面展开,取得积极进展和明显成效。东部歼灭战区绿进沙退态势持续提升,中部攻坚战区联防联治格局基本形成,西部阻击战区环塔锁边绿色防护带初步形成。作为“三北”工程建设的重点省区,2024年内蒙古共完成“三北”工程建设任务2442万亩,占全国总量的45.8%;完成防沙治沙1954万亩,居全国首位。

防沙治沙科技含量越来越高

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库布其沙漠恩格贝生态示范区春季植树现场,一台叫做“句芒301”的新型荒漠化综合治理种植机器人正在栽种沙柳苗。松土、落苗、压苗、覆土、注水5道工序一气呵成,一排约30米的沙柳苗栽种下来,整个过程不到两分钟。

这款集连续松土、不停车栽苗、急速根部注水、填埋压实于一体的自动化沙漠种植机器人,融合了离线锚点定位技术、视觉识别检测、无人机实地场景地图构建等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采用多种先进算法,即便在没有信号的沙漠,也能自主运动规划和自主路径导航。这款种植机器人可实现规模化、全天候作业,栽植苗木成活率在90%以上。

机械治沙

在很多人的意识中,防沙治沙还停留在人工铺设草方格沙障,以及人工种植梭梭、沙柳、花棒等沙生植物的场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的林业机械装备开始发力,在“三北”工程攻坚战第一线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

国家林草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坚持以水定绿,选用推广耐干旱、耐瘠薄、抗风沙的树种草种,科学配置林草植被;建立26个荒漠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站和13个沙尘暴地面监测站,组织开展林草湿荒调查监测;加快防沙治沙机械化、智能化发展,压沙固沙机械、灌木平茬机械、无人机飞播等设备和技术得到广泛应用……科技创新为新时代防沙治沙和“三北”工程建设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去年成立的三北工程研究院,聚焦“三北”工程科技需求,积极开展科技攻关、战略咨询工作,取得一定成效。“在生态灌溉用水方面,我们专门召开‘三北’工程生态用水战略研讨会,提出通过‘开源、节流’缓解生态用水不足。”卢琦介绍,“开源”即争取生态灌溉用水指标;“节流”即研发利用再生水、微咸水、矿坑水等非常规用水关键技术,推广应用节水造林技术;在老化退化林修复方面,提出科学认定老化退化林的分级、分类、分区思路。

为了高质量打赢“三北”工程攻坚战,国家林草局2024年启动“三北”工程攻坚战关键技术研发揭榜挂帅项目,聚焦“三北”工程建设中亟须科技攻关的关键问题,重点开展10项科技攻关课题,着力解决实用高性能防沙治沙机械和高效节水配套技术缺乏等问题,为“三北”工程攻坚战提供科技支撑。

在库布齐沙漠中,记者看到沙漠中穿梭自如的大型履带式运输车,50多度的沙丘在该车辆轮下如履平地。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只是他们企业众多产品中的一款,可以摆脱人工在沙漠中运输树苗、水、设备等难题。他们还生产了自行式数字指挥车,可以做到现场快速取样、检测、监测,实时结合配套大数据平台为各类生态修复项目实施、标准基地建植等综合业务类型提供准确有效的数据信息和精准指导。

技术的进步和不断加大的研发投入,使治沙机械越来越多,性能、功能也越来越好。记者在操作现场看到了一款苗木扦插沙障铺设一体机。它具备平铺沙网沙障及立式苗木沙障扦插两大功能,平铺沙障日作业量达100200亩,立式沙障扦插日作业量达到150200亩。

中国林机协会相关专家介绍,在“三北”工程攻坚战中,新科技、新设备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很多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新模式正在服务于荒漠化综合防治和“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其中种树机器人、可降解沙障铺设车、半自动种植车、复杂地形运输补给车等一系列沙漠治理新设备都投入了使用。

沙生植物是优化沙区生态环境、保护和提高生物多样性的“急先锋”。如今,沙区普遍依照“以水定绿”策略,科学搭配乔、灌、草。在绿洲外围沙漠边缘育草覆绿,在绿洲前沿地带种植胡杨、梭梭、红柳等乔灌木结合的防沙林带,在绿洲内部地带建设农田防护林网。

辽宁省彰武县科尔沁沙地治理现场

为了让植被更丰富,科研人员几十年来遴选出梭梭、红柳、骆驼刺等一批适应环境生长的本土植物。近一年来,中国林科院荒漠化所研究员朱雅娟和团队跑遍新疆、内蒙古、青海、甘肃等地,采集了20多种荒漠植物种质资源。他们在新疆采集了银砂槐、沙拐枣种子,在内蒙古采集了沙冬青、蒙古扁桃、柠条锦鸡儿和花棒种子,在青海采集了甘草和马蔺种子等。这些种子将成为选育固沙苗木的基础。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科技发展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植物新品种作为知识产权的重要分支,是种苗业创新的重要推动力量,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助力乡村振兴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一直以来,科技发展中心坚持以局重点工作为中心,以植物新品种为抓手,加强植物新品种转化运用,推进林草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这些年,有很多林草植物新品种在助力“三北”工程攻坚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展现出很大的发展潜力。

沙里淘金造福一方

1984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预见性地提出沙产业构想,旨在针对西部地区水资源贫乏而光、热、土壤等条件得天独厚的特点,通过“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的技术路线,达到“利用阳光、通过生物、延伸链条、创造财富”的目的。40年后,一条治沙致富双赢、绿富起来结合的沙产业之路正在徐徐延伸。

沙漠运输车

在新疆自治区民丰县,43岁的麦麦提·麦提赛伊迪主动申请从村里承包了700亩沙地,打算用红柳和大芸填满锁沙绿带周边的地块。他家所在的民丰县是受风沙侵袭最严重的区域之一。为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持续治沙,当地按照“谁投资、谁种植、谁受益”的原则,把国有未利用土地划转村集体管理,村里再把地承包给农户。

政府做了很多基础性工作,比如通电、供水、修路等,农户只需平整沙地、铺设滴灌带,就能种上红柳、梭梭、红枣、沙枣等沙生植物。“红柳能把沙子压住,大芸能卖钱,用水量都不大。”麦麦提·麦提赛伊迪说,“去年收获800公斤鲜大芸,纯收入差不多1万元。新包下700亩地,种完后四五年就能收获。”大芸也叫肉苁蓉,多年生沙生植物,有较高药用价值。

绿色生生不息,产业源源不断。民丰县一茬又一茬生长的肉苁蓉,吸引不少企业落户当地,逐步打造出从种植、加工到销售的“肉苁蓉产业链”。

“治沙见效益,才能更长久。”新疆和田地区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骆爱科说,得益于自治区出台的资金保障、生态用水等政策激励,和田地区已有8277户群众承包41.2万亩沙地,14家农民合作社和33家企业参与防沙治沙。

在阿克苏地区红旗坡丰庆园苹果示范园,冰糖心苹果坐专列、乘专机正发往各地。苹果、红枣、核桃……在阿克苏地区完成的120万亩人工造林中,超过六成是经济林,既能防风沙,又结出了致富果。从硕果累累的阿克苏苹果林,到遍地花开的于田县玫瑰花基地,再到新疆杨、红柳、西梅交错而立的麦盖提县生态林,沙区特色经济植物种植红火。

无独有偶。同样在沙区,在新疆自治区和田县英艾日克乡托勒干吉村水产养殖基地则展现出另一番面貌。隔着一条窄窄的渠沟,一边是茫茫黄沙,一眼望不到尽头;一边是块块池塘,随风而动,波光粼粼。

“盐碱沙地富含水产养殖需要的矿物质,运用适量,非常适合螃蟹生长。”新疆昆仑优品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说。今年,新疆昆仑优品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托勒干吉村建设了328亩螃蟹养殖基地,产出18吨螃蟹上市销售。

“后续我们还将开展小龙虾、南美白对虾、鲈鱼等高经济价值的水产品养殖,带动农户一起增收致富。”该负责人介绍道。从螃蟹、小龙虾到珍珠贝苗,越来越多的水产品“落户”沙地,热闹了原本贫瘠荒凉的沙漠。

如今,新疆更是因地制宜,结合各地沙漠资源特点,引进新能源企业,将劣势的沙漠资源转换为绿色产业,探索出风光储一体化的防沙发展道路。

“各地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利用沙区独特资源,适度发展中药材、优质牧草、经济林果、沙漠旅游等产业。黄土高原、燕山山地、新疆绿洲等地形成一批林果、瓜果、木本油料等生产基地,年产干鲜果品4800万吨。”国家林草局相关负责人说。

虽时间已过立春,但翻过青海省西宁市以西的日月山,还是一片白茫茫的世界。冬日的共和盆地,大雪盖不住黄褐色的草山底色,如今,又增添了一抹颇具“未来感”的色彩:光伏蓝。

作为黄河上游和三江源地区风沙危害最严重的区域之一,塔拉滩的风沙治理一直是难题。全国防沙治沙先进个人、青海省治沙试验站高级工程师赵雪彬回忆,在西北风作用下,流沙向东南方向侵袭,沙珠玉乡1.6万亩耕地常年遭受风沙侵害。如今,行走在共和县铁盖乡的塔拉滩上,总能远远地被一束耀眼的光柱吸引,这就是热熔盐光热塔。即便在白天,100多米高的塔顶耀眼的光芒依旧让人惊叹。在其下方,成片的巨型蓝色光伏板正源源不断向上输送光能。这片曾是不毛之地的戈壁荒滩,成为光伏产业聚集的“金窝窝”。除了经济效益,光伏给这里带来的生态效益也日益凸显。

一组数据可以说明:建成光伏园区后,该区域的风速降低50%,土壤水分蒸发量减少30%,植被覆盖度达80%。“光伏板的遮挡有效避免阳光直射,减少了土壤水分蒸发,加上光伏板定期清洗时的渗水,为草的生长提供条件。”海南州自然资源局局长何香龙多年在林草系统工作,他对这个数据很有信心,“治沙的根本是挡风、涵土,光伏板大面积铺开后,可以起到挡风作用,板下原本寸草不生的荒滩就有条件变成草场。”

目前,海南州已在塔拉滩建成千万千瓦级生态光伏发电项目。曾经荒漠面积达674平方公里的塔拉滩,一举“逆袭”成为“金山银山”“绿水青山”。

近年来,青海在加强“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同时,大力发展光伏产业、推动光伏治沙,让曾是不毛之地的戈壁荒滩成为光伏产业聚集的“金窝窝”。经过摸底,青海明确,可用于光伏发电和风电场建设的荒漠化土地达10万平方公里。当地将推动相关工作提速提质,促进光伏发电和防沙治沙融合发展。

三北地区生态非常脆弱,防沙治沙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国家林草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三北”工程攻坚战要切实从源头上把好项目质量关,形成“储备一批、建设一批、竣工一批”的滚动建设机制;联防联治重点区域内相关省份要实行政策协同、技术协同、措施协同,提升治理整体成效;要在保障用地、用水、用苗等方面形成更大合力,完成林草湿荒普查,确保需要治理的沙化土地得到系统治理。同时,还要建立长期稳定的后期管护机制,发挥国有林场主力军作用,保护好来之不易的建设成果。

磴口光伏治沙  符超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