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  图文首页 |  《绿色中国》目录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首页 > 杂志目录 > 《绿色中国》(B)2022年第3期 > 汪玉成代表:让绿水青山变成老百姓的幸福靠山
汪玉成代表:让绿水青山变成老百姓的幸福靠山
作者:文/绿色中国融媒体记者 耿国彪 来源:绿色中国 时间:2025-03-06 15:21:09 浏览:1396
字体:
分享到:

/绿色中国融媒体记者 耿国彪

余村,一个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天荒坪镇的小山村,近年来因其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的成功转型而备受瞩目。从昔日的“石头经济”到如今的“生态经济”,余村走出了一条绿色、可持续的发展之路,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余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时,余村依靠丰富的石灰岩资源,大力发展“石头经济”,开山采矿、烧石灰、做水泥,一度成为安吉县有名的富裕村。然而,这种粗放的经济发展模式给当地环境带来了严重破坏,灰蒙蒙的天、浑浊的水、尘土飞扬的山,成为余村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2002年起,余村积极响应建设“生态省”“生态县”的号召,毅然关停矿山、水泥厂,开始探索新的发展道路。20058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来到余村调研,对村里痛下决心关停矿山、发展休闲经济的做法给予高度评价,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发展理念。这一理念的提出,为余村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全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撑。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浙江安吉余村人,汪玉成从大学生村官成长为全国人大代表、余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在这个岗位上,他带领余村群众发展生态经济,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休闲度假,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了当地百姓的幸福靠山。

汪玉成在重庆市调研和美乡村建设

余村的生态修复与绿色转型

余村是一个只有1000多人的小山村,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指引下,余村从过去炸山开矿,“山是秃头光,水成酱油汤”,到现在变成了“人在余村走,就在画中游”,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余村的生态修复与绿色转型历程中,村里综合运用自然恢复、人工修复两种手段,修复废弃矿山,系统治理环境,提升村容村貌。昔日开采石灰岩的矿山被复垦复绿,关停的水泥厂旧址变成了五彩田园。村里流转的500多亩土地,经过规划设计,成为油菜花田、荷花藕塘,观光垂钓、河道漂流、户外拓展、果蔬采摘等休闲旅游产业链逐步 形成。

同时,余村还注重生态文化的培育,建设了两山展厅等10余处生态文化阵地,开展宣讲活动,引导村民和游客参与垃圾分类、植树造林等公益活动。在余村,低碳绿色生活理念深入人心,绿色出行、节能减排、垃圾分类、光盘行动等绿色生活方式蔚然成风。

“我是土生土长的余村人,小时候亲身经历了环境破坏的过程,水是黑的,空气是污浊的,呼吸是困难的,到处是灰蒙蒙的。小时候的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没有好的环境挣再多的钱也没有意义,只有保住了绿水青山才能迎来金山银山和美好的生活。”汪玉成说,近20年来,余村5任村党支部书记一任接着一任干,如今的余村村强、民富、景美、人和。

随着生态环境的逐步改善,余村的生态经济也蓬勃发展起来。村里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民宿、农家乐等旅游业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成为余村新的经济增长点。据统计,2023年余村累计接待游客约115万人次,村集体经济收入约2247万元。

汪玉成介绍余村发展经验

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余村也走在了前列。村里联合周边四村成立“五子联兴”公司,通过“余村共富联合体”党建联盟,整合五村资源,抱团发展美丽经济。银坑村有影视资源,马吉村有红色资源,横路村水资源丰富,山河村公共配套服务齐全,各村资源整合起来,意味着旅游形态更丰富,也意味着留住更多游客。余村还特别注重林下经济的发展,通过林下养殖、果蔬采摘等模式,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村里还成立了文创阁等文化创意产业,销售竹编制品、竹雕、石头工艺品及当地其他土特产,进一步拓宽了村民的增收渠道。

同时,余村还注重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通过建立“两山银行”等方式,实现生态资源向资产、资本的高水平转化。村里成立了浙江省首家“文明银行”,通过文明公约的评价和激励,推动乡村文明信用体系建设,为余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汪玉成说,这些年,余村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推进实施“千万工程”,大力发展休闲旅游产业,并联合周边村落组建“大余村”,统筹开展招商引才,构建起了一个规模更大、差异化发展的绿色产业生态,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我们村入选首批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最佳旅游乡村’的消息传回村里后,乡亲们欢呼雀跃,大家都想让绿水青山变得更美、让金山银山做得更大。”回忆起当时的场景,汪玉成依然热血沸腾。

“一个村富了不算富,一起富才是真的富。”汪玉成介绍,如今,余村联合周边3个乡镇4个村共同建设“高能级、现代化、国际范”大余村,统筹引进人才和资本,优化布局文旅产业,将4.86平方公里的发展空间拓展到245平方公里,促进区域发展互通共融。

“余村要携手更多村庄走向共同富裕。”汪玉成表示,我们把余村的经验送出去,让更多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

吸引青年创业 充实乡村新活力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离开村庄到大都市工作生活,许多村庄出现空心化,只有老人和孩子的村庄失去了往日的活力。如何解决年轻人回归村庄的问题是许多政府部门和专家学者深度思考的问题。

“我们把目光聚焦在富有创造力的年轻人身上。”汪玉成介绍,2022年,余村推出了“余村全球合伙人计划”,围绕研学教育、乡村旅游、文化创意、农林产业、数字经济、绿色金融、零碳科技、健康医疗等8个类型,向全球发出一份共建未来乡村样本的“英雄帖”,让更多人才、项目落地余村,打造全新合作模式,赋能未来乡村可持续发展。随着一大批有创造力的青年和优质项目来到余村,村子变得更年轻、更时尚了。

“瀑布咖啡”是安吉“村咖”的一个代表,这个品牌的主理团队是清一色的年轻人,他们中有名校高材生,有艺术家,虽身份不同,但都对创业充满热情。

“这是村里落地的重点项目之一,咖啡馆的几名年轻主理人很有想法和干劲,我们也要提供尽可能多的要素保障和支持。”汪玉成说。

过去这几年,与汪玉成打过交道的年轻人很多,同“瀑布咖啡”主理人一样,他们大多数是外来的“青创客”。为了吸引青年来余村,汪玉成和村委干部想了很多办法,如打造数字游民公社、引进青年生活业态、给予项目全方位服务保障等。

2023年全国两会,汪玉成第一次走上“代表通道”,他用短短几分钟,向中外媒体讲述了这个浙北小山村把青年当资源,推动乡村振兴的动人故事,其中就特别提到了“全球合伙人”计划。如今,在系列政策带动下,余村建起了青年专属的创业空间——“青来集”,开办了“余村全球青年发展学院”,孵化出咖啡馆、小酒馆等20多种精彩业态,这里的“青年味”越来越足,村民的钱袋子也越来越鼓。

但汪玉成觉得还不够。“乡村要振兴,就必须要集聚人才,带领村民一起发展。能不能吸引更多青年来到乡村就业、创业、生活,对于乡村发展来说至关重要。”他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履职的这几年,“如何让更多青年来到乡村、留在乡村”成了调研的重点内容。“余村夜话”沙龙,最终成为他打开青年宝库的钥匙。

“全球合伙人”计划启动以来,“余村夜话”沙龙每周都雷打不动地举行。“时间集中在周三,但不固定在周三,地点可以是图书馆、咖啡厅,甚至是一片草地。”汪玉成介绍,开办“余村夜话”的目的就是给合伙人、村民、政府负责人创造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尽管比较忙,但每次只要夜话举行,汪玉成都会尽量抽出时间参加。“这是一个解决问题的好平台,也是一个收集意见、建议的好机会。”他说。

汪玉成记得,在去年的一期“余村夜话”上,一名青年创客提到希望能在村镇上增加外卖、跑腿等基础生活保障服务,以更好地满足青年的日常生活需求。接到建议后,相关单位的干部便立即行动,通过各方协调,在镇里引入了多家外卖品牌,一些原本只开在安吉县城的网红小店,也在余村落了地。“引青年入乡,乡村配套的基础生活设施就要更符合年轻人的需求,这样他们才能留得下来。”汪玉成说。

“余村夜话”已经办了上百期,仅2024年就办了50多期,数不清的青年想法变成了现实中的咖啡馆、健身房、24小时便利店等。“余村还只能算是个例。”汪玉成在多地调研发现,放眼全国,很多地区的乡村给予青年的支持还达不到余村的标准,“在引青年入乡方面,很多乡村存在诸多不足,国家层面的政策要更加给力。”为此,汪玉成今年全国两会准备了一份与“引青年入乡”有关的建议。

“只有把青年源源不断地聚集到乡村,乡村振兴才真的未来可期。”他说。

一滴水珠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余村的身后展示着一个蓬勃发展的中国。“我坚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一定会指引新时代乡村振兴取得更大的辉煌!”汪玉成代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