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子岭矿山修复 奚晓谦 摄
文/中国地质调查局
2023年12月27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发布,明确提出美丽中国建设的总体要求,全面布局关键领域,系统擘画未来5年乃至今后一段时期的宏伟蓝图。中国地质调查局深入学习领会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重大意义,科学把握美丽中国建设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中的重要位置,加快融入美丽中国建设全局。持续发挥地质调查工作实效,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更好、更快支撑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全面实现。
一、深入学习领悟习近平生态文明 思想与党中央精神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体系日益完善,成就举世瞩目。这一切离不开党中央的英明决策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牵引指导,要坚持贯彻落实总体部署,持续武装思想,坚实走好美丽中国建设的绿色大道。
(一)深刻领悟生态文明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
(二)精准锚定新征程上生态文明建设所处的全局位置。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今后5年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时期,要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建设美丽中国摆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突出位置,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三)系统认识美丽中国建设的重大战略任务。《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推动各类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要持续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持续深入打好碧水、净土保卫战,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要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筑牢自然生态屏障,实施全国自然生态资源监测评价预警工程,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要守牢美丽中国建设安全底线,健全国家生态安全体系,有效应对气候变化不利影响和风险。
二、中国地质调查局支撑推进 美丽中国建设的整体思路
中国地质调查局聚焦“精心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管理中心工作”定位,坚持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调查工作,发挥地质调查专业优势,从地球系统科学角度认识和应对资源环境问题,谱写新时代地质调查支撑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
一是强化能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生态地质、地质碳汇等国情调查,不断掌握资源环境国情状况,夯实美丽中国建设根基。二是统筹推进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系统保护与治理,开展自然生态资源监测评价预警,分区分类构建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相结合的生态修复技术导则,提出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系统修复治理措施。三是深化国家重大战略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研判重大资源环境问题风险,积极参与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网建设,服务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优化。四是加强地质安全调查评价,健全地质灾害综合防治技术体系,央地联合推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守住美丽中国建设安全底线。
三、地质调查工作全力推进 美丽中国建设的重点任务
全力推进地质调查工作在能源矿产资源勘查、水资源调查、地质碳汇、生态保护修复、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和地质灾害防治等六方面重点工作,发挥地质调查在美丽中国建设中的关键作用。
(一)加大能源矿产资源勘查力度,保障美丽中国建设资源供给。一是全力推进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组织实施,支撑矿产资源增储上产。加大战略性矿产调查评价力度,提交一批优质勘查区块,快速评价一批出让区块。二是加大油气资源调查力度,聚焦羌塘盆地、塔里木盆地西北缘、鄂西渝东等重点地区开展油气页岩气资源调查评价,推动建设大型油气资源基地建设。三是践行绿色勘查理念,持续增强绿色勘查意识。加快推动一批现有装备改造升级,推广一批成熟自研找矿装备,研发一批绿色先进找矿装备,淘汰一批重污染高成本技术装备,快速提升绿色找矿装备水平,最大限度降低地质找矿对生态环境的扰动。
(二)深入开展水资源调查专项工作,优化美丽中国建设之源。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把水资源问题考虑进去,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发展节水产业。在实施水资源专项调查中,中国地质调查局坚持地质调查工作“三性”定位,统筹考虑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一是统筹推进国家水资源调查。构建以资源属性为核心的国家水资源调查工作体系,持续推进全国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扎实开展全国湖泊、冰川冻土等水资源调查,支撑自然资源部完成全国水资源基础调查。二是持续加强水文地质基础调查。聚焦地下水问题突出区开展1:5万水文地质调查,为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与保护提供基础支撑。三是聚力水科学理论创新与技术研发。深化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水循环与自然生态效应研究,不断提升对全要素水资源状况、形成规律、资源价值和生态价值的认识。四是加快国家水资源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全力推进国家地下水监测网二期立项建设,构建完善国家水资源数据中心,实现水资源调查监测数据采集、传输、存储、分析等现代信息管理和智慧服务。
(三)全力支撑生态保护修复,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综合运用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两种手段,因地因时制宜、分区分类施策,努力找到生态保护修复的最佳解决方案。针对我国生态系统类型多样、生态问题复杂等情况,一是开展“三区四带”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区生态地质调查,掌握生态系统本底状况,查清重大生态问题与内在机理,建立适应区域生态禀赋条件的生态修复参考系,分区分类构建生态修复技术导则,推动形成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二是要开展地上地下一体化的自然生态监测评价预警,建立山水林田湖草沙体检评估、生态修复实施过程与成效监测评估、生态风险监测预警全流程技术体系,为“治已病”提供科学分区分类举措,为“防未病”提出防预策略。
(四)全面推进地质碳汇工作,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碳达峰碳中和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党的二十大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根据丁仲礼院士《中国碳中和框架路线图研究》报告,预计到2060年,二氧化碳地质封存及碳利用技术将对我国碳中和目标每年贡献5亿吨,发挥“兜底”作用。立足我国地质碳汇的巨大潜力,一是深入推进岩溶碳汇、岩石矿化碳汇等地质碳汇国情调查,掌握我国主要岩溶流域、造山带基性-超基性岩矿化等地质碳汇本底。二是聚焦红树林、盐沼湿地等典型蓝碳生态系统,调查评估滨海湿地碳汇功能的时空变化格局及其驱动机制,建立固碳增汇示范区。三是推进地质碳封存选区调查与评价,圈定碳封存目标靶区,引导推动大型能源化工基地碳封存重大示范,选划海域示范工程场址,推进规模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研发、示范和产业化应用,推动地质碳汇国家标准体系建设。
(五)深化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与监测预警,助力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健全主体功能区制度,优化国土空间发展格局。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要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中国地质调查局围绕自然资源部“优化国土空间格局”工作定位,一是着力推进全国和国家重大战略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分区评价,摸清资源环境禀赋条件,研判国土空间开发利用重大资源环境问题和风险,为科学编制国土空间规划提供科学基础,支撑服务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二是开展国家重大战略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指标体系、预警模型与技术方法示范验证,积极服务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网建设,为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评估提供科技 支撑。
(六)发力地质灾害防治,坚守美丽中国建设的地质安全底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指出要加强气象、洪涝、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地质灾害防治,是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内容,是保障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重要举措。中国地质调查局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地质灾害防治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优势,一是实施地质灾害国情调查,开展西北黄土区、西南高山峡谷区等区域地质灾害风险精细调查,持续推进高中易发区地质灾害隐患遥感识别。二是服务国家防灾减灾,开展重点地区地质安全风险评价示范,推进全国地质安全风险区划,研发新型地质灾害监测装备,指导全国监测预警实验点建设,完善国家地质安全监测网,做好汛期地质灾害风险防御指导。
水资源调查 奚晓谦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