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教育是我国青少年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一环。认识自然、爱护自然,培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是青少年自然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国家大力推动自然教育的初衷。
2020年6月启动开展的全国三亿青少年进森林研学教育活动,通过各地各部门和社会各界齐心协力,使我国自然教育活动蔚然成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良好社会风尚得到广泛弘扬,为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发挥了重要作用。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全国三亿青少年进森林研学教育活动开展5年来,参与人数越来越多,也引起了各方关注。今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地区办事处先后与黑龙江省林业和草原局、福建省林业局联合主办“关注森林·共建美丽中国——2024年东北虎豹国家公园青少年进森林自然教育研学活动” 和2024年“关注森林·探秘武夷”武夷山国家公园青少年进森林自然教育活动,带领青少年代表走进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七星河湿地、武夷山国家公园,探秘研学,促进青少年对森林、湿地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认识。
自然教育活动现场
探秘七星河:领略湿地之美
“第一次看到这么大的纯天然的湿地,太震撼了!保护得太好了!”7月31日至8月2日,来自北京、上海、广东、甘肃、辽宁、黑龙江等全国各地的45名青少年走进宝清七星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开展了为期两天的自然教育研学活动。
七星河湿地位于我国三江平原腹地黑龙江省宝清县,建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国际重要湿地”。七星河以其广袤的湿地生态景观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吸引着人们的目光。湿地内,碧波荡漾,水草丰茂,鸟儿们或比翼蓝天,或掠过水面。鸟儿是这里的主人,它们让这片湿地更加生机勃勃,充满魅力。
此次探秘七星河湿地之旅是2024年全国青少年自然教育研学活动的重要行程之一。车辆驶入令人神往的湿地世界。简单休整后,孩子们按捺不住兴奋的心情,急切地跟随保护区讲解员,直奔湿地观鸟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代表夏泽翰教授与中国青少年在一起
微风拂过,传来鸟儿鸣叫声。边走边学,目之所及,无论植物还是水鸟,孩子们认真聆听着讲解员的科普介绍。一登上观鸟台,孩子们迫不及待地开始寻找鸟儿的身影。随着几只雁鸭类鸟儿优雅地掠过水面,手持观鸟望远镜的孩子们屏息凝神,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
“老师,那是凤头鸊鷉吗?”“快看快看,红嘴鸥在水面上飞呢!”当孩子们辨认出凤头鸊鷉时,当红嘴鸥低飞掠过水面时,鸟儿们的一举一动,都能引发孩子们激动地分享与热烈地讨论。
在观鸟活动中,孩子们不仅用耳听、用眼看,还用心去感受、用纸笔去记录。他们认真地描绘所见鸟类的形态、颜色,记录它们的行为习性。而这些笔记,不仅是观察成果,也见证了他们对自然探索的热情与坚持。
观鸟活动
走进科技与现代感十足的保护区宣教馆,孩子们体验了一次奇妙之旅。通过操作显微镜,孩子们进入了水生植物的神奇世界。形态各异、色彩斑斓的水生植物细胞,仿佛在诉说着生命的奥秘。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们认真地观察着显微镜里的微世界。当有孩子成功找到并指认出某个细胞结构时,整个宣教馆爆发出了一阵欢呼声。这一刻,自然探索的乐趣与魅力在孩子们心中悄然生根。
在VR体验区,当孩子们戴上VR眼镜时,仿佛被一股神奇的力量带到了湿地深处。在虚拟的湿地环境中,他们与珍稀鸟类近距离接触。时而翱翔天际与候鸟并肩齐飞,时而潜入水底与鱼儿共舞。这种身临其境的体验,让他们对湿地生物多样性的认识更加直观和深刻,对自然的好奇与向往被无限放大。
8月1日11时,一场救助鸟放飞仪式在七星河湿地举行。不久前,被保护区工作人员救助的须浮鸥和白鹭已恢复如初。在小朋友们的见证下,须浮鸥和白鹭拼尽全力、展翅高飞。孩子们情不自禁地鼓掌欢呼,为重获自由的鸟儿送上最真挚的祝福。
值得一提的是,这份喜悦之中也夹杂着一丝感动。孩子们表示,非常不舍与鸟儿结束短暂的相处时光,但又希望它们能早日重获自由,回归大自然。矛盾与纠结在内心涌动,有的孩子甚至流下了眼泪。笑与泪伴随整个放飞活动,孩子们更加坚定地认为,重归家园的鸟儿会在广阔的天空中自由翱翔,书写属于它们的生命传奇。
“每个生命都值得尊重和保护”。活动中一位小朋友的感叹引发大家的共鸣。随行老师欣慰地表示,此次放飞活动意义非凡,激发了孩子们的爱心,也使他们牢牢树立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
“大家搭建鸟巢的时候,注意底部要厚实稳固,入口大小要适中,这样才能让鸟儿们住得安心舒适。”保护区讲解员一边拿着手里的芦苇做示范,一边介绍鸟巢的构造和搭建要点。“给鸟儿设计一个家”的活动,激发了孩子们浓厚的兴趣。
在保护区工作人员指导下,孩子们神情专注、团结一致,有的负责挑选粗壮的芦苇,有的认真编织鸟巢的框架,还有的细心调整鸟巢的形状。经过一番努力,一个个形状各异、充满创意的鸟巢逐渐成形,有的鸟巢小巧精致,有的鸟巢宽敞大气。
来自鸡西市园丁小学的刘天怡同学说:“通过搭建鸟巢活动,我们体会到了团结和动手的快乐,尤其是在这种大自然的环境下。我和小伙伴一个人整理芦苇、一个人搭建,默契十足,这将是一次难忘而美好的经历。”
芦苇带来的乐趣远不止于此。通过一堂芦苇经济价值课,再次让孩子们大开眼界。
“芦苇是湿地的代表植物,它不仅具有生态功能,还有一定的经济价值。比如,苇秆可以用来编织、造纸、做动物饲料等等。”课堂上,保护区专业老师介绍道:“近年来,在七星河保护区的引导下,周边社区居民变废为宝,将芦苇编织成各式各样的工艺品,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在七星河保护区的精心准备下,孩子们近距离地观察并了解了芦苇的生长习性、生态功能及经济价值。随后,大家动起手来,兴趣盎然地用芦苇编织起了茶帘。一堂知识丰富、参与性强的实践课,让孩子们打开了眼界,丰富了内心。
研学活动临近尾声,孩子们集结在一幅长达10米的画布前,挥动画笔,将两天的所见所感融入画中,共同绘制一幅生态画卷。
画中不仅有美丽的湿地风光、优雅的候鸟身姿,还融入了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想象与创意。有的孩子在画卷上画出了自己与鸟儿共舞的场景,有的则画出了自己心中理想的绿色家园。这幅画卷不仅记录了孩子们的研学之旅,更成为他们心中的绿色梦想。
“这里的环境真是美极了,如果我们都能用心去做好生态保护与建设,那么地球一定会变得更加美丽、更加宜居。”来自北京市朝阳区的田苏佳同学开心地表示,希望大家能够走进这片湿地,亲身感受这份不一样的自然之美。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办事处相关负责人表示,在七星河这片神奇的黑土湿地上,孩子们不仅学到了生态知识,还学会了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处,如何在探索中发现自我,在体验中增长智慧。这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研学活动,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次成长的飞跃。七星河湿地见证了孩子们的成长与收获,承载了孩子们的生态梦想,激发了孩子们的绿色希望,孩子们将永远与这片美丽的湿地心相连,情相牵。
本次活动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地区办事处、黑龙江省林业和草原局主办,东北虎豹国家公园、黑龙江东北虎林园、东北林业大学、七星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协办,全国关注森林活动执委会办公室、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宣传中心指导。
探秘武夷:感受森林中的生物多样性
武夷山国家公园是首批五个国家公园之一,也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地的国家公园。这里拥有全球同纬度最完整、最典型、面积最大的中亚热带原生性森林生态系统,是珍稀、特有野生动植物的基因库,享有“鸟的天堂”“蛇的王国”“昆虫的世界”“研究亚洲两栖爬行动物的钥匙”等美誉。良好的生态环境、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物种多样性,让武夷山国家公园成为开展青少年进森林自然教育研学活动的实景课堂和理想场所。
野外自然观察
8月15日至19日,2024年“关注森林·探秘武夷”武夷山国家公园青少年进森林自然教育活动举行。来自北京、上海、昆明、宜昌、福州、厦门等全国十个省(市)15个城市的45名优秀青少年参加研学。活动通过科普讲座、室内课堂、实地探访、户外自然观察等多种方式,增进了青少年对武夷山国家公园自然文化资源禀赋和生物多样性的认识,提高了保护森林和生物多样性意识,并带动更多社会公众关注国家公园及自然教育。
8月16日上午,活动启动仪式在武夷山国家公园南入口举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夏泽瀚出席启动仪式并致辞。
活动期间,在自然教育导师的引领下,同学们沿途考察武夷山代表性的丹霞地貌山水画卷,登先锋岭瞭望塔,俯瞰武夷大峡谷壮观的地质断裂带,探访国家公园宣教馆,认识武夷山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代表处官员与中国青少年在一起
在野外自然观察时,自然导师们以仰卧起坐姿势生动形象地向同学们介绍了蝉蜕变成虫时艰苦而又漫长的过程;同学们品尝了茶叶、鱼腥草、败酱和酢浆草的味道,触摸了枇杷叶紫珠的绒毛。植物种类的丰富多样以及特征,引起不少同学的探索欲和好奇心。从昆虫解密到植物趣事,自然教育导师们的悉心解答让同学们获益匪浅。
在桃源峪,同学们带着导师布置的九宫格自然笔记任务,开始探寻大自然的秘密。“老师,我发现了两只椭圆形的金龟子,他们的颜色和玉石一样,好美啊!”“我们才走了一小段,就发现了好多‘小可爱’,大自然真是太有趣了!”来自宜昌的“白鹭鹭”同学连连发出惊叹。
在世界生物模式标本产地大竹岚,同学们遇到不同种类的昆虫,并纷纷表示要记录到自己的自然笔记中。
“我记录的是在大竹岚发现的王氏樗蚕蛾,这是我第一次看到这么大、翅膀花纹这么漂亮的蛾类。”“我记录的豆芫菁也是在大竹岚发现的,它从皮肤上爬过后,会红肿起泡,在野外碰到它要特别小心。”来自北京的“桃子”同学和来自昆明的“明露”同学向大家分享道。
来自北京的“竹子”同学则表示,“我记录的是大竹岚的竹海,因为我非常喜欢竹,它们刚正挺拔,象征铁骨铮铮的气节,深受古代文人墨客的喜爱,这也是我选取‘竹子’作为我的自然名的原因。”
九曲溪竹筏漂流户外体验课中,溪流里的军鱼、白条鱼、玉斑锦蛇以及沿岸摩崖石刻、悬棺等文化遗产让同学们印象深刻。但最吸引人眼球的是停驻在溪边的白鹭。“我看到了白鹭捕鱼的过程!”“它们飞得太快了,我只拍到背影。”“静水平池孤影闲,独钓溪田姿翩翩。来往游人皆寂寞,唯恐惊起江上仙。”来自北京的“沧渊”同学甚至还给白鹭自编了一首小诗。
为期5天的研学活动,增进了同学们对武夷山国家公园生物多样性、武夷茶文化、丹霞地貌、地质断裂带和国家公园智慧管理等知识的了解,同学们不仅学到了生态知识,还在和大自然“对话”中进一步树立了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的意识。
活动结束后,福建省林业局收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发来的官方致谢信,信中对福建省林业局为成功实施2024年青少年进森林自然教育研学活动所做的努力和贡献表示感谢。
信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代表夏泽翰教授对福建省林业局对保护武夷山独特的自然和文化遗产的坚定支持和承诺表示赞赏,对组织此次活动团队的专业知识、奉献精神给予充分肯定,并希望双方未来进一步探索合作机会,制定和实施更多举措,提高民众环保意识,为保护武夷山国家公园宝贵的生态系统做出贡献。
据悉,本次活动是继去年10月开展首场青少年进森林自然教育研学活动后,再次走进武夷山国家公园。活动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地区办事处与福建省林业局合作主办,福建省林学会和绿色营承办,武夷山国家公园管理局和福建武夷山文旅集团有限公司协办,得到全国关注森林活动执委会办公室和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宣传中心指导,对推进青少年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共同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