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绿色中国融媒体记者 铁 铮
北京大学教授俞孔坚荣获2023奥伯兰德奖时,评奖委员会评价说他是“一位才华横溢、作品丰硕的设计师,也是世界范围内推动景观学和风景园林事业进步的力量”。他在景观设计、风景园林规划和培育新人中不懈努力,取得了新的骄人成绩。
连续多个国际峰会演讲“海绵城市”
俞孔坚是中国风景园林学会气候变化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身为全球知名的景观设计师和国土空间规划师,在气候韧性和可持续城市发展领域取得了显著成绩。从5月初至6月,他在5个国际重要峰会的主旨演讲,展示了自然基础解决方案在250多个城市的成功实践。他将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向世界讲述了气候韧性的中国故事。
6月18日,在里约热内卢举行的巴西发展银行72周年庆典上,他畅谈投资绿色基础设施的关键需求。他阐释了巴西的各种项目如何受益于这些投资,认为绿色基础设施在增强环境可持续性的同时,可以推动经济增长。他倡导的可持续城市规划,因其实际应用和前瞻性方法在听众中产生积极反响。
6月5日,他在苏格兰爱丁堡的蓝色科技峰会上发表了关于创新水管理策略的主旨演讲。他强调蓝绿基础设施的整合,以创建韧性的城市水系统。他阐述了恢复自然水循环和利用湿地与绿地来更有效地管理水资源的重要性。因其在城市水管理挑战中的实用性,他的见解在与会者中得到了肯定和赞赏。
5月23日至24日,在葡萄牙波尔图举行的自然基础解决方案峰会上,他强调了自然基础解决方案在可持续城市发展中的作用。在演讲中,他再次强调了“海绵城市”在城市规划中的重要性,指出通过结合自然过程来解决环境问题如洪水和城市热岛效应。他提出的愿景在与会者中获得了高度认可。
5月15日至17日,他参加了“从气候危机到气候韧性”国际峰会。他的主旨演讲强调了将自然环境与建成环境结合以增强城市韧性的必要性。他详解“海绵地球”概念,倡导利用自然景观有效管理水资源。这一方法因其实用性、在减轻气候引发压力的有效性,而受到广泛认同。
在报告中,他以“海绵地球:基于水的气候危机解决方案”为题,指出了当前气候危机应对策略的不足,特别是对碳减排和灰色基础设施的过度依赖。基于带领的团队在中国和世界各地的200多个城市的海绵城市建设和海绵流域的工程实践经验,他提出了基于自然的“海绵地球”解决方案。“海绵地球”重新定义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相对于以碳为核心的方案,提出了水为核心的全新的全球气候危机解决方案。
他在报告中说:“以水作为关键要素是非常重要的。与碳不同,水是气候变化中更具有可管理的、具有整体效应的关键因素,有明确的责任传递性和明确的流域边界,可以有效避免公地悲剧。世界各大文明有非常成熟的文化系统来管理水,特别是在季风地区,已经有千百年的生态智慧。从古至今,中国和其他季风地区的国家,都会在季风季节储存雨水,在旱季释放水以维持生态平衡及日常使用。”
他强调,通过有效的水管理,可以显著改善生态系统、碳吸收和生物多样性。水的管理不仅可以帮助减缓气候变化的影响,还可以促进社会的整体健康和福祉。
美国马萨诸塞州州长茂拉·希利认为,中国在海绵城市应对城市洪涝方面的成功经验值得学习,并强调学习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的重要性。肯尼亚政治家威尔伯·奥迪切洛呼吁,采用中国代表提出的“海绵地球”方案,通过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来应对气候变化。巴西林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领域专家韦尔奇罗·毕阿纳建议,将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纳入系统性的方法。
5月11日,俞孔坚在美国纽约市举办的世界建筑峰会上发表主旨演讲。他阐释了“海绵城市”理论,强调通过提高城市区域吸收和再利用雨水的能力来增强城市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他强调,将自然过程融入城市设计,以减轻洪水并促进可持续发展。他的创新方法和实验设计因其实用性和前瞻性受到广泛好评。
会议期间接受采访时,他将城市景观设计描述为一种“生存的艺术”,强调设计能够适应并在环境变化中茁壮成长的城市的必要性。下半年,他又分别在世界建筑节大会及多个国际大会上做了主旨报告,把中国的海锦城市模式传播给世界。
他的出色工作得到了国际业内专家和媒体的广泛认可。有媒体将他的“海绵城市”设计称为应对城市洪水和气候韧性的突破性方法。MIT科技评论称赞他在水管理方面的创新方法及其对创建可持续城市环境作出的努力,认为他完成的项目展示了将退化的城市空间转变为功能性和美观的绿色区域的能力。他被授予了世界人居环境建设领域的多项重要荣誉。
16次斩获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奖
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日前公布了本年度专业奖获奖名单。由俞孔坚带领的北京大学和土人设计团队获得两项大奖。其中,他领衔完成的“泰国曼谷班加科特森林公园项目”获综合设计类荣誉奖,另一个“西安雁南公园项目”获得了城市设计类荣誉奖。
至此,他和团队已经16次获得这个重要的国际奖项。
乡村振兴课堂
专家评价说,俞孔坚团队完成的泰国曼谷班加科特森林公园设计,是采取模式化景观途径营造低维护海绵城市的典范。在6月21日公布的2024年 AZ Awards奖最终获奖名单中,这个项目荣获最佳景观设计奖。
在泰国曼谷繁华的城市中心地带,设计团队把旧烟草工厂改造为活力四射的新文化地标。面对洪涝和干旱交替发生、运河水体污染严重、可达性差、建设资金有限、工期紧张等多重挑战,设计师们通过生态修复手段,构建了可提供全面生态系统服务且富有韧性的生态系统。
出色的设计使得这个公园具有多种优势:可拦截瞬时暴雨积洪,降低其破坏力,还可净化被污染的水体、调节旱涝,为野生动物提供了亟需的栖息地;低预算、短周期、基于自然的解决策略生成过程,通过现场填挖土方、模式化景观营建并引入水系,为公园游客创造了浸入式体验……
短短18 个月的时间里,团队构建的人工湿地系统实现了自然系统持续的自我演替。设计以原有树木为中心构筑树岛。原有厂房被拆除,硬质场地被改造为多孔海绵湿地。人工湿地的“野性自然”创造了一种新的、动态的美学,与周围的城市景观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多样化的微环境地形为半自然植物群落的演替提供了基础,建立了物种丰富的生态系统。沿湿地周边增设了相互交织的栈道,游客可以在栈道上享受沉浸式自然体验。
如今,这个公园不仅成了曼谷市中心及其周边地区最大的公共游憩空间,也为其他类似城市公共绿地设计实践提供了可借鉴的低维护、模式化途径。
西安雁南生态公园是俞孔坚及其团队的另一杰作。该公园占地约80公顷,皂河河道贯穿场地,外由城市主干道围合,临近规划地铁站点,交通便捷,人流量大。设计团队对皂河自然河道断面与水流过程以及公园地形进行梳理,就地填挖土方形成了完整的汇水集水空间体系。
通过设计,恢复了关中乡土特色的台塬地貌,塑造了丰富的竖向空间,形成公园的空间基底。设计中还整合了多种交通游憩方式,创造性地提供了符合多样化城市休闲功能的“城市阳台活动带”,与公园内部游憩系统联动,提供了丰富多样的、现代的新型生态游憩体验网络。
据了解,该设计方案通过恢复河道自然形态形成了景观流动水系,同时解决了河道水质与公园景观用水的水源问题。立足当地的文脉,运用新时代的智慧和传统的积淀,打造了一处为城市提供生态服务功能的“都市森林绿洲”,使公园地块具有丰富的自然生态服务功能,给当地市民提供了亲近自然的生活空间。
槐荫下讲授“新生第一课”
9月2日,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迎来2024级研究生新生。身为院长,俞孔坚以“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为题,为新生们讲授了“开学第一课”,邀请同学们一同开启治愈地球之旅。所不同的是,他的课在楼前的古槐树下开讲。
俞孔坚说,今天为什么选择在槐荫下讲授这次课呢?就是要加深交流。学习不应仅依赖课堂,更重要的是交流。这个时代已经发生了变化,不再是谁讲课、谁的知识多,谁就有话语权,而是看谁更有创造力。谁更与众不同,谁就能成为未来的英雄。在AI时代,如果与众相同,很快就会被淘汰。
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郝平等来到学院慰问新生,看到了这一幕。他说,同学们能在百年老树下,聆听与生态文明相关的开学第一课,是十分宝贵的机会,要珍惜这样的学习平台。
在第一课中,俞孔坚谈笑风生,形象而生动地讲述了景观设计与党的纲领、目标之间的紧密联系。他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党和人民共同奋斗的目标,而这个目标的具体载体正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美丽中国建设”。他强调,美丽中国的社会形态应当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是公平的、共享的,并且具有中国特色。学院连续8年参与乡村振兴实践,正是体现了这种共享理念。如何实现城市和乡村的共享、如何实现校园的共享?这些都是设计专业需要解决的问题。
俞孔坚进一步阐释说,景观设计的本质是创造美,美丽的景观与美丽的社会共同塑造了美丽中国。景观(landscape)一词由land(土地)和scape(形态)组成,因此景观设计应当具备地球尺度的视野,是地理学的景观、生态学的景观、深邃之形的景观。
俞孔坚说,“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下的美丽中国,生态文明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途径,而培养美丽中国建设者则是景观设计学院核心知识体系和理论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的核心在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因此景观设计的核心在于生态设计,而生态设计的核心则是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
听了演讲后学生闫甲祺说,俞老师的精彩演讲让我们深深懂得,美丽中国需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需要从自然的角度思考设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非设计师的自我意志。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就是实现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最好路径。俞老师将党的领导与国家政策置于景观设计的大背景下,让我们清晰地看到,景观设计并非孤立的艺术创作,而是与党和国家的发展战略紧密相连。党的一系列政策为景观设计指明了方向,促使设计师们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融入每一个作品中。
学生李珮珮说,这场讲座让我深刻认识到,景观设计是一门充满责任和使命的学科。作为景观设计师,应该以党的领导和国家政策为指引,以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为目标,以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促进人类福祉为使命,不断创新设计理念和方法,为创造更加美好的世界而努力。
学生李仕杰说,俞老师在树荫下为我们讲授的课程,让我明白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与意义,深刻理解了学院和专业与党和国家事业的联系,提升了对自身专业的认知,增进了对自身专业的热情,明确了作为景观人的使命感、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