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树名木承载着历史
文/郑水富
随着我国经济特别是城镇化的发展,农村里的大部分年轻人都去了城市。在城市里出生的下一代,基本上不会说方言了。而随着村里老人的去世,会说方言的人越来越少。同样,随着村里这些老人的去世,他们见证和亲历的一些历史也随之而去,这是十分可惜的。
在乡村振兴进程中,地方文化保护以及方言抢救成为两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以地方志包括乡村志为载体的地方文化是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样需要做细致的研究和保护,需要得到良好的传承和发展。
地方文化和地方社会紧密结合在一起。地方社会是指一个行政区域(地区)的人们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所形成的一种社会结构。这种社会结构与地理环境、经济发展、历史传统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同地方的社会结构会因环境和历史等因素有所不同,从而形成各自独特的地方社会和地方文化。
地方社会是地方文化的基础。地方文化是地方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志以及乡村志(乡村史)则是地方文化重要载体。改革开放40多年中,中国社会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以及农村人向城镇的不断迁移,地方社会也出现了巨大的变化。与之相应的地方文化的变化同样十分明显。在这一变迁和消失的进程中,地方文化的保护、传承与振兴显得十分必要。
海南省黎族文化
一、地方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具有重要作用
地方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既是一种相互融合、相互影响的关系,也是一种相互补充、相互完善的关系。中国作为一个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各个地方的文化遗产构成了中华文化的基础和组成单元。这些地方文化呈现其所在地域独特的历史、地理、民俗、风土人情以及文化传承上的差异。这些差异正是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的重要体现,也使得中华文化具有独特鲜明的特点,在全球文化体系中独树一帜。
在中华文化的长期发展中,地方文化不仅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和独特性,而且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在推动其创新和发展。中华文化是地方文化发展和共融的结晶。中华文化吸收内部各区域的地方文化,方成其博大宏伟的内涵和呈现。各地春节贴春联、清明祭祖、端午节赛龙舟和中秋节赏月等活动,已经成为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地区域世代相传,并在世界上产生重大影响。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发展特点。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地方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对于中华文化的丰富和完善至关重要。它们不仅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文化传统,而且也为现代社会的持续发展和进步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二、城镇化和乡村的消失是一个此进彼退不可逆转的过程,乡村文化亟需保护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和城镇化的发展,相当比例的年轻一代农民弃农进城,越来越多存在了数百年的村落成为留守村落,村里剩下的主要是老人儿童,外出的人口不断增加,村民逐渐变少。人去宅空,断垣残壁,杂树丛生,“空壳村”不断出现。
传统乡村的没落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而这股潮流在城镇化的洪流中也许还会愈发汹涌,其中蕴含的危机应该引起注意。
首先,农村的衰败和消失可能导致优秀传统文化的断裂甚至消亡。长久以来,农村孕育了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乡村文化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民俗。它是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若农村持续走向衰退,就无法依靠农村的生态环境和文化氛围来传承和发展传统习俗和文化,包括方言等。其恐怕将处于无法挽回的困境,直至完全消失在历史深处。
藏族文化
其次,农村的消失有可能给生态环境带来无法逆转的损害。相较于城市,农村拥有更好的生态环境。倘若农村逐个消失,最终完全转变为农田,无异于对大自然造成创伤,尤其对那些依赖农村生态体系的动物群体的影响会更加严重。
面对传统乡村逐渐消失,应该采取积极行动来保护和传承乡村文化。“乡村振兴”对于文化传承和中华民族发展十分重要。“乡村振兴”应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内容。
竹竿舞
水乡文化
三、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2021年2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即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对新发展阶段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总体部署,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
2021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提出重点工作。2021年4月29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2021年5月18日,司法部印发了《“乡村振兴法治同行”活动方案》。2022全国两会调查结果出炉,“乡村振兴”关注度位居第八位。相关的政策法规以及关注度显示,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十分必要和重要。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乡村振兴的全过程,也是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等振兴的思想动力。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实现乡村文化振兴既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加快乡村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当前,应着眼强弱项、补短板,聚力乡村文化建设,扎实推进乡村文化振兴。
四、族谱的保护对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十分重要
家谱是记载具有同宗共祖血缘关系宗族的源流、谱图、谱表、宗规、宗训等方面的历史谱籍,更是一个家族传承最为重要的文化载体。家谱文化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对于一个宗族来说意义和作用极其重要。家谱扩延可以继续称族谱、宗谱,是一个家族的信仰之所在,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图腾之一。
地区宗族文化正在消失。大部分年轻人已经看不懂以前的文字记载,更无法看懂几百年记载的家谱,譬如像与孔子齐名的教育家——南宋的朱子,几百年后其在杜泽文林村的后代已经看不懂其延续几百年的家谱,造成了重要的文化损失。
正是因为看不懂,所以家谱在很多后代中已经得不到重视,市场上也经常看到有人在变卖宗谱,甚至是祖宗像。这是让人十分痛心的行为,不利于文化传承以及地方文化的保护。
家谱与方志、正史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三大支柱,对于文化传承十分重要。同时,家谱首先是一个问祖凭证,具有明辨世系、尊宗敬祖,也有敦亲睦族、凝聚血亲、治家齐国、教化子孙等作用。族谱的保护和振兴,有助于加强血缘联系,促进亲情感恩、互帮互助,重塑尊亲敬祖、诚信真诚、恪守道德良序、平等互助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而促进社会和谐。地方政府应支持对家谱的保护和研究,从中获取重要的历史文化,挖掘历史故事,坚持文化自信。
希望有更多的人加入地方文化保护和乡村振兴的行动中。
古老的村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