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  图文首页 |  《绿色中国》目录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首页 > 杂志目录 > 《绿色中国》(B)2022年第3期 > 新书中的生态文明建设足迹
新书中的生态文明建设足迹
作者:文/绿色中国融媒体记者 铁 铮 郭常酉 来源:绿色中国 时间:2024-11-08 11:50:09 浏览:2518
字体:
分享到:

/绿色中国融媒体记者  铁  铮  郭常酉

书,人类进步的阶梯,也是传播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之一。近日来,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书籍纷纷面世,展示了风采,盘点了成果,提出了发展的对策建议,印下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足迹。

谋划林草国家公园的发展举措

林业草原国家公园融合发展如何布局、应采取哪些举措?刚刚出版的新书《林业草原国家公园融合发展 布局和举措》中对此进行了深入阐述。该书作为“中央宣传部2022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列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重点出版工程和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是林业草原国家公园融合发展系列丛书的第一册。

该书的主编是北京林业大学教授陈建成。他告诉记者,中国林业草原国家公园融合发展,必须守正创新,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根本基调,解决好保护和民生这个根本问题,贯彻新理念、构建新格局,推进绿色高质量发展。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积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提升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及碳汇能力。

该书集中了近年来诸多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成果。书中重点总结梳理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和意义、总体要求、目标重点、制度体系、核心理念、理论内涵、指导思想和根本要求,结合实际论述了中国林业草原国家公园融合发展的布局和举措。

该书主要由三部分内容构成。分别论述了林业草原国家公园融合发展的根本遵循、时代要求和举措 实践。

记者注意到,书中就林业草原国家公园融合发展提出了四条政策建议。一是进一步优化国土规划,为建设美丽中国增加绿色空间。二是进一步发展健康产业,为建设健康中国采取绿色行动。三是进一步探索造血机制,为建设富强中国增加绿色财富。四是进一步夯实国家安全,为建设平安中国筑起绿色屏障。

感受神州的生态环境变化

回顾中国生态环境保护事业走过的风雨历程,感受神州大地上发生的生态环境变化和绿色发展奇迹......《当代中国生态环境》一书由中华书局出版后,引起积极反响,成为展示中国绿色之美的一个窗口。

这部由胡勘平、曹德宝著的新书,被列入《读懂当代中国》丛书(第一辑)。新书共七章。分别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中国”“中国的生态保护与治理”“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建设美丽中国”“共建美丽地球家园”。

过去的半个世纪,特别是近十几年来,中国走过了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文明发展的道路。新书从不同侧面和角度,介绍了中国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可喜进展,着重讲述中国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做出的努力、目前的进展和取得的成就,以期回应读者、特别是广大海外中文读者的热情关注,加深其对中国担当、中国实践和中国贡献的理解,更加广泛地凝聚建设美丽中国、美好世界的共识和力量。

作者胡勘平是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研究部主任、编审、研究员,组织开展了中国环境宏观战略研究公众参与和环境宣传教育专题等重点课题研究;另一位作者曹得宝是北京大学博雅博士后、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是生态文明建设。

探索中国新型城镇化的道路

凝结着学者研究新智慧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一书,刚刚由人民出版社出版。新书由中国城镇化促进会理事长陈炎兵和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薛永基合著。

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蒋正华在序中说,本书将为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决策者、城市规划者、企业家等提供可贵的思路和实践经验,与社会分享新型城镇化的智慧和经验,为读者提供有效的发展思路,助推中国城镇化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

该书系统梳理了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现状、基本内涵和历史进程,在国际比较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主要特征及重要任务。此书探讨中国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实践道路,旨在为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理论和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和支撑。

据悉,新书作者以浅显的语言普及新型城镇化的知识,以轻松的笔墨回答城镇化的相关问题。

全书共十章,帮助读者了解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全貌。第一章阐述了中国特色城镇化的发展现状。第二章则重点探讨了“什么是城镇化”“怎么看城镇化”“如何评价城镇化”三个重要问题,总结了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科学内涵及一般规律。第三章、第四章系统梳理了国内外城镇化的历史演进和实践启示。第五章深入阐释和剖析了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理论基础。第六章、第七章概括了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五大特征和五项重要任务。第八章剖析了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高质量发展,对乡村振兴、美丽中国建设、共同富裕及中国特色现代化的重要意义。第九章、第十章探讨了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推进机制,描摹出了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新环境、新挑战、新动能与新趋势。

展示森林生态系统碳收支研究成果

中国科学院院士方精云团队潜心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碳收支近30年。集中反映其研究成果的《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碳收支研究》一书,已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中国科学院院士蒋有绪在微信群里转发了这一消息。业内人士评价说,此书代表着不同阶段国际学术界在该领域的研究水平,其问世为研究人员提供了借鉴,也为方兴未艾的“碳中和”相关研究提供了数据基础和方法论。

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在区域和全球碳循环中起着核心作用。不同区域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库和碳汇各组分是如何变化的?各组分间的关系怎样?环境变化如何影响森林碳收支?围绕这一系列科学问题,近30年来,国内外科研人员进行了大量探索。方精云团队是最早开展森林碳收支研究的团队之一。

专家认为,森林生态系统碳收支和碳汇主要包括 4 个组分:森林生物量、地表凋落物和木质残体(这两者有时被统称“植物残体”)和土壤有机质。

据悉,在早期的大尺度碳收支研究中,多利用森林资源清查数据和土壤普查资料,对生物量和土壤有机质组分进行研究,而其他组分的研究却十分缺乏。因此,全球、国家和区域尺度森林生态系统碳收支全组分的评估是一个久而未决的问题。    

专家解释说,所谓的森林生态系统碳收支(或碳循环),是指森林生态系统与外界二氧化碳的交换过程。植物的光合作用从外界吸收碳的过程是“收入”,而生态系统呼吸向外界释放碳的过程即“支出”。森林生态系统碳收支状况决定着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上升的强度,直接影响着全球气候变化的进程。

俄罗斯出版首部生态文明论文集

《走在生态文明的大道上》一书日前在俄罗斯出版。这是迄今为止在俄罗斯出版的第一部以生态文明为主题的俄文学术论文集。此书由俄罗斯著名学术出版社Kogito-Center Academic Publishing House出版。据了解,29位世界各国生态文明专家、长期从事生态人文学科研究的国际知名学者参加了此书的撰写工作,其中包括美国国家人文与科学院院士小约翰·柯布博士。

该书认为,鉴于当前全球生态危机的日益加剧以及全球经济、社会和政治问题的日益恶化,以往的许多概念在30多年后被证明是无效的,需要更积极的变革方案,需要一种新型文明取代工业文明。柯皮廷教授指出,“因为工业文明实际上已经耗尽了其发展潜力,正成为破坏人类生存环境的主导性力量”。王治河教授则认为,“为了避免人类走向自我毁灭的命运,我们急需一种新的文明——生态文明”。

与工业文明尊崇机器和工具不同,生态文明是一种肯定生命、敬畏自然的文明, 柯布博士强调,“它追求的不是少数富豪的利益,而是人与自然共同福祉。”这种新型文明是对现代工业文明的超越。它植根于社会和生态正义的原则,催生了新的社会互动和文化表达形式,使个体能够更有目的、和谐地生活在自然环境中。

作者认为,走向生态文明之路注定不会是一帆风顺的。要实现生态文明,必须克服许多障碍,其中包括利益集团的肘制、线性发展观、机械唯物主义、人类中心主义、科学主义、学术界的条块分割和碎片化研究等等。尽管困难重重,阻力重重,但生态文明势在必行,因为这关涉到地球的命运和人类的生死存亡。

作者们取得的共识是:中国和俄罗斯都是在20世纪后半叶,比资本主义国家晚开始大规模工业化的。这给了中国、俄罗斯另辟蹊径的机会,使它们拥有后发优势,可及时有效地避免西式资本主义现代化的陷阱,提供宝贵的智慧。这方面中俄深厚的文化传统可以在建设生态文明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在柯布博士看来,较之当代占主导地位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化,中国文化“具有巨大优势”。它“提供了许多可能性”,特别是它所推重的有机过程思维,有助于抵抗基于实体思维的个人主义,“消解工业思维和扩张所带来的破坏性”。今日中国如火如荼展开的生态文明建设,令人看到希望。

樊美筠教授指出,生态文明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场全方位的伟大变革”。因此需要每个领域都做出改变,每个人都做出努力。

如盖尔教授所言,此书作者分别从哲学、美学、艺术、教育、启蒙、医学、社会工作和文化活动等各个方面,探讨了“建设生态文明所需要的开拓性战略”。作者们倡导一种生态人文学,相信生态人文学可以对抗现代人类知识的碎片化、文化中人文素质的丧失以及基本价值观的侵蚀。

该书的四位主编是:俄罗斯《生态生成》杂志主编、俄罗斯圣彼得堡研究生教育学院心理学系教授亚历山大·柯皮廷, 澳大利亚墨尔本斯威本科技大学哲学和文化研究教授阿伦•盖尔,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治河, 加拿大多伦多约克大学荣誉教授、瑞士欧洲高等学院博士研究院长斯蒂芬·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