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核桃古树采收现场
文/绿色中国融媒体记者 耿国彪
位于福建省三明市沙县区的将军山,最近格外热闹。
山脚下,沙县区凤岗街道际硋村的林农魏发松每周都要来看看。他种了近3年的林下作物,这几个月就要迎来第一次收获了。放眼望去,牛奶根、穿山龙、黄精、草珊瑚等遍布林间。“好山好水孕育好产品。如今不砍树也能致富,亩均年收益少说也有千元!”魏发松说。
在将乐县常口村,村民邱彩立正在巡山,他向记者回忆着2021年。当年5月,常口村领取了编号为“0000001”的全国首张林业碳票,该碳票涵盖了村里3197亩的生态公益林。经第三方评估测算,监测期内碳减排量达到了12723吨。“碳票卖了14万元,每个村民分到150元的分红。”尝到甜头的邱彩立说,这是村民们过去没想过的新鲜事。
“林业碳票是将林木的固碳量换算为减排量后,以‘票’的形式发给林木所有权人。它如同每片林子的绿色‘身份证’,证明了其固碳功能可以作为资产进行市场交易。”三明市林业局副局长武辉介绍,三明还探索了“碳票+”模式,不仅让一张张碳票具备了收储功能,还实现了其“可授信、可质押、可保险”。
如今,福建仍在不断探索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机制。如三明沙县搭建起东南地区最大的林权流转专业化交易平台,吸引了福建省7个地级市、40个县(市、区)的林场与林企纷纷入驻,其市场交易主体的覆盖范围包括浙江、广东等多个省份。而在南平顺昌,林业资源更是被赋予了新的增值方式——存入“森林生态银行”,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双赢。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2002年以来,集体林改从福建走向全国,从局部探索、破冰突围到系统集成、全面深化,取得了重要成果,极大激发了林业发展的内在活力与潜力,造就了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推进了扩绿兴绿护绿,打造了森林“四库”,造福了山区林区广大人民群众。
目前,顺利完成集体林地明晰产权、承包到户、勘界发证等主体改革任务,全国发放林权证1亿多本,基本建立集体林地“三权分置”运行机制,形成集体所有、家庭承包、多元经营的格局,进一步增强了林业发展内生动力,有效促进了林权增值、林业增产、林农增收。集体林地租金由林改前每年每亩1—2元提高到20元左右,南方集体林区达到30—50元,有的地方达到100多元。全国林权抵押贷款余额从2010年的100多亿元增长到1700多亿元。集体林业带动了4700多万农民就业,林地亩均产出300元,比林改前增长3倍多。集体林改策源地福建武平捷文村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由林改前的1600元增加到近3万元,增长了18倍。
生态惠民活力持续提升
近日,在位于三明市沙县区富口镇白溪口村新厝后林场的113亩山林里,官庄林场的营林技术人员正忙着对前不久种下的林子进行管护。
“这片林子刚刚与官庄林场达成合作,我们就提供林地,由林场托管经营,之后的管理、修枝等费用也由他们承担。”富口镇东部片区党总支书记杨孙忠给记者算了笔账,一轮伐期后,官庄林场将以每亩13立方米的出材率兜底收购,相比自己管理平均出材率仅为7立方米,到砍伐期后,集体收入将增收22万余元。
对于官庄国有林场来说,看似“赔本”的买卖背后,其实有着自己的生“材”之道:同样的林地,通过专业化种植、管护,每亩平均可比林农自己经营多产出木材5立方米以上,利润便从此来。
近年来,沙县通过鼓励乡镇、村民小组拿出山场51%股权,评估转让给国有林场,由国有林场经营,推广专业化经营,让专业的人来做专业的事,既可提升了亩蓄积量,又能增加了村财收入。截至目前全区已有77个林业经营主体完成合作面积9.8万亩,受益林农达3万余人。
衢州市石梁镇中央方村农户将闲置地统一流转给村集体,由村集体统一种植浙江楠和日常管护,未来收益农户与村集体按约定比例分成
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怎么砍?这部分林子限砍又没有任何补偿,沙县创新机制,审批后允许砍,但砍完后要补种50%以上阔叶林,验收达标后给他补助,这样既保障了林农的积极性,也提高了森林的林分质量。目前,完成改造提升面积1.2万亩。
此外,沙县区依托70万亩左右的生态公益林和天然林,结合沙县小吃产业,重点推广穿山龙、黄山倒水莲等沙县小吃草根炖罐原料种植,建成林下种植示范基地3万亩,年产值5亿元;同时发展森林人家、森林旅游等康养产业,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实现不砍树也致富。
“近年来,福建实施最严格的生态保护政策,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林业绿色产业,林业产品品类不断丰富,林业产品附加值不断增加。2023年,福建实现林业总产值7651亿元。”福建省林业局副局长林旭东说,下一步,福建将以建设全国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先行区为契机,在调动发展动能、畅通“两山”转化、统筹保护发展上走在前头,不断完善林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继续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之路,大力促进生态美和百姓富的有机统一。
作为全国共同富裕示范区,同时也是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排头兵”,浙江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上取得了明显成效。浙江林业努力把“七山”的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经济优势、富民优势。截至目前,林业对农民增收贡献率达19%,部分重点山区县农民收入林业占比50%以上。
浙江省坚持以“千村万元”帮扶工程为抓手,鼓励国有企业、强村公司和社会资本参与;创新推广安吉毛竹股份合作制、浦江林地股份合作制、丽水股份制家庭林场、新昌强村富民“平台+基金”、庆元国乡合作五种模式,推动实现“小山”变“大山”,累计培育新型林业经营主体1.68万家。其中,安吉县采取“两入股三收益”机制,制定了合作社规范发展、资金管理等政策,引导组建林木股份制合作社119个,流转毛竹林84万亩。
同时,浙江深化与各金融机构开展合作,出台森林资源资产抵押贷款、风险补偿补助等政策,探索创新林权抵押贷款、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贷款、商品林政策性支持保险等金融产品,浙江省林权抵(质)押贷款发生额31.03亿元、林业碳汇贷款余额3.18亿元;抢抓国家政策性银行长周期融资“窗口期”,庆元、开化、龙泉、淳安、柯城启动规划建设国家储备林155万亩,计划融资147亿元,获得授信33.5亿元,现已提贷5.68亿元;同时,各地积极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林业保险,现已在常山、青田等多地推行油茶气象指数保险。
同样,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走在前列的江西省也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秋天的阳光下,江西省遂川县云岭林场种下的千余亩枳壳和水栀子郁郁葱葱,长势良好。
“今年种下的中药材成活率达到96%以上,我们准备枳壳套种金樱子,提高林地利用率。最近还着手这个区域的水肥一体化系统建设,以及整个基地的围栏建设。”林场负责人郭裕标说。
2024年,遂川被列为江西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县之一,在拓宽“两山”转化路径上不断破题,持续深化。林改的势头疾风骤雨般,在387万亩绿色山林间迸发。
发展绿色生态产业,推进森林可持续经营的理念深入人心。在五指峰林区,山上培植大径材、林下种药材、林旁搞康养的生态发展模式初具雏形,曾经为“木材停伐”而纠结的林区人,迎来了柳暗花明又一春。尤其是大坝里海拔1400多米,春赏杜鹃、夏观飞瀑、秋游林海、冬看雾凇……自然优势得天独厚。工人们在撂荒地带种下了中药材和茶树,会养蜂的刘建华、懂酿酒的张凌云、擅长厨艺的王小红,纷纷找到了施展手艺的平台,自制的蜂蜜、笋干、原浆酒,纷纷摆上了“知青超市”的柜台,深受游客喜爱。
新江乡三联村村民刘科生说:“从80年代分山到户到取消农林生产税,再到合作社流转林地,大家的日子越来越红火。村里考驾照的多了,逢圩的人多了,街上热闹得很。”2024年,刘科生的林业分红收益达到近3万元,还凭借林区的地理优势纯天然繁育了近百箱蜂,仅蜂蜜又能增收4万余元。
据悉,新江乡以村集体为主导推行“统一造林、统一抚育、统一管护、统一采伐、统一经营,集中分红”的“五统一分”模式,将分散在农户手中的集体林地整合起来经营,形成规模效应,提高综合效益。数据显示,全乡11个村中村集体收入达50万元以上4个,30万元以上5个,全乡林农户年均增收3000元,解决林农就业岗位400余个。
乘着林权改革的东风,遂川在畅通“两山”转化通道上积极探索,努力破解发展瓶颈,不断激发林业发展活力,“生态家底”越来越厚,“致富路子”也越走越宽。
林草改革发展带来了生态环境的显著改善,催生了绿色经济的蓬勃兴起,促进了民生福祉的显著提升。林业产业快速发展,产业规模实力持续扩大、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总产值快速增长,不仅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与转型升级,也为农民增收致富开辟了广阔渠道,成为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
林下经济活力显
2003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首次提出:“生态需求已成为社会对林业的第一需求。”2021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作出了顶层设计。《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方案》再次明确要求建立集体林改背景下的林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山上能种树,山下能种药,山间能旅游。分类经营,丰富产品,提高林业空间利用效率,这是近年来福建探索完善林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一个缩影。从卖木头,到卖林下经济产品,到更大范围的林业生态产品,林业生态价值实现路径不断拓宽。如今依托山林好生态,“一瓶奶”“一朵花”“一根竹”等生态绿色产业蓬勃发展。
这些天,在三明市沙县区夏茂青钱柳家庭林场,洪集体正在山林里穿梭,察看林场种植的铁皮石斛和穿山龙长势情况。2014年以来,洪集体以营造用材林为基础,利用林下空间环境发展林下经济,种植穿山龙、铁皮石斛等沙县小吃炖罐药材。“纯自然林下环境生长的铁皮石斛,市场价1200元一斤,以每亩出产16斤计算,200亩产值可达384万元。”洪集体粗略地算了笔账。
沙县区有6万多人外出经营小吃,劳动力流失导致林地抛荒失管现象严重。为破解这一难题,沙县出台扶持政策,家庭林场、林业合作社等一大批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并不断发展壮大。
沙县区还成立了侧重生态产品开发经营的沙县两山生态资源运营管理有限公司,一系列林下经济产品、生态旅游产品和区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项目也正在积极推进;实施竹林碳汇“CCER”项目15万亩,涉及44个村1.2万户,预计可为林农增收450万元;成立全省首个林业碳中和基金,获得捐赠260万元;开发林业“碳票”10.18万吨,开辟“好空气”能“卖钱”的绿色经济新路径。
广西七坡林场在林下种植中草药百部
山林里,沙县区国有林场场长鲍兴坤也是常客,这里有他们培育的立体种植示范林。沿着山路往上走,闽楠、鄂西红豆等珍贵阔叶树套种其间;再向上,10多米高的人工杉木林郁郁葱葱。“山下种药,山上种树,山间套种珍贵树种。通过立体科学种植,我们的树木长势更好,林间利用率大大提升,亩均收益是单纯种树的10倍。”鲍兴坤说。
山间小道上,马岩休闲度假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敏正带领游客参观。依托好生态,这里建起一片森林康养基地。“最近,游客周周爆满。住林间小屋,品生态美食,客人来玩,看中的就是好生态。”张敏说。
林下经济是绿色经济、特色经济、立体经济,是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重要通道和有效途径。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林下经济发展,在加快新时代林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明确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推进集约化、品牌化、规模化发展。结合各地实际,广西优先发展林药、林菌、林蜂产业,推动局区共建示范区方案提出“加快推进林下经济‘种植(养殖)基地+龙头企业+产品深加工’一体化建设,大力发展金花茶、铁皮石斛、灵芝、竹笋等林下特色产品和林下道地药材”的要求和“依托六万大山、九万大山、十万大山等山脉走向,多点布局林下经济重点发展基地”的总体布局。
暖风和煦,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有派阳山林场核心养殖林区,郁郁葱葱的八角林枝头挂满果实,树下,一群群散养土鸡悠然觅食,鸡鸣声此起彼伏。派阳山林场位于享有“中国八角之乡”美誉的宁明县,是该县八角的主要产区。近年来,该林场利用大面积连片八角林的资源优势,以“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积极引导周边村民大力发展八角林下散养优质土鸡产业,走出了一条生态富民之路。
“林上每年可收两批八角,林下养的鸡每批8个月就可以销售。”养殖户李小梅在派阳山林场工作已有6个年头,她说,这几年跟着林场发展“八角香鸡”成为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
“在八角林下放养的土鸡,肉质好,营养价值高。”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有派阳山林场场长叶家义介绍,派阳山林场采取“文旅+林下经济”的模式,已初步实现将八角香鸡包装成旅游产品进行销售,年可实现销售收入近600万元。
“未来,派阳山林场将继续依托现有的优质资源,开展林下养鸡、林下养鸽等产业,并利用养殖粪便做成清洁饲料进行养鱼,形成林鸡、林鸽、林鱼,还有林下种植中药材等多元产业。”叶家义介绍,这些产业将成为持续“上新”多元、优质的文旅产品,实现林下经济“点绿成金”。
2021年以来,广西林业系统着力优化顶层设计、强化示范带动、创新融资方式、发展特色产业,持续推动林下产业扩面、提质、增效。2023年,全区林下经济产值达到1348亿元,同比增长3%,位居全国前列;林下经济经营和利用林地面积达到7079万亩,惠及林农1178万人,林农发展林下经济人均增收3654元。
环江菜牛
江西省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截至目前,全省森林覆盖率达63.35%、森林面积1035.4万公顷、活立木蓄积量超7亿立方米,建有油茶林1650万亩、竹林1765万亩,林下经济产业基地总规模3762万亩。这为发展林下经济提供了多样化的物质基础。
铜鼓黄精、广昌食用菌、弋阳雷竹、赣南茯苓等具有区域特色的林下经济产品琳琅满目,林药、林菜、林粮、林游、林禽、林畜等林下经济经营模式不断涌现,野生菌类、药材、山野菜和天然香精香料、植物精油等采集加工如火如荼,生态旅游、森林康养等蓬勃兴起……放眼赣鄱大地,林下经济发展“三千亿工程”正加速推进。
在江西省樟树市义成镇罗港村黄栀子种植基地,10余名农民忙着除草、浇水。基地负责人刘细流说:“基地面积约5000亩,去年采收了80多吨黄栀子鲜果,产值100多万元。靠着良好的品质和知名度,这几年黄栀子价格一直不错,大伙儿对收益挺满意的。”
樟树市林地面积达35.59万亩,为拓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大力发展森林药材种植。目前,全市森林药材种植面积达11.6万亩,年产值超6亿元,带动2.9万户农户增收。
“我家有17亩土地,每亩每年有230元租金收入,我自己在基地干活,每月还有4000多元收入。一块地两份收入,日子过得舒心。”樟树市中洲乡西塘村村民喻苟芽说。
喻苟芽的好日子得益于中药材种植产业。2017年,江西欣飞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杨伟生流转了西塘村1100余亩林地,种植枳壳、黄栀子等中药材。“每年有90多名村民在基地务工,去年支出的劳务费超过60万元。”杨伟生说。
四川资阳乐至枳壳初加工
据介绍,近年来,樟树市探索“土地流转+劳务用工”“股权量化+保底分红”“结对扶持+自主创业”等模式,鼓励支持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通过流转土地、土地入股等方式,与农民结成利益共同体,推动中药材规模化、标准化种植。
在樟树市店下镇芦岭村竹林苍翠、溪水潺潺,良好的生态非常适合发展林下产业。“这里的生态环境适合黄精生长,林下种植的黄精药效稳定,药用价值很高。”江西茂悦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熊宇繁说,从2019年开始,公司在芦岭村等地流转林地,仿野生环境在林下套种黄精,种植面积已达1.2万亩。
“林下种植黄精,降低了公司的投入成本,还吸纳了300多名村民在家门口务工,户年均增收4000余元。”熊宇繁介绍,林下种植黄精每年进行清杂、起垄、翻耕、施肥等管理,病虫害少了,竹子也长得越来越粗壮。
“在林下套种药材不与粮争田、不与树争地,既能增加林农收入,又能提升森林质量和生态功能。”樟树市林业局局长程永康说,全市已有10多种中药材实现了林下套种。
走进江西省抚州市广昌县旴江林场,林场场长李晋忠看着遍地长势喜人的各种菌菇,脸上满是笑意。据李晋忠介绍,林地种植的产量虽逊于大棚种植,但是产品产值却高于大棚种植。“无论是菌子的口感,还是营养价值,林地种植都会更高,与之对应的就是更高的市场价格。同样的产品,林地种植出的产品价格能达到大棚种植的5倍以上,并且因为是在山里仿野生种植生产出的有机产品,所以也更受消费者青睐。”
“旴江林场自然生态环境好,交通也便利,利用当地林下仿野生自然环境,我们大力发展种植茶树菇等食用菌及中药材,更接近野生风味,品质更佳,深受客户欢迎。”最早在广昌县开展林下种植的企业江西利财食用菌有限公司负责人谢远财向记者介绍,现在生产的灵芝和茶树菇已销往上海、北京等地。截至目前,广昌县林下经济种植面积约16.1万亩,林下经济年综合产值超6亿元。
而在江西省赣州市安远县的龙布林场迳仔山场仿野生天然椴木灵芝基地,一株株灵芝正在种植人员的精心照料下缓缓生长。目前,龙布林场种植灵芝菌棒1.5万棒,面积达40亩,年产收灵芝2250公斤,收益达360余万元。
“江西省是兼具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国家试点的省份之一,生态资源十分优越,多项生态环境指标位居全国前列。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坚持林下经济与绿色发展相结合,着力推进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种养产业,积极发展森林生态旅游,加强康养基地建设,开发森林绿色生态产品、产业,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以生态‘含绿量’提升经济发展‘含金量’。”江西省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说。
“看准了,成熟的呈深褐色,套袋的时候要轻要准,注意不要弄坏菌体……”连日来,四川省宜宾市兴文县博望村的竹林里,村民们在浙江省衢州市龙游县派遣支援兴文县的教授级高工吴柏林的指导下为灵芝套袋,为10月份采收孢子粉做好前期准备。
“不要小看这些‘小伞’,它的价值高着呢!”吴柏林转头向记者介绍,该村的100亩灵芝种植基地是“兴文·龙游”东西部协作项目,采取“科技特派员+公司+村集体+基地”的组织方式推广林下灵芝种植模式,每亩种植200个灵芝菌棒,可采集孢子粉20斤左右,产值1万元左右。
兴文县位于四川盆地南缘,地形、气候、土质非常适合竹类生长,全县连片竹林达52万亩,常见竹类近30种,青翠的竹林不仅是美丽的风景线,更是“菜篮子”“钱袋子”,四季不断的鲜笋充实着人们的餐桌。坐拥富集的竹林资源,兴文县把竹产业作为乡村全面振兴的支柱产业,深入践行大食物观,向林下要效益,向竹林要粮食,大力推进竹食品及林下采集产品产业一二三产融合联动,把传统的低附加值产业转为高附加值产业,不断探索在乡村全面振兴中解锁“共富密码”。
林下采摘红椎菌
“通过实施密度调整、竹林抚育、施肥培育等技术,提升竹林产出规模。”据兴文县林竹中心主任周永潮介绍,依托中国林科院、浙江农林大学、宜宾林竹产业研究院等院校科技成果转化支持,扎实推进竹林规模经营、竹林丰产培育,目前全县规模经营竹林8.24万亩,丰产培育竹林12.3万亩。
“我们将继续因地制宜发展竹笋、林药菌、林下种养、油茶等优势产业,盘活林地空间。”周永潮说,兴文将推广林粮经复合、发展药材和林下乌骨鸡立体养殖模式,大力推进竹食品及林下采集产品产业一二三产融合联动,为建设“天府森林粮库”提供兴文实践。
目前,四川全境竹林面积达到1830万亩,居全国第二位,具有发展竹产业的优势资源。四川的竹产业总产值超过了887亿元,综合实力进入全国前列。从2023年起,四川开始实施“天府森林粮库123工程”,力争到2030年,盘活林地1亿亩,生产“林粮”2000万吨,实现产值3000亿元,打造全国森林粮库建设示范省。
目前,四川采取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下采集3种模式,因地制宜做强做优林下经济。一批批实践落地开花,全省林下种植、养殖、采集面积超1700万亩,实现一地生多金。
吉林省林下参
国家林草局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林业产业总产值超过9.2万亿元,形成了经济林、林下经济、木竹加工、生态旅游4个年产值超万亿元的支柱产业。经济林产量达到2.26亿吨,成为继粮食、蔬菜之后的第三大农产品。林产品进出口贸易额超过1800亿美元,我国已成为世界林产品生产、贸易、消费第一大国。全国直接从事林业产业的就业人数达6000万人。林区山区农民收入的20%左右来自林产品,部分林业重点县超过60%。
林草改革发展带来了生态环境的显著改善,催生了绿色经济的蓬勃兴起,促进了民生福祉的显著提升。林业产业快速发展,产业规模实力持续扩大、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总产值快速增长,不仅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与转型升级,也为农民增收致富开辟了广阔渠道,成为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广大林区在林改的推动下焕发出蓬勃的活力,一幅生态美、百姓富的美好画面正在南方集体林区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