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  图文首页 |  《绿色中国》目录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首页 > 杂志目录 > 《绿色中国》(B)2022年第3期 > 唐希明 一辈子扎根荒漠的“梭梭树”
唐希明 一辈子扎根荒漠的“梭梭树”
作者:文/摄 明 月 来源:绿色中国 时间:2024-10-28 16:52:07 浏览:4418
字体:
分享到:

/摄  明  月

在腾格里沙漠中,经常会看到一人多高的沙生植物梭梭。梭梭耐寒、耐旱、抗盐碱、抗风沙,既能遏制土地沙化、改良土壤、恢复植被,又能使周边沙化草原得到保护,是温带荒漠中重要的固沙植物。

在我国的防沙治沙事业中,也有一群像梭梭一样扎根大漠的人。他们几十年如一日在风沙中摸爬滚打,将一个个沙丘制服,将一片片绿色种植在荒凉的大漠之中。

唐希明就是这样一个人。

今年58岁的唐希明是宁夏自治区中卫市西郊林场场长。从参加工作到现在,他与沙漠已经搏斗了30多年。他发明的治沙工具使造林成活率超过85%,造林效率提高了1倍,为国家节省资金超过6000万元。在他和一代代治沙人的坚挺下,腾格里沙漠沙线硬生生被逼退25公里。一道道巍然耸立的绿色长城就是唐希明和新时代治沙人写就的治沙传奇。

唐希明在沙漠中介绍植物草方格

扎根沙漠30余年无怨无悔

总面积6.64万平方公里的宁夏自治区,其东、西、北三面被毛乌素、腾格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沙地夹击,中卫市的沙坡头地处腾格里沙漠东南缘,旧名“万斛堆”,因沙丘高度曾经超百米而得名,是历史上风沙灾害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作为土生土长的中卫人,唐希明深知其威力,“小时候,我想考上大学就不回中卫了。”唐希明说。

面对沙漠,他的第一想法也是逃离。但也许是冥冥之中已注定,读大学时,他学了农林专业。1991年,从西北林学院毕业的唐希明被分配到原中卫县林科所,成为一名林业技术员,治沙成了他的工作。

在宁夏,一代代治沙人把防沙治沙当作一辈子的事业,用青春阻挡“风沙”,用汗水浇灌“绿色”,坚持因地制宜、科学施策,为宁夏山川土地实现由“黄”到“绿”的转变、率先实现沙漠化逆转贡献力量。

唐希明发明的治沙神器

唐希明面庞黝黑,身材消瘦,不善言辞,看得出他是一个有主意的人。

既然躲不开,那就迎难而上。唐希明留下来了,很快投入到治沙事业中去。每天吃完早饭,他背上饼子和水,就出发赶往腾格里沙漠。“这一出门,就要干到天擦黑才回家。算下来,一天要在沙漠里待差不多10个小时,赶上大规模植树季,时间会更长。”

在沙漠里植绿有多难?腾格里沙漠的年蒸发量约是降水量的10倍,刚栽好的树苗,就有可能被沙子埋上。腾格里沙漠东南缘,这里的每一座沙丘、每一片缓坡,唐希明都丈量了无数遍。唐希明在干中学、学中干,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立志“让家乡变个样,让后人不受苦。”

20世纪50年代初起,中卫市便开启了防沙治沙征程。第一代治沙人发明的麦草方格,成为包兰铁路通车初期最有成效的固沙方式。刚参加工作的唐希明和其他治沙人一起,采用扎设麦草方格的方式固沙。

麦草方格的固沙效果有目共睹,但因常年风吹日晒,麦草方格会逐渐风化,最多只有3年寿命,但反复扎设的话,成本又太高。

随后的两年多,唐希明在沙漠里反复试验观测。结果发现,在扎好的麦草方格中播撒耐旱的沙蒿、沙米、沙打旺等草籽后,打旋的自然风会将草籽“拨”到草方格四周,再通过降雨促使草籽生根发芽,最终形成植物草方格。届时,只要在植物草方格内成功栽种耐旱苗木,就能达到永久固沙效果。

然而,想要在腾格里沙漠里种活一棵树,谈何容易?

2012年,世界银行贷款宁夏防沙治沙与生态保护项目转贷协议落地宁夏。执行项目的过程中,唐希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当时,我们用草方格试验栽种耐旱苗木,但效果不理想。”唐希明说,即便栽下的树苗看着长势不错,次年开春后接踵而至的几场大风,很快就让这些好不容易成活的树苗几乎“全军覆没”,也让不少搞技术的同事一度灰心。

那段时间,不甘心的唐希明天天往沙漠里跑。他剖开干死的苗木找原因,发现植树挖坑时翻上来的湿沙很快会失去水分,而坑壁四周的干沙又常常回流到坑底,造成造林坑深不够,苗木接触到的都是干沙,这是成活率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唐希明接受记者采访

有一天,唐希明又像往常一样在沙漠中走着,实在走不动了就找了根木棍拄着。走着走着,他突然停下了,看着棍子在沙漠里扎出的一个个洞出神。他发现,棍子插入沙子很容易就到达50厘米深的湿沙层,而沙漠里的干沙层厚度30厘米左右,以前用铁锹植树栽得浅,树苗根茎很难吸收到土壤深层的水分,经不住夏季高温,就容易干死。

受此启发,他发明了“干”字形铁制植苗工具。这种一米长的铁制工具由手柄、脚蹬、连接棒、植苗铲组成。现场演示中,只见他用末端叉住树苗根部,两手扶住上横杆,一脚踩住下横杆,直扎入麦草方格中央,一棵树苗几秒内就栽好了。“没有常规的挖树坑作业,不扰动沙层,不造成沙层水分流失。水留住了,树苗成活率自然就高了。如今使用这种造林法成活率超过85%,比过去提高25%,造林效率也提高了1倍。尤其是沙漠栽植根系韧性好的苗木,我的植苗工具可以把苗木根系末端直接送入湿沙层,原来两人一天只能植苗3亩,用这种方法能植7亩。”唐希明说。

这一发明,看似不起眼,成效却不小。投入使用后第二年就为国家治沙节省资金6000多万元。2017年,“干”字形铁制植苗工具正式被命名为“水分传导式精准型沙漠植苗工具”,并获得实用新型专利,不仅中卫治沙人人手一个,还迅速广泛应用于内蒙古、陕西、甘肃等地。后来,初级版造林工具还装上了电动马达,升级后的效率更是之前的好几倍。

解决了“怎么种”的问题,还要探索“种多少”的规律。沙漠水太缺乏了,即便是种树,也得考虑生态平衡。

“种多了,水量不够,植物容易死;种少了,不能有效发挥防沙固沙的作用。”经过长期实践,唐希明和团队总结出“因地制宜、适地适树、依水造林、以水定绿”的经验——每亩110株左右的苗木,自然降雨量即可保证树木的正常生长;种植时选择耐旱的乡土树种,合理配置灌草比例,治理模式行之有效。

现在眺望腾格里,深处黄沙无垠,周边绿洲片片。“半个世纪以来,经过不懈努力和探索,以麦草方格为基底,固沙防火带、灌溉造林帯、草障植物带、前沿阻沙带、封沙育草带,带带相护,构成了‘五带一体’这一规模化、工程化治沙模式,不仅保证了包兰铁路畅通无阻,还不断地向世界输出了中国治沙技术。”唐希明说。

从治沙到用沙的转变

如今的中卫,188万亩沙漠已治理约90%,唐希明参与的超过73万亩。在腾格里沙漠沙线后退25公里之后,无论是生态防护林和生态经济林建设,还是特色农业、光伏产业、沙漠旅游业等沙产业的增收致富,都在一步步谱写出“人沙和谐、沙为人用”的新章节。

作为土生土长的中卫人,唐希明希望自己的家乡不仅能够免受风沙之苦,还能够因沙致富。在长达30多年的治沙生涯里,唐希明和沙漠的角色发生了转变。沙漠在他眼里,不再是沙魔,而是一种可利用的资源。

他组织起一支300多人的队伍,为他们培训造林专业知识和技能,每人每年通过到各地参与治沙造林可增加收入6万元左右。他参与了沙坡头区南山台荒漠化治理,指导发展起16万多亩经果林;他引导碱碱湖、吊坡梁一带村民、进驻企业种植沙葱、搞沙漠牧场,发展现代沙漠农业;他还热心参与沙漠旅游、光伏发电等产业,为当地形成人沙和谐、沙为人用的良好局面积极建言献策。

沙坡头区迎水桥镇黑林村村民董连山是唐希明的众多徒弟之一。2014年,唐希明以课堂培训结合现场实操的方式,向迎水桥镇黑林村、马头村和迎水桥村的带工队长分享治沙技术、模式和经验,队长们再传授给村民。这些年,随着培训范围一步步扩大,先后有300多名村民积极加入治沙队伍中,并赴内蒙古、甘肃、青海等地治沙造林、传播技术。

 “扎草方格,是个技术活儿。”董连山说,人们要先将麦草均匀地铺在沙子上,再用铁锹把麦草扎进去,“要从麦草的中间扎下去,入沙10厘米,露出30厘米左右。草扎直立,横竖成行,间距1米。”如今,这一治沙“魔方”已成为致富“良方”。黑林村人的扎草方格技术已经远近闻名。目前全村200多人以扎草方格为主业,年人均收入有六七万元。

对于沙漠平缓地带,唐希明尝试采用的是机械扎草方格方式,即由一架手扶拖拉机车头和代替轮胎的两片圆形压草刀组装而成的“扎草车”来完成麦草方格的铺设。只要在沙地上平铺两行麦草,工人推车而过,麦草就被整齐地扎进沙地里,极大地节省了人力。

记者在中卫市看到一家企业利用治理后的沙地开展青储饲料种植并饲养奶牛。如今每年已有2000多万元的收益,而不远处的新能源光伏发电项目也正在形成规模。这都依赖于防沙治沙取得的成效。据介绍,通过平沙造田和植树造林,中卫市在北部沙区和南山台子沙区形成了以苹果、红枣、枸杞、葡萄为主的经济林产业区,面积达到40余万亩,年产值达13.8亿元,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绿色支柱产业。

不论是麦草方格治沙中造就了世人为之惊叹的奇迹,还是沙产业的快速发展,都体现了中卫人实践出真知的创新精神和苦干实干精神。

“中卫没有我治不了的沙漠。”作为新一代治沙人,说这话的唐希明自信满满。而这种自信,源于他对沙漠的了解,熟稔,源于他对自己治沙技术的自信,更源于他对中卫这片土地的热爱。

沙漠中的梭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