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绿色中国融媒体记者 蓝明红
作为和平、自由、坚贞爱情和幸福生活的象征,蝴蝶自古受文人墨客的青睐。从“梁山伯与祝英台”和“庄周梦蝶”的传说到“留连戏蝶时时舞”、“羡君花下酒,蝴蝶梦中飞”的诗句,吟诗作画中常常有蝴蝶的身影,无不表达古人对蝴蝶的依恋与喜爱。而在大自然数以千计的蝴蝶种类中,金斑喙凤蝶更显夺目耀眼。它们拥有独特的金色斑纹,常飞行在林间高空,也时而在花丛间停留,其姿态优美,在阳光下飞行时更显光彩照人,犹如华丽高贵的“贵妇人”,所以也有“蝶中皇后”之美誉。
金斑喙凤蝶虽貌美,但野外生存数量极罕见,是中国唯一被列入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蝶类,列世界八大名贵蝴蝶之首,珍稀程度堪比“国宝”大熊猫,一直被世界上的蝴蝶专家誉为“梦幻中的蝴蝶”。
金斑喙凤蝶为何会濒危?它有多珍贵?
金斑喙凤蝶极为罕见,主要分布于中国、老挝和越南等东南亚的局部地区。在中国,金斑喙凤蝶分布于福建、广东、广西和海南等少数地区,分布地区狭窄。而从其价值而言,“身价”几乎成为它们近乎“灭族”的“罪魁祸首”。曾有爱好者为了得到雌蝶出价10万美元收购,刺激了牟利者冒着“牢底坐穿”的风险狂捕滥采。
金斑喙凤蝶自身的低生育率和对生存环境的高要求也是其珍稀的原因。它们一年一般只能繁殖2代,而且它们的族群阳盛阴衰,雌雄比例严重失调,雌雄最高性别差可达1:200,再加上其成虫后存活时间短、交配繁殖极容易受气候影响等因素,给其繁衍带来极大影响。而生存地区植被破坏和环境污染,都可能会造成金斑喙凤蝶的栖息地丧失,进而威胁到它们的生存。
翩跹蝶影 金斑喙凤蝶频繁 现身武夷山国家公园
金斑喙凤蝶通常在每年4月和8月进行繁殖。早在今年5月初,就有武夷山国家公园1号风景道讲解志愿者在国家公园桃源峪区域拍到在木质栅栏上小憩的金斑喙凤蝶雄蝶。
8月伊始,金斑喙凤蝶更是频繁现身武夷山。武夷山国家公园科研监测中心金斑喙凤蝶保护生物学研究课题组成员在园区白塔山区域开展调查时,在海拔1500多米的针阔叶混交林目击到2只金斑喙凤蝶追逐打斗,并用相机迅速捕捉到第3只盘旋落在岩石上停歇的金斑喙凤蝶。
同时,国家公园宣传纪录片拍摄团队也先后在白塔山和挂墩区域“捕捉”到金斑喙凤蝶的身影。在世界生物模式标本产地挂墩村,摄制组更是记录到2只金斑喙凤蝶雄蝶停留在圆锥绣球上吸食花蜜的珍贵影像。
金斑喙凤蝶
但是因其成虫后存活时间短,有的金斑喙凤蝶在发现时,它们的“蝶生”即将或者已经走完了。
负责编制《武夷山国家公园自然教育专项工作实施方案》的中林联集团——人合自然团队在调研工作的第5天,在桐木村一里坪区域发现一只少了一只触角、翅膀有点“掉粉”的金斑喙凤蝶雌蝶,并立即联系了国家公园桐木区域保护站工作人员。虽然它状况不太好,但有风吹过,它仍努力扇动翅膀起飞,可惜不到一会儿又落地了。也许它已经完成了繁殖的使命,它能做的就是期待自己在某棵树上留下的虫卵变成幼虫,再化为蛹,在来年春天羽化成蝶。
来自北京的吕安吉小朋友,今年9月就要上小学一年级了。安吉从小就非常喜欢昆虫,父母也会在假期带他前往各地参加自然课程学习、寻访昆虫。今年夏天,安吉来到武夷山国家公园桐木区域。在居住的民宿后山上,他发现了一只已经走完“蝶生”的蝴蝶。从小精读昆虫绘本的安吉准确辨认其为金斑喙凤蝶,更深知它的珍贵,于是小心翼翼将其带回民宿,在民宿老板的帮助下联系上国家公园桐木区域保护站,并将死蝶交予工作人员。
这两枚死去的雄蝶和雌蝶也将交由专业人员制作成标本,未来将作为武夷山国家公园宣教馆的标本进行展示。
工作人员在拍摄这一稀有蝶种
金斑喙凤蝶为何频繁现身武夷山?
与武夷山有何故事?
其实,金斑喙凤蝶频繁现身武夷山国家公园并非偶然,它与武夷山的故事已经流传了很久。
作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武夷山国家公园共记录高等植物3404种、高等脊椎动物775种、昆虫7925种,有“鸟的天堂”“蛇的王国”“昆虫的世界”“世界生物模式标本产地”等美誉。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有德国科学家在武夷山挂墩采集到金斑喙凤蝶的标本。奇怪的是,在随后的五十多年间,金斑喙凤蝶突然踪影全无,再次发现则要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地点仍在武夷山。
安吉小朋友
1979年,中国东方标本公司在福建省福州市成立,林平受聘在这里工作,并参加了(原)福建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昆虫调查项目。终于在1984年和1985年连续2年捕采到金斑喙凤蝶。从事蝴蝶研究工作50余年的李传隆教授特地从北京赶到福建,对它们进行仔细观察后激动地说:“金斑喙凤蝶的寻获,填补了中国昆虫学研究的一块空白。”
最好的生态,需要最严格的保护。40年后的今天,当金斑喙凤蝶频繁现身武夷山,当武夷山国家公园不断有物种“上新”,无不体现着武夷山国家公园持续向好的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水平的显著提升。这正是武夷山不断推进国家公园建设,建立严格长效的生态管护新模式和生态执法体系,有效提升保护成效的真实写照。
武夷山国家公园坚持多措并举,建立健全管理智能化、管控严格化、责任明晰化、补偿多元化的生态管护新模式。通过强化科技赋能,运用卫星遥感监测、无人机等技术手段,及时掌握国家公园资源情况,实现资源保护、应急管理、环境容量预警等动态监管。将防火、防虫、防盗有效融入“网格化”巡护管理,强化山水林田湖草自然资源全要素巡查巡护。规范生态执法行为的同时,加强公检法司协同协作,建立“武夷山国家公园110”生态保护联动机制、检察监督协作机制、巡回审判联开机制、综治中心联盟议事协调机制,推进资源环境公益诉讼及刑事案件快立、快侦、快诉、快审。通过集中高效的管理与执法,园区森林植被原真性、完整性得到加强,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生态环境质量稳中向好。
良好的生态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也为科研工作者和自然科学爱好者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与平台。如今,自然保护地管理机构不断开展的科学考察和国家公园建设,在为武夷山生态保护注入新动能的同时,也为科研监测和科普宣教带来新机遇。
近年来,武夷山国家公园深化“1+N”科研战略合作,以武夷山生态保护国家长期科研基地为平台,先后与中科院等多个科研机构签订战略框架协议,开展多领域、多课题合作研究。其中包括:构建“1+N”科研监测体系,建立监测指标评价体系,推进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开展生物资源本底调查,持续开展地表水、大气、野生动植物等生态环境要素监测,为科学保护提供依据;打造1+N科普宣教品牌,依托国家林草科普基地建设,将科普宣教融入全域游憩,持续开展“关注森林.探秘武夷”“捐一本书、上一堂课”和走进国家公园自然教育活动,为公众提供亲近自然、体验自然、了解自然的游憩机会,激发自然保护意识,推动国家公园理念深入人心。
金斑喙凤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