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摄 绿色中国融媒体记者 耿国彪
“独自守在塔尖,瞭望着眼前一座座高山,为了国家的森林资源,守好每分每秒的时间。”在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呼中林业局小白山“04瞭望塔”上,皮肤黝黑的瞭望员柯明伟边弹吉他边以歌声排解着心中的孤独。
这位45岁的东北汉子驻守在小白山“04瞭望塔”上已经整整13年了。2011年,32岁的柯明伟来到“04瞭望塔”时,这里还没有成型的车道。他骑着摩托车,花了40分钟,才好不容易登上这座大兴安岭的高峰。而在“前辈”瞭望员的记忆中,上世纪90年代,从山脚背着粮食、蔬菜,在几乎长满偃松的间隙登上山顶,“最快也要两个小时,慢一点、没那么陡的路要折腾4个小时。”
柯明伟告诉记者,这段时间正是雷击火发生的高峰期,他经常清晨4点多钟就登上塔顶,和同事交替每天五六次攀爬接近十层楼的高度,在目之所及约15公里半径内,反复用望远镜、罗盘观测,每隔一段时间就会通过无线电台上报瞭望情况。
柯明伟
“瞭望员就是发现火、及时报。在10公里之内,看得最清晰,随时能掌握火着的程度、火势、风,还有烟状。”柯明伟告诉记者,监测“雷击火”是瞭望员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他驻守的“04瞭望塔”始建于20世纪70年代,因建设早、海拔高、瞭望远,被称为“兴安第一塔”。
“没有电,没有网,没有家人,没有朋友……除了山还是山,除了树还是树。”比柯明伟年长的一位同事说,从3月冰雪未融上山,到10月天地落雪下山,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时间长了,感觉跟人交流都有障碍。为了排解孤独和寂寞,他们除了反复阅读已经能背下来的几张发黄旧报纸外,就是大吼和唱歌。长期坚持下来,柯明伟创作的森林歌曲已经不少。当略带嘶哑的声音从柯明伟的喉咙里流出时,我们这些倾听者的内心都有一些酸酸的感觉。
像柯明伟一样的瞭望员,呼中林业局有108人,年龄最大的已经50多岁。在黑龙江大兴安岭,像这样的瞭望塔共有352座。它们都是这片大山的“守望者”,是发现雷击火的“眼睛”。
雷击是引发森林草原火灾的重要元凶之一,全球每年因雷击火引起的森林火灾达5万次。森林雷击火具有监测发现难、精准定位难、扑救处置难的特点,是世界性难题。我国是发生森林雷击火灾较多的国家,主要发生在大兴安岭、四川凉山、新疆阿尔泰等林区。其中,大兴安岭发生雷击火的数量占全国总数的87.4%。
针对大兴安岭林区防火形势严峻、雷击火多发,国家林草局连续开展包片蹲点工作,并将防火工作作为林长制考核重要内容,压紧压实地方各级党委政府责任。此外,国家林草局从2021年起启动揭榜挂帅项目,已在大兴安岭林区安装了全波三维闪电定位仪和大气电场仪等设备,准确定位高危区的闪电,为扑救工作赢得先机。此项技术的引入,在雷击火科学处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实现了“雷击火不过夜”的目标。
孤独的守望,只为心中那一抹绿
有一群人,常年与青山为伴,守护着每一棵树木,捍卫着绿色家园;有一群人,将时间交给山林,用责任和坚守让“天更蓝、水更清、山更绿”。他们用脚丈量着身边的青山,用身体扎根于深深的泥土;他们默默无闻,无声地汇聚成江河;他们灿若星空,在执著前行中坚守着信念和初心。
无疑,瞭望员就是这样一个群体。他们的职责和价值就是守望这一片祖国北疆的绿色屏障。
大兴安岭位于黑龙江版图的“天鹅之首”,全区总面积83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87.76%,是全国面积最大的集中连片国有林区。经过数十年封山育林,这里林木葱郁,局部地区可燃物载量已达90吨,超过每公顷30吨的安全极限值,极易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且扑救难度高。
古莲漠24号瞭望塔
今年,大兴安岭林区遭遇持续干旱和高温少雨天气,雷击呈现高频率、高密度的爆发态势,危险程度较往年更高。据统计,今年6月发生了3次大规模雷击事件,其中一天最多记录了1.8万次雷击。
“人防与技防结合,是我们大兴安岭林区防火的特点,可以做到早发现、早处置。过去,没有引入科技手段之前,主要就是人防。”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呼中林业局党委书记鲁智勇说。
漠河林业局古莲漠24号瞭望塔是一座明星瞭望塔。这里不仅住宿条件好,而且周围还种植了一些蔬菜,茄子、辣椒、白菜都长势良好。这个瞭望塔距离漠河城区仅有1个小时左右的车程,是最近的一座。
瞭望员许俊国说,他们每一个瞭望塔配备3名瞭望员,轮班倒,每天五六次攀爬接近十层楼的高度,监控雷击、查探火情、上报数据……“有时天气好时,依稀能够看到家的影子。”在瞭望塔上许俊国满脸幸福地说。
许俊国介绍说,根据气温高低,瞭望员需要在早晨四点半到八点之间上塔瞭望。防火等级高时,更需要随时在塔上瞭望观察。一旦发现标志着发生火情的烟点,瞭望员需要及时通过塔上配备的罗盘望远镜和小型气象站,报告塔号、角度、距离、风向风力等情况。
漠河林业局防火演练
瞭望员们是森林的“眼睛”,他们肩负着监测森林火情、保护森林资源的重要职责。经验丰富的老瞭望员,凭借对地形地貌的深刻了解和敏锐观察力,甚至可以做到单塔定火,即仅凭一座瞭望塔就能准确判断火源位置,为及时扑救森林火灾赢得宝贵时间。
瞭望员许金忠已经年过半百。他的两鬓已经被风霜染白。“那时林子中没有路,我们就是背着干粮进林子,有时住地窝棚,有时就找个背风处睡了,后来有了驻扎点就好多了,但最难熬的就是寂寞。”许金忠和他的老搭档一起说。
对于瞭望员来说,森林就是一个开放的封闭环境,每年都会有半年多的时光与世隔绝。“过去不仅没有路,也没有通讯工具,获取外界信息的主要方式只是一台半旧的收音机,而且能接收到的台也有限。长久的不与人接触,我们的思维慢了,也逐渐不想和人接触了,因为我们说话办事总比人慢半拍。”
“现在虽然条件好了,瞭望塔换成钢结构的了,住宿条件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工作性质没法变,只能是几乎半年在山上,没有家人、没有朋友、没有社交,有的只是茫茫森林。我们还能坚持,但现在的年轻人很难接受。” 许金忠对未来有些迷茫。
“我们漠河的瞭望员平均年龄51岁左右,最年轻的33岁,但只有一个。真的很希望有一些年轻人加入。”许金忠说。
面对这样的问题,柯明伟给出的回答是:“大兴安岭是我的家。我一定要守护好自己的家园,不能让火把家毁了。生在这里,长在这里,树要是没了,能去哪里?”
现在,监控森林火情的暸望塔上,也装配了红外线感知系统等高科技设备。不过,据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副研究员王明玉介绍,由于科技手段仍有局限性,受到盲区、自然遮挡等因素影响,目前最有效的监测手段仍然是人工瞭望。瞭望员这一职业不可或缺。
作为人防与技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防火瞭望员的职业注定是一份孤独和寂寞的工作,而守望这片土地,需要责任,更需要感情。许金忠是,柯明伟是,众多坚守在一线的瞭望员都是。他们用青春和热血将自己种成一棵树,一片林,用理想和信念托住雷鸣和闪电,守护了这一方森林的平安。
科技“追雷” 让仪器成为新的望员
随着国家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的提升,目前森林草原火灾防控,更加注重加强先进技术攻关研究和成果转化应用,加大新型装备研发推广力度,切实提高防火现代化科技水平。在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大家更愿意把森林雷击火防控称为“追雷行动”。自开展“追雷行动”以来,集团公司着重向近10年来雷击火高发区部署兵力和大型装备,对重点部位开展机动车携装巡护和飞机载人载装巡护,根据雷电监测信息进行靶向观测、定向核查,确保雷击火早发现、早处置。
王明玉介绍防火设备
“追雷,就是要通过科技手段,分析雷电移动的路径,监测1天甚至1小时、1分钟发生了多少次雷击,研判什么样的雷击更容易引起火灾,实现对雷电特别是雷击火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为雷击火的快速发现和高效处置提供科学依据。”王明玉说。
呼中林业局是雷击火高发区。2010年至2023年共发生森林火灾124起,其中雷击火121起。仅今年4月24日至7月28日的96天里,落雷就多达10691次。
2021年,“森林雷击火防控”项目团队在呼中林业局安装了1台全波三维闪电定位仪、4台雷击火自动气象站、5台大气电场仪。随着科研设备的加密布局,呼中林业局的雷电预警响应能力明显提升,实现了雷击火由人防向技防转变、事后扑救向事前防控转变。
“追雷”科技装备
“今年6月27日,呼中林业局发生的一起雷击火,过火面积3.6亩,从起火到扑灭用时仅36分钟。”鲁智勇说。
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森林防火办党委副书记、督查处处长回军峰介绍,特别是森林防火感知系统的应用,将无人机等多种科技力量投入实战,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各林业局都可以根据感知系统中的林相、地形和道路等基础数据,精准掌握火场周边情况,科学制定扑火方案,合理规划进兵路线。“2011年—2020年,扑救雷击火的平均灭火时间,即从火情发现报警到明火全部扑灭时间为3小时16分钟,2021年平均灭火时间减少到1小时41分钟,2022年平均灭火时间又缩短到1时36分钟,灭火作战时间有了明显下降。” 回军峰说。
在大兴安岭第二高峰大白山之巅,记者看到呼中林业局新装配的森林防火通信指挥车、载重无人机、卫星地面Wi-Fi“三剑合璧”,正在进行一场森林防灭火的机动演练。
呼中林业局大白山科技防火演练
配有400倍变焦镜头无人机的通信指挥车,可以做到图像实时传送,后方人员也能通过网络会议看到火场画面,了解现场情况并提供帮助。最大吊载达109斤的载重无人机,能够高效向火场输送灭火材料。依托于高轨卫星传递信号的卫星地面Wi-Fi,拥有上行6兆下行8兆的带宽,方便随时传递火场图像信息。
相较于人工输送给养至少需要一个半小时,载重无人机仅需五分钟即可将物资送达火场。该型无人机在不悬挂物品的情况下,往返飞行距离可达十公里;即便悬挂50公斤重物,其往返飞行距离也能达到五公里。此外,该无人机还配有降落伞,如遇突发情况,可以自动开伞,确保无人机安全。
呼中林业局预警保障中心主任吴国权介绍,自载重无人机投入使用以来,运输量最多的一次是在一次打火行动中,两台无人机轮流充电飞行,成功输送了60桶、每桶重20斤的水。据悉,该型号的无人机于今年5月份正式投入使用,目前在大兴安岭地区有两台正在进行试点应用。
鲁智勇说,人防与技防结合,可以确保林区一旦发生火情,80公里半径内可就近调度200至500名扑火队员。今年5月21日的塔河林业局樟岭林场757高地北雷击火、6月2日的呼中林业局呼源林场957高地雷击火,就是通过“无人机+应急指挥通信车+卫星地面便携站”,将火场视频图像实时回传指挥部,初步实现了火场前指、县防指、地防指的三级全过程、可视化指挥。
对于未来,王明玉表示,建立一个比较完整的雷电探测网,可以实时对雷电的发生位置、发生时间,还有一些特性进行监测。在发现方面比过去提前很长时间,因为发现得早,在雷击火比较小的时候就可以完成扑救。目前,大兴安岭林区共安装了19套全波形三维闪电定位仪、8套雷击火火险监测站、5台大气电场仪。其中,大气电场仪首次应用于我国雷击火的监测预警。对大兴安岭,将继续研发有人机和集群无人机协同巡护与联动识别技术,实现雷击木定位距离平均精度小于260米。
“今年大兴安岭林区总共发生了81次由雷击引发的森林火灾,其中80起都在24小时之内被扑灭,充分说明防控工作扎实有效。”国家林草局防火司相关负责人表示,面对严峻的森林防火形势,国家林草局高度重视,从5月10日起派包片指导组深入到林区,督促指导地方提前做好防雷击的准备;与应急部组成工作组,直接深入到一线火场,协调指挥扑救;跨区协调组织兵力的调动,协调4架飞机奔赴火场执行扑火作业;动用了大型无人机彩虹-4,进行了跨区夜间巡护。在大兴安岭林区火灾爆发期内,国家林草局还向内蒙古和大兴安岭林业集团提供了1300多万元的防火物资,保证扑火过程中物资的使用。近一段时间,大兴安岭林区迎来了降雨,温度也持续下降,在技防加人防的协同守护下,雷击火的发生率基本上得到了有效控制。
人防与技防是大兴安岭林区安全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