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绿色中国融媒体记者 耿国彪
2021年4月13日,在福建省三明银保监分局和省联社三明办事处的指导下,沙县农商银行向富口镇白溪口村林农杨金德发放首笔“福农·碳票贷”。“从事林业几十年,从没想到空气也能这么值钱,而且还能贷款。”杨金德激动地说。
林改让山林焕发活力
为深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福建省沙县农商银行创新推出“福农·碳票贷”。即通过成立“村级碳基金”,林农以三明林业碳票作为反担保,代替村级融资担保基金担保贷款所需保证金,贷款出现风险时,“村级碳基金”收购反担保碳票,并由政府引导需要“碳中和”的企业和单位优先购买此类三明林业碳票,盘活林业生态资源。
这是福建省三明市沙县区打通金融进山入林的一个生动探索。
2016年,沙县区创新了“一评二押三兜底”机制。一评就是建立一套评估体系,从源头上把控风险;“二押”就是为林农贷款增信提额;“三兜底”关键是成立了国有收储公司进行兜底,万一出险,由该公司代偿,这就解除了银行的后顾之忧,银行放贷积极性不断提高。
在此基础上,沙县区拓展林权抵押贷款品种。过去仅限于成熟林,2016年拓展中幼林、毛竹林等贷款抵押品种,贷款期限也从1至3年延展到15年。2017年,针对小而散的林权,简化程序,推出免抵押的信用贷款“福林贷”,普惠中小林农。2021年,创新升级“福林·抵押贷”“福林·林票贷”,贷款年利率降低1/3,贷款期限延长至30年。
我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是“继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中国农村的又一次伟大革命”。
这场改革始于福建。2002年,福建在全国率先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将集体林地“分山到户、均林到人”。从此,广大山林有了主人,林农有了积极性,“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20多年来,福建始终牢记嘱托,坚持问题导向,不断开展创新实践,接续作答“山要怎么分”“树要怎么砍”“钱从哪里来”“单家独户怎么办”等问题,充分调动广大林农积极性,解放和发展林业生产力,促进林业发展、林农增收和林区和谐。
我国自2008年全面启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来,各地各有关部门创新制度机制,完善政策体系,开展先行先试,推动各项改革任务落地见效,促进森林“水库、钱库、粮库、碳库”“四库”功能有效释放。截至目前,集体林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运行机制基本建立,形成了集体所有、家庭承包、多元经营的格局,全面实现“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全国集体林森林面积21.83亿亩,比林改前增加37%;森林蓄积量93.32亿立方米,比林改前翻了一倍;集体林地亩均产出300元,比林改前增长3倍多,呈现出生态美、百姓富的双赢局面。
三明林票 符超 摄
小小林票激活沉睡林地
不砍树也能致富,好空气也能卖钱。在福建省三明市,林票、林业碳票是两张家喻户晓的“票据”。
作为全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策源地之一,三明市近来持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创新推出林票、林业碳票,不仅保护了绿水青山,也有力拓宽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通道,富了万千林农。2023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方案》,推广多项福建林改经验,并明确支持福建建设全国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先行区。
从20多年前将集体林地“分山到户、均林到人”到近年来开展以多方得益、多式联营、多重服务为主要内容的“三多”改革试点工作,福建始终坚持先行先试,持续将林改向纵深推进,在放活经营权、优化林权管理、推进规模化经营、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拓展林业碳汇、推进金融创新等方面积极探索创新,持续为全国深化林改探路子、出经验、作示范。
记者行走在福建省三明市,目之所及,满眼皆绿。清晨时分,三明市沙县区富口镇白溪口村一处林地凉风习习,沿着林间小路拾级而上,一株株杉木茂密挺拔、整齐排列,耳畔不时传来鸟叫虫鸣声。
望着眼前的这片山林,白溪口村村支书黄辉感慨不已。他告诉记者,白溪口村共有林地2.3万亩,前些年,因当地村民大都外出经商、务工,村里不少林地一度处于失管状态。未曾想,一张小小的林票,激活了这片沉睡的林地。为破解森林资源难变现、集体林质量难提高等问题,三明市2019年启动林票制度改革试点,鼓励国有林业企事业单位将与村集体、林农合作共有的林权份额化、价值化,制发成可流转、可质押的收益凭证。
依山傍水的三明市 常口村 符超 摄
白溪口村是当地较早启动林票改革试点的行政村。2019年,该村将主伐后的693亩山场与沙县区官庄国有林场合作经营,共制发林票72万元,村民每人分到300元林票。
“林票如同原始股,与国有林场合作经营后,林场包下了造林、护林的任务。村集体和村民的林地不用亲自管,但该得到的收益,一点也没少。”富口镇副镇长邓享尧说,按照林票制度设计,如果林农中途退出合作经营,林场将按照3%的年利率,对林票进行兜底回购。
2021年,白溪口村林农杨孙忠与官庄国有林场签订了124亩林地的合作经营协议,并获取相应价值的林票。随后,兴业银行三明分行主动上门,向其发放149万元贷款,用于流转林地、购买苗木扩大生产。
“把林地交给专业团队管理经营很放心。”杨孙忠算了一笔账,自己管理的林地出材率平均每亩只有约8立方米,交给国有林场管理后,出材率增长不少。
就这样,林票变成了“绿钞票”,森林成了“活银行”。据三明市林业局统计,截至目前,三明市累计制发林票总额7.68亿元,惠及近8万人,全市有411个村开展林票制度改革试点,试点村通过收取林地使用费等,村集体增收5万元以上。
林业碳票,是三明建立在林票之上的又一创新。2021年3月开始,三明市探索构建林业碳票,采用“森林年净固碳量”作为碳中和目标下衡量森林碳汇能力的基础,开展碳汇计量评估监测,对符合条件的林业碳汇量签发林业碳票。跟林票一样,林业碳票也享有交易、质押、兑现等功能。
“不砍树也能致富,好空气越来越值钱。”2021年5月,全国首批林业碳票在三明市签发。三明市将乐县高唐镇常口村的3197亩生态公益林折算成碳减排量12723吨,卖出14万元,村民人均分到150元。高唐镇常口联村党委书记张林顺说:“钱虽然不多,但意义深远,更加坚定了我们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决心。”
如今,依托护林带来的好生态,常口村大力发展生态漂流、森林康养、观光农业等产业,村集体和村民收入稳步增长。张林顺介绍,2023年,常口村村集体收入215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3万元,村民真切感受到了“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
在三明,从林业碳票中获利的村庄不在少数。4月28日,黄辉喜笑颜开——村里刚收到一笔来自上海的10万多元的转账。不久前,白溪口村3000多亩生态公益林被折算成碳减排量16912吨,卖了10.89万元。黄辉说:“这数额相当于村里每年为村民购买农村养老保险的支出。”
截至目前,三明林业碳汇已经实现3000万元交易金额,林业碳汇产品交易量和交易金额均位居全省前列。
“2023年,三明市森林覆盖率77.12%,全市农民人均涉林纯收入超过7600元、约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三明市林业局局长陈平说,下一步,三明将不断健全林权、林票、林业碳票等交易机制,持续深化场村合作、村企合作,推动分散林地有效整合、集中经营,促进村财稳定增收、林农持续获利。
活了机制,强了产业,富了百姓,美了生态,转了观念。20多年来,在福建,源于林改,一个个成效逐步显现。
福建林业产业总产值从2002年的635.9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7651亿元,是原来的12倍,位居全国前列。福建林改赋予农民更多发展机会,2023年,全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7万元,同比增长6.9%。2002年以来,福建累计完成植树造林4181.5万亩,森林覆盖率净增4.6个百分点,达65.12%、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森林蓄积量净增4.46亿立方米,达8.1亿立方米,翻了一番多;植被生态质量和生态文明指数均居全国首位。
相关专家指出,福建林改从“两权分离”到“三权分置”,促进多方得益。在明晰产权、承包到户,实现林地所有权和承包权“两权分离”的基础上,福建积极推进林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工作,并规范林权类不动产登记、加快林权流转,从而放活林地经营权,让林农、集体、企业、社会多方得益,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从“砍树卖钱”到“多种收益”,促进可持续经营。从确保林农经营自主权、处置权、收益权入手,福建通过探索人工商品林采伐改革、调整优化生态公益林布局、强化生态保护修复,从而促进森林可持续经营,提高经营收益。从“守着金山银山”到“盘活万重山”,促进资源变资产。福建积极开展林业投融资改革,通过强化金融创新、强化引资入林、强化风险防范,让青山变金山、绿树变活钱、资源变资产。从“分山到户”到“多式联营”,促进适度规模经营。福建坚持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保持林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的基础上,通过积极培育多元新型经营主体、开展多种形式的股份合作、加强林农的统一服务等,有效解决林农单家独户面对大市场问题。从“单一林业”到“多功能林业”,探索生态价值实现。从木材生产为主向体现“四库”作用,发挥森林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多功能林业转变,福建在拓展和厚植生态优势的同时,突出产业化利用、突出生态化补偿、突出市场化交易,通过探索生态价值实现机制,促进“生态美、百姓富”有机统一。
2024年2月,福建省委、省政府印发《福建省建设全国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先行区实施方案》,为福建着力建设全国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先行区、促进林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具体规划、指明了前进方向。
福建省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策源地和全国深化集体林改先行区,福建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勇于先行先试,不断巩固拓展改革成果,加快建设全国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先行区,继续为全国深化林改提供更多“福建经验”。
多措并举提升发展“含绿量”和 生态“含金量”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
国家林草局数据显示,截至目前,集体林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运行机制基本建立,形成了集体所有、家庭承包、多元经营的格局,全面实现“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目前,集体林地明晰产权、承包到户、勘界发证工作顺利完成,全国发放林权证1亿多本。林权纳入不动产统一登记,林权保障体系更加完善。专业大户、家庭林场、林业专业合作社、林业企业等林业新型经营主体蓬勃发展,总数近30万个。
国家林草局发改司负责人表示,目前,我国林业产业从“一木独大”转型升级为“多业并举、融合发展”,形成了经济林、木竹加工、旅游康养、林下经济4个万亿级支柱产业。集体林业带动4700多万农民就业,集体林地亩均产出约300元,比林改前增长了3倍多。
8月13日,湖南省怀化市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与厦门大宗商品交易协会进行3700吨林业碳票交易签约,实现了跨省第一笔碳票交易。
靖州是典型的“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水域加庄园”山区林业县,森林覆盖率达76.04%。该县总碳储量高达2243.66万吨,人均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达14.97万元,最高区域达46.42万元,位居湖南省前列。近年来,靖州深入践行“两山”理念,着力打通“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双向转化通道,2022年成功获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创新推进集体林地“三权分置”改革入选“中国改革2023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
“此次林业碳票跨省交易,是靖州在林业碳汇经济领域的又一次突破。” 靖州县发展和改革局党组书记、局长易坚表示,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将林业碳汇资源转化为可交易资产,不仅增加了当地林农收入来源,也促进了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同时还推动了区域间经济合作与交流,为靖州乃至湖南省生态文明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湖南省林业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胡锋表示,截至2023年底,湖南省森林覆盖率达53.15%,森林蓄积量达6.55亿立方米,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86.87%,湿地面积2056万亩,林业产业总产值达5371亿元;湖南2023年全年森林生态系统生态服务价值量12632.68亿元。湖南将紧密围绕双碳目标和林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紧扣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目标任务,推进森林质量提质增效,提升林业固碳增汇能力,着力构建湘林碳票政策体系,聚力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在全省打造生态价值实现机制的林业优质样板。
进入8月,在广东省首个高标准“五化”油茶示范基地——茂名市国有荷塘林场油茶基地,油茶进入了挂果期。林下,一排排冬瓜藤蔓肆意生长,今年首批冬瓜也迎来采摘期。“我们利用林下空间开展复合套种,探索了‘油茶+N’新模式。”荷塘林场负责人崔毅介绍称,目前该林场建设油茶示范基地300亩,种植国家良种油茶苗1.8万株。为破解油茶“抚育周期长、投入成本大、产业效益低”难题,林场在油茶林下套种经济林木作物,综合利用林地资源、“以短养长”,实现当年投产、当年或次年创收。
荷塘林场副场长邹剑强称,“油茶+N”的套种形式让林农真切看到集体林地经营的“钱途”,增强了林农参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信心和积极性。
2022年以来,荷塘林场向周边村集体提供集体林地托管服务,村集体将林地委托给林场经营管理,由林场负责实施造林、抚育、管护等工作,林场和村集体按比例分配林木收益,实现林场、林农共同增收。2023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启动国有林场试点建设,将荷塘林场列入试点名单。
作为广东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探索先行示范区,茂名市近年来积极探索“林场+村集体”“林场+林场”“林场+企业”三大合作经营模式,为12个市属国有林场改革发展开辟新路径。同时,持续加快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步伐,通过“村集体+合作社(企业)+农户+基地”“企业+基地+农户”等经营模式,提高林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此外,茂名围绕本地特色林果产业,创新林权抵押模式,推出“橘红贷”“荔枝贷”“李贷宝”等金融信贷产品,累计发放贷款超过6亿元。
目前,广东省新型林业经营主体经营林地面积1893万亩,约占全省集体林地面积近13%。全省通过积极培育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引导推动集体林业适度规模经营,大力推广并形成“龙头企业+林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利益联结机制,截至2022年底全省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带动了182万名农民就业,促进集体林重点县农民人均年增收3370元。
广东省林业局有关负责人称,广东将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发展林业适度规模经营,推进森林可持续经营,推动林业产业大发展,提高林地产出率,不断促进森林资源增长、森林生态质量提高、林区发展条件改善、农民收入增加。
8月底,全国首笔林业经营收益权质押贷款在江西省赣州市崇义县发放,拿到贷款的是崇义县某农业公司负责人周兆信。
福建省洋口林场选育的杉木新品种 黄海 摄
周兆信说:“在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之前,林下经营权益不明确,我只能是在自己的山场小规模养殖。今年政府在推行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上,给我们这种从事林下经济的人颁发了林业经营收益权证,我用这个证办理了60万元的质押贷款,让我有了底气把公司的规模扩大。我们现在有300亩养殖‘竹乡飞鸡’的项目基地,现在又新建了几间鸡苗培育的厂房。公司现有存栏5000多只鸡,今年要突破2万只的养殖规模,经济效益要达到300万元以上。这60万元贷款对我来说就是‘及时雨’,公司不仅能够扩大养殖规模,还能从源头上确保鸡的品质和口感。”
崇义县林业局局长黄学鹏介绍,今年6月,《江西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先行区建设方案》印发,在全国率先提出探索建立林业经营收益权证制度。崇义县作为江西省30个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先行试点县之一,成功颁发了5本林业经营收益权证书。通过与金融机构的衔接,促使农业公司利用林禽养殖收益权,经第三方机构评估,向银行申请发放全国首笔林业经营收益权质押贷款60万元,为经营者解决发展资金瓶颈问题,也为社会资本进山入林开创了融资新路径。
最近,在重庆市丰都县召开的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推进会上,丰都县政府相关负责人为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丰都支行授予“丰都县林业专营支行”牌匾,标志着重庆市首家林业专营支行在丰都落地。截至目前,丰都县林权抵押贷款余额已达3.03亿元。
在建立健全林业确权、抵押登记、评估、交易流转和政府回购等市场调节机制的基础上,人行丰都营业管理部积极引导银行机构创新开发林业信贷产品,精准对接林权抵押等业务,支持丰都县林业产业发展。同时,搭建“线上+线下”立体化申贷格局,全面推广“长江渝融通”普惠小微线上融资服务平台,打通林业企业“扫码申贷”线上通道;依托民营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首贷续贷中心和金融服务港湾入园入企开展金融政策宣传、融资对接、培育辅导等工作。目前,三峡银行丰都支行完成对该县油茶基地建设项目授信7900万元,现已发放贷款5900万元;农发行丰都支行完成对该县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一期)授信12.5亿元。
时值盛夏,记者走进甘肃省陇南市成县王磨镇林口村。远眺,万山叠翠,风光旖旎;近观,山清水秀,凉爽舒适。徜徉于此,一幅幅生态画卷令人赏心悦目,让来这里的游客不仅能“深呼吸”,还能“畅快游”。
“今年政策放开了,我们一家在门前山上采收栓皮,一天能采200多斤,能收入200多元,近一个月已收入10500元。”王磨镇祁坝村村民张世红说。据统计,目前赵坝林场林副产品营销中心已收购出售栓皮60多吨,销售收入达20多万元,直接带动当地100多户群众户均增收8000多元。
2024年,成县被确定为甘肃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县。依托丰富的林副产品资源,成县聚焦林业增效、林农增收,按照“一结合、两放活、两带动、两增加”的思路,以国有林场为主体,积极探索流转、入股、托管等合作方式,引导林区群众大力发展林副产品经营加工,着力盘活用好森林资源,积极探索国有林场带动村集体经济共同发展的新路子。
“在林改试点过程中,我们林场先行先试,大胆探索,采取国有林场+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由赵坝林场和二郎乡庄子村合作经营,组建林副产品加工营销中心,由林场积极对接林副产品外销订单,与各村签订合作经营协议,由各村、各管护站设立收购点组织发动群众积极采收林副产品。同时,利用青岗木材资源,通过抚育间伐加工食用菌菌棒原料,统一组织对外销售林副产品,努力形成‘群众有收入、村集体有积累、林场有收益’的经营性收入分配激励机制。”成县赵坝林场场长贾新春说。
成县赵坝林场辖区现有林地总面积66.7万亩。其中,国有林52.8万亩,集体林13.9万亩,具有丰富的毛竹、栓皮、松子、生漆、山棍等林副产品资源。该林场立足优厚的林副产品资源,瞄准符合当地实际、符合百姓致富需求的地产药材、特色养殖、食用菌栽培、林副产品精深加工等林下经济,加快产业转型,向林下、林中要效益,在全力护航生态同时,努力把绿水青山的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经济发展优势,引领广大农民发展绿色经济,实现生态美、百姓富的有机统一。
“经过对周边省市林副产品市场考察对接,我们把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与国有林场森林可持续经营试点紧密结合,放活国有林场界限、放活公益林管理政策,有力带动村集体经济积累不断壮大、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增加林业产值、增加财政收入的发展思路,着力提升森林资源经营效益,努力为林业产业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成县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闫宝林说。
专家指出,我国林业发展已逐步从粗放式经营向精细化管理和向林地要效益转变。原有的家庭承包经营由于林地规模小与碎片化,大大制约了林业规模化生产和高质量发展。放活林地经营权,有助于推进林地适度集中经营,实现规模效益,提高农户收益。而对于林权四至不清、林地碎片化等历史遗留问题,在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持集体林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的基础上,应坚持大稳定、小调整,明晰村、组山界,淡化农户之间的山界,以便于整村、整组高效流转,减少因个别林权纠纷而影响整体运作。
国家林草局发布的信息显示,自2008年全国全面启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来, 集体林地明晰产权、承包到户、勘界发证工作顺利完成,全国发放林权证1亿多本。全国林权抵押贷款余额从2010年的100多亿元增长到目前的1700多亿元。各地创新发展林业碳汇,推出林业碳票、林业碳账户等新举措新办法,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林业生态建设。
国家林草局发改司负责人表示,集体林改激发了农民扩绿、兴绿、护绿的积极性,集体林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实现持续“双增长”,全国森林年涵养水源量达6289.58亿立方米,相当于16个三峡水库。森林储碳固碳量持续增加,我国林木植被碳储量107.23亿吨,年固碳3.1亿吨,吸收二氧化碳当量11.37亿吨,集体林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林业产业总产值超过9万亿元,形成了经济林、木材加工、旅游康养、林下经济4个万亿级支柱产业。集体林作为森林食品的主产区,集体林改秉持大食物观,增强了“向森林要食物”的发展动力。全国森林食品年产量达2亿吨,人均约130公斤,已经成为继粮食、蔬菜之后的我国第三大农产品。
“下一步,林草部门将锚定生态美、百姓富的目标,进一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推动山区林区‘含绿量’‘含金量’同步提升。积极稳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创新,加快建成权属清晰、责权利统一、保护严格、流转有序、监管有效的集体林权制度。打好促进森林‘四库’联动的组合拳,持续扩大库容、加固库体、夯实库基,进一步释放以林保水、以林生金、以林产粮、以林固碳潜力,推动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该负责人表示。
杉木收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