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  图文首页 |  《绿色中国》目录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首页 > 杂志目录 > 《绿色中国》(B)2022年第3期 > 保护古树名木 留住中华民族的文明印记
保护古树名木 留住中华民族的文明印记
作者:文/绿色中国融媒体记者 耿国彪 来源:绿色中国 时间:2024-08-27 16:14:24 浏览:3920
字体:
分享到:

苟永雄 摄

/绿色中国融媒体记者 耿国彪

近日,在四川省广元市翠云廊“交树交印”广场,千年古柏树下,一群身着明代官服的人,正以古柏保护与传承为故事,实景演绎着离任知州、接任知州走马点树、交树交印的场景。

令与会嘉宾赞不绝口、频频称奇的“交树交印”,实则是揭秘这片浩瀚无垠、全球之最的人工古柏林,之所以能够跨越世纪沧桑,依旧葱郁繁茂、备受呵护的奥秘所在。“路是官道、树是皇柏”。自明朝正德年间起,一段传奇便悄然铺展,驿道古柏的离任交接制度应运而生,植树护路之举,不仅成为官员政绩的试金石,更深深根植于剑门山区百姓心中,视为积德行善的崇高使命。明时剑州知州李璧,更是颁布“官民相禁剪伐”的严令,古柏得以免受刀斧之灾;到了清代,对每棵古柏都悬挂了带有“官”字木牌,并编号计数。及至民国,古柏保护之潮更盛,官方设立“古柏保护管理委员会”,政令频出,民间亦不甘落后,树乡约、叶叶会等保护组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共筑绿色长城。

新中国成立后,剑阁县更是秉承古训,接力传承,延续“官员离任交接”,古柏的数量与生长状况,成为衡量县乡领导政绩的重要标尺,亦被纳入自然资源审计的广阔视野。

党的十八大以来,当地完成县长离任交接2次,乡(镇)长离任交接20余次。“‘交树交印’是文化高度,社会治理的高度,是中华民族对历史、生命的态度。”在北京园林绿化科学研究院教授丛日晨看来,这也是古树名木保护制度的创举,意义深远。

古树是指树龄在100年以上的树木。名木是指具有重要历史、文化、科学、景观价值和重要纪念意义的树木。一株株古树沉淀着岁月的痕迹,一圈圈年轮记录着历史的脉络。

20152021年,全国绿化委员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了第二次古树名木资源普查。普查结果显示,我国普查范围内现有古树名木508.19万株,其中散生在广大城乡的有122.13万株,以古树群形式分布的有386.06万株,5000年以上的古树有5株。

北京潭柘寺帝王树  王英博 摄

在大自然漫长的演化发展过程中,古树名木呼吸岁月、承载风雨,能够保留下来,非常艰难。它们既是不可再生的自然遗产和弥足珍贵的生态资源,也承载着一个地方的历史记忆,更是一方百姓寄托乡愁的情感载体。在时间的长河里,人与树始终携手同行。人通过树木得到房屋、食物和劳动工具,树通过人驻守大地村庄有了情感。在人的心目中,树木与山川河流,与滋养万物的泥土融为一体,最终形成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从某种意义上讲,保护古树名木,就是保护中华民族的文明和未来。

文明的年轮 山河的印记

第二次古树名木资源普查结果显示,古树名木资源最丰富的省份是云南,超过100万株,陕西、河南、河北超过50万株。树龄在5000年以上的古树有5株,而且都在陕西境内。

一株位于陕西省黄陵县轩辕庙的古柏,相传是被尊为“人文初祖”的黄帝亲手栽植,树龄约5000多年。这棵树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至今仍苍翠挺拔,枝繁叶茂,生机盎然,以洞察世事之目抚慰着芸芸众生。千百年来,同古柏一同沿袭下来的是华夏子孙对自然生态始终如一的敬仰,是中华民族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一以贯之的追求。敬畏自然、保护生态的意识,植根于中华文明“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文脉里。

“黄帝手植柏5000多年的树龄,在当地县志以及轩辕庙古石碑上均有记载,昭示着中华民族对生态最初的认识。” 黄帝陵管理局护林负责人李小军向记者介绍,相传黄帝联合炎帝战蚩尤,建立部落联盟,定居桥山。因砍树建房、烧柴取火,砍光了附近树林。暴雨袭来,山洪卷走了很多人。黄帝悲痛万分,带头栽下这棵柏树。从此,植树造林成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之一,世代延续。

李小军在黄帝陵从事绿化养护工作已20余年,他对这里的古树如数家珍。黄帝陵所在的桥山有古柏8.3万余株,其中千年以上的古柏3.46万余株,是我国最古老、覆盖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柏群。黄帝手植柏是古柏群中最独特的一株,树高20余米,胸径11米,树冠面积190余平方米,是特级保护古树,被誉为“世界柏树之父”。

在黄帝陵古柏群中的保生柏,同样是具有5000年树龄以上的古树。保生柏位于轩辕庙西前院祭祀文化展室和书画展室之间,树高15.50米,平均冠幅12.1米,树冠南偏,生长旺盛,主干向西南倾斜16度,因其位于保生宫旧址而得名,是明代保生宫火毁后的唯一“幸存者”和“见证者”。

位于黄陵县城20多公里的老君柏,树高18.5,直径3.5米,也是陕西省树龄超过5000年的一株古树。相传,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刘彻北征朔方,得胜归来,在桥山筑“九转祈仙台”祭祀轩辕黄帝陵后,闻古商道葫芦河畔有“老君神庙”,遂驾临史家河,焚香祭拜,庙前植柏,以此铭志,赐名“老君柏”,备受庙持百姓呵护。后“老君庙”垮塌,“老君柏”仍傲然屹立,百姓愈加敬仰,呵护备至,誉之“神树”也。

仓颉手植柏位于渭南市白水县仓颉墓冢的东北侧,是一株树龄5000年以上的古树。这株古树至今枝繁叶茂,高逾16米、腰围7.8米、根围9.9米,树纹像奔腾的河流。这株古树相传为原始象形文字的创造者仓颉去世前选择墓地时,亲手栽植这株柏树作记号。有学者叫它文化之源,被誉为“文明之根”,也叫长寿树。

据介绍,仓颉庙的院子里有48株古柏,其古柏群与黄帝陵古柏群、山东曲阜孔庙古柏群并称为“中国三大古庙柏群”。

在秦岭南麓洛南县页山脚下,还有一株5000余年的秦岭古柏王,是“洛南八大景观”之一。页山大古柏树高23.16米,比黄帝陵轩辕柏高3.1米;胸径也比轩辕柏粗0.73,平均冠幅25.7米,是秦岭发现的最大古侧柏。清道光三十年商州知州曾写下《页山古柏记》;198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家参观大古柏后认为,它生长于原始社会,距今已数千年。

妙态千姿的古树名木是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是森林资源中的瑰宝,是有生命的文物,具有重要的生态、历史、文化、科学、景观和经济价值。而对古树名木的保护,古已有之。

元朝泰定二年(公元1325年),泰定皇帝也孙铁木儿获悉轩辕黄帝庙殿宇被歹人破坏,大怒,亲自口授一份蒙语圣旨,派飞骑将圣旨送往陕西,严禁破坏黄帝庙宇建筑设施,禁止砍伐周边树林。刻录泰定帝这道蒙语圣旨的碑文保存在黄帝庙碑林里,这是有史料记载的第一份保护黄帝陵(庙)朝廷法令。

如今,在黄帝陵每株古柏都有电子档案,专职古柏管护队每天24小时不间断巡护,并建设了独具特色的古柏消防系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科研院所的专家长年对古柏群开展病虫害常态化监测,林业专家“一树一策”开展复壮保护……

从四川省梓潼县城出发前往七曲山,靠近水观音景区的山坡处,有一座瓦口关关隘。站在关隘向下望去,可见山坡下一段凹凸不平的古道,经过岁月的洗礼,古道石头上长满了青苔,周围大树的树根破土而出,随后又把根系深深扎进土里。“关前保存下来的这段古道,就是金牛古蜀道遗址。”七曲山工作人员说,这条古道上留下了唐代大诗人李白、北宋中期文坛领袖苏轼等名家的足迹,他们都是通过这条古道走出蜀地,走向远方。

虽然大部分古蜀道已被损毁,但沿途的古柏记录下了它的存在。如今的翠云廊,境内有全国最大的纯古柏林,现存古柏20391株。其中,剑阁境内151公里,现存古柏7778株,是迄今保存最完好、存世最长、规模最大、数量最多的人工栽植驿道古树群,被称之为“蜀道奇观”“森林活化石”。翠云廊的古柏能被完整的保存下来,得益于历朝历代的保护,在明代开始颁布实行的“官民相禁剪伐”“交树交印”等制度,一直沿袭至今、相习成风。同时,当地百姓也世代共同守护这片珍稀古树林。

“历朝历代官府对古柏都有保护举措,在今天,保护翠云廊古柏就是我们的中心工作。”四川省剑阁县翠云廊古柏自然保护中心主任唐天勇介绍,2012年剑阁县成立专门的保护管理机构,专职负责翠云廊古柏管理和保护工作。

7803株古树一树一档案。另外,我们还实行‘一树一人’日常巡护、‘一树一策’科学救护。”唐天勇说,全县有1037名护林员,其中翠云廊自然保护区有专职护林员50名,主要负责日常巡护、森林防灭火、病虫害监测预报等。

老君柏

据了解,为保护好翠云廊古树群,剑阁县坚持生态立县、绿色发展,全面落实林长制,制定《剑阁县蜀道翠云廊古柏保护实施办法》,建立健全蜀道翠云廊古柏保护法治体系,为蜀道翠云廊生态保护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剑阁县还邀请四川省林科院、四川省林勘院、四川大学、川农大等科研院所专家重点对蜀道沿线古树开展全覆盖“体检”,制定复壮救护方案,按照地上环境综合治理、地下土壤改良等措施进行辨症施治。目前对全县境内古柏砌石填土3500余株,白蚁防治1800余株,支撑加固337株,复壮救护247株。

剑阁柏在翠云廊古柏中十分特别:树龄达2300年,树高27米,远看似松、近看是柏,十分珍贵。2019年,相关专家对“剑阁柏”树势、长势进行了健康和安全性检测,发现树干下部空洞严重。当地针对性地制定“一树一策”救护方案,采取抱箍加固、钢索牵引、树干防腐、树洞修复、营养补充等措施进行救护,“剑阁柏”至今长势良好。

迎客松是黄山的标志性景观,树高10.08米,树围2.24米,寿逾千年。从1981年起,黄山风景区专门设立守松人岗位,专人24小时特级护理迎客松,胡晓春是第19任守松人。胡晓春与迎客松日夜相伴,已经坚守了14年。一代代守松人,已经成为这棵松树的朋友和家人。

福州市闽侯县青口镇东台村榕树王  庄晨辉 摄

在古树名木的保护中,说不清是树木成就了人,还是人成就了树木。

2006年,胡晓春退伍回乡,在黄山风景区当起了护林防火员。2010年,胡晓春成为第18任守松人徐东明的徒弟。翌年,29岁的胡晓春接棒上岗。“做一名守松人并不是想象的那么容易,除了每天都要撰写的巡护日记,还要有气候知识、植物生长保护知识、昆虫知识、力学知识等。”胡晓春说。

“作为黄山守松人,从一开始就知道一定要耐得住寂寞,因为我一年要陪伴黄山迎客松300多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胡晓春说,寒来暑往,春去冬来,迎客松迎来了一批又一批海内外游客,而在胡晓春心里,迎客松不仅仅是一棵树,更像家中的一名长者、亲人,要像守护亲人一样守护好迎客松。

人与古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仅是古树自身附着的重要价值,也有人们内心对古树的独特情感。

在我们广袤的大地上,很多村庄里都有这样一棵树,它生长在村头或路边,与袅袅的炊烟、纵横的阡陌一起描绘出一个大写的家字。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记不清是哪一辈先人栽下的这棵树,也记不清从哪一年开始这棵树就成为了村子里每一个人的共同记忆。

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至今仍有不少人去寻根。这棵树在北方很多家族的传承中代代相传,它是中华大地民族迁徙融合的见证和记录者。明朝初期的移民大迁徙相传从这棵树开始,它也因此成为千万个家庭寻根问祖的标志。

古树掩映的故宫是我国一段皇权的象征,这些古树树荫里至今仍有皇城宫殿中忙忙碌碌的身影和封建王朝君臣宫闱的秩序。它们最初的生长是护卫和风景,现在纵横的枝叶则是一部部张开的无字史书。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自然生态与人类文明的辩证关系深刻揭示出两者命运与共、兴衰相依的规律。唯有与自然和谐相处,中国式现代化才能绿意盎然、生机无限,中华文明才能生生不息、绵延不绝。

保护古树名木就是保护我们的未来

古树名木承载着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保护古树名木是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实践,是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内在要求,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古树刻满了生物进化演变信息,是重要的遗传基因宝库,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古树能够在一个区域长期正常生长,树龄可达几百至几千年,研究其生态适应机制具有重要科学价值。伴随着人类发展史,沧海桑田,自然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而残存的古树是地理、气候等环境变化以及生物群落演变的记录者。通过对地方性古树名木资源进行系统调查,有利于重构地带性植被群落演替史。古树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古树根系庞大坚深,具有良好的固定土壤和涵养水源作用。古树树体高大,冠幅广袤,枝叶繁茂,具有明显改善周围环境的作用;很多古树遮天蔽日,与周围土壤、气候、微生物等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为鸟兽和昆虫提供了充足食物和繁育栖息场所,为苔藓、真菌、寄生类植物提供了生长温床,这些也为地球生物多样性做出了巨大贡献。古树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古树不但历经了自然界风霜雪雨,也见证了人类社会兴衰成败。它的存在常常与神话传说、历史典故、重大事件、名人轶事、乡风民俗、文化古迹等紧密联系。古树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天人合一朴素生态观的重要载体,是当代乡愁的寄托者。古树具有重要的景观价值。长时间的成长,使古树形态各异,有的苍劲挺拔、雄奇伟岸,有的古朴虬劲、昂然向上,有的枯木逢春、沧桑历尽,有的相依相偎、相伴而生。古树所具有的“苍、古、劲、朴、奇”极具景观价值和美学价值,是亮丽的风景线,是生态旅游资源的瑰宝。古树还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直接经济价值包括古树的花、 果、枝、叶、根、树皮的食用和药用价值。古树生长周期长,数量稀少,其产品更加珍贵,比同类树种的经济价值更高。

加强古树的保护和修复,是历史的要求,也是新时代林业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进步、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更是充分发挥古树价值的基础和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古树保护越来越受到关注。各地组织开展古树名木保护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各地积极探索古树名木及其生境整体保护,创新古树资源开发利用新模式,开展了古树主题公园、古树保护小区、古树乡村、古树街巷、古树社区等建设试点工作,旨在通过生态保护、文化传承发挥古树资源更高的价值。

“近年来,国家林草局高水平高标准推进古树名木保护工作,组织完成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普查,新修订出台的《森林法》首次在法律层面将保护古树名木列为专门条款,17个省份出台了地方性法规;会同公安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连续组织开展打击破坏古树名木违法犯罪活动专项整治行动,联合国家文物局等部门统筹做好文物保护与古树名木保护;连续举办两届全国古树名木保护科普宣传周活动,组织开展“双百”古树推选等特色宣传活动。”国家林草局生态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国将每10年组织开展一次古树名木资源普查,适时开展补充调查,掌握资源底数和管理状况,对古树名木建档立卡。

绵延三百里的翠云廊,古木参天,历经千年风霜而屹立不倒,然其生长之路,却布满荆棘与挑战。树干高大、树干脆性大、油性含量高,极易被虫害、火烧、雷击、风折。广元市剑阁县委书记杨祖斌介绍,剑阁县为古树焕新“装备四件套”,通过“做体检”、“套马甲”“做微创”“穿靴子”来守护这来自两千年前的绿意。

据介绍,剑阁县探索推出古树名木保护“六防”工作法。何为“六防”?杨祖斌娓娓道来,即“防火灾、防雷击、防风雪、防病虫害、防水土流失、防人为破坏”。具体而言,便是打造“智慧树”综合管理平台,集森林火灾预警、病虫害监控、生态环境监测及古柏健康监测于一身,如同守护者,时刻关注着每一株古柏的细微变化,确保它们能够茁壮成长,生生不息。更是借助激光雷达、无人机等尖端科技,构建全真“模拟库”,通过3D扫描技术,对古柏的树势、长势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健康与安全性“体检”,将全县确认的7778株古柏逐一建模并纳入数据库,实现数字化、精细化的管理。

古树保存着弥足珍贵的物种资源,它们对当地的光热水土条件,有极强的适应性,是选择苗木树种的可靠依据,也是开展杂交育种的最好母本。让李小军印象最深的是10年前,黄帝手植柏的种子落到地面上,奇迹般地长出3株新苗,其中一株长到14厘米。他说:“这说明5000多岁的侧柏仍然有繁殖能力。每年我们收集到它的种子,有一部分的颗粒是非常饱满的,这是它在自然状态下繁殖能力的重要证据。”

2016年中秋,黄帝手植柏其种子搭载长征2号运载火箭遨游太空返回。“黄帝陵苗圃里现在有180多棵太空育种苗,长势良好,有些已经2米多高。通过太空种子繁殖育苗,更好地延续了黄帝手植柏的基因,彰显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强大生命力。”李小军自豪地说。

广西自2019年开始开展古树名木保护与乡村旅游、地理产品标志申请、古茶树品牌相结合的提升工作,提高地方对古树名木调查与保护的积极性。4年来,各市县自筹资金,开展古树名木保护与乡村旅游结合、古茶树挖掘与调查、经济林地理产品标志建设,康复了一批古树,新增古树约1.3万株,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距桂林市90余公里的平乐县榕津古镇,始建于宋绍兴元年(1131年),距今已有近千年历史。上千年古街至今保存完好,古榕成群相拥,塘泽星罗棋布,古街、古榕和明珠般的塘泽相映相辉,“十榕九井八桂十三塘,两河一渡三上岸”,构成了岭南古圩特有的景致。古圩因此而得“榕津”美名,榕街古镇已溶入大桂林旅游圈,成为重要旅游景点。作为全国的八角主产区,广西全区八角栽培面积达35.5万公顷,产量和面积均占全国的85%以上。六万林场八角古树群是全广西唯一的八角古树群,也是八角古树最多的地方。玉林市香精香料协会,在玉林市林业局支持下,根据古树群调查资料,申报知识产权,2022年玉林八角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显著提高了玉林市八角知名度,与此同时保护了这群古树。

广东省积极建设100个绿美古树乡村,通过古树公园、绿美家园和绿美古树乡村廊道的形式,规划建设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的美丽乡村,恢复“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自然生态,将古树保护、文化传承和生态理念融入乡村建设,让古树、古村、古桥、古井和古驿道述说沧桑历史,为乡村建设赋予文化灵魂,从而实现乡村经济、生态建设和文化振兴的有机融合。

浙江省根据自身古树条件,创新工作方式,以保护促发展,以“古树公园”建设为主体,大力推进古树保护和村庄美化、乡村旅游的有机结合。全省打造了200 多个古树主题公园,点缀了村庄,留住了乡愁,带动了民宿旅游,促进了一方乡村经济发展、文化振兴,给当地农家乐、共享农屋、“微民宿”等带来翻倍的经济收入,成为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金名片。

725日召开的全国古树名木保护工作现场推进会前,国家林草局批准了浙江绍兴柯桥区、湖南双牌县、四川剑阁县、陕西黄陵县开展古树名木保护试点,旨在围绕科学保护、文化传承、合理利用等方面积极探索创新方法、可行路径和典型模式,为全国提供可供学习借鉴推广的经验做法。国家林草局将在资金、项目、技术等方面给予支持指导,并对试点成效开展跟踪评估。

为推动新时代古树名木保护再上新台阶,国家林草局要求,各级林草主管部门要注重统筹全面保护与分类施策,严格保护古树名木及其生境,实行“一树一策”“一群一策”科学救治和保护措施。建立健全法治和政策体系,编制保护规划,建立普查鉴定、管护巡查等制度,修订完善技术标准,构建起古树名木保护制度体系的四梁八柱。挖掘阐释古树名木历史文化内涵,淬炼符合时代精神的古树故事、古树文化,强化宣传引导,增强公众保护意识。各级政府落实属地管理主体责任,各级绿化委员会加强组织协调,形成保护合力,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保护和开发利用,推动形成人人关心、支持、参与古树名木保护的 局面。

“下一步,国家林草局将会同有关部门全力推进《古树名木保护条例》出台,制定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实施办法等配套政策。推动古树名木保护纳入各级林长制督查考核体系,进一步加强审批监管,严格执行林木采伐、移植等管理制度,强化死亡古树名木处置管理。构建多元化投入机制,完善古树名木保护纳入义务植树尽责形式的路径。积极探索古树名木保险制度,建立古树名木保护市场化风险分担机制。加强古树名木智慧管理系统应用,不断完善资源数据库。传承历史文化,讲好中国古树名木故事。”国家林草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呼吸岁月、见证历史的古树,每一道年轮昭示着一个春秋,也诉说着一个故事、一份情怀。持续加强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推动古树名木保护工作发展,必将让更多的古树名木在中华大地上健康生长,让美丽中国绿意更浓。

广东新会小鸟天堂古榕树  黄永照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