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  图文首页 |  《绿色中国》目录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苗自孔林来
作者:文/陈新森 来源:绿色中国 时间:2024-08-05 12:56:29 浏览:3554
字体:
分享到:

/陈新森

微风轻拂,山野静谧,阵阵草木的馨香混合着泥土的气息四处弥漫,一棵采自山东曲阜孔林的楷树苗,在婺州南宗——浙江省磐安县榉溪村孔若钧墓前,被虔诚而躬敬地植下。

国际博物馆日这天,孔子第79代嫡长孙、至圣孔子基金会会长、孔子博物馆首席名誉馆长孔垂长和当地孔氏后裔一起登上榉溪村边的钟山,为新植的楷树苗培土,并将从曲阜孔府故井与榉溪宋代古井取来的井水合汇在一起,缓缓浇灌到树苗上。经过长途跋涉的楷树苗没有“水土不服”,郁绿葱茏的枝叶,昂扬地展开在广阔的晴空里。

山脚,便是不舍昼夜的桂川。溪边,便是子孙绵延的古村。两棵圣树,种在燕山上,种在桂川旁,也种在孔氏南宗族人的心田。我要为它抒写,为它歌吟,为它记录蓬勃的绿色期待。

孔垂长及榉溪孔氏后裔给楷苗培土

曲阜磐安,千里之遥。早在890多年前,就有一棵来自曲阜的桧苗植于燕山脚下,吮吸大地精华,饱受风霜雨雪,如今已长成一棵需四人合抱的参天古树,躯干色如红铜,叩之有声,它高耸挺拔的树干上铭刻着榉溪的历史沧桑,记录着先贤的筚路蓝缕。

时逢初夏,树叶新绽,枝黑叶茂,树冠如一块巨大的绿幔从高空罩了下来,密匝匝,绿森森,人站树荫下,有种天然的阴凉。鸟雀在枝柯间啁啾,阳光从叶缝间渗漏,我在树下驻足、端详,生出满腔的思绪与无限的畅想。先贤有诗赞曰:“磐麓开莲花,北里连乔木。地脉蕴仙灵,天光照幽谷。秀发鲁林春,吉应藤门福,宅兆佑神功,孙枝长馥郁。”这棵来自北方鲁地的树就像神灵一样,护佑着这片绿汪汪的土地,以及土地上的子子孙孙。

楷树苗捐赠证书

这棵古桧树是孔若钧儿子孔端躬的手植树,谁又能想到,树的命运与人的命运竟会如此紧密地交织在一起。

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金兵入侵中原,京都沦陷,宋高宗被迫南渡。孔子第47代裔孙孔若钧和哥哥孔若古、儿子孔端躬,随同衍圣公孔端友及近支族人护送宋高宗一路南下。孔若古、孔端友背着孔子夫妇的楷木像,徙居三衢,史称“孔氏衢州南宗”。而孔若钧及其长子大理寺评事孔端躬闻知孔端友业已定居,便辞驾从台州章安镇赴衢会合,不料经过榉溪时,孔若钧因身患重疾,卧床不起,想起家国变故,不禁涕泪纵横,满腹酸辛:“国否时危计致身,岂知今托栗山滨。庙林惆怅三千里,骨肉飘零八九人。顾影空高鸿鹄志,违时惊现梅柳春。皇天悯我斯文裔,净洗中原丑虏尘。”带着无奈和遗恨离开了人世。

离开曲阜时,孔端躬有种此去经年,前途未卜,恐难回桑梓的预感,就去孔林挖了一桧木苗,携带身旁,心中暗忖:“此苗在何地生根,即我氏新址也。”遂所到之处即埋于地,走时拔起带走。因父病客居榉溪时,端躬将带来的桧木苗植于北山之麓,待料理完父亲后事,桧苗已萌发根芽,他仰望苍天,长叹一声——此乃天意。并写下诗句:“流寓他乡旧虑忘,重逢道眠示青囊。山回天马金鞍应,水绕虹桥玉带长。自信尼山通地脉,还起申甫起家祥。儒林世泽垂永久,不啻牛眠跳马岗。”孔端躬为父守孝三年,辞官为民,带着族人定居榉溪,与山野草木为伴,过上了耕读传家、归隐田园的山居生活。

圣水浇灌楷苗

古桧树一旁就是孔端躬的灵墓,人从曲阜来,树从孔林来,一路相随,生死相伴。树见证了太多的历史,树储存着难忘的记忆,树用鲜活的方式,向我展开时光深处的历史画卷——几百年来,婺州孔氏后裔隐居深山、弘儒传道、开枝散叶的传奇故事。

榉溪是个山谷盆地,四周青山相拥,中间一片平畴,桂川终年流淌,有石桥数座相携南北,村庄沿溪而建,山环水绕,景致迷人。《榉溪宅图记》这样描述,“过岩桥,陟松亭,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古所称避世桃源,何以加焉。”“爱其山水之秀,爰卜宅焉”“见其山高水长,泉香土沃,弃华衮之荣,而优游自在,屋于钟山之下而居焉。”孔端躬在榉溪安家后,此时的他已不在庙堂之高,而在江湖之远了,且处于“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的悲凉之中,仍“继承圣祖遗风,恪守祖训,尊师重教,设书院,授生徒,代有文人名儒,达官显贵,人才辈出。”宋宝祐二年(1254年)理宗追端躬之功德,朝廷恩赐照衢州南宗家庙例,敕建榉川孔氏家庙,并赐“万世师表”金匾。只可惜,这块金匾在“文革”时被毁。由此形成南渡后阙里北宗、衢州南宗、婺州南宗的三宗鼎立的格局。

榉溪孔氏家庙

站在孔氏家庙门前,发现这里的建筑都是坐南朝北,寓意着南迁族人心向北方,时刻念记阙里,对齐鲁大地深情眷恋。现存家庙为明清时的建筑风格,还保留着宋元明清时期所建家庙的础石、旗杆石以及一些砖块。当天,举办了由孔垂长先生主礼的崇圣仪式,向至圣孔子上香、献爵,榉溪孔氏族人分别至于孔若钧、孔端躬神位上香、献爵。恭读崇圣辞后,在场全体人员正衣冠,向孔子塑像行三鞠躬礼。而在家庙毗邻的景秀堂,一场由孔子博物馆组织的“大哉孔子展”向八方来宾叙说着“孔子的一生”“孔子的思想”和“孔子的影响”,为擦亮婺州南孔文化标识注入了新活力。千百年来,孔子及其创立的儒家学说正心明志,影响深远。孔氏家庙自然成了后世追缅先贤、弘扬儒学的庄严场所,敦敦儒风,熏陶渐染,成为婺州乃至浙江的文化基因,并由此辐射到更广阔的江南地区。

孔氏家庙内有一副对联,上联为“脉有真传尼山发祥燕山育秀”,下联为“支无异派泗水源深桂水长流”,联中的尼山、泗水皆在曲阜,而燕山、桂水则在榉溪,巧妙地嵌入了两地的山水之名,阐明了榉溪与阙里之间的深厚渊源。史上“婺州南宗”有6次规模较大的北上谒林活动,留下了衍圣公和曲阜宗长赠诗:“诗礼门墙久未趋,惟贤南渡有真儒。六经道脉绝邹鲁,一本华枝香婺衢。”“派出尼山本一宗,孙枝绍祖德修同。金衢岁久成家业,湖海心诚谒圣容。”以及奏疏、文凭、赠序、碑记等物证。

沧海桑田数百年,枝繁叶茂添新景。今日的榉溪,孔氏人口达千余人,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和中国传统村落,孔氏家庙也在2006年被列入全国文物保护单位。从榉溪发脉的孔氏后裔达2万多人,分布在周边11个县市13个支派93个村落,是孔子后裔江南最大的集聚地。泗婺同源,血脉相连,榉溪孔氏家庙是孔氏后裔“扈跸南渡”的历史见证,也是儒家文化在江南地区活态传承的生动诠释。

孔垂长先生饶有兴致地穿行在古村的石子路上,思鲁阁、家风馆、蓝莲坊、南宗讲堂⋯⋯每一处,都让他感受到渗透到村庄肌理与乡民血脉里的儒风儒韵,欣然题赠“孔氏一脉”书法作品。在他眼里,榉溪就是一座活着的儒家文化博物馆,这里有诗礼、仁义、忠信、孝悌,这种儒家精神的传承正是孔氏家族繁衍壮大的密码。

今年4月,孔子博物馆馆长郭思克首次来到榉溪,这座藏隐在群山深处的孔氏家庙,以及温厚敦良的乡民,深深触动了他,也感动了他。他和同仁们商议,在国际博物馆日期间,以“孔脉寻踪 礼乐和鸣”为主题,举办一次孔子博物馆走进榉溪孔氏家庙活动,让南北孔氏身手相牵,弦歌再续。

一棵从孔林来的桧苗,在燕山脚下桂水河边,一等就是三十代子孙的过往,它成了盛装历史的行囊,也成了连接南北的纽带,沐浴了八百多年风雨,依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如同孔氏家族一般,经历了无数荣辱兴衰,依然能够生生不息。这一次,它等来了北方的家人,还有他们带来的佾舞、《诗经》雅乐、儒学典籍、崇圣成人礼等,在来榉溪之前,还专门从曲阜孔府故井中恭取圣水,从孔林孔子墓附近采集了两棵编号为ZSL·JS·2024-YSM-001002楷树原生苗。楷树是孔林之特有树种,“先师手植桧”在漫长的岁月已然被人们看作孔子思想的象征,历代孔氏后裔对其非常珍视,甚至将其荣辱与孔氏家族命运联系在一起。跨越千里而来的楷树苗,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迁移,更是孔氏家族文化的一次历史性交汇,它象征着榉溪与曲阜的血脉情缘、深厚情谊,代表着儒家文化在新时代的尊崇与传承。

从此,古桧不再孤单;从此,楷树安身江南;从此,“南北两地、海峡两岸”孔氏一脉跨越数百年的记忆被重启、被融汇、被延续⋯⋯

村中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