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宋晓杰 摄/吴永君
生命的摇篮
水:万物生灵的命脉
辽宁盘锦境内,大大小小、弯弯曲曲的河流有21条之多:大辽河、辽河、大凌河、绕阳河等,还有以辽滨、三角洲等七大水库。听听这些名字,想想波光潋滟的水面,仿佛就有湿润的水汽迎面扑来。摸摸脸都是润滑的、湿软的。但这并不是盘锦海、河的全部,如果把所有闪亮的沟汊或因改道而消失的河流算在内,不知还有多少。它们或奔腾浩荡,或潺涓徐缓,最后奔流入海。
当陆路受限的时候,水路将成为另一条通途。古时候,盘锦地处辽西走廊东端,陆路沟通关内外,水路扼辽河锁钥,属于交通要塞。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盘锦不仅是历代兵家的必争之地,还是商贾贸易的必由之途。那时,田庄台镇就已成为东北三省的水陆码头,是名符其实的黄金水道。水面上舟舸往复,樯帆交错,极大地活跃了经济。但是,雾气中也弥漫着掠夺、杀气和血腥。时序更替,岁月变迁,如今呈现在眼前的是千番风物,万种风情。
盘锦是个有“油水”的地方:地下有油,地上有水。哪个城市像它一样既有滚滚油龙般男人的深沉与粗犷,又有小桥流水般女子的妩媚与婉约?这两种似乎无法同生共融的物产协调地共存于一方水土,难道不是奇迹吗?更神奇的是,它同时兼备了两种不同物质、不同文化背景的秉赋,以足够的亲和力吸引、团结着天南海北的人,这与水的个性独立又兼收并蓄何其相似。不论是海还是河,它们时而分散,时而聚集,像巨龙一样流淌在曾经荒凉的土地上;又像血脉一样,使这片土地充满了勃勃生机。
海滨湿地
湿地以及水的功劳
什么叫湿地?湿地一词,最早是1956年美国联邦政府开展湿地调查时开始使用的。在1971年《国际湿地公约》中,湿地被这样定义:“是指天然或人工的、永久性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和水域,蓄有静止或流动、淡水或咸水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浅于6米的海水区。”1982年,又进行了补充:包括岛屿或湿地范围内低潮超过6米的海域。
湿地,又被称为“地球之肾”,与森林、海洋并列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类型。它不仅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还是人与动植物生存与发展的摇篮。1992年,我国加入《国际湿地公约》,湿地总面积居世界第四位、亚洲第一位。截至2024年,我国共有82块湿地加入《中国国际重要湿地名录》。辽宁双台河口湿地(现称辽河口湿地)位列第22。
辽河口湿地,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滨海芦苇沼泽湿地,拥有大面积的碱蓬滩涂和浅海海域,是丹顶鹤、白鹤、黑嘴鸥、鹭类、鹬类及多种雀形目鸟类的栖息地和繁殖地,是丹顶鹤产卵的最南限,是黑嘴鸥种群最大的繁殖地和栖息地,是斑海豹繁殖的最南限。2005年,在《中国国家地理》主办、全国34家媒体协办的“中国最美的地方”评选活动中,辽河口湿地被评为“中国最美六大沼泽湿地”之一。2013年,中央电视台主办《美丽中国·湿地行》大型公益活动,在全国50个候选湿地中,盘锦如愿入选10个“魅力湿地”。同年,辽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荣获“十大魅力湿地”之首。盘锦以芦苇面积和“世界重要湿地”“中国最美湿地”之名,成为真正的“湿地之都”。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微风拂过水面,水澹澹兮如美目,顾盼生情。如今的盘锦,随处可见大大小小的湿地公园及微风荡漾的水面。清晨或黄昏,假日或余闲,亲朋好友湖边漫步、叙谈;三五老友河畔抛杆、垂钓。鸟儿在蓝天翩飞,花草在大地歌唱,好一派悠然自得的盛世图景!有南方朋友来游玩,见此情景惊诧地说:“真想不到,北方还有这么灵秀的地方!”
发展与保护是鸟之双翼
因油而建,因油而兴。如许多城市一样,盘锦是一座移民城市。上世纪50年代,像美国开发阿拉斯加一般,数十万石油大军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涌向这里,天当被,地当床,把滚烫的汗水和火热的青春挥洒在这片荒芜的土地上,建成了中国第三大油田——辽河油田,也因此成就了新盘锦。辽河油田的开发建设又带动了盘锦石化工业的迅猛发展,一座新型的石化城市拔地而起。黄金带、新兴、曙光、兴隆台、欢喜岭、高升……看到这些喜兴的名字就会知道,这里的人们赋予它怎样美好的希望。
但是,当石油资源渐渐成为世界的稀缺之物时,还怎么使资源型城市傲然俏立?怎样发展特色产业,使这一方人民衣食无虞?多年来,盘锦市委、市政府准确地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发展与保护并存,决不能因为发展破坏湿地。
1984年6月,国务院发布(84)国函字89号文件《关于同意辽宁省设立盘锦市给辽宁省人民政府的批复》,同意盘锦市成为地级市。算起来,盘锦市今年整整40岁了。如果把城市比作一个人,正是才华横溢、年富力强、经验丰富,可以大有作为的年纪。1985年,设立盘锦市双台河口自然保护区。1988年5月30日,国务院(国发〔1988〕30号)批准,双台河口自然保护区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划定保护区面积为12.8万公顷。为了保护湿地鸟类,在修建高速公路时,绕开鸟类保护区十几甚至几十公里是常有的事儿。虽然增加了筑路成本、延缓了工期,但巧妙地避开了鸟类生息繁衍的保护区,最大限度地还它们以安宁。
多年前,一些养殖户挖虾池时不小心破坏了环境,使原来依赖沙蚕为食的黑嘴鸥找不到食物。他们第一时间做出决断:“不能以破坏湿地生态环境为代价发展生产,这样的损失我们偿还不起!”
湿地,是大自然赐予盘锦人民的珍贵礼物。无法想象,当城市的地标不断攀升,如果没有灵动的翅膀在天空翱翔,春天该何等缺憾;如果没有婉啭的鸟鸣在耳畔回旋,湿地该多么寂寞,人类该多么孤单!
2013年,中国邮政总公司发行《美丽中国》系列邮票一套6枚,盘锦红海滩名列其中。在此,借用央视某黄金时段的广告语,作为盘锦向世界发出的诚挚邀约:“天下奇观红海滩,滨海水城辽河湾。湿地之都——辽宁盘锦欢迎您!”
湿地风光:天下奇观红海滩
红海滩,是“红色的海滩”吗?
任凭我怎样回想,仍然记不起与红海滩的第一次相会是在何时。1997年还是1998年?具体的情形与相关的细节都已淡忘,唯有惊诧、震撼永留心中。
大约是在初秋时节,我们相约去看红海滩。事先没人告诉我为什么叫红海滩,也没人描述它逼人的美丽与壮观。我在心里甚至有些埋怨一路曲曲折折的颠簸。那时,在小城,我的生活半径只有方圆四五公里,像我狭小的视野。当我懒洋洋地下车、懒洋洋地走上拦海堤坝时,顿时惊呆了!我只知道人在极度兴奋、过分恐惧时会失去语言功能,而我所面临的时刻绝非这两种,但我竟无语。
视野所及,是铺天盖地的红色,如遍野燎原的弥天大火夺人心魄。初见的人像我一样“啊啊”着,搜肠刮肚地寻找生动的汉语和修辞,可我听到的只有白痴似的一句:“太美啦!太美啦!”
面对人间美景,什么语言不是赘物?我仿佛忽然到了一个神话世界,有一种力量在悄悄聚积。远方,天地相间的所在,散散淡淡的云朵忽开忽合,数点帆影仿佛贴着曾经的梦境。天水一色,虚实共融。几道弯弯曲曲的上水线像灵动的微风,扭着柔媚的腰肢旖旎而去。近处,疏朗有致的碱蓬,汁液饱满地轻轻摇曳,举着小小的、沉沉的花枝,平和、淡定、信赖,宠辱不惊。
最为惊奇的,要算红海滩的不迁就、不含混了。多数的情况下,我们欣赏绿叶映衬红花的境界。但在红海滩,绿色比平常要尊贵、奢侈:在万红丛中,有几簇芦苇蓬勃着、飞扬着,让寻找新奇与渴望发现的眼睛分外明亮。在红色里,没有一丝绿色;在绿色里,没有一丝红色。如泾渭之水,爱憎分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哪是人类能够解释的呢?它就那么娴静而热情、内敛而放达地存在着,直到它在更多的人心中生根、发芽、成长;直到我把它当成闪亮的勋章,怀着炫耀的心思,带着一双双探寻的眼睛,一次次奔赴、流连、感慨。
其实,红海滩是由生长着的翅碱蓬汇成,它是一种红色的藜科植物。每年四月,碱蓬自发生出地面。到九十月间,由于碱蓬吸收了七彩阳光中的紫色光波呈现出红色。而且,随着紫色光波被吸收的不同程度,呈现出深浅不同的红色。即便在一天当中的不同时段,碱蓬的红色也有差别。有意思的是,只有碱蓬生长过的滩涂上,才会有芦苇、菖莆、三菱草、水葱等植物生长。因此,碱蓬又以紧紧追逐潮线而赢得植物先锋者的 雅号。
每当提起它,人们都爱用自然之谜、世界奇观来形容。有人喜欢把它叫做红地毯。红地毯,既呆板又毫无诗意,还有任人践踏的意味。世间如此超凡脱俗的绝景,只配用深邃的目光和细腻的心灵去抚摸和感受,与建设、破坏并存的手脚何干?红海滩,Red beach!有海的动感和旋律以及海的飘渺和想往,并被“红”字罩上一层神秘、浪漫的淡淡光韵,令人无限神往,遐想不已……
中国最北海岸线在哪儿?在红海滩国家风景廊道。红海滩国家风景廊道在哪儿?从接官厅起向南延伸,直至二界沟渔雁小镇,全长18公里,共设十个景点观赏区域。红海滩是国家著名的AAAAA级旅游景区,红海滩国家风景廊道的南门就是渔雁小镇二界沟。来吧!来盘锦不仅有吃的、有看的,还有听的!
红海滩的传说
相传,在辽河口的入海处,有一条通道连接着海里龙宫。龙王有个女儿名叫红袖。她天生丽质,乖巧懂事,龙王视若掌上明珠。转眼之间,红袖16岁了。有一天,玉皇大帝召见龙王上天庭议事。龙王放心不下红袖,千叮咛万嘱咐,不让她离开龙宫半步。红袖爽快地答应了。
正当她百无聊赖之际,忽然听到远处传来一阵阵的芦笛声。红袖循着声音找去,只见碧波荡漾的岸边,坐着一位英俊的后生,与如泣如诉的芦笛声相映的,是他写满惆怅的脸。后生名叫芦生,是个孤儿。芦生每天早晨出海打鱼,晚上便坐在海边吹芦笛。
自那天起,红袖每天都去听芦生吹芦笛,晚上回到龙宫便难以成眠,红袖知道自己已经被芦生深深地吸引了。一天,红袖终于鼓起了勇气对芦生表达了爱意。芦生呢,对美丽的红袖也是一往情深。从此,白天,芦生出海打鱼;晚上,俩人拥坐在岸边翠绿的珊瑚草上看月亮、数星星,温馨而快乐。
龙王回到龙宫后得知此事非常气愤,他万万没有想到一向循规蹈矩的宝贝女儿竟然做出如此大逆不道之事,马上派龙兵捉拿女儿。眼看着与恋人分别,红袖泪落大海,不经意间把披着的红纱飘落下来,红纱幻化将海滩上洇红的一片——远看是红艳艳的海滩,近观则是棵棵碱篷彻地连天。从此,渔家人与红海滩便形影不离,像天设地造的一对恋人。
一首诗
每每想起红海滩,我就会清晰地感到血脉在欢快地奔涌,恋爱中的情不自禁。自尊不愿意暴露我的真切感受,但自律让我不能违心地遮盖真实的存在。小城的短巷、沃野、采油树、红海滩、苍老的容颜、稚气的童音……这一切,我都爱着。
爱不是语言,爱是结果,爱从来不需要理由。每次远行归来,在高速公路渐进市区的路口,一看到红海滩的巨幅广告牌,人们就会不由自主地活跃起来,旅途的疲劳一扫而光,剩下的只有急切的盼望:具体的窗子、眼睛以及笑声。
我曾写过题为《致红海滩》的一首诗,刊于《人民日报》“大地”副刊上。有一年,CCTV4“走遍中国”摄制组来盘锦拍摄专题片,还让我配合着在红海滩景区的码头上朗诵了那首诗。导演已经事先告知我具体的播放时间,但我竟忘了——也好,爱需要表达,爱有时不需要铭记。给深爱之物、深爱的土地和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那完全是自然而然的。
缘引命运的呼唤
空空的岸已远
收拾起所有的悲伤吧
浓稠的血液 红色的胎记
是大地赋予你的神圣标签
多么熟稔啊 你的波峰浪谷以及
到哪里都不会错认的容颜
——那其实就是故乡的容颜
就是母亲的容颜
国际湿地城市盘锦红海滩 宗树兴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