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  图文首页 |  《绿色中国》目录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首页 > 杂志目录 > 《绿色中国》(B)2022年第3期 > 万物有灵 和谐共生
万物有灵 和谐共生
作者:文/绿色中国融媒体记者 耿国彪 来源:绿色中国 时间:2024-08-05 11:54:30 浏览:3135
字体:
分享到:

/绿色中国融媒体记者 耿国彪

近日,河北省雄安新区安新县自然资源局联合安新县摄影家协会、爱鸟护鸟志愿者在白洋淀鸟类栖息地巡查时,在同一水域发现两只青头潜鸭带雏鸟觅食。

青头潜鸭是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的极危物种。雄安新区安新县自然资源局副局长田永昌介绍,2018年,白洋淀首次观测到青头潜鸭踪迹。20227月,首次观测到青头潜鸭育雏。此次是在夏季鸟类繁殖季,连续三年发现青头潜鸭在白洋淀繁育雏鸟。

沙漠天鹅  葛玉修 摄

“越来越多证据显示,青头潜鸭在白洋淀实现了稳定栖息,并持续繁殖,印证了白洋淀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的显著提升。”田永昌说,今年1月份,青头潜鸭同步调查观测到378只,是白洋淀历年来青头潜鸭观测数量的最高值,白洋淀已经成为青头潜鸭的家,它们的栖息地、觅食地和繁育地。

据介绍,截至今年6月,白洋淀鸟类种群数量已达286种,较新区成立前增加了80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大鸨、青头潜鸭等13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大天鹅、小天鹅、灰鹤等51种,具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三有”保护级别鸟类和其他鸟类 222种。

鸟类是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重要指示生物,“环境好不好,就看鸟多少”。近年来,随着我国野生动物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大和生态环境稳步向好,生物多样性丰富度逐步上升,我国集群鸟类种类、数量均明显增加。

2024年全国908个水鸟集群越冬区同步监测结果,共记录到越冬水鸟172种,总数量达505万只,为迄今为止全国范围内越冬水鸟同步调查监测数量的最高纪录。其中:鄱阳湖记录到水鸟67种、59.9万只,洞庭湖记录到56种、20.4万只,云南拉市海记录到36种、7.2万只,贵州草海记录到46种、3.5万只,安徽升金湖47种、6.3万只,福建兴化湾47种、3.3万只,杭州湾43种、4万余只。

国家林草局野生动植物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野生动物保护。特别是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有力促进了野生动物保护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国家林草局野生动物保护新闻发布会现场   耿国彪 摄

完善政策措施  保护生物多样性

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地貌多样,野生动物种类丰富,陆生脊椎动物3000余种,已定名昆虫13万种。近年来,国家林草局实施了一系列措施,开展野生动物保护工作。

一是修订完善《野生动物保护法》,调整《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编制印发了一系列保护规划、管理制度和技术规范,不断完善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法规体系。

二是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建立了27个部门和单位组成的打击野生动植物非法贸易部际联席会议制度,连续多年开展“清风行动”“网盾行动”,从加强野外巡护、清理市场及餐馆、净化网络、严格口岸监管及运输寄递查验等多个环节,全链条打击违法乱捕滥猎滥食、经营利用、走私野生动物及制品行为,有效解决了以往长期存在的滥食滥用走私野生动物等问题,拒食野味、爱护生灵的生态文明新风尚正成为社会广泛共识。

三是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发布第一批789处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和1140处候鸟迁徙通道重要栖息地,有效保护了90%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和74%的重点野生动物种群。

斑头雁   葛玉修 摄

四是整合设立大熊猫、东北虎豹、亚洲象、穿山甲、海南长臂猿等一批旗舰物种保护研究中心,组织实施48种重点濒危野生动物拯救保护工程,积极改造恢复野生动物栖息地和生态廊道生境,保护力度空前加大。

目前,我国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呈现总体恢复增长和栖息环境不断优化的良好发展态势。大熊猫等100多种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种群稳定增长。大熊猫野外种群从上世纪80年代约1100只增长到近1900只,栖息范围不断扩展和优化,《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已将该物种从“濒危”等级调降为“易危”等级。建立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有力促进了东北虎、东北豹野外种群的增长,公园内数量分别从2021年该国家公园设立之初的50只、60只增长到70只、80只左右。亚洲象野外种群从1985年约180头增长至超过300头。朱鹮野外种群数量由1981年重新发现时的7只增长至7000只以上。海南长臂猿野外种群数量从40年前的仅存2群不到10只,增长到742只。白头叶猴野外种群从上世纪末约600只增长至1300只以上。滇金丝猴野外种群从上世纪末约2150只增长至3800只以上。一度被认为已经灭绝的蓝冠噪鹛从2006年约200只增长到约600只。藏羚羊野外种群由上世纪90年代末6-7万只恢复到超过30万只。

渔鸥护雏之战   葛玉修 摄

开展科学研究  掌握野生动物信息

野生动物是全球生物多样性和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掌握野生动物资源本底状况,我国早在上世纪5060年代就全面开展科学考察。1989年《野生动物保护法》颁布实施后,我国先后安排了一系列区域性本底调查和专项物种等野生动物调查,还于1995年启动了全国首次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于2008年发布了《中国重点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报告。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启动实施了全国第二次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同步开展了289个区域常规调查、鸟类同步调查、专项物种调查,现有关工作进入尾声,取得了许多成果。比如海南长臂猿种群数量由2001年的13只增长到目前的42只。大熊猫的种群数量专项调查:1-4次。蓝冠噪鹛,2006年约200只,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张微微在2012年记录到近300只个体,到目前达到约600只个体。

中国科学院院士魏辅文表示,通过上述系列调查,我国共记录到3000余种陆生脊椎野生动物,除极少数物种外,绝大多数物种的主要分布区域和威胁因素已基本掌握;较为精准地掌握了200多种陆生野生动物的种群数量,发现了部分新种、新的分布记录。开展如此大规模的野生动物资源本底调查,在全世界很少有国家能做到这一点。依据上述调查成果,我国先后发布、修订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保护物种扩展到2600多种,保护决策依据也更加坚实充分。

魏辅文说,但必须认识到,野生动物种群数量调查本身就是生态学上的一个难点,一些大型而易见的生物我们可以采用直接计数的方法;由于动物种类繁多、生物学特性各不相同,种群数量调查还面临技术上的困难;比如有的物种在密林中(如大熊猫、金丝猴等),有的物种分布范围广(如黑熊),有的还跨境分布且具有迁移扩散能力强(如东北虎、白鹤等),其数量调查需要多国共同合作才能掌握。

“目前,我们正在积极研发、推广资源卫星、无人机、分子生物学、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统一规范监测技术标准,搭建陆生野生动物监测体系,争取早日实现对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的全面监测。随着这些高新技术的研发应用和标准体系的逐步完善和实施,我坚信我国在野生动物监测领域将逐步走到世界前列。”魏辅文说。

“野生动物就应该生活在野外,但是迁地保护作为就地保护的辅助手段,也是必须的、必要的。”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刘定震表示,加强野生动物野外种群保护,核心在于维护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但也不能因此忽视其科研价值、社会价值的发挥。

刘定震表示,国际公认所有野生动物物种都具有生态价值、科研价值和社会价值。野生动物人工繁育有助于对该物种的科学研究,很多野生动物科研成果就是在人工繁育条件下获得的;如果没有野生动物人工繁育,仅依赖野外的野生动物,很多科学研究将难以进行或面临极大困难。

野生动物人工繁育是开展科普教育的重要基础。例如,动物园是开展野生动物繁育和科普教育最重要的场所,距今已有近300年历史,如果没有类似场所,90%以上的野生动物我们的孩子都很难观赏到;如果非要到原生地观赏野生动物,不仅遇见率很低,而且会对野生动物栖息地造成极大破坏。

“大家眼里看到的是大熊猫的实体/个体,而作为生物学研究者,看到的则是重要的遗传资源。”刘定震认为,保存一些重要的遗传资源对于野外保护也是十分重要的。野生动物人工繁育是可持续保存野生动物遗传资源、促进野外保护的重要措施,一旦野外种群受到破坏,还可以通过放归自然等措施促进野外种群的恢复与增长。例如野马在中国野外灭绝后,通过国际合作将人工繁育的种群重新引入后,种群数量持续增长到近800只,实施野化放归已形成野外自然繁殖种群。

开展国际合作  提升保护水平

开展野生动物合作交流,是国际普遍通行的做法,对加强自然保护科普教育、科学研究和野外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国积极参与全球野生动物保护共同行动,先后加入了《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等国际公约,认真履行公约义务;参加全球老虎倡议委员会、全球雪豹及其生态系统保护指导委员会、东亚—澳大利西亚区伙伴关系协定,积极支持全球老虎、雪豹、候鸟保护;与日本、澳大利亚、俄罗斯、韩国、新西兰等国家签订共同保护候鸟协议,推进候鸟保护共同行动;与俄罗斯、老挝、越南等国加强东北虎、亚洲象等野生动物跨国境保护,联合开展跨境野生动物种群调查监测、联合巡护、科学研究、技术交流等活动;连续6年组织或参与开展“湄龙”“雷霆”等系列国际执法行动,推动出口国、中转国、目的国全链条打击非法贸易,与国际社会一道共同促进全球野生动物种群保护事业向前发展。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国际合作交流,先后从国外引进了我国没有分布的考拉、美洲豹、北极熊、欧洲野牛、非洲狮等数十种野生动物。我国公众可以不用走出国门,就能够在国内的动物园、野生动物园直接观赏到这些野生动物,接受相关科普知识教育。同时,也更便利科学家对这些物种合作开展繁育、疫病防治的研究活动。” 国家林草局野生动植物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该负责人说,通过国际合作交流,还有力支持了野生动物野外拯救保护。例如:麋鹿在历史上曾广泛分布于我国长江、黄河流域的平原、沼泽地区,但因气候变化和人类的猎杀,在汉朝末年近乎绝种,20世纪初在我国灭绝。1985年,我国与英国合作启动了麋鹿重引进项目,分批引进77只麋鹿,通过人工繁育、野化放归等措施,到目前已在历史分布区6个区域恢复重建野外种群,总数量达到6000余只,成为“世界野生动物保护的中国样板”。

朱鹮曾在日本、韩国广泛分布,到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其野外种群在上述国家先后灭绝。我国1981年发现朱鹮野外种群仅存的7只,之后迅速采取栖息地保护、繁育研究、野化放归等系列有力措施,促使其野外种群数量恢复到7000只以上,建立野化放归种群11个、数量1000余只。

“在我国朱鹮拯救保护取得成功的过程中,我国积极支持日本、韩国组织开展合作繁育,并予以种源、技术、人员培训等支持,帮助其建立人工繁育种群,实施放归自然。到目前,日本朱鹮野外种群达532只,韩国野外种群达数十只,向世界讲述了共同保护朱鹮、完善全球自然生态系统的中国故事,得到国际公约组织和国际社会的一致赞赏,提升了我国良好形象和声誉。” 该负责人说。

国家林草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野生动物是与人类共生于地球家园的伙伴。我国始终坚持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理念,倡导加强野生动物国际合作,积极履行共同保护义务,并将坚定不移与国际社会携手努力,为全球濒危物种保护发挥更大作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广东阳东寿长河红树林国家湿地公园